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359-2023 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2359-2023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single yield of Hybrid medium-maturity rice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at 800kg/667m2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359-202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3-01
实施日期
2023-04-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昊旭沃辉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359—2023

代替DB34/T2359-2015

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

培技术规程

Cultiv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of800kgYield’sregionmid-seasonindicarice

Jianghuai

2023-03-01发布2023-04-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235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2359-2015《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与

DB34/T2359-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标准名称修改为: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b)更改了“范围”相关内容(见1,2015版的1);

c)更改了规范引用文件(见2,2015版的2);

d)增加了“3术语和定义”章节(见的3);

e)更改了“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相关参数(见5,2015版的4);

f)更改了“育秧”相关内容(见6,2015版的5);

g)增加了“出芽”相关内容(见6.7.1);

h)更改了“移栽期”的移栽时间(见7.3,2015版的6.3);

i)更改了“栽插规格和密度”相关内容(见7.2,2015版的6.2)

j)更改了“施肥”有关技术参数(见8.2,2015版的7.2);

k)删除“防治策略”中已废止标准文件(见9.1,2015版的7.4.1);

l)更改了“附录”中有关用药种类和施用方法(见附录,2015版的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

农业大学、安徽昊旭沃辉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令娟、江勇、柯建、杨森、葛军、章树、吴子峰、张琦、王士梅、潘广元、

陆保国、彭绍春、潘尤学、周宗玲、陈刚、周永进、张健、张晓红、吴新夭、皮昭燕、方吴云、朱倩。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5年首次发布为DB34/T2359-2015,2023年第一次修订。

I

DB34/T2359—2023

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及产量

结构指标、育秧、移栽、大田管理、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获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

NY/T3888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技术规范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34/T2358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产地要求稻田平整,水源充足,沟渠配套,独立排灌;耕层深厚,结构良好;土壤基础地力产量高

于400kg/667m2,营养元素平衡而丰富,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5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穗粒结构协

调的大穗型迟熟杂交中籼稻品种。品种生育期135d~145d,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或以

上。

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

产量及穗粒结构指标

产量指标:每667m2产量800kg。

1

DB34/T2359—2023

穗粒结构指标:中穗型品种每667m2有效穗17万~19万,每穗总粒数220粒~250粒,结实率≥85%

千粒重26g~28g;大穗型品种每667m2有效穗15万~16万,每穗总粒数270粒~300粒,结实率≥

85%,千粒重26g~27g。

6育秧

壮秧标准

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人工插秧:采用旱育秧,移栽叶龄5叶~6叶,株高小于25cm,单株带蘖1个~2个,根系短、

白、粗;毯状机械插秧/钵体机械插秧:采用工厂化育秧,应符合DB34/T2358的规定。

苗床准备

6.2.1苗床选择

选择排灌条件、土质和肥力较好的田块作秧田,人工移栽秧田与大田比为1:8~1:10,机插秧田与

大田比为1:80~1:100。

6.2.2苗床培肥

秧田在冬前冬耕冻垡的前提下,播前15d进行床土培肥,每667m2施45%复合肥50kg,连续

旋耕2次。

6.2.3苗床规格

人工插秧的,要求畦宽1.4m,沟宽0.35m,沟深0.15m;围沟宽0.35m,沟深0.25m。

机械插秧的,采用育秧基质拌营养土育苗,在提前培肥的基础上做好1.5m宽的苗床,苗床做到

实、平、光、直。

预留操作行,方便机械化操作。

种子处理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