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DB4403/T 115-2020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rangium ocellatum moth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起草人:
- 王孟琪、王林聪、杨琼、徐浪、余道坚、郑童。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16
DB4403
深圳市地方标准
DB4403/T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CodeforPtyomaxiasyntaractiscontrol
2020-11-05发布2020-12-01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3/T115—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2
5防治..............................................................................4
6效果评价..........................................................................5
附录A(资料性)海榄雌瘤斑螟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症状..............................6
附录B(资料性)海榄雌瘤斑螟虫口密度与叶片受害情况统计表......................9
I
DB4403/T115—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孟琪、王林聪、杨琼、徐浪、余道坚、郑童。
II
DB4403/T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榄雌瘤斑螟发生情况监测、虫害防治和防治效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红树植物海榄雌分布区域海榄雌瘤斑螟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689.2植物保护机械杀虫灯
LY/T3028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技术指南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syntaractis(Turner,1904)
一种主要危害海榄雌叶片的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注:其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症状见附录A。
3.2
海榄雌Avicenniamarina(Forsk.)Vierh
又名白骨壤、咸水矮让木。灌木,高可达6m,小枝四棱,无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2-7厘
米,下面被柔毛,全缘;叶柄短或近无柄;花序头状,花序梗长1-2.5厘米;果近球形,径约1.5厘米,
被毛。
注:生于海边和盐沼地带,我国分布地有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国外分布地包括非洲东部至印度、马来
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3.3
天敌natureenemy
牺牲另一个生物而生存的、可能限制其寄主种群的一种生物。
注:包括拟寄生物、寄生物、捕食性生物、植食性生物和病原体。
3.4
1
DB4403/T115—2020
物理防治physicalcontrol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物理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3.5
生物农药防治biologicalpesticidecontrol
使用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作原料来生产的生物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
3.6
生物防治biologicalcontrol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4监测
4.1监测范围
海榄雌瘤斑螟发生情况监测范围为红树林内所有海榄雌生长区域,重点调查往年虫害发生区域。
4.2监测时间与频率
全年监测,2月底至7月底每周监测一次,其他月份为每月监测一次。
4.3幼虫监测
4.3.1样地设置
在海榄雌分布区按照对角线法设置样地,每公顷设置4个10米10米样地,不足1公顷按照相应比例
设置样地。
4.3.2监测方法
在样地内随机选择一株海榄雌作为调查对象,采集植株林冠顶层3根长度40厘米-50厘米枝条。统计
枝条上叶片受害情况和海榄雌瘤斑螟幼虫数量,将调查结果按要求填入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虫口密度和叶
片受害情况统计表(详见附录B的表B.1)。
4.3.3统计方法
4.3.3.1每公顷的4个海榄雌样地调查数据为一组,经合并计算后用于代表样地所在区域整体幼虫发生
情况和叶片受害情况。依据幼虫虫口密度和叶片受害情况,划分监测区域海榄雌瘤斑螟发生等级。
4.3.3.2幼虫虫口密度统计公式如公式(1)。
……(1)
式中:
p——幼虫虫口密度数;
S——幼虫总数;
T——枝条总数。
4.3.3.3叶片受害情况统计公式如公式(2)。
2
DB4403/T115—2020
……(2)
式中:
m——叶片受害率;
D——受害叶片数;
Y——叶片总数。
4.3.4等级划分
根据海榄雌叶片受害率与幼虫虫口密度将虫害发生程度分为未发生、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
生4个等级,详见表1。
表1海榄雌瘤斑螟发生程度分级表
叶片受害率(%)
幼虫虫口密度(头/枝)
0<3030-60>60
0未发生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
<2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重度发生
2-4中度发生重度发生重度发生重度发生
>4重度发生重度发生重度发生重度发生
4.4成虫监测
4.4.1监测点设置
海榄雌生长区域每隔150米设置一盏功率为15瓦黑光灯作为监测海榄雌瘤斑螟成虫装置,高度应比
周围海榄雌植株高50厘米左右。
4.4.2监测方法
日落时开灯监测,统计一整晚黑光灯诱集的海榄雌瘤斑螟的数量,将统计数据记录在海榄雌瘤斑螟
成虫密度统计表(参见附录B的表B.2)中。
4.4.3统计方法
统计每个黑光灯中诱集到的成虫,并按雌、雄成虫分别记录数量。诱集到的数量代表周边范围内成
虫虫口的密度,监测范围内整体成虫虫口密度为各黑光灯诱集到的总虫口数量与黑光灯总数比值,计算
公式如公式(3)。
…………(3)
式中:
t——成虫虫口密度;
3
DB4403/T115—2020
F——成虫总数;
R——黑光灯总数。
4.4.4等级划分
根据诱集到成虫的数量,将成虫虫口密度分为未诱获、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4个等级,分级指
标见表2。
表2海榄雌瘤斑螟成虫虫口密度分级表
成虫虫口密度等级
0未诱获
<3低密度
3-10中密度
>10高密度
5防治
5.1防治原则
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作为长期防控主要措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2/T 1464-2006 红桦育苗技术规程 2006-07-19
- DB62/T 1460-2006 无公害林产品 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 2006-07-19
- DB63/ 573-2006 皮革防腐剂 2006-07-20
- DB53/T 170.2-2006 东川区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病虫害防治 2006-07-01
- DB53/T 171-2006 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 2006-07-01
- DB53/T 173-2006 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 2006-07-01
- DB53/T 170.3-2006 东川区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商品薯收购技术要求 2006-07-01
- DB53/T 170.1-2006 东川区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种植技术规程 2006-07-01
- DB53/T 172-2006 普洱茶生产技术规程 2006-07-01
- DB53/ 103-2006 普洱茶 200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