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267-2020 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DB37/T 4267-2020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afety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0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100
CCSP6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267—2020
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guidanceofsafetyproductionriskgradingcontrolsystemfor
enterprisesinpowerconstructionindustry
2020-12-25发布2021-01-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267—2020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4.1组织策划.......................................................................1
4.2编写体系文件...................................................................2
4.3实施全员培训...................................................................3
5工作程序和内容.....................................................................3
5.1风险点确定.....................................................................3
5.2危险源辨识.....................................................................4
5.3风险评价与分级.................................................................4
5.4风险控制措施...................................................................5
5.5风险分级管控...................................................................7
5.6风险告知.......................................................................7
6文件管理...........................................................................8
7分级管控的效果.....................................................................9
8持续改进...........................................................................9
8.1评审...........................................................................9
8.2更新...........................................................................9
8.3沟通...........................................................................9
附录A(资料性)风险分析记录........................................................10
A.1电力施工工程清单示例..........................................................10
A.2作业活动风险点清单............................................................12
附录B(规范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风险等级划分.................................1
附录C(规范性)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量化分值判定...........................3
附录D(资料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6
D.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6
D.2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220
附录E(资料性)风险点统计表(示例)...............................................269
附录F(资料性)作业风险防控卡(示例).............................................270
附录G(资料性)岗位重大风险告知牌.................................................271
参考文献............................................................................272
I
DB37/T4267—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电力企业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峰、徐西锋、顾永彬、吕明凯、张杰、徐建伟、张现清、路晓霞、孔祥俊、
宋玉鹏、王怀成、闻鹏德、高义民、程方、李晓、刘真、钟虎、刘树生、郑付强、赵启龙、王新举、王
现会、于群、杨政、郑旭豪、马振民、张骏、刘伟涛、张汝鹏、张作明、岳大庆、齐浩、时洪健、曹志
财。
II
DB37/T4267—2020
引言
本文件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
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电力施工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电力施工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文件用于规范和指导电力施工行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有效减少各种事故隐
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III
DB37/T4267—2020
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
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其他类
型电力施工企业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DL/T5161.17—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T5210(所有部分)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DL/T5710—2014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检验规范
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3020—2017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术语和定义
DB37/T2882—2016、DB37/T3020—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基本要求
4.1组织策划
企业成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职责。
4.1.1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企业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包括分管安全副总经理、分管生产副总经理、
分管经营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成员包括生产副总工程师、安全监督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环保管理、
交通、治安保卫、消防管理等职能部室负责人、各项目部负责人。
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维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领导和督促工作小组开展风险
分级管控工作,协调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资源投入,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
考核和奖惩。
4.1.2工作小组组成及职责
1
DB37/T4267—2020
企业成立以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或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副组长包括企业总工程
师和安全总监,成员包括安全监督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环保管理、交通管理、治安保卫管理、消防管
理、物资管理等职能部室分管副职、专责工程师及项目部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
工作小组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
控制措施制定及落实。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置在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部门。
4.1.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责任制的建立
4.1.3.1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要求是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为建立体系提供
充分的资源,落实体系推进工作的牵头部门,任命分管负责人。主要职责包括:
a)确定风险分级管控方针、目标和指标;
b)确定管理职能分工,明确工作小组、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权限;
c)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d)保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所需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
e)定期对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部署、督导和考核。
4.1.3.2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对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
价、风险控制措施和奖惩管理制度确定、落实等工作进行管理。
4.1.3.3企业分管生产副总经理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运行,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落实等工作。
4.1.3.4企业分管经营副总经理负责风险点排查和管控费用支出的管理。
4.1.3.5企业安全总监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监督负责人,负责监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
有效运行,包括监督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和奖惩管理制度的落实。
4.1.3.6企业总工程师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发布和落实。
4.1.3.7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
文件;负责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负责参与风险分级情况评审;负责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负责将
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4.1.3.8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部门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组织实施部门,参与体系文件评审;
负责体系文件的实施;组织风险分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落实。
4.1.3.9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
定、审核、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4.1.3.10项目部负责建立和维护项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项目的体系文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
的风险管控职责,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开展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的制定、发布、协调、执行,保证资源投入,对项目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进
行检查、总结、考核。
4.1.3.11项目部专业施工单位(班组)是所辖工作范围内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单位,负责开展风险点
排查和危险源辨识、评价活动及管控措施的编制、落实,负责将本单位(班组)的风险点信息录入信息
系统,并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4.1.3.12各岗位是风险管控的主体,根据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开展日常风险评估,
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实施风险管控措施。
4.2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策划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并编写体系文件,至少包括:
2
DB37/T4267—2020
a)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方针、目标和指标;
b)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并制定管理制度;
c)风险管控责任考核制度。
4.3实施全员培训
4.3.1企业按照“全员培训”原则开展风险管控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
4.3.2培训完毕进行考试,检验培训效果。
4.3.3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点评价方法,风险管控职责,岗位相关的风险点、
危险源和管控措施等内容。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企业按照DB37/T3020—2017中5.2.1规定的“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
晰”的原则进行风险点划分。
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点主要包括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两类。
5.1.1.1作业活动包括建筑、安装作业和调试运行作业,电力施工风险作业活动主要有:
a)土石方作业;
b)模板支撑作业;
c)脚手架作业;
d)钢筋绑扎作业;
e)混凝土作业;
f)高处作业;
g)临时用电作业;
h)动火作业;
i)起重作业:起重设备的安装、拆除;汽包、发电机定子、大板梁、除氧器、变压器、大型支
架、钢结构、风机等大件吊装作业、一般起重吊装作业;
j)设备安装作业:锅炉设备安装、汽机设备安装、空冷岛设备安装、变压器就位等;
k)有限空间作业:脱硫吸收塔、烟道、除氧器、凝汽器、汽包等金属容器,电缆井、电缆夹层、
循环水管、事故油池等地下沟道、窨井内作业等;
l)机械加工作业:钢筋制作、钢结构加工制作等;
m)人工搬运作业:危险化学品(氧气、乙炔、油漆等)、设备、材料、工器具等物体搬运;
n)油漆防腐作业:吸收塔内部防腐作业、烟道及烟囱内部防腐作业、一般防腐作业;
o)危险化学品作业:酸洗碱洗作业;
p)调整试验与试运行:设备分部调整试验与试运行、整套设备调整试验与试运行、机组吹管;
q)其他。
5.1.1.2电力施工存在风险的设备设施主要有:
a)厂房、输煤等主体建筑施工设备设施:中小型塔式起重机、泵车、搅拌机械、钢筋机械、土
方机械、施工吊笼、登高车、移动式起重机等;
b)烟囱施工设备设施:液压提升装置、吊篮等;
c)水塔施工设备设施:水塔平桥、移动式起重机等;
3
DB37/T4267—2020
d)锅炉安装设备设施:大中型塔式起重机、平臂式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机、组合场龙门式起重
机、汽包提升装置、施工升降机等;
e)汽机安装设备设施:发电机定子提升装置、液压推进装置、汽机房行车、移动式起重机等;
f)电气、热控安装设备设施:临时用电设备、液压推进装置、移动式起重机等;
g)其他。
5.1.2风险点排查
企业全员参与风险点排查,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汇总。项目部工程技术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实际,宜组
织按照DL/T5210(所有部分)、DL/T5161.17—2018和DL/T5710—2014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参见
附录A.1),包括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与空调、
电梯、钢架安装工程、管道安装工程、设备吊装工程等分部工程所涉及的作业活动,还包括设备设施类
所涉及的操作及安装和拆卸工程等。各专业施工单位(班组)组织员工根据操作规程、工作规程等,结
合各岗位职责和现场实际工作,编制本班组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各专业施工单位(班组)和
职能管理部门逐级审核、汇总,形成作业活动类风险点清单(参见附录A.2)、设备设施类风险点清单
(参见附录A.3)。
5.2危险源辨识
5.2.1辨识方法
企业宜按照DB37/T3020—2017中5.3.2开展危险源辨识,其中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
析法(JHA),设备设施类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5.2.2辨识范围
5.2.2.1结合电力施工特点,危险源辨识至少包括以下范围:作业过程中人员状态、作业行为、建(构)
筑物状态、设备设施、材料工器具、作业环境、作业过程、管理制度等。详见DB37/T3020—2017中
5.3.1。
5.2.2.2宜按照GB/T13861—2009和GB18218—2018辨识危险源。
5.2.2.3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健康伤害、环境污染等方面。危险源造成的
事故类型分为人身伤害事故和设备事故,人身伤害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
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
害等;设备事故包括设备停运、设备损坏、社会影响、财产损失等。
5.2.2.4危险源辨识综合考虑三种状态和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即正常生产作业及设备正常运行状态,
设备异常状态,发生能量意外释放、泄漏和超标排放等事故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即过去、现在和将来。
5.2.3辨识实施
5.2.3.1企业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基准(整体)
风险评估活动,由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专业施工单位(班组)、各岗位全面排查分
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进行辨识。
5.2.3.2日常施工作业活动实施前,进行具体项目的危险源辨识,编制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结合企
业实际在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施工作业票等作业文件中予以落实。
5.3风险评价与分级
5.3.1风险等级划分
4
DB37/T4267—2020
企业宜使用定性评价(即“是非判断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评价,
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对应的风险评价级别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宜按照GB18218—2018对实施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辨识、评价和控制。
其他可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参见DB37/T3020—2017。
5.3.2定性评价法
5.3.2.1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a)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
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需要引起重点关注和控制的;
b)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需要重点关注和控制的;
c)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d)存在能量意外释放(剧毒、爆炸、火灾、倒塌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5.3.2.2宜按照附录B将达到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中的重要作业活动确定为较大风险,超过一定规模
的危大工程中的重要作业活动确定为重大风险。
5.3.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5.3.3.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又称“LEC”法,是用于生产作业和生产区域安全风险的半定量评估方
法。企业组织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结合经验判断风险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
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即“暴露率”、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计算得出风险度,计算公式如下:
𝐷=𝐿×𝐸×𝐶·········································································(1)
式中:
D——表示风险度;
L——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宜按照附录C中表C.1取值);
E——表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即“暴露率”(宜按照附录C中表C.2取值);
C——表示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宜按照附录C中表C.3取值)。
5.3.3.2通过比较风险度计算值与事故产生后果的基准值(宜按照附录C表中表C.4取值)确定危险
因素和风险级别。
5.3.3.3风险点的风险级别确定遵循从严从高原则,当一个风险点中存在多个危险源,按最高危险源
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点管控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
5.4.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5.4.1.1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现有控制措施进行识别、梳理,并根据风险的可控在控程度确定是否
需要改进(新增)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充分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要重点
突出人的因素。控制措施从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考虑。
5.4.1.2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参见DB37/T3020—2017中5.5.2。
5.4.2风险控制措施分类
5.4.2.1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技术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按照消除、替代、减弱、隔离的逻辑
顺序考虑:
5
DB37/T4267—2020
a)消除或减弱,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或减弱危险源,如采用液压升降
车代替脚手架搭设,采用工厂预制、模块化安装代替现场加工制作,增加地面组合减少高处
作业,正式围栏与实体工程同步施工,合理的设置预留吊装孔洞等;
b)替代,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采用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如行灯
电压不得超过36V,潮湿场所、金属容器及管道内的行灯电压不超过12V等;
c)封闭,指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临时用电变压器采用箱式变压器或设
置在单独房间内,射源、危化品存放在专用的储藏室内等;
d)隔离,指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如脚手架搭拆设置警戒区域,
基坑临边设置安全围栏,施工区和生产区设置隔离围栏等;
e)移开或改变方向,如改变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方向等。
5.4.2.2管理措施
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制定、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等措施,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
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规范和约束人员的管理行为与作业行为,进
而有效控制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a)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程序,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和安全操作规程。电力施工企
业风险管控制度至少包括:脚手架搭拆及使用、临时用电、起重吊装、受限空间、高处作业、
深基坑开挖等危险作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安全预测预警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
管理,安全操作规程等;
b)按分部工程编制作业程序,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其中超过一
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方案必须组织专家论证。企业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
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加强对人员作业行为的监督,加强现场作业性违章的自查自纠;
c)实施安全施工许可(作业票)管理。危险作业项目施工前,必须办理安全施工作业票,作业
票内容包括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场动火作业办理动火作业许可,土方
开挖办理动土作业许可。调试运行作业执行电力生产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d)按照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特点及岗位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求,
编制岗位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发放到相关岗位,并严格执行;
e)减少在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如脱硫吸收塔内部玻璃鳞片施工人员定时轮换;
f)监测监控,如受限空间作业前、作业中实施富氧或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监测,现场设置视频监
控;
g)警报和警示信号。警报是指出现特定危险因素时发出声光等信号,如射线作业人员探伤作业
随身携带个人辐射剂量报警仪。警示是指在存在风险的地点或场所,配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
识。如孔洞、临边周围设置“当心坠落”、“当心坑洞”,高处作业区域设置“当心坠落”、
“必须挂安全带”,配电箱设置“当心触电”,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禁止烟火”等警示
标志;
h)安全互助体系,如与相关方签订安全互助协议,共享互助资源;
i)风险转移,如为施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5.4.2.3教育培训措施
通常采用的培训教育措施包括员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年度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
员继续教育、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体验式安全教育以及安全专项活动等其他方面的培训。宜包括:
a)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新进厂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每年组织培训再教育;
6
DB37/T4267—2020
b)专题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各单位结合施工实
际对计划进行分解,制定本单位培训计划,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包括:采用实体体验或VR体
验对员工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结合工种和施工实际开展适合当前施工阶段和岗位的专项培
训;进场安全技能实际操作考试等;
c)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d)安全专项活动。如开展班前会、班后会、每周安全日活动、专题讲座、年度安全规程统一考
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
e)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前,技术负责人结合施工方案和现场施工实际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4.2.4个体防护措施
企业按规范配置劳动防护用品和工器具,员工应正确佩戴和使用。应包括:
a)个体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安全带、工作服、绝缘鞋、防护面罩、防护眼镜、防
护手套、耳塞、呼吸器;
b)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c)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d)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5.4.2.5应急处置措施
企业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或后果,采取预警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方
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并确保可用,定期组织演练。
5.5风险分级管控
5.5.1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
任书,对风险分级管控目标、指标进行分解和考核。
5.5.2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企业宜分级、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明确管控层级,落实责任部门、责
任人和具体管控措施,强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施工工序、区域和岗位的重点管控。
5.5.3管控层级一般分为企业(公司)级、部门/项目部级、专业施工单位/班组级、岗位级,分别对
应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管控。上一级控制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进行管控。
5.5.4企业宜在开展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后,对各部门、班组活动记
录进行梳理,分别编制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D.1)、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
见附录D.2)和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E),经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核,企
业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在企业内部发布实施。
5.5.5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危险区域动火、受
限空间作业等作业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
参考作业风险防控卡(参见附录F)在作业文件中明确风险点及管控措施,有关作业人员严格执行,项
目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5.6风险告知
5.6.1风险点公示
企业宜根据施工现场需要,将风险点、风险等级、主要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全体员工
了解各自岗位、作业活动或系统对应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企业宜将安全生产风险与职
业病危害风险一体化管控,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说
7
DB37/T4267—2020
明。风险点公示、告知可以采用设立公告牌、标识牌、告知卡、安全警示标志、二维码和安全技术交底
等多种形式。风险点公告牌参考图样示例参见附录G。
5.6.1.1工程项目宜至少对一级风险进行整体公示。工程项目宜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如:工地大门
两侧或人员出入口处)设置“风险点公告牌”,公告牌宜注明风险点、危险源、风险级别、可能出现的
后果、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内容。
5.6.1.2工程项目至少在一级风险点施工部位设置风险点标识牌。标识牌宜注明风险点、危险源、风
险级别、可能出现的后果、控制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管控层级和责任人等内容。
5.6.1.3企业聘用员工时,告知劳动者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对施工作业人员宜采用
发放告知卡形式进行告知,告知卡包含本岗位涉及的风险点、危险源、风险级别、可能出现的后果、控
制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管控层级和责任人等内容。
5.6.1.4工程项目宜在一级、二级风险点施工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
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基坑边沿、危险化
学品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5.6.1.5技术人员在编制分部工程作业文件时,辨识该工程的风险点并制定控制措施,在施工前对所
有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应包含风险点、危险源、风险级别、可能出现的后果、控制措施、
管控层级和责任人等内容。
5.6.1.6每日作业前,专业施工单位(班组)宜召开班前会,专业施工单位负责人(班组长)向施工
人员告知当班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和控制措施。
5.6.2相关方告知
5.6.2.1每日作业前,专业施工单位(班组)宜召开班前会,专业施工单位负责人(班组长)向承包
商施工人员告知当班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和控制措施。
5.6.2.2进入企业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实习生和承包商、供应商的从业人员,企业对其开展安全教
育。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对所有分包商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技术交底。
5.6.2.3外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保存记录。主要
内容包括:外来人员入厂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所从事作业的安全要求、作业安全风
险分析及安全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知识等。
5.6.2.4企业作业活动可能危及其他施工单位或周边企业、单位安全的,宜以风险点公示牌、协议等
方式进行风险告知。
5.6.3风险更新
企业宜及时更新风险清单,更新考虑的影响因素如下:
a)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b)各级安全检查情况;
c)事故及未遂事故情况;
d)违章记录情况;
e)审核情况;
f)工程现场状况;
g)法律法规更新情况;
h)绩效监测情况。
6文件管理
8
DB37/T4267—2020
企业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并保存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评价、管控过程记录文件,并分类建档管
理。管控记录文件包含以下文件:
a)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
b)风险分析记录,包括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
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c)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d)风险点统计表。
7分级管控的效果
按照DB37/T3020—2017的6.2条执行。
8持续改进
8.1评审
8.1.1企业每年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运转情况进行评审,可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自查评工作,重点
对风险点辨识的准确性、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体系运行效果进行自评。
8.1.2对评审存在的管控缺陷,制定改进目标、纠正预防措施,满足体系有效运行。
8.2更新
宜按照DB37/T3020—2017的6.3条执行。
8.3沟通
企业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建立外
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传递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更新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9
DB37/T4267—2020
A
A
附录A
(资料性)
风险分析记录
A.1电力施工工程清单示例
表A.1列出了常见的电力施工工程清单。
表A.1工程清单
序号工程名称专业
1基坑工程建筑
2钢筋工程建筑
3模板工程建筑
4混凝土工程建筑
5脚手架工程建筑
6砌体工程建筑
7装饰装修工程建筑
8烟囱工程建筑
9冷却塔工程建筑
10锅炉钢结构安装锅炉
11锅炉受热面安装锅炉
12锅炉烟、风道制作、安装锅炉
13锅炉辅助机械设备安装锅炉
14锅炉机组除尘装置安装锅炉
15锅炉大板梁安装锅炉
1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J 1085-1986 液体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测量规范 1986-11-20
- QJ 1336-1988 战略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环境温度试验方法 1988-02-02
- QJ 886.3-1984 塑料挤压模具 推杆 1984-09-05
- SJ/T 211.6-1999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 第6部分:设计文件的更改 1999-08-26
- SJ/Z 733-1973 X射线管系列型谱 1973-10-29
- SJ/Z 1083-1976 镀铬溶液典型分析方法 1976-09-02
- SJ/Z 2782-1987 非蒸散型吸气剂激活全过程的气氛分析方法 1987-03-12
- SJ/T 9561.4-1993 KN4型钮子开关质量分等标准 1993-09-03
- SJ/T 37-1996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型号编制及命名方法 1996-07-22
- DL 422.1-1991 火电厂用工业合成盐酸的试验方法 199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