GB/T 26875.3-2011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第3部分:报警传输网络通信协议
GB/T 26875.3-2011 Remote-monitoring system of urban fire protection—Part 3: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alarm transmission network
基本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中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报警传输网络数据通信协议。
发布历史
-
2011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 起草人:
- 马青波、王军、隋虎林、潘刚、张迪、姜学贇、胡锐、赵辉、贾新勇、高宏、于洋、徐文飞、陈兴煜、冯权辉、涂燕林、王京欣、袁大奎、钟尔俊、刘启明
- 出版信息:
- 页数:29页 | 字数:5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220.20
C81
a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6875.3—2011
GB/T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第3部分:报警传输网络通信协议
ofurbanfire
system
Remote-monitoringprotection--
Part3:Communicationforalarmtransmissionnetwork
protocol
201
1-07—29发布
宰瞀鹞鬻瓣警矬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26875.3—2011
GB/T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协议结构…·……………······…....……...……………·2
6通信协议…………………2
7应用数据单元基本格式…………………5
8数据定义……·…………一6
26875.3—2011
CB/T
刖暑
GB
26875{(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第2部分:通信服务器软件功能要求;
——第3部分:报警传输网络通信协议;
——第4部分:基本数据项;
——第5部分:受理软件功能要求;
——第6部分:信息管理软件功能要求。
本部分为GB26875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消防通信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14)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万盛(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海湾消防网络有限公司、沈阳美宝控制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百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易达通信公司、福建省盛安城市安全信息发展有
限公司、北京利达科信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法安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赛科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华
夏消防有限公司、北京网迅青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青波、王军、隋虎林、潘刚、张迪、姜学黄、胡锐、赵辉、贾新勇、高宏、于洋、
徐文飞、陈兴煜、冯权辉、涂燕林、王京欣、袁大奎、钟尔俊、刘启明。
11
26875.3—20
GB/T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第3部分:报警传输网络通信协议
1范围
GB
26875的本部分规定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中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与监控中心之间通过报警
传输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协议结构、数据类型及数据定义。
本部分适用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中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报警传输网络数据通
信协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030--2005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GB
50440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RFCProtoc01),InternetTask
768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EngineeringForce(互联网
工程任务组1980年发布)
RFC791Task
网际互联协议(InternetProtoc01),InternetEngineering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
组1981年发布)
RFCControlProtoc01),InternetTask
793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EngineeringForce(互联
网工程任务组1981年发布)
3术语和定义
GB
5044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direction
上行方向upstream
从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到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方向。
3.2
direction
下行方向downstream
从监控中心到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的数据传输方向。
3.3
unit
数据单元data
具有共同传输原因的信息实体。
3.4
unit
数据单元类型datatype
位于一个应用数据单元开始的信息域,用以识别数据单元的类型和长度,暗指或明确地指明应用数
据单元的结构以及信息对象的结构、类型。
】
26875.3—2011
GB/T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P网际互联协议(internetprotoc01)
control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protoc01)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01)
5协议结构
791、RFC793和RFC
5.1本部分以RFC
通信承载协议,本部分规定的协议对应于ISO/OSI定义的七层协议结构的应用层,如图1所示。
监控中心联舟用户
本部分所趣定的协议本部分所规定的协议
TCP/UDPTCP/UDP
IP
底层承载庵层承载
图1监控中心与联网用户间通信协议栈
5.2应用层通信协议不依赖于所选用的传输网络,在基础传输层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应用层通信协议
与具体传输网络无关,体现通信介质无关性。
5.3本部分不限制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扩展其他的信息内容,在扩展内容时不应与本部分中所使用
或保留的控制命令相冲突,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6通信协议
6.1通信方式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与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控制命令、信息
(火灾报警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上传和信息查询等,均采用发送/确认或请求/应答模式进
行通信。
6.2控制命令(监控中心一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6.2.1监控中心向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发送指令时的控制命令采用发送/确认模式,其通信流程如图2所示。
监控中心
奠仟
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图2控制命令流程示意图
26875.3—2011
GB/T
6.2.2监控中心向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发送控制命令,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对接收到的命令信息进行校
验。在校验正确的情况下,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执行监控中心的控制命令,并向监控中心发送确认命令;
在校验错误的情况下,用户信息传输装置舍弃所接收数据并发出否认回答。
6.2.3监控中心接收到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的确认命令后完成本次控制命令传输;监控中心在规定时间
内未收到确认命令或收到否认回答后,启动重发机制。
6.3信息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一监控中心)
6.3.1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向监控中心传输火灾报警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时采用发送/确认
模式。其通信流程如图3所示。
监控中心
z‘、∑
ll
\7
\/
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图3上传数据流程示意图
6.3.2当发生火灾报警或运行状态改变时,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主动向监控中心上传信息,监控中心对
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校验。在校验正确的情况下,监控中心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并向用户信息传
输装置发送确认命令;在校验错误的情况下,监控中心舍弃所接收数据并发出否认回答。
6.3.3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接收到监控中心的确认命令后完成本次信息的传输;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在规
定时间内未收到确认命令或收到否认回答后,启动重发机制。
6.4信息查询(监控中心—,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6.4.1监控中心向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查询相关信息时采用请求/应答模式。其通信流程如图4所示。
监控中心
么∑
7
jH
用户信息传输装置
图4查询命令流程示意图
6.4.2监控中心向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发送请求查询命令,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校
验。在校验正确的情况下,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根据请求内容进行应答;在校验错误的情况下,用户信息
传输装置舍弃所接收的数据并发出否认回答。
6.4.3监控中心在接收到正确的应答信息后完成本次信息查询操作;在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应答信
息、应答信息错误或接收到否认回答后,启动重发机制。
3
26875.3—2011
GB/T
6.5重发机制
6.5.1发送/确认模式下,发送端发出信息后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接收端的确认命令或收到否认回答,
应进行信息重发,重发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确认命令,则本次通信失败,结束本次通信。
6.5.2请求/应答模式下,请求方在发出请求命令后的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应答信息或收到否认应答,
重发请求命令,重发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应答信息,则本次通信失败,结束本次通信。
6.5.3通信过程中的校验错误包括校验和错误、不可识别的命令字节、应用数据单元长度超限、启动字
符和结束字符错误等。
6.5.4超时时间不宜大于10
s,可根据具体的通信方式和任务性质自行定义。
6.5.5超时重发次数宜为3次,可根据具体的通信方式和任务性质自行定义。
6.6数据包结构
每个完整的数据包应由启动符、控制单元、应用数据单元、校验和、结束符组成,其中控制单元包含
业务流水号、协议版本号、发送时间标签、源地址、目的地址、应用数据单元长度、命令字节,具体的结构
和定义见表1。
表1数据包结构和定义
定义描述
启动符‘@@’
数据包的第1、2字节,为固定值64,64
(2字节)
数据包的第3、4字节。发送/确认模式下,业务流水号由发送端在发送新的数据包
时按顺序加一,确认方按发送包的业务流水号返回;请求/应答模式下,业务流水号
由请求端在发送新的请求命令时按顺序加一,应答方按请求包的业务流水号返回。
业务流水号
低字节传输在前。业务流水号是一个2字节的正整数,由通信双方第一次建立网络
(2字节)
连接时确定,初始值为o。业务流水号由业务发起方(业务发起方指发送/确认模式
下的发送端或者请求/应答模式下的请求端)独立管理。业务发起方负责业务流水
号的分配和回收,保证在业务存续期间业务流水号的唯一性
协议版本号协议版本号包含主版本号(第5字节)和用户版本号(第6字节)。主版本号为固定
(2字节)值l,用户版本号由用户自行定义
时间标签
控制数据包的第7~12字节,为数据包发出的时间,具体定义见8.2.2
(6字节)
单元
源地址数据包的第13~18字节,为数据包的源地址(监控中心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地
(6字节)址)。低字节传输在前
目的地址数据包的第19~24字节,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监控中心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地
(6字节)址)。低字节传输在前
应用数据单元长度数据包的第25,26字节,为应用数据单元的长度,长度不应大于l024;低字节传输
(2字节)在前
命令字节
数据包的第27字节,为控制单元的命令字节,具体定义见表2
(1字节)
26875.3—2011
GB/T
表1(续)
定义描述
应用数据单元
应用数据单元,基本格式见图5,对于确认/否认等命令包,此单元可为空
(最大1024字节)
校验和控制单元中各字节数据(第3~27字节)及应用数据单元的算术校验和,舍去8位
(1字节)以上的进位位后所形成的l字节二进制数
结束符‘##,
为固定值35,35
(2字节)
表2控制单元命令字节定义表
类型值命令定义命令说明
O预留
1控制命令时间同步
2发送数据发送火灾报警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
3确认对控制命令和发送信息的确认回答
4请求查询火灾报警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
5应答返回查询的信息
6否认对控制命令和发送信息的否认回答
7~127预留
128~255用户自行定义
7应用数据单元基本格式
应用数据单元基本格式如图5所示。
类型标志1字节
数据单元标识符
信息对象数目1字节
信息体根据类型不周长度不同
信息对聋1
时间标签136字节
信息艨n信息体n根据类型不同长度不同
时闻标簦一6字节
“6对于某些特殊数据类型,此项可为空。
图5应用数据单元基本格式
26875.3--2011
GB/T
8数据定义
8.T数据单元标识符
8.1.1类型标志
类型标志为l字节二进制数,取值范围0~255,类型标志见表3。
表3类型标志定义表
类型值说明方向
0预留
1上传建筑消防设施系统状态上行
2上传建筑消防设施部件运行状态上行
3上传建筑消防设施部件模拟量值上行
4上传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信息上行
5上传建筑消防设施软件版本上行
6上传建筑消防设施系统配置情况上行
7上传建筑消防设施部件配置情况上行
8上传建筑消防设施系统时间上行
9~20预留(建筑消防设施信息)上行
21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运行状态上行
22预留上行
23预留上行
24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操作信息上行
25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软件版本上行
26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配置情况上行
27预留上行
28上传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系统时间上行
29~40预留(用户信息传输装置信息)上行
41~60预留(控制信息)上行
61读建筑消防设施系统状态下行
62读建筑消防设施部件运行状态下行
63读建筑消防设施部件模拟量值下行
64读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信息下行
26875.3—2011
GB/T
表3(续)
类型值说明方向
65读建筑消防设施软件版本下行
66读建筑消防设施系统配置情况下行
67读建筑消防设施部件配置情况下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Y/T 6184-2000 油田开发数据库表结构 2000-12-12
- SY/T 5386-2000 石油探明储量计算细则 裂缝性油气藏部分 2000-12-12
- SY/T 6491-2000 油层套管模拟井射孔试验与评价 2000-12-12
- SY/T 5396-2000 石油套管现场检验与运输 2000-12-12
- SY/T 5641-2000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190系列天然气发动机 2000-12-12
- SY/T 5150-2000 分级注水泥器 2000-12-12
- SY/T 5216-2000 常规取心工具 2000-12-12
- SY/T 5274-2000 树脂涂敷砂 2000-12-12
- SY/T 5547-2000 螺杆钻具使用、维修和管理 2000-12-12
- SY/T 6178-2000 水淹层测井资料处理解释规范 200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