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947-2020 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技术规程

DB32/T 3947-2020 "Concrete shrinkage crack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cavation and cast-in-place tunnel"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4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3947-2020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12-15
实施日期
2021-01-15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控制设计、材料、施工、检验与验收。
1.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控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东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起草人:
蒋振雄、缪玉玲、夏文俊、王峻、刘加平、周欣、田倩、唐风华、王海啸、李明、王育江、徐文、姚婷、王帅、万秀贵、卞桂荣、廉云亮、胡怀秋、刘毅、董樑
出版信息:
页数:40页 | 字数:7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93.060

P25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947-2020

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hrinkagecrackcontrolofcutandcovertunnelconcrete

2020-12-15发布2021-01-15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XXXX-XX-XX实施

城市轨道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交通运营服务

DB32/T3947-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符号.....................................................................................................................................................1

3.1术语..........................................................................................................................................................2

3.2符号..........................................................................................................................................................2

4设计.................................................................................................................................................................3

4.1一般要求..................................................................................................................................................3

4.2抗裂性设计..............................................................................................................................................3

5材料.................................................................................................................................................................3

5.1原材料......................................................................................................................................................3

5.2配合比......................................................................................................................................................4

5.3生产与运输..............................................................................................................................................5

6施工.................................................................................................................................................................6

6.1一般规定..................................................................................................................................................6

6.2模板工程..................................................................................................................................................6

6.3混凝土浇筑..............................................................................................................................................6

6.4混凝土养护..............................................................................................................................................7

6.5工程监测..................................................................................................................................................7

7检验与验收.....................................................................................................................................................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混凝土收缩裂缝开裂风险控制设计方法................................................................8

附录B(规范性附录)混凝土1d绝热温升与7d绝热温升比值测试方法............................................1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混凝土28d变形测试方法.....................................................................................17

附录D(规范性附录)粉煤灰流动度比测试方法......................................................................................18

附录E(规范性附录)水化热降低率测试方法..........................................................................................19

本规程用词说明.................................................................................................................................................21

条文说明.............................................................................................................................................................22

I

DB32/TXXXX—XXXX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东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蒋振雄、缪玉玲、夏文俊、王峻、刘加平、周欣、田倩、唐风华、王海啸、李

明、王育江、徐文、姚婷、王帅、万秀贵、卞桂荣、廉云亮、胡怀秋、刘毅、董樑。

II

DB32/T3947-2020

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技术规程

1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控制设计、材料、施工、检验与验收。

1.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引用的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T8077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12959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

GB/T14684建设用砂

GB/T14685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14902预拌混凝土

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21120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9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JG/T477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

JG/T568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

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104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T328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

JTG/TF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T/CECS10082混凝土用钙镁复合膨胀剂

3术语和符号

1

DB32/TXXXX—XXXX

3.1术语

3.1.1收缩应力shrinkagestress

混凝土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应力。

3.1.2开裂风险系数crackingriskcoefficient

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拉应力和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比值。

3.1.3入模温度temperatureofmixtureplacingtomold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入模时的温度。

3.1.4里表温差temperaturedifferenceofcoreandsurface

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度与外表面内50mm处的温度之差。

3.1.5断面加权平均温度thicknessweightedmeantemperature

根据测试点位各温度测点代表区段长度占厚度权值,对各测点温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值。

3.1.6降温速率descendingspeedoftemperature

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达到温升峰值后,24h内断面加权平均温度下降值。

3.1.7绝热温升adiabatictemperaturerise

混凝土浇筑体处于绝热状态条件下,其内部某一时刻温升值。

3.1.8混凝土28d变形deformationat28daysofconcrete

以混凝土初凝为基准值恒温恒湿密封养护7d后转入恒温恒湿(箱)室养护至28d总的变形值。

3.1.9温控膨胀抗裂剂temperaturecontrollingandshrinkage-compensatingcrack-resistanceagent

兼有降低混凝土温升、补偿混凝土收缩功能的外加剂。

3.1.10粉煤灰流动度比fluidityratioofflyash

相同减水剂掺量下,受检浆体与基准浆体流动度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1.11水化热降低率reductionratioofheatofhydration

规定龄期内,基准砂浆和受检砂浆水化热之差与基准砂浆水化热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1.12水分蒸发抑制剂evaporationretardants

一种喷洒于已成型尚处于塑性阶段的水泥净浆、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表面,形成单分子膜,能有效抑

制其表面水分蒸发的材料。

3.2符号

η——开裂风险系数;

Td——连续5d室外日平均气温;

L——分段浇筑长度;

T0——混凝土入模温度;

T——混凝土温升峰值;

△T——里表温差;

RT——降温速率;

θ——混凝土绝热温升;

θ——混凝土1d绝热温升与7d绝热温升比值;

εAs,7——混凝土7d自生体积变形;

2

DB32/T3947-2020

ε28——混凝土28d变形。

4设计

4.1一般要求

4.1.1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作用等级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掺合

料及水胶比,并采用适当的化学外加剂制备混凝土。

4.1.2应在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基础上对混凝土进行抗裂性设计。

4.1.3应根据底板、侧墙和顶板等具体结构形式分别进行抗裂性设计,控制混凝土开裂风险系数不大

于0.70。

4.1.4应从温度与收缩变形两方面共同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4.2抗裂性设计

4.2.1混凝土凝结硬化之后的抗裂性能指标应按附录A计算得出,当不具备试验参数且符合下列要求

时,抗裂性能指标可按表4.2.1选取。

a)厚度不超过2.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45;

b)结构基础置于非岩石类地基上;

c)相邻结构如侧墙与底板、顶板与侧墙之间的浇筑龄期差超过10d。

表4.2.1混凝土抗裂性能指标

结构εAs,7ε28

T/(°C)L/(m)T/(°C)T(°C)ΔT/(°C)R/(°C/d)θ/(°C)θ/(%)-6-6

部位d0/T/(×10)/(×10)

≤55~15

底板≤30.0/≥-100≥-250

>5≤T+10,且≤30

d≤35≤15≤3.0≤50

侧墙/≤55~15

≤20.0≤50≥+200≥+50

顶板>5≤Td+10,且≤28

注1:混凝土1d绝热温升与7d绝热温升比值计算按附录B执行;

注2:7d自生体积变形和28d变形测试按附录C执行;

注3:变形“+”表示膨胀,“-”表示收缩;

注4:“/”表示可以不作技术要求。

4.2.2在使用温控膨胀抗裂剂、纤维等抗裂性提升功能材料或冷却水管的措施时宜满足表4.2.2的要

求。

表4.2.2抗裂性提升功能材料或措施

结构部位温控膨胀抗裂剂纤维冷却水管

底板△△-

侧墙○-△

顶板○△△

注:○宜采用;△可采用;-一般不采用。

5材料

5.1原材料

5.1.1水泥

水泥选择及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

3

DB32/TXXXX—XXXX

2

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kg,碱含量不宜超过0.60%,C3A含量不宜超过8%。当采用其他

品种时,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b)水泥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C;

c)不同强度等级、品种的水泥严禁混合存放、使用。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如受潮等)或存放

时间超过3个月,应重新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1.2粉煤灰

应采用II级及以上粉煤灰,其性能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有关规定,

粉煤灰流动度比不宜小于95%,其测试方法按附录D执行。

5.1.3矿渣粉

应采用S95级及以上矿渣粉,其性能应符合《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的有关规定,比表面积不宜超过450m2/kg。

5.1.4细骨料

宜优先选用洁净的天然II区中砂,不得使用海砂、山砂及风化严重的多孔砂,其性能应符合《建设

用砂》GB/T14684、《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含泥量不宜超过

2.0%,泥块含量不宜超过1.0%。当使用机制砂时,其性能应符合《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的有

关规定。

5.1.5粗骨料

应选用洁净的碎石,其性能应符合《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松散堆积空隙率不宜超过45%。

5.1.6减水剂

宜优先选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有关规定,收缩率比

不宜大于100%。

5.1.7纤维

纤维性能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的有关规定。

5.1.8温控膨胀抗裂剂

温控膨胀抗裂剂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20°C水中7d限制膨胀率应不小于0.035%,转空气中21d限制膨胀率应不小于-0.010%,在

60°C水中28d与3d限制膨胀率之差应不小于0.015%,且不大于0.060%。限制膨胀率测试

按《混凝土用钙镁复合膨胀剂》T/CECS10082执行;

b)24h水化热降低率应不小于30%,7d水化热降低率应不大于15%,水化热降低率测试按附

录E执行。

5.1.9水

混凝土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

5.2配合比

5.2.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

5.2.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遵循低用水量、低水泥用量、适当水胶比、最大堆积密度的原则,应满足

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抗裂性能要求。

5.2.3用于底板和顶板结构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宜为(200±20)mm,用于侧墙结构的混凝土拌合

物坍落度宜为(180±20)mm。

5.2.4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宜符合表5.2.1的规定。

4

DB32/T3947-2020

表5.2.1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范围限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范围(kg/m3)

C300.45320~380

C350.45350~400

C400.43380~440

C450.40400~450

C500.36420~480

5.2.5侧墙结构混凝土宜单掺20%~35%粉煤灰;其余部位可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宜为

30%~50%。

5.2.6砂率宜为38%~45%。

5.2.7混凝土碱含量不应超过3.0kg/m3。

5.3生产与运输

5.3.1混凝土生产与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要求,预拌混凝土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

GB/T149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

的规定。

5.3.2对同时供应同一工程分项的预拌混凝土,胶凝材料和外加剂、配合比应一致,生产工艺和质量

控制水平应基本相同。

5.3.3对于原材料计量,应根据粗、细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的称量,

严禁估算骨料含水率,应按料线上料。

5.3.4开机后应测试初始拌合的前2~3盘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温度等参数,如不符合要求,应立

即分析情况处理,直至拌合物性能符合要求方能持续生产。

5.3.5炎热气候施工时,为满足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要求:

a)应采取:

1)骨料提前进场,堆场采取遮阳等措施;

2)在当日18:00至次日06:00的低温时段施工;

3)对混凝土运输设备进行遮阳、隔热、降温;

4)混凝土从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60min。

b)宜采取:

1)对粗骨料进行喷淋降温处理;

2)使用地下水、制冷水或冰水等低温水拌制混凝土。

c)可采取:

1)片冰替代部分拌合用水;

2)风冷骨料、液氮冷却混凝土拌合物。

5.3.6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措施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执行。

5.3.7掺矿物掺合料、温控膨胀抗裂剂、纤维的混凝土及采取片冰替代部分拌合用水时,宜适当延长

搅拌时间。

5.3.8运输过程中当坍落度损失或离析严重,经采取措施无法恢复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时,不得浇

筑入模。

5.3.9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接料前,搅拌运输车应排净罐内积水;

b)在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应保持搅拌运输车罐体正常转速,不得停转;

c)卸料前,搅拌运输车罐体宜快速旋转搅拌20s以上后再卸料。

5

DB32/TXXXX—XXXX

6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应在施工前进行抗裂性验算后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6.2模板工程

6.2.1新浇筑的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标准值应采用混凝土实测凝结时间进行计算选取。

6.2.2对后浇带或跳仓法留置的竖向施工缝,宜采用钢板网、铁丝网或快易收口网等材料支挡;后浇

带竖向支架系统宜与其他部位分开。

6.2.3侧墙结构厚度不超过1.5m时宜采用钢模板。

6.2.4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失

稳、不跑模和不漏浆。

6.3混凝土浇筑

6.3.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有关规定。

6.3.2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以及垫层上的杂物、积水,表面干燥的地基土、垫层、木模板应

浇水湿润。

6.3.3为防止混凝土离析,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在不发生离析的情况下,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

b)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辅助设备;

c)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1m,并严禁用振动棒分摊混凝土。

6.3.4混凝土浇筑过程应分层进行,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300mm,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

凝之前浇筑完毕。

6.3.5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严禁通过向拌合物中加水方式调整其性能。

6.3.6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应小于

50mm;

b)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

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捣;

c)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作

用半径的1.4倍。

6.3.7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宜一次性连续浇筑,当不能一次连续浇筑

时,可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分块浇筑。

6.3.8底板、顶板混凝土应在终凝前对浇筑面进行二次抹面,消除终凝前失水引起的表面裂缝。

6.3.9混凝土入模温度不满足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不应浇筑入模。

6.3.10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的有关规定。

6.3.11跳仓法施工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应根据抗裂性计算后确定,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

7d。

6.3.12当埋设冷却水管时,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内径为25mm~50mm的金属或塑料管,单根水管累计长度不应超过200m,水管间

6

DB32/T3947-2020

距0.5m~1.5m;

b)当采用铁管时宜采取套丝连接的水管接头工艺;

c)进出水口宜集中布置,宜对每个管路进行单独编号,并设置独立控制系统;

d)宜采用措施稳固冷却水管,混凝土浇筑时,确保冷却水管不发生移位;

e)混凝土浇筑前冷却水管应进行压水试验,管道系统不得漏水;

f)混凝土覆盖冷却水管后开始通水冷却,冷却水的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不超过25°C,根

据混凝土温度调整通水速率与时间,温升阶段冷却水流速不小于0.6m/s;

g)通水结束后,冷却水管应及时进行压浆封堵,压浆材料应采用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微膨

胀砂浆或净浆。

6.4混凝土养护

6.4.1高温、干燥、大风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宜在作业面采取遮阳、挡风、喷雾措施。底板和顶板结

构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宜喷雾或喷水分蒸发抑制剂养护,不应进行洒水、蓄水、覆盖等养护,水

分蒸发抑制剂性能应符合《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JG/T477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终凝后,可

采取蓄水、覆盖等养护措施。

6.4.2混凝土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温度进行确定。墙体结构宜在混凝土达到温峰后的1d

内拆模,随后立即采取外保温措施,拆除外保温措施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超过15°C。

6.4.3混凝土养护水的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宜超过15°C,混凝土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按表

4.2.1或计算结果执行。

6.4.4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不宜少于14d。

6.4.5气温骤降时,龄期低于28d的混凝土应进行表面保温。

6.4.6当日最低气温低于5°C时,不应采用洒水养护。

6.5工程监测

6.5.1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的布置,应反映出混凝土浇注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

境温度,布置方式宜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的有关规定。

6.5.2底板、侧墙、顶板等主体结构混凝土的工程监测,每100m宜不少于1次。当材料、施工季节、

结构尺寸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监测。

7检验与

定制服务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