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946-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DB36/T 946-2017 Vocational health hazards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employer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7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C60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946—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forstatusquoassessmentofoccupationalhazardsoftheemploying
unit
2017-10-23发布2018-01-01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6/T946—2017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4
5评价依据..........................................................................4
6评价范围与内容....................................................................4
7评价方法..........................................................................5
8评价程序与内容....................................................................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应判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制作业指导书.....................11
I
DB36/T946—2017
前言
本标准格式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江西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18)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中心(江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赣昌评价检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丽华、吴亚强、黄文琪、李佳、田月、黄同林、姚东阳、张陆兵、刘艳凤、
朱世俊、赵俊俊、张璐。
II
DB36/T946—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与内容等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江西省内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标准不适用于涉及放射性危害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23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T16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
GBZ/T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195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GBZ/T20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
GBZ/T204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
GBZ/T205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BZ/T223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225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GBZ/T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1
DB36/T946—2017
GBZ/T229.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
GBZ/T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GBZ/T23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
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5700照明测量方法
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GB/T500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AQ/T4270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用人单位employingunit
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
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
3.2
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3.3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statusquoassessmentofoccupationalhazard
应用职业卫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
施及其他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评价。
3.4
职业病危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
称。
3.5
职业病危害暴露occupationalhazardexposure
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
3.6
2
DB36/T946—2017
职业病防护设施facilityforcontroloccupationalhazard
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
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3.7
评价单元assessmentunit
根据用人单位生产特点和职业病危害评价需要,将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或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
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区域。
3.8
关键控制点Thekeycontrolpoints
根据职业病危害分析评价结果,选择危害程度(风险)较大的生产环节或单元,确定为用人单位职业
病危害重点防控对象,即关键控制点。需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并且该控制对防止、降低或消除工作场
所显著职业危害或者使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是必需的措施或行动步骤。
3.9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3.10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exposurelevelofoccupationalhazardfactors
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
3.11
应急救援设施first-aidfacility
在工作场所设置的报警装置、辐射剂量测量设备、个人剂量监测设备、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喷淋
装置等冲洗设备和强制通风设备,以及应急救援使用的通讯、运输设备等。
3.12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又称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劳动者在劳动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而穿戴、配备以
及涂抹、使用的各种物品的总称。
3.13
劳动组织labourorganization
在企业劳动过程中,按照生产的过程或工艺流程科学地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协作,使之成为协调的统
一整体,合理地进行劳动;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
3
DB36/T946—2017
和改善劳动组织的形式,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与环境,以发挥劳动者的技能与积极性,充分应用新的科学
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4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4.1目的
4.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
4.1.2明确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防护
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对未达到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防护补充措施及建议。
4.1.3针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具体要求。
4.1.4为政府监管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5为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治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基本原则
4.2.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2.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
4.2.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应在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期间进行。
4.2.4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检测、评价工作应由依法设立并取得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
务机构进行。检测与评价工作应符合相关工作规范要求。
5评价依据
5.1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5.2技术规范及标准
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标准。
5.3基础依据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实施的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资料;用人单位提供的工
程技术资料;用人单位现行的职业卫生管理资料;近3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可能
提供的);前(历)次职业卫生评价资料(可能提供的);用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其他职业
卫生相关资料。
5.4其他依据
与现状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如安全、环保等相关资料。
6评价范围与内容
6.1范围
4
DB36/T946—2017
以用人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场所以及过程为准,用人单位外包(委)工程,以及辅
助生产岗位等均应纳入评价范围。
6.2内容
对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价。
7评价方法
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
分级等方法,对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以及职业卫
生管理措施等进行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
8评价程序与内容
8.1准备阶段
8.1.1收集资料与初步现场调查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应对用人单位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初步现场调查,并收集以下主要资料:
a)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b)有关设计图纸及文件;
c)生产工艺、总体布局、设备布局;
d)生产过程的原、辅材料、产品及其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与年用量;
e)生产设备及其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
f)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g)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警示标识;
h)有关职业卫生定期检测资料(近3年);
i)有关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近3年);
j)用人单位职业卫生“三同时”评价资料及专家评审意见、整改资料;
k)职业卫生现状评价资料(最近1次);
l)职业卫生管理的各类资料(近3年);
m)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8.1.2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案
在对收集的有关技术资料进行研读与初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现状评价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审
核。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b)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他基础依据等。
c)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单元和评价内容。
d)用人单位生产运行情况:简述用人单位性质、生产规模、地点等基本情况以及生产运行情况等。
5
DB36/T946—2017
e)职业卫生调查内容:在分析上述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职业病防护
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与运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管理、健康监护的实施与结
果处置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建立与实施等调查内容。
f)职业卫生检测方案: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和样品数等;确
定所需检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检测的项目、方法等;确定建筑卫生学检测的方法、仪器、条
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g)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8.2实施阶段
8.2.1职业卫生调查
8.2.1.1用人单位概况与历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调查:包括用人单位背景、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环境概况、
原辅材料及产品、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生产运行状况、职业病防治工作等。
8.2.1.2总体布局和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调查:调查用人单位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情况,重
点调查用人单位自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以来总体布置和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是否发生变化。
8.2.1.3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根据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开展工作日写实,调查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来源、分布,调查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重视非正常生产状
况以及特殊生产环境作业的职业病危害调查,其他与职业病危害作业相关情况的调查。
8.2.1.4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调查: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基础上,调查工作场所防尘、防
毒、防噪减振、防暑降温、防非电离辐射等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防护设施设计
能力及运行维护情况等;调查生产运行过程尤其是非正常生产状况以及特殊环境作业可能导致急性职业病
危害的因素及其理化性质和危害特点、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等,调查各类应急救援设
施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等。
8.2.1.5个人防护用品调查: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基础上,结合作业人员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
况,调查各作业工种(岗位)所配备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型号、性能参数、适用条件以及个人防护用
品使用管理制度和执行情况等。
8.2.1.6建筑卫生学调查:调查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
学情况。
8.2.1.7辅助用室调查:调查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
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辅助用室的设置情况。
8.2.1.8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调查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
方案及执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及执行情况、
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情况、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情况、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及管理情况、
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及落实情况等。上述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应尽可能追溯三年以上的资料,重点调查管理
制度的执行及落实情况。
8.2.1.9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调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职业健康检查异
常处置情况(包括复查、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病人、职业病病人等),调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情
况。
8.2.2职业卫生检测
6
DB36/T946—2017
8.2.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依据检测方案实施现场及实验室检测。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检测
结果结合各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设置、工作地点、作业方式、接触时间与频次,分析各工种职业病危
害因素接触水平。检测过程应进行现场取证。
8.2.2.2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测:依据检测方案实施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测,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
据检测结果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种类、数量、设置位置、性能参数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8.2.2.3建筑卫生学检测:依据检测方案实施现场建筑卫生学检测,并按照检测内容整理和分析检测结
果。
8.2.3职业病危害评价
8.2.3.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8.2.3.1.1查阅相关资料,对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进行分析,确定用人单位重点评价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
8.2.3.1.2对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并
对照GBZ2.1或GBZ2.2等标准,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应考虑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联合作用。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标准限值时,应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并
分析超标原因。
8.2.3.1.3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和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确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
关键控制点。
8.2.3.2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8.2.3.2.1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设置的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调查结果、工
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测结果等,并对照GB/T16758、GB/T50087、GBZ/T194、
GBZ/T195、GBZ/T205、GBZ/T223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有效
性。
8.2.3.2.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GBZ2.1或GBZ2.2标准限值时,应分析职业病
防护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设施改善建议。
8.2.3.3个人防护用品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根据个人防护用品调查结果、职业病
危害因素调查与检测结果,并对照GB/T11651或GB/T18664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8.2.3.4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调查识别出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急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危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及影响
人群;根据用人单位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从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配置、应急
救援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以及应急救援演练等方面对用人单位应急救援措施进行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价。
8.2.3.5总体布局评价
根据总体布局的调查结果,对照GB50187、GB5083、GBZ1及GB/T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评价总体布局的符合性。
8.2.3.6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评价
7
DB36/T946—2017
根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的调查结果,对照GB50187、GBZ1及GB/T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标准要
求,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符合性。
8.2.3.7建筑卫生学评价
根据建筑卫生学的调查与检测结果,对照GB50019、GB50033、GB50034、GBZ1及GB/T12801等相
关标准要求,评价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的符
合性。
8.2.3.8辅助用室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调查确定各车间的卫生特征等级,结合辅助用室调查结果并对照GBZ1等相关职业卫生
标准要求,评价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
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辅助用室的符合性。
8.2.3.9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对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进行分析,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应
追溯用人单位三年以上的档案资料,评价用人单位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内容的符合性。
8.2.3.10职业健康监护评价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调查结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等,对照GBZ188等相关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检查结果的处置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等内容的符合性。
8.2.3.11职业病危害发展趋势评价
在能获得近三年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情况下,追溯三年以上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并结合工作场所职业病
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8.2.4提出措施与建议
在对用人单位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生产运行阶段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从职业卫
生管理、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
补充措施与建议,以便用人单位及时整改或持续改进。
8.2.5给出评价结论
8.2.5.1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
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的评价结果,
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一般、较重、严重”的分级结论,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用人单位职
业病危害现状做出总体评价,明确用人单位能否满足国家和地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的要求。
8.2.5.2应判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参见附录A。
8.3报告编制阶段
8.3.1报告编制要求
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完成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与资料性附件的编制。
8.3.2评价报告
8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4615-2013 柠檬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2013-12-31
- SY/T 5030-2013 石油天然气工业 柴油机 2013-11-28
- SY/T 5539-2013 油井管产品质量评价方法 2013-11-28
- QB/T 4614-2013 工业用过氧化氢酶制剂 2013-12-31
- QB/T 2049.8-2013 灯用玻壳 R型玻壳尺寸系列 2013-10-17
- YD/T 2650-2013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 10Gbit/s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 EPON) 2013-10-17
- SY/T 6925-2013 钻井用天然气发动机及供气站安全规程 2013-11-28
- JB/T 8435-2006 气动盘式制动器 2006-05-06
- DL/T 958-2014 名词术语 电力燃料 2014-03-18
- SY/T 6202-2013 钻井井场油、水、电及供暖系统安装技术要求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