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259-2014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2259-2014 Two-line hybrid mid-yielding rice high-yield and high-quality mechanized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259-2014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12-17
实施日期
2015-01-17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包括产量结构、群体质量指标、壮秧指标、育秧技术、栽插密度、施肥、灌水、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等高产优质生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一季中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的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吴文革、杨剑波、许有尊、陈刚、张从合、蒋继武、杨联松、周永进、周桂香、徐剑、陈文彬、白一松。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259—2014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

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MechanizedProductionofHighYieldandQualityfor

Two-lineHybridMiddle-seasonRice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17发布2015-01-17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25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

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革、杨剑波、许有尊、陈刚、张从合、蒋继武、杨联松、周永进、周桂香、

徐剑、陈文彬、白一松。

I

DB34/T2259—2014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包括产量结构、群体质量指标、壮秧

指标、育秧技术、栽插密度、施肥、灌水、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等高产优质生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一季中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17891优质稻谷

NY5116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DB34/T301优质中籼稻旱育壮秧技术规程

DB34/T796机插水稻软盘和双膜育秧作业技术规范

3产地环境

3.1要求旱涝保收,集中成片,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无冷浸田。

3.2土壤基础肥力达到中等以上;环境质量符合NY5116的规定。

4产量结构与质量指标

4.1产量结构

根据产量水平不同,产量结构如表1。

表1

目标产量亩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kg/亩)(万穗/亩)(粒/穗)(%)(g)

600±2515.5±0.5180-200≥8525-30

700±2516.5±0.5190-210≥8526-31

800±2517.5±0.5200-220≥8527-32

4.2质量指标

稻米品质达GB/T17891三级以上标准。

5育秧技术

1

DB34/T2259—2014

采用工厂化育秧模式,机械化生产流水线播种,温室或者大田集中规模营养土育秧;根据前茬收获

时间、耕整地时间用秧龄倒推播种期;机插育秧的秧龄15d~20d,叶龄3叶~4叶,苗高18cm以

内;根系短、白、粗、多,盘根性好。

5.1育秧准备

5.1.1材料准备

根据机插面积确定秧田面积、营养土、秧盘、肥料以及用种量等;

秧田与大田比例在旱育秧条件下为1:80~90,在湿润育秧条件下为1:70~80;

按照每667m2大田18~20张秧盘,1.0kg~1.25kg种子量准备。

5.1.2营养土培肥

对于营养土应提前培肥,床土选择、培肥、培肥与秧床制作参照DB34/T796中7床土要求和8秧

床确定部分。

5.2品种选择与准备

5.2.1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以上、穗粒兼顾、抗逆抗倒性强且对稻瘟病和稻曲病以及纹枯病等

主要病害中抗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

5.2.2种子质量按GB4404.1执行。

5.2.3稻米品质按照GB/T17891优质米3级以上标准执行。

5.2.4沿淮淮北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135d左右的品种,江淮中部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138d左

右的品种,接油菜茬的可选用生育期140d左右的品种,沿江江南接油菜茬的选用生育期145d左右

的品种,接小麦茬的可选用生育期140d左右的品种,空闲茬机插可选用生育期142~148d的品种。

5.2.5种子处理参照DB34/T796中6种植处理部分。

5.3秧田制作

秧田应排灌条件好,方便管理。

播前15d预先灌水旋耕、碎土灭茬、清除残茬、细耙平整后晾晒1~2d,做到平、实、光、齐。

苗床宽1.4~1.5米,沟宽20-30cm,深20cm,围沟宽30cm,深20cm。

5.4均匀稀播

每盘播60g~75g;采用播种流水线或者半自动播种器均匀播种,播种结束后沟润或者喷淋清水

湿润秧盘底土,然后在秧盘表面覆盖一层盖籽素土,厚度以不露种为宜(约0.5cm);在高温(32℃~

35℃)保湿(相对湿度85%左右)条件下进行暗化处理,1d~2d后移到准备好的苗床或育秧架。

5.5秧田管理

5.5.1秧床温度的调控

注意苗床温度调控,播种后适温(25℃~28℃)促齐,1叶1心期白天注意通风炼苗,晚上注意

防冻保温,2叶1心后,白天进行绿化炼苗,晚上盖起防冻,做到日揭夜盖。

5.5.2水分管理

可采用旱育和湿润管理两种方式;有条件的尽量采取旱管,旱育管理参照DB34/T301中水分管理

部分;采用湿润管理的参照DB34/T796中育秧管理部分。

2

DB34/T2259—2014

5.5.3肥料管理与二次化控

采用培肥的营养土旱育秧原则上不需要追“断奶肥”,如育秧底土供肥不足,秧苗明显脱肥落黄,

可按每盘加5g尿素兑水5kg制成营养液叶面追肥,并用清水淋洗防烧苗。如预计秧龄超过22d,

在秧苗2叶期前后叶面喷施200mg/kg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防徒长。

移栽前2~3d施“送嫁肥”,可用1%尿素加1.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施完肥后喷洒清水

防烧苗。

5.5.4病虫害防治

育秧全过程要注意病虫害防治;用三环唑等防治稻瘟病,用吡虫啉、吡蚜酮等防治稻蓟马、飞虱等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