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5/T 264-2023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规范

DB3305/T 264-2023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Waste Sorting Work in Life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05/T 264-2023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5-19
实施日期
2023-05-20
发布单位/组织
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60.30

CCSZ603305

浙江省湖州市地方标准

DB3305/T264—2023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规范

EvaluationSpecificationsfordomesticwasteclassificationwork

2023-05-19发布2023-05-20实施

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05/T264—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原则...........................................................................................................................................................1

4.1指标可读性............................................................................................................................................1

4.2指标开放性............................................................................................................................................1

5评价指标...........................................................................................................................................................1

5.1指标体系................................................................................................................................................1

5.2评定标准................................................................................................................................................1

6管理体制...........................................................................................................................................................2

6.1建章立制................................................................................................................................................2

6.2考评措施................................................................................................................................................2

6.3保障措施................................................................................................................................................3

6.4应急措施................................................................................................................................................3

7分类体系...........................................................................................................................................................3

7.1源头减量................................................................................................................................................3

7.2分类标准................................................................................................................................................4

7.3分类投放................................................................................................................................................4

7.4分类收运................................................................................................................................................5

7.5分类处理................................................................................................................................................5

7.6资源回收................................................................................................................................................6

8宣传动员...........................................................................................................................................................6

8.1组织动员................................................................................................................................................6

8.2宣传引导................................................................................................................................................7

8.3学校教育................................................................................................................................................7

9公众认可...........................................................................................................................................................7

附录A表(规范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评分细则..................................................................................8

I

DB3305/T26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由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胜杰、蒋涛、卢彬斌、周继姣、季斌、蒋江琦、李欲如、管忠卫、史东彦、

罗涛、常舰。

II

DB3305/T264—2023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以及评分细则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州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其他地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无术语和定义。

4评价原则

4.1指标可读性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的特征指标应选择含义明确易懂、量纲物理意义明确、不需经太复杂计算的

指标。

4.2指标开放性

在大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根据评价区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价

指标体系。

5评价指标

5.1指标体系

5.1.1应根据评价区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际情况,从管理体制、分类体系、宣传动员、公众

认可等四个部分综合分析评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5.1.2管理体制部分包括建章立制、考评措施、保障措施、应急措施等4个方面18项指标。

5.1.3分类体系部分包括源头减量、分类标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资源回收等6个方面29

项指标。

5.1.4宣传动员部分包括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学校教育等3个方面11项指标。

5.1.5公众认可部分包括知晓率、参与率、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等5项指标。

5.2评定标准

5.2.1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细则见附录A。评定标准为满足或不满足,满足则获得该

项指标分值,不满足则不得分或扣去相应分值。

5.2.2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总评分由所有指标得分累加求和计算得出,计算过程统一保留1位小数。

5.2.3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总评分分值应达到85分及以上;总评分分值越高,则说明评价结果越好。

1

DB3305/T264—2023

6管理体制

6.1建章立制

6.1.1规划引领

市本级、县级应根据当地人口规模、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能力等情况,分别编制完善生活垃圾治

理专项规划,明确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

交易市场的布局、规模和标准。

6.1.2规范标准

宜配套发布例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生活垃圾分拣中心设置、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大件垃圾处理等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规程、管理办法等。

6.1.3分类目录

应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指导各区县结合实际细化分类类别,加强引导监督。

6.1.4工作计划

应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年度工作计划并有效执行。

6.1.5协调机制

应建立市、区县两级工作协调机制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严格生活垃圾分类过程管理。

6.1.6督查机制

宜由市分类办和市农业农村局、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分层次、分类别督查各地各行业的垃

圾分类工作。

6.1.7通报机制

宜利用工作简报及新闻媒体(含电视、纸媒和新媒体等)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垃圾分类工作进展通

报机制。

6.1.8奖惩机制

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奖惩等机制。

6.1.9监管平台

应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回收利用、投放收运、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数据

共联共享。

6.2考评措施

6.2.1考核体系

应制定考核办法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区县年度综合考核、部门工作考核内容,同时督促加强考核指

导,建立覆盖全方位全系统的考核体系。

2

DB3305/T264—2023

6.2.2专业评估

应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并有效实施。宜每年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

6.2.3文明创建

宜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级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6.2.4专项检查

应每年结合日常工作、专项工作、年度考核要求等,定期开展实地、线上考核等专项检查,并公布

检查结果。

6.3保障措施

6.3.1资金保障

应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结合实际统筹安排预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系统项目建设及运

营。

6.3.2收费制度

应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有效执行。收费制度体现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并向社

会公布。

6.3.3联席会议

宜定期召开由党委或政府领导参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

会,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6.4应急措施

6.4.1应急联动

应建立市域处理补偿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区县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点对点互保应急处

置。

6.4.2应急预案

应编制生活垃圾处理应急预案,保障因突发事件暂停收集、运输、处理时的安全运行。

7分类体系

7.1源头减量

7.1.1总量控制

应根据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涵盖处理总量、源头减量、减量措施、时限要求等内容

的总量控制计划。

3

DB3305/T264—2023

7.1.2限塑治理

应向社会公布禁止或者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以及时限要求。强化塑料污染治理,

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专项治理。推动一次性塑料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

量和绿色物流模式。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四星级以上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

应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

7.1.3绿色包装

邮政快递网点应推广使用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可循环、可降解等快递包装物,电商、快递、

外卖等行业应优先使用绿色认证的电子运单、胶带、包装箱(袋)等产品,减少二次包装。全面推广应

用45mm以下瘦身胶带。运用积分、计价优惠等制度,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包装,建立绿色物流和配送

体系。

7.1.4净菜上市

大型超市应推广实施净菜上市、洁净农产品进城。

7.1.5光盘光瓶

应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光瓶行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带头开展厉行节约、

文明餐饮,建立用餐动态管理制度,杜绝浪费。

7.1.6一次性用品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全面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用品。不应在内部办公场所使用一

次性杯具。宾馆、酒店等住宿服务提供者不应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鼓励提供可循环利用的消费用品。

不应在餐饮场所主动或者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餐后打包除外)。邮政快递网点应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

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

7.1.7绿色办公

应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带头使用绿色产品,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

办公用纸,提高再生纸使用比例,推进无纸化办公,杜绝纸张浪费。

7.2分类标准

7.2.1基本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应符合国家、浙江省相关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应按照可回收物、易腐垃圾、

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基本“4”分类,并对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另行实施“3”分类。

7.2.2细化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应全覆盖,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制定垃圾细分清单,宜将与日常生活垃圾性质相

近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固废如服装废料、竹制品废料、木板加工废料等纳入强制分类体系,形

成“4+3+N”分类标准体系。

7.3分类投放

4

DB3305/T264—2023

7.3.1投放设施

应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标准化、人性化、密闭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设施。有条件的,宜设置

智能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设施。

7.3.2定时定点

推动开展和巩固完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居住小区、商业街应全面实行“撤桶并点”、

“定时定点”投放清运模式。

7.3.3分类参与

生活垃圾分类居民、村民参与率应达95%以上。

7.3.4分类准确

住宅小区、行政村、强制分类单位等分类投放准确率应分别达到95%以上,公共场所分类投放准确

率应达到90%以上。

7.4分类收运

7.4.1收集布点

应合理规划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集散点布局,建立完善的收运处理体系。

7.4.2运输网络

应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衔接的分类运输网络,禁止混投混运,合理确定分类运输站点、

频次、时间和路线,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船舶)。

7.4.3应收尽收

应做到分类后的所有垃圾应收尽收,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处理。

7.4.4四定收运

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宜按照“定时、定点、定车、定路线”公交式四定收运。

7.5分类处理

7.5.1设施能力

所有类别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应做到市县全覆盖,处理能力与处置需求相匹配,并实现安全运行、

达标排放。应完善船舶生活垃圾分类储存、接收设施设备,并与城市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

7.5.2监控监管

应健全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时监控安装率应达到100%。

7.5.3无害处理

有害垃圾应单独分类、集中收集,应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城镇及农村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分别达到100%。

5

DB3305/T264—2023

7.5.4综合治理

应完成对填埋场的全面调查评估,已具备封场条件的宜及时开展填埋场综合治理(封场生态修复或

开挖筛分转运处置)工作。

7.5.5农村站点

宜按照“五有二能一禁”(有身份、有水电、有分区、有专管、有监控、能称重、能封闭、禁直排)

的标准技改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加强运维管理,迭代升级。

7.5.6台账管理

应建立各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台账。有害垃圾中分类出来的危险废弃物应建立转移联单制度和处置

管理台账。

7.5.7取缔违规

应及时清理整治城镇及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取缔非正规建筑垃圾堆放点,应建立健全建筑渣土

消纳场常态化监测机制。

7.6资源回收

7.6.1两网融合

应推进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统筹并规范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

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监管机制。

7.6.2回收网点

应合理布局可回收物回收站点;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应实现全覆盖。

7.6.3分拣中心

应推动分拣设施提标改造,建成标准化分拣中心。

7.6.4低值回收

应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专项扶持政策,推进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7.6.5回收利用

城镇与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应分别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99%以上。应

建立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收运、处理、利用和激励机制,通过统筹实现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0%以

上。应构建体系完备的农膜回收利用网络,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90%以上。

8宣传动员

8.1组织动员

8.1.1入户宣传

应广泛开展入户宣传,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每年常住居民入户宣传率应达到100%。

6

DB3305/T264—2023

8.1.2志愿行动

宜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和公益活动。

8.2宣传引导

8.2.1宣贯宣讲

宜采用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等宣贯宣讲。

8.2.2八进宣传

宜深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村、进家庭、进商场、进宾馆、进窗口”等“八进”宣传

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社会参与率,引导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8.2.3培训引导

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垃圾分类研学教育基地等,定期开展行业培训,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