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841-2020 力学性能测量 反应后的Nb3Sn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38841-2020 Mechan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Room temperature tensile test of reacted Nb3Sn composite superconductor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8841-2020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6-02
实施日期
2020-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超导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5)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反应后的Cu/Nb3Sn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原理、装置、试样制备、测试条件、结果计算、测量不确定度、测试报告。
本试验方法用于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来测量弹性模量和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由复合体中铜和铜锡组分的屈服而产生)。
另外,弹性极限、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可由本方法测量。根据国际循环比对试验报告,弹性极限和断后伸长率的测量具有很大不确定度,因此,这些物理量为选测。
本标准适用于测量横截面积在0.15 mm2~2.0 mm2,铜-非铜体积比在0.2~1.5之间的圆形或矩形截面的无绝缘覆层试样。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起草人:
郭强、宋萌、冯冉、李洁、李超、徐庆金、孙万硕
出版信息:
页数:34页 | 字数:6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7.220.20;29.050;77.040.10

H22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力学性能测量反应后的Nb3Sn

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Mechanicalpropertiesmeasurement-Roomtemperaturetensiletestof

reactedNb3Sncompositesuperconductors

CIEC61788-19:2013,SuperconductivityPart19:孔1echanicalproperties

measurementRoomtemperaturetensiletestofreacted

Nb3Sncompositesuperconductors,IDT)

2020-12-01实施

2020-06-02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目次

前言……………………I

引言

范围…

札啧啧啧测结试哺不口弹计州州刊试条横绝试样总;则制.备引“伸试十验总机则.川…·……和…定性义引·用……装原32术规l范

…………牛

量果试样置理语

987654

8877776666H5HLku53JJ5试uuuu

43JJ持…夹.和截缘拙面度层…量…

武式申则样件

力不第……性性性条…………仲…4“321·“21·结定…规时莫…………度主计算M..EU…uu是E………

)·····性)

……%度定………………度…………塑一pιd出日ι和…pρ

…的川川川……~

料料料试果样告确

刊州第…υ………

CB…附A附附附J1J1I附附录川un件…录录录………HHH试度~定章lL唱•口…关附扣日士自

f

·u

H

确考虑

考录参录划…学测…旧…相关…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目。昌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EC61788-19:2013《超导电性第19部分:力学性能测量反应后的

Nb3Sn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与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一-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CISO68921:2009,

MOD)

GB/T2900.1002017电工术语超导电性CIEC60050-815:2015,IDT)

一-GB/T12160-2019金属材料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系统的标定CISO9513:2012,IDT)

GB/T136342019金属材料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CISO376:2011,IDT)

GB/T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伸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

统的检验与校准CISO7500-1:2004,IDT)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修改了标准名称。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超导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26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强、宋萌、冯冉、李洁、李超、徐庆金、孙万硕。

I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Cu/Nb3Sn超导线是多芯复合超导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第一种是青铜法,将Nb/Nb合

金细丝嵌入青铜基体、阻隔层和铜稳定体中。第二种是内锡法,由含储锡层的多芯细丝、阻隔层和铜稳

定体组成。第三种是粉末装管法,Nb/Nb合金管内填充富锡粉末,并嵌入铜稳定体中。

所有类型的Nb3Sn复合线的制备工艺共同点是,达到最终成品线尺寸后,需经过数天热处理形成

Nb3SnA15相,热处理可以是一次或多次且最后一次热处理温度在640℃左右或以上。该超导相很脆,

易导致芯丝断裂,并伴随着超导性能的降低。

商业复合超导线具有高电流密度和小横截面积的特点,其主要应用于制作超导磁体,可以将超导体

绕制在骨架上,然后与骨架一起进行热处理(先绕制后反应),也可以先把超导体进行热处理,然后再绕

制成磁体(先反应后绕制)。绕制磁体时,复杂的应力会施加在磁体绕组上,因此在实际制造过程中,较

少采用先反应后绕制的方法。

如果需要测试反应之前的、尚未形成超导相的复合超导体的力学性能,也可以采用本标准,或者采

用IEC617886。

当磁体通电励磁时,由于超导线的电流密度大,导线上会受到很大的电磁力。若采用先反应后绕制

的磁体制备方法,绕组的应变和应力水平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确定反应后的处于超导相的Nb3Sn复合超导线的力学性能是制作超导磁体的先决条件。

]]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力学性能测量反应后的Nb3Sn

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反应后的Cu/Nb3Sn复合超导线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原理、装置、试样制备、测试条件、

结果计算、测量不确定度、测试报告。

本试验方法用于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来测量弹性模量和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由复合体中铜和铜锡组

分的屈服而产生)。

另外,弹性极限、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可由本方法测量。根据国际循环比对试验报告,弹性极限和

断后伸长率的测量具有很大不确定度,因此,这些物理量为选测。

本标准适用于测量横截面积在0.15mm2~2.0mm2,铜-非铜体积比在0.2~1.5之间的圆形或矩形

截面的元绝缘覆层试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376金属材料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Metallicmaterials-Calibrationof

force-provinginstrumentsusedfortheverificationofuniaxialtestingmachines)

ISO6892-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Metallicmaterials-Tensile

testingPart1:Methodoftestatroomtemperature)

ISO7500-1金属材料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伸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

检验与校准(Metallicmaterials-Verificationofstaticuniaxialtestingmachines-Part1:Tension/

compressiontestingmachinesVerificationandcalibrationoftheforcemeasuringsystem)

ISO9513金属材料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MetallicmaterialsCalibrationof

extensometersusedinuniaxialtesting)

IEC60050(所有部分)国际电工术语Cl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vocabulary)

3术语和定义

IEC60050815和ISO689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拉f申应力tensilestress

R

试验期间任一时刻的拉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之商。

3.2

应变strain

A

试验期间任一时刻的位移增量除以引伸计的初始标距之商。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3.3

弹性模量modulusofelasticity

E

弹性形变区内应力-应变曲线线性部分的梯度。

3.4

引伸计标距extensometergaugelength

用引伸计测量试样延伸时所使用引伸计初始标距长度。

3.5

夹头间距distancebetweengrips

Lg

夹头之间的长度,夹头用于在测试前固定被测试样。

3.6

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0.2%proofstrength

Rpo.2

延性材料屈服为0.2%时的应力值。

注:指定屈服强度,R同2-0和R同2-U分别对应于图la)中点A和点C,点C为0.3%~0.4%之间卸载斜率线U平移至

0.2%处,与应力应变曲线的交点。认为这个强度代表复合材料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3.7

抗拉强度tensilestrength

Rm

最大测试拉力所对应的拉伸应力。

3.8

弹性极限应力tensilestressatelasticlimit

Rei剖llCa

弹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变时拉力除以原始横截面积之商。

3.9

弹性极限应变strainatelasticlimit

Aela'1"max

弹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变时的应变。

注:弹性极限应力Rd,,<icm•

4原理

试验是用超过弹性变形区域的拉力拉伸试样,以测定弹性模量CE)和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同2。

5装置

5.1总则

试验机和引伸计应分别符合ISO75001和ISO9513。标定工作应符合ISO376。本标准的特殊

要求见5.2~5.3。

5.2试验机

应使用可提供恒定横梁位移速率控制系统的拉伸机。夹头应具有适用于试样的结构和强度,并且

2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应能和试验机有效地连接。夹头应具有采用挫、滚花或其他方式产生的粗糙表面,保证试样在测试过程

中不会滑动。夹头可以是螺纹型、气动型或者液压型驱动。

5.3引伸计

根据线材直径,引伸计的质量应小于或等于30g,从而不会影响到反应后变脆的超导线的力学性

能。引伸计的质量应相对超导线对称平衡,从而避免任何偏中心线力(参见附录A中A.2)。应注意不

要在试样上引入弯曲力矩。

本测试方法能测量的物理量取决于所选用的应变测量方法。当采用传统的单引伸计系统时,推荐

测量Eu和Rp0.2-U。而当采用双引伸计系统取平均值时,能够对反应后样品的弯曲效应进行补偿并准确

测量弹性模量Eo,因此可以测量本标准描述的所有物理量。

注:更多的信息参见A.2和A.3。

6试样制备

6.1总则

线材试样在热处理前应娇直,并装入内径比线径略大的陶瓷或石英管中。

热处理炉恒温区长度应大于6.2规定的总长度。

将反应后的试样从陶瓷和石英管中人工取出和装样时,应注意避免引人弯曲或预载。

6.2试样长度

试样总长度应为夹头间距加上两个夹头的夹持长度。夹头间距应大于或等于60mm,以便安装引

伸计。

6.3绝缘层去除

如果测试试样表面覆有绝缘材料,应在热处理前去除。可采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但应注意不要

破坏试样表面(参见A.7)。

6.4横截面积CSa)测量

绝缘层去除后,应使用千分尺或其他测量尺寸的装置来确定其横截面积。圆导线横截面积应采用

两个正交直径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矩形导线横截面积从厚度和宽度之积得出,横截面积导角部分的修

正则需经相关方商讨确定(参见A.8)。

7测试条件

7.1试样夹持

试样安装在拉伸机的夹头上,安装时应使试样和拉力加载轴在一条直线上。试样夹持方法参

见A.90

7.2引伸计安装

安装引伸计时,应小心防止试样发生变形。引伸计应安装在两个夹头间距的中部,调节测量方向与

试样轴向一致。

在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不要预加载试样。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物理归零。

3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双引伸计应相对横截面对称安装,使得应变均匀化以抵消弯曲效应。

为保证矩形线获得最佳应力-应变曲线特性,引伸计的安装应保证可在线材的窄边上对称测量

应变。

7.3测试速度

拉伸试验采用位移控制。推荐拉伸机横梁位移速率设置为0.1mm/min~0.5mm/min。

7.4测试

横梁位移速率设定为规定值后,启动拉伸机。将来自引伸计和载荷传感器的数据记录、保存并分别

绘制在坐标纸的横、纵坐标上,如图1a)和图1b)所示。当总应变达到0.3%~0.4%之间时,在横梁位

移速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减小30%~40%拉力。然后再次增加拉力直到试样最终断裂。

在任何材料的试验程序开始之前,建议用相似尺寸的已知弹性性能的线材核查全套实验设备(参见

A.14)。

u

πuι。

300

H

250

200

E

\芝

150

100

50

0

A

0.00.l0.20.3u0.40.50.60.70.8

应变/%

a)应力-应变曲线全视图

图1Cu/Nb3Sn线的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和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定义

4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

145

-..

…四””’--

135

Ee

同嗣代\

125

115

105

0.320。.3300.3400.350

应变/%

LH

)

卸载和重新加载过程放大视图

说明:

u在应变0.3%~0.4%之间采用一阶线性回归计算卸载线U,参见图1a);

A点初始加载线(零偏移线)平移至0.2%。试验获得R,,0.2-0;

C点→一卸载线斜率拟合的曲线U(如Uo.3s)平移至0.2%。计算获得R,,0.2-u;

H点一一线材的最终断裂点。

初始加l载线的斜率通常小于卸载线的斜率。这种情况下,绘制横坐标0.2%处的偏移线以获得复合线0.2%规定塑

性延伸强度(R同2-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是由延性材料铜或青铜屈服(A点)产生的。A点由初始加载线获得。

C点由卸载线获得。在0.3%~0.4%之间卸载线斜率线应平移至拟合曲线起始点,可能包含负应变偏移(参见

A.6)。该斜率线平移至0.2%应变处与拟合曲线交叉于C点,定义为复合线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川u)。

图1b)所示卸载区域的原始数据。斜率应由卸载开始的最大应力的99%和90%之间的拟合直线确定(参见8.1)。

图1(续)

8结果计算

8.1弹性模量CE)

弹性模量应采用公式(1)和初始加载线或卸载线的线性部分计算。宜采用合适的数据评估软件对

绘制的数据进行后期分析,软件应能放大应力应变图,特别是预期线性偏离的区域。

E三L:.FIs0L:.A..(1)

式中:

E

弹性模量;

LF-相应的拉力增量;

LALF对应的应变增量;

s。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卸载过程从图la)中Au点指示的应变开始,卸载弹性模量CEu)和初

始加载弹性模量CE。)均由同一公式(1)获得。卸载曲线测量建议从Au点开始,Au推荐在

0.3%~0.4%之间。

从卸载曲线测定的弹性模量表示为Eu,可从图la)中的卸载斜率线(直线U在0.3%~0.4%应变

之间)获得,从初始加载线测定的弹性模量表示为E。,可从零偏移线获得。

5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然而,应当指出初始应力应变曲线的直线段非常窄,参见图A.6。测量具有较低相对标准不确定

度的弹性模量,目前唯一可行的技术是采用均化双引伸计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标准中Eu应为代

表性数据,而E。仅当采用均化双引伸计系统测量时才应报告。

测试结束后,应用E。/Eu比值检验测量结果。该比值应满足公式(2)的条件,其中ti=0.3(参见

A.12)。

ti<E。/Eu<l+ti…………(z)

如果不满足该条件,判定测量无效。然后应对照本试验方法,检查试验过程后重新测量。

卸载重新加载过程如下:当加载曲线达到应变AuC0.3%~0.4%)时,开始卸载(rumax卸载开始位置

的应力),降低应力至ru

洼:rum川是最大应力(卸载开始的应力)的99%,r川口是卸载开始时应力的90%,见图1b)。

8.2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CR削.2-0和Rp0.2-U)

复合线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应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的卸载/重新加载获初始加载部分获得,如

图1a)和图1b)所示。

复合线卸载条件下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川2-U应由以下方法确定:卸载斜率的线性部分平移

至拟合曲线起点,可包含负应变值。然后,平行线从该应变点移至横坐标0.2%,U线与应力应变曲线

交叉于C点,定义为卸载条件下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根据卸载线[如图1a)中Uo.3s],确定0.2%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CR同川)。

复合线的加载条件下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川2-0应由以下方法确定:应力-应变曲线加载部分

在零偏移处的初始线性部分沿应变轴平移0.2%,与应力应变曲线相交于A点,定义为加载条件下的

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每个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值应由公式(3)计算:

Rpo.2-;二F;/So..(3)

式中:

Rpo.2-;每点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单位为兆帕CMPa);

F;每点的拉力,单位为牛顿(N);

i=O或U。

9测量不确定度

除非另有规定,测量应在283K~308K温度范围内进行。应使用从零到最大载荷之间的相对标

准不确定度小于0.1%的载荷传感器。引伸计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应小于0.05%。位移测量传感器[如

LVDTC线性差示变压器)]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应小于0.01%。

由十一个代表性研究小组参加的国际循环比对试验确定的弹性模量Eo和Eu以及规定塑性延伸

强度R同2-0和R川2-U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值列于表A.l。

根据国际循环比对试验的报告[吨,经鉴定合格后的试验数据,N二17时,E。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是

1.4%。相似的,N=l5时,Eu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是l.3%;N=l7时,R民刊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是

1.5%;N二13时,R川2-U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是2.5%。

10测试报告

10.1试样

应报告以下信息:

6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a)试样制造商;

b)分类和/或标识;

c)批号;

以下信息如果有应报告:

d)原材料和化学成分;

e)线材横截面形状和尺寸;

f)芯丝直径;

g)芯丝数量;

h)铜非铜体积比。

10.2结果

应报告以下力学性能结果:

a)弹性模量CE。和Eu);

b)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CR川2-0和R同2-U);

以下信息如果有应报告:

c)最大拉伸应力R山ticmax;

d)最大弹性应变A山ticmax;

e)抗拉强度(Rm);

f)断后伸长率CA);

g)函数拟合法确定的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CR川F)。

10.3测试条件

应报告以下信息:

a)横梁位移速率;

b)夹头间距;

c)温度;

d)试验机制造商和型号;

e)引伸计制造商和型号;

f)夹持方式。

7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A

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章~第10章的相关附加信息

A.1

总则

本附录给出了影响拉伸测试方法的各种因素的参考信息。

A.2引伸计

A.2.1双引伸计

任何类型的引伸计均可使用。若引伸计系统由两个单引伸计组成,则采用两个信号并由软件平均

化,或者采集经引伸计自身系统平均后的单一信号。

图A.l和图A.2为典型的先进轻型引伸计。

~0.5吕

汩汩

N

引伸计标距约12mm(总重约0.5g)。两个引伸计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引伸计,可以将两个位移记录电学平均。

轻型超小双联式引伸计

图A.1

8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EE

盯也

N

引伸计标距约26mm(总重约3g)。两个单引伸计,信号由软件进行平均。

图A.2轻型平均双引伸计

A.2.2单引伸计

图A.3为一种单引伸计。日本曾经用这种引伸计进行了Cu/NbTi线室温拉伸的循环比对试验

CRRT)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用来建立了IEC617886c3·4l。

单位为毫米

条形弹簧

a)上视图

图A.3带配重和垂直试样轴的引伸计实例

9

GB/T38841-2020/IEC61788-19:2013

单位为毫米

样品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