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14-2015 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

DB11/T 1214-2015 DB11/T 1214-2015 Greening Project Carbon Sequestration Accoun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in Area Forestry Project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214-2015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7-09
实施日期
2015-11-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214—2015

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carbonaccountingofafforestationproject

intheplainareas

2015-07-08发布2015-11-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214—2015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碳计量方法.........................................................................2

5监测程序...........................................................................9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乔木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参数...............................17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乔木树种(组)生物量方程参考表.............................20

参考文献.............................................................................21

I

DB11/T1214—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顺义区园林绿化局、怀柔区园林绿化局、大兴区林业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彩贤、张玉梅、李怒云、刘力、陈峻崎、于海群、张峰、何桂梅、李金良、

彭强、杜静、崔亚红、王永超、南海龙、宋继琴。

II

DB11/T1214—2015

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碳汇核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原地区造林项目的碳汇量计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包括宜林地、农地、废弃沙石坑地、荒滩、荒地、

拆迁腾退地、重要水源保护地(不含湿地)地区造林项目和城市景观造林绿化活动的碳汇计量与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2253—2014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3术语和定义

LY/T2253—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层stratification

是指根据项目边界内的土壤、立地条件、植被状况以及经营活动等,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个相对同

质的单元。

3.2

核算accounting

是指对碳汇造林项目边界内的、由该造林项目引起的碳储量变化量、碳排放量和净碳汇量进行计量

和监测。

4碳计量方法

4.1项目边界确定

事前项目边界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之一确定:

a)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1:10000)实地勾绘获取项目边界。

b)利用经校正合格的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卫星影像、航空影像数据等)判读勾绘项目边界。

c)用定位误差在5m以内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

事后边界应采用1:10000以上地形图现场勾绘,或采用定位误差在5m以内GPS直接测定,或利用

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判读勾绘并实地调绘,或用全站仪实测。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

1

DB11/T1214—2015

界之内,应以实际边界为准;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界之外,应以设计边界为准。

地理边界应提交由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的具有经纬度坐标及造林项目地块详细信息的图形文件。

4.2项目计入期

按照LY/T2253—2014的相关规定。计入期最短为20年,最长为60年。

4.3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源的识别

4.3.1碳库选择

在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土壤碳库、枯落物碳库和枯死木碳库这五个碳库中,只选择

地上生物量碳库和地下生物量碳库进行计量、监测。

4.3.2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只考虑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见表1。

表1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

生物质燃烧导致的CO排放已在碳储

CO否2

2量变化中考虑

项目运行期内有森林火灾发生,会导致

CH生物质燃烧产生CH排放

生物质燃烧44

否项目运行期内没有森林火灾发生

项目运行期内有森林火灾发生,会导致

N2O生物质燃烧产生N2O排放

否项目运行期内没有森林火灾发生

4.4基线情景识别

基线情景识别按照LY/T2253的规定执行。

4.5事前分层

4.5.1基线情景碳层划分

根据项目区实施造林作业之前的立地条件、植被类型等关键因子进行基线情景碳层划分。

4.5.2项目情景碳层划分

在项目设计阶段,根据项目设计的造林树种(组)、密度、苗木规格进行分层。在项目活动实施后,

根据项目作业的实施情况和造林模式,对项目区事前的分层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4.6基线碳汇量

4.6.1基线碳汇量组成

基线碳汇量只考虑林木、灌木生物量碳库碳储量的变化,计算方法如公式(1):

2

DB11/T1214—2015

DCBSL,t=DCTREE_BSL,t+DCSHRUB_BSL,t............................(1)

式中:

-1

∆CBSL,t——第t年的基线碳汇量,单位为:tCO2-e·a;

-1

∆CTREE_BSL,t——第t年时基线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1

∆CSHRUB_BSL,t——第t年时基线灌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4.6.2基线林木碳汇量

根据基线的分层,计算每一层的林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之和,即为基线林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计

算方法如公式(2):

...............................(2)

DCTREE_BSL,t=åDCTREE_BSL,i,t

i=1

式中:

-1

∆CTREE_BSL,t——第t年时,基线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1

∆CTREE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i——1,2,3,…,基线的林木分层;

t——1,2,3,…,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

假定一段时间内(第t1至t2年)基线林木生物量的变化是线性的,基线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

量(∆CTREE_BSL,i,t)计算方法如公式(3):

C­C

TREE_BSL,i,t2TREE_BSL,i,t1

DCTREE_BSL,i,t=.........................(3)

t2­t1

式中:

-1

∆CTREE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CTREE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生物量的碳储量,单位为:tCO2-e;

t——1,2,3,……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

t1,t2——项目开始以后的第t1年和第t2年,且t1≤t≤t2。

林木生物量碳储量是利用林木生物量含碳率将林木生物量转化为碳含量,再利用CO2与C的分子量

(44/12)比将碳含量(tC)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tCO2-e),计算方法如公式(4):

44

DCTREE_BSL,i,j,t=´(BTREE_BSL,i,j,t´CFTREE_BSL,i,j)........................(4)

12å

j=1

式中:

CTREE_BSL,i,j,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树种j生物量的碳储量,单位为:tCO2-e;

3

DB11/T1214—2015

BTREE_BSL,i,j,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树种j的生物量,单位为:td.m.;

-1

CFTREE_BSL,i,j——基线第i层林木树种j的生物量含碳率;tC(t.d.m.);

44/12——CO2与C的分子量之比。

可以选择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来估算基线林木生物量(BTREE_BSL,i,j,t):

方法I: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通过林木的胸径(DBH)或胸径(DBH)和树高(H),利用材积表或材积公式转化成林木树干材

积;利用基本木材密度(D)和生物量扩展因子(BEF)估算林木地上生物量;利用地下生物量与地上

生物量的比值(R)将地上生物量推算出全株生物量,计算方法如公式(5):

BTREE_BSL,i,j,t=VTREE_BSL,i,j,t´DTREE_BSL,i,j´BEFTREE_BSL,i,j´(1+RTREE_BSL,i,j)........(5)

式中:

BTREE_BSL,i,j,t——第t年时,基线第i层林木树种j的生物量,单位为:td.m;

VTREE_BSL,i,j,t——第t年,基线第i层树种j的林木树干材积,是通过胸径和(或)树高数据查

材积表或将数据代入材积方程计算得来,单位为:m3;

-3

DTREE_BSL,i,j——基线第i层树种j的木材基本密度,单位为:td.m·m;

BEFTREE_BSL,i,j——基线第i层树种j的生物量扩展因子,用于将树干材积转化为林木地上生物

量,无量纲;

RTREE_BSL,i,j——基线第i层树种j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无量纲;

i——1,2,3……估算基线林木生物量的分层;

j——1,2,3……第i层中的树种;

t——1,2,3……项目活动开始以后的年数。

方法II:生物量方程法

BTREE_BSL,i,j,t=Fj(x1i,j,t,x2i,j,t,x3i,j,t,L)´(1+RTREE_BSL,i,j).......................(6)

式中:

BTREE_BSL,i,j,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的林木树种j的生物量,单位为:td.m;

Fj(x1i,j,t,x2i,j,t,x3i,j,t,…)——将第t年,基线第i层树种j的测树因子(x1,x2,x3,…)转化为地上生

物量的回归方程。测树因子(x1,x2,x3,…);

RTREE_BSL,j——基线第i层树种j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无量纲;

j——1,2,3……第i层中的树种;

i——1,2,3……估算基线林木生物量的分层;

4

DB11/T1214—2015

t——1,2,3……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年数。

4.6.3基线灌木碳汇量

根据灌木盖度对项目边界内的灌木生物量进行分层,并估算每层灌木生物量的碳储量。假定一段时

间内(第t1至t2年)灌木生物量的变化是线性的,基线灌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CSHRUB_BSL,t)

计算方法如公式(7):

æC­Cö

çSHRUB_BSL,i,t2SHRUB_BSL,i,t1÷.............(7)

DCSHRUB_BSL,t=åDCSHRUB_BSL,i,t=åç÷

i=1i=1èt2­t1ø

式中:

-1

∆CSHURB_BSL,t——第t年时,基线灌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1

∆CSHRUB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CSHRUB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生物量的碳储量,单位为:tCO2-e;

i——1,2,3,……基线的灌木分层;

t——1,2,3,……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

t1,t2——项目开始以后的第t1年和第t2年,且t1≤t≤t2。

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灌木生物量的碳储量计算方法如公式(8):

44

CSHRUB_BSL,i,t=´CFS´(1+RS)´ASHRUB_BSL,i,t´BSHRUB_BSL,i,t..............(8)

12

式中:

CSHRUB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生物量的碳储量,单位为:tCO2-e;

-1

CFS——灌木的生物量含碳率,单位为:tC(t.d.m.),缺省值为0.47;

RS——灌木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无量纲,缺省值为0.4;

ASHRUB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的面积,单位为:ha;

BSHRUB_BSL,i,t——-1

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的平均每公顷地上生物量,单位为:td.m∙ha;

i——1,2,3,……基线的灌木分层;

t——1,2,3,……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

44/12——将C转换为CO2的分子量比值。

灌木盖度<5%时,灌木平均每公顷生物量视为0;

灌木盖度≥5%时,估算方法如公式(9):

5

DB11/T1214—2015

BSHRUB_BSL,i,t=BDRSF´BFOREST´CCSHRUB_BSL,i,t.......................(9)

式中:

BSHRUB_BSL,i,t——-1

第t年时,基线第i层灌木的平均每公顷生物量,单位为:td.m∙ha;

BDRSF——灌木盖度为1.0时的平均每公顷地上生物量,与项目实施区域的森林平均每

公顷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无量纲,缺省值为0.1;

BFOREST——-1

项目实施区域的森林平均每公顷地上生物量,单位为:td.m∙ha;

CCSRUB_BSL,i,t——第t年时,基线第i层的灌木盖度,以小数表示(如盖度为10%,则

CCSRUB,i,t=0.10),无量纲;

i——1,2,3,……基线的灌木分层;

t——1,2,3,……自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

4.7项目碳汇量

4.7.1项目碳汇量的组成

项目碳汇量,等于拟议的项目活动边界内各碳库碳储量的变化之和,减去项目新增排放量。在事前

预估项目碳汇量时不考虑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

项目碳汇量计算方法如公式(10):

DCACTURAL,t=DCP,t­GHGE,t..............................(10)

式中:

-1

∆CACTURAL,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单位为:tCO2-e·a;

-1

∆CP,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之和,单位为:tCO2-e·a;

GHGE,t——第t年时由于项目活动的实施所导致的项目边界内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

-1

加量,事前预估时设为0,单位为:tCO2-e·a。

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碳储量变化量之和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1):

DCP,t=DCTREE_PROJ,t+DCSHRUB_PROJ,t..........................(11)

式中:

-1

∆CP,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1

∆CTREE_PRO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1

∆CSHRUB_PRO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灌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量,单位为:tCO2-e·a。

4.7.2项目边界内林木碳汇量

6

DB11/T1214—2015

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量碳汇量变化(∆CTREE_PROJ,t)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2)、(13):

æC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