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025-2012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DB22/T 1025-2012 The Procedures for Breeding High-quality Mulberry Seedling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22/T 1025-2018 | 页数:2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1025-2012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12-21
实施日期
2013-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7

备案号:36048-2013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025—2012

代替DB22/T1025—2003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querulesfortussahseedspropagation

2012-12-21发布2013-01-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1025—201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柞蚕种茧繁育技术要求...............................................................2

4.1品种选择.......................................................................2

4.2种级...........................................................................2

4.3繁育程序.......................................................................2

4.4杂交种配制要求.................................................................2

4.5蚕场选择.......................................................................3

4.6制种...........................................................................3

4.7蚕期放养.......................................................................5

4.8摘茧摇选.......................................................................7

4.9种茧的保护.....................................................................8

4.10微粒子病综合防治..............................................................8

附录A(规范性附录)柞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柞蚕暖卵温湿度.................................................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柞蚕暖茧温湿度.................................................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柞蚕卵面消毒标准...............................................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雌雄茧区别.....................................................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优劣蛾特征.....................................................15

附录G(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16

附录H(资料性附录)各种蛹的特征...................................................18

附录I(资料性附录)健蚕、病蚕特征.................................................20

附录J(资料性附录)良茧、劣茧特征.................................................22

参考文献.............................................................................24

I

DB22/T1025—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22/T1025—2003《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与D22/T1025—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引导语,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英文对应词(见3);

——修改了柞蚕种茧繁育程序的规定(见4.3);

——修改了杂交种配制要求(见4.4e);

——增加了发蛾调节春制种的具体调节方法(见4.6.4);

——修改了春制种雄蛾控制环境温度(见4.6.5);

——增加了母种、原种用卵的镜检要求(见4.6.11);

——增加了孵卵(暖卵)技术要求中对短光照和长光照时间的具体规定(见4.6.14);

——修改了春蚕孵卵起始时间(见4.6.14);

——删除了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的蚕室、养蚕用具消毒方法(见4.7.3.1);

——修改了室内饲育环境温度的要求(见4.7.3.4);

——增加了上山拢把时间要求(见4.7.3.6);

——增加了蚕场药杀范围的要求(见4.7.4.1);

——修改了蚕期发病控制要求(见4.7.4.4);

——增加了普通种种蚕纯度的要求(见4.7.4.5);

——增加了母种、原种、普通种良茧率的规定(见4.8.3.2);

——修改了出种率的规定(见4.8.3.3);

——修改了表A柞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及跟踪检查制度模式(见图A);

——修改了计量单位,全部使用GB3101、GB3102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园艺特产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兴友、李金志、包臣、韩建华、万军、郝大东、薛镇海、李凤芹、薛强。

本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

——本标准DB22/T1025—2003《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为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II

DB22/T1025—2012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柞蚕种茧繁育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柞蚕母种、原种和普通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626—2008柞蚕种放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DB22/T1025—20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DB22/T1025—2003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柞蚕种tussahrace

按柞蚕良种繁育程序繁育的用于继代生产的柞蚕。特指柞蚕种卵、种茧。

3.2

母种originalstrainofauthorizedrace

按良种繁育程序繁育可继代留种和繁育原种的蚕种。

3.3

原种parentrace

由母种繁育可继代繁育普通种的蚕种。

[NY/T1626-2008,定义3.2]

3.4

普通种conventionalrace

由原种或母种繁育可生产原料茧的蚕种。

[NY/T1626-2008,定义3.3]

3.5

杂交种hybrid

1

DB22/T1025—2012

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柞蚕品种间交配生产的后代。

3.6

蚁蚕newly-hatchedlarva

一龄蚕。

3.7

小蚕younglarva

一龄至三眠柞蚕幼虫。

3.8

大蚕olderlarve

三眠起至营茧前的柞蚕幼虫。

3.9

原茧rawcocoon

未经挑选的柞蚕茧,也称毛茧。

3.10

良茧goodcocoon

茧色、茧形、茧层等外部特征均符合本品种特征的茧。

注:不包括死笼茧。

3.11

树龄treeage

蚕场更新后,从树桩基部重新发出的树干年龄。

4柞蚕种茧繁育技术要求

4.1品种选择

应选择地域适应性强、性状优良、丰产性能好、杂交优势明显的柞蚕品种进行蚕种生产。

4.2种级

母种、原种、普通种。

4.3繁育程序

保育母种→单蛾母种→母种→原种→普通种。除保育母种外,其它各级种不得同级继代,二化一放

蚕种连续继代不应超过两代。

4.4杂交种配制要求

4.4.1在杂种优势率较高的基础上,选择竞争优势显著的杂交组合;

4.4.2防止品种混杂,保持亲本纯正,充分发挥杂种优势;

2

DB22/T1025—2012

4.4.3对交品种的双亲,雌雄搭配比例应合理;

4.4.4掌握对交品种全龄期经过及蛹期有效发育积温,通过适时放养、分期挂茧或低温控制,调节双

亲雌雄发育速度,使其同期羽化(见4.6.4)。

4.4.5杂交种配制,应保证商品茧生产应用一代杂交种。

4.5蚕场选择

4.5.1生态

在线虫、寄生蝇、微粒子病发生轻的地区,选择植被完整、腐殖质层较厚的蚕场。

4.5.2坡向

窝风向阳的南向、东南向蚕场宜作春小蚕、秋窝茧场;北向、东北向蚕场宜作春窝茧、秋收蚁场。

4.5.3蚕场树种、树龄

4.5.3.1树种:辽东栎、蒙古栎。

4.5.3.2树龄:

春蚕:小蚕期3年~4年生或上年未使用的芽棵、大蚕期3年~4年生、窝茧场3年~5年生。

秋蚕及二化一放蚕:小蚕期1年~2年生、大蚕期3年~4年生、窝茧场3年~5年生。

4.6制种

按“暖茧→羽化调节→捉蛾→合筐→提对→晾对→拆对→目选蛾→产卵→镜检→保卵→消毒→暖卵

→卵蚁镜检→卵面消毒”程序制种。目选与镜检相结合,严选蛾、卵。选留继代用蛾、卵不超过本批次

总挂种雌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蛾卵应降级、转产商品茧或淘汰。

4.6.1出库(挂茧)时期

春制种3月5日~8日;二化一制种6月5日~10日。

4.6.2暖茧

4.6.2.1空气流通,相对湿度75%~85%,自然光照,按附录C(规范性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4.6.2.2春季制种从10℃起温,每日提高1℃~2℃,到18℃~20℃恒温,直至出蛾;二化一、秋季

补温制种,补温至24℃~26℃,高于28℃,白天应遮挡门窗,夜间应通风或采取措施降温至24℃,保

持22℃~24℃为宜。

4.6.2.3每隔2d~3d倒茧串一次或“U”形挂茧,见苗蛾放下一端,保持茧串感温一致。

4.6.3制种时期

春季4月10日~18日;二化一7月1日~8日;秋季7月14日~21日。

4.6.4发蛾调节

穿茧前,选10%~15%雄茧控于低温处,按羽化时期平均日积温推算,晚感温2d~3d。

3

DB22/T1025—2012

——春制种在出蛾当日19时,降温到12℃~14℃,翌日2时~3时加火补温到18℃~20℃,14

时~1时盛出蛾。可根据前一天羽化时间,提前或推迟当日降温或补温时间,以此相应调节当

日羽化时间。

——二化一、秋制种在20时~21时,通风降温,翌日2时~3时关门窗升温至24℃,17时~19时

盛出蛾。

4.6.5捉蛾晾蛾

雌雄蛾分抓,淘汰劣蛾:雌蛾在发蛾室内绳上晾,雄蛾在筐内晾。

春制种雄蛾翅展开时,控于5℃~8℃环境中。

4.6.6交配

将雌蛾投入雄蛾筐,雄蛾比雌蛾约多20%。合筐前应排尿。

温度:春18℃~20℃,秋、二化一20℃~24℃。

——春制种隔夜交:羽化翌日13时左右进行交配。

——二化一、秋制种当夜交:羽化当日21时后,蛾不再羽化,雄蛾筐有响动、雌蛾伸尾振翅时交

配适宜;晚羽化雌蛾可隔夜与当日羽化雄蛾交配。

4.6.7提对

合筐约30min,筐内蛾静止而不飞时开始,应提雌蛾免开对。

4.6.8晾对

温度16℃~20℃,先低后高;相对湿度70%~80%,空气清新,昼夜全光照,防止开对。

4.6.9拆对

交配12h~16h后可拆对。

春制种在交配翌日9时~11时拆对。

二化一、秋制种在交配翌日14时~16时拆对。

4.6.10选蛾产卵

4.6.10.1选蛾

目选优蛾,剪翅(足)三分之二,见附录F(规范性附录)。

4.6.10.2产卵方法

春单蛾袋产卵,二化一、秋单蛾纸上产卵。

4.6.10.3产卵环境

温度20℃~24℃,相对湿度75%,空气流通,无光照,适当短暂开灯促使蛾活动。

4.6.10.4产卵时间

一昼夜。

——春制种第二夜卵应降级或与翌日次级种的第一夜卵并批。

4

DB22/T1025—2012

4.6.11镜检

繁保育母种、单蛾母种用卵,应单蛾镜检,并进行卵蚁镜检(见4.6.15)或留蛾复检。

母种、原种用卵,可单蛾穿刺镜检或集团研磨、离心沉降检,如微粒子病偏高还应卵蚁镜检。

4.6.12控卵

产卵后72h,温度2℃~4℃,相对湿度65%~70%。低温控卵时间不应超过10d。

4.6.13卵面消毒

柞蚕种卵应在孵卵、出蚕前各进行一次消毒,按照附录D(规范性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春蚕卵在孵卵前一天用碱、酸液体进行一次复式消毒;出蚕前1d~2d再用盐酸、甲醛、水(重

量比1:1:10)混合溶液综合消毒。

——二化一、秋种卵在产后48h~72h,用甲醛气体或消毒烟剂进行一次熏蒸消毒;在出蚕前1d~

2d再用甲醛、盐酸、水混合溶液(重量比1:1:10)综合消毒。

注:孵卵前应对蚕室、用具、环境彻底消毒(见4.7.3.1)。

4.6.14孵(暖)卵

4.6.14.1相对湿度75%~85%,空气流通。遵照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规定。

4.6.14.2春蚕孵卵在出蚕前10d~15d开始,从15℃起温,每日提高1℃至19℃恒温,叫籽后控卵

并批,短光照(6h﹤光照时间﹤10h)。

4.6.14.3二化一、秋蚕自然温孵卵,阴雨天酌情补温,适宜温度22℃~26℃,保持长光照(12h﹤

光照时间﹤18h)。

4.6.15卵蚁镜检

4.6.15.1在产卵镜检后,结合蚕卵整理编号,每蛾随机抽取3粒~4粒,纸包对应编号;

4.6.15.2置于27℃~29℃、相对湿度80%~90%环境中,孵出蚕饥饿1d~2d,研磨点双片镜检;

4.6.15.3检出微粒子再取原研磨液复检,确认是微粒子孢子后,对号抽取原蛾卵3粒~5粒,滴35%

盐酸浸6s~8s,清水冲洗后,单粒挑蚕挤压中肠液点片复检,检出者淘汰;未检出应再复查或整批

卵降级、淘汰。复查工作应在收蚁前或收蚁后出蚕当天完成。

4.7蚕期放养

4.7.1放养方法

单蛾拢把收蚁,三移放养法。

——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单蛾区饲育;

——母种、原种可小蚕单蛾区、大蚕分区划片育。

4.7.2放养时期

依据品种龄期经过和当地雨热条件及无霜期而定。保证正常年份春晚霜后蚕上山,秋早霜前营茧。

——春蚕应在4月29日~5月6日收蚁;二化一放柞蚕区应在7月12日~19日收蚁;秋蚕应在7

月24日~30日收蚁。

5

DB22/T1025—2012

4.7.3春小蚕室内育

为提高保苗率,避免春晚霜、秋早霜危害,春种生产,应进行小蚕室内保护育。

4.7.3.1消毒

收蚁前三天,采取“一洗二覆三熏蒸”方法,严格进行环境、蚕室、用具彻底消毒。

一洗,首先对消毒对象进行清水或0.5%~1%氢氧化钠、1%的漂白粉水冲洗;二覆,用生石灰或石

灰水对蚕室、环境喷刷覆盖;三熏蒸,将养蚕用具等置于蚕室内,用毒消散或硫磺等熏蒸消毒。保持室

温24℃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时间24h。

卵面复式消毒(见4.6.13),防止再感染。

4.7.3.2收蚁日期

自然柞林5%~10%达到燕口期收蚁适宜。室内育收蚁应比直接上山收蚁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