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427-2022 公路桥梁不中断交通常用支座更换技术规程

DB33/T 2427-2022 Replacing Concrete Bridge Piers Under Traffic Condition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monly Used Bearings on Road Bridge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2427-2022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1-12
实施日期
2022-02-12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40

CCSP28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427—2022

公路桥梁不中断交通常用支座更换

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sforthereplacementofcommonbearingsforhighway

bridgeswithoutinterruptingtraffic

2022-01-12发布2022-02-12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2427—202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划》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东南大学、丽水学院、杭州交投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特希达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辉、吴刚、傅长荣、李慧乐、万颖君、崔毅、涂昊、王燕华、巫金磊、邱剑

季、杨为启、郭磊、周攀、吴明、彭文川、洪斌、吕伟东。

I

DB33/T2427—2022

公路桥梁不中断交通常用支座更换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桥梁不中断交通常用支座更换的基本规定、检查、更换设计、施工作业、质量验

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不中断交通更换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和盆式橡胶支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

准。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

JT/T4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JT/T391公路桥梁盆式支座

JTG33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5220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G/TH21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J22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TJ23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不中断交通withoutinterruptingtraffic

即不封闭交通,保持桥上车辆通行状态,包括桥上交通完全保持正常、限制桥上通行车辆的轴重或

车速、封闭部分车道且限制车速、封闭部分车道并对轴重和车速同时限制、更换施工期内部分时段

封闭交通等。

3.2

同步顶升synchronousjacking

各千斤顶顶升点处桥梁上部结构的顶升量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保持同步。

3.3

成比例顶升proportionaljacking

连续梁桥一联内前后相邻桥墩处上部结构以顶升量成比例方式顶升。

3.4

1

DB33/T2427—2022

预顶升pre-jacking

在正式顶升前的试顶升,目的是检验顶升方案中顶升系统、监控系统和顶升作业等有效性和可靠性。

3.5

临时支撑temporarysupport

顶升施工过程中临时承载桥梁上部结构荷载的装置。

3.6

监控系统monitoringsystem

在桥梁顶升过程中,对梁体顶升高度、应变、偏移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显示的系统。

3.7

顶升支架jackingbracket

为千斤顶和临时支撑提供支撑平台的临时结构。

4基本规定

4.1支座更换设计前应收集下列桥梁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的历史资料及相关信息,分析拟更换支座

的相关情况,提出设计、施工应关注的事项:

a)设计单位、设计图纸、桥梁设计标准、桥型、跨度、截面形状、配筋、桥墩形式、混凝土设计

强度等级、支座型号及布置等;

b)施工单位、开工日期、竣工日期、交工验收资料、竣工图纸、梁体结构与桥墩的混凝土强度检

测报告、支座生产厂家及检测报告和检测单位等;

c)历年的定期检查报告、专项检查报告、养护维修技术文件和基础资料等;

d)现行交通运营状况、日均交通量及高峰小时交通量等。

4.2应按照JTG/TH21规定对拟更换支座的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附属设施的技术状况进行复查,

对影响结构顶升的病害进行处治后再实施支座更换。

4.3新更换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产品质量及技术指标应符合JT/T4、JT/T391等标

准规定,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4桥梁支座更换应积极使用经验证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绿色节能。

4.5桥梁支座更换不应损伤原结构,不应降低桥梁原设计标准及设计使用年限。

4.6以下情况应中断交通更换支座:

a)顶升引起的伸缩缝处两侧桥面标高差大于5mm,且无特殊处理措施;

b)对于纵坡≥4%的大纵坡桥梁或曲线半径≤500m的小半径弯桥,顶升施工时解除纵桥向和横桥

向约束且没有增加限位装置;

c)采用单墩顶升方式更换曲线半径≤500m的小半径弯桥支座。

4.7梁板在正式顶升之前应进行预顶升。

5检查

5.1一般规定

5.1.1检查与评估范围包括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附属设施等。检查了解环境温度、交通

状况、上部结构及墩台情况、支座所处路段及位置,支座规格、型号、数量、工作状况、损坏情况等。

5.1.2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桥梁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基础资料参照附录A确定病害类型及成因。

5.2检查要点及方法

5.2.1支座检查应涵盖支座附近梁体底部混凝土和墩顶混凝土质量、支座、支座上下垫板、支座垫石

等,重点应检查附录A中表A.1所列病害类型。

2

DB33/T2427—2022

5.2.2宜测量记录梁体、支座及墩台盖梁之间的平面轴线偏差数据,并绘制支座布置图。

5.2.3采用人工目视、拍照、测量等方法进行支座检查;对于人工难以到达或具有较高作业风险的情

况,可采用无人机搭载具备拍照功能的摄像装置进行检查。

6更换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更换设计应包括顶升方式、顶升力、顶升系统、交通组织、监控系统设计等内容,并应符合《公

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规定。对于连续梁桥、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结构复杂桥

梁应组织专家对更换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论证。

6.1.2更换设计应在现场调查基础上,结合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及历年养护维修资料研究制定。

6.1.3更换设计应考虑不中断交通情况下车辆荷载的冲击力,冲击力应按JTGD60的规定进行计算。

6.1.4对于装配式梁桥,当墩台部分支座需更换时,应将该墩台上与之同排的支座全部更换。

6.1.5梁体顶升后,应将原支座反力安全转移到满足原支座约束条件并可调节的临时支撑上。

6.1.6对于独柱式桥墩,应按照JTG/TJ22规定对墩顶进行加固防止劈裂损坏,可采用碳纤维布或钢

包箍等方式进行加固,并进行结构安全性验算。

6.1.7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更换连续梁桥、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结构复杂桥梁支座应对顶升更换

过程进行施工监控方案设计,可参考附录B。

6.2顶升方式

6.2.1应根据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墩台类型、支座类型(包括规格型号和数量等)、桥上交通荷载和

桥址环境等,选择适宜的梁体顶升方式。

6.2.2可采用的顶升方式包括纵桥向逐墩同步顶升、纵桥向成比例顶升以及整联或整桥同步顶升,根

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顶升方式:

a)对于多跨或多孔桥梁,当满足结构受力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纵桥向逐墩同步顶升方式;

b)对于连续梁结构,当采用单墩顶升方式不能满足顶升高度要求时,可在同一联前后相邻的桥墩

处成比例顶升,即需更换支座的桥墩处顶升高度最大,前后相邻桥梁墩处顶升高度依次减小,

各墩的顶升高度值应结合结构计算确定。

c)弯桥不宜采用纵桥向逐墩同步顶升方式,宜采用整联或整桥同步顶升方式。

6.2.3顶升设计应明确梁体顶升高度和高度差,确保顶升过程梁体结构及构造不受损坏。

6.3顶升高度控制

6.3.1桥梁顶升高度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墩台处最大容许顶升高度、纵桥向顶升高差、横桥向顶升不同

步高差等。

6.3.2更换设计预设的顶升高度应考虑顶升对梁体受力状态的影响,对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跨径的桥

梁应结合结构计算和现场情况确定各顶升点的顶升高度允许值。

6.3.3应合理确定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梁体的顶升高度,其值以原支座可取出、新支座能顺利安装为宜。

6.3.4为避免竖向顶升对桥梁结构或附属设施造成不利影响,当采用纵桥向逐墩同步顶升方式时,顶

升高度不宜大于5mm。

6.3.5为避免横向顶升不同步造成的桥梁受力不利影响,桥梁横向不同步顶升高度差应满足:

a)简支梁横向顶升高差应控制在0.3mm以内;

b)连续梁横向顶升高差应控制在0.5mm以内。

3

DB33/T2427—2022

6.3.6同一桥墩两排支座的纵向顶升高度差不应大于0.5mm。

6.4顶升力

6.4.1根据桥梁恒载和活载设计荷载等级,考虑不中断交通情况下汽车冲击力的影响以及安全储备,

按式(1)计算单个支座顶升力:

Fd=k×R………………(1)

式中:

Fd——所需的单个支座顶升力,单位为kN;

k——安全系数,在1.5~2.0之间取值,具体取值应根据计算及实际情况确定;

R——按结构恒载标准值+汽车荷载标准值(考虑汽车冲击力)计算的单个支座反力,单位为kN。

6.4.2根据式(1)计算结果并结合墩台空间位置和尺寸、千斤顶最大顶升力、活塞最大行程和临时支

撑等因素,确定千斤顶配置数量。

6.4.3千斤顶与梁体底面和墩台顶面的接触面应按GB50010和JTG3362规定进行局部承压验算,并

确定垫板尺寸。

6.5顶升系统

6.5.1一般规定

6.5.1.1同步顶升系统应具备对顶升过程中各点顶升力、位移等数据实时采集功能,将监测数据与安

全阀值实时校核,确定并自动执行顶升系统各千斤顶的下一步动作,从而实现多液压缸负载不均衡同步

自动升降。

6.5.1.2同步顶升系统应具有满足顶升要求的顶升能力,能同时对多点或多跨梁体实施顶升,宜采用

可编程的液压同步顶升控制系统。

6.5.1.3大跨度连续梁桥或多跨连续梁桥的同步顶升,宜按附录C采用分泵组多点位移同步顶升系统

进行施工,避免因油压管路过长引起管路泄露、管路压降及反应滞后等风险。

6.5.2系统要求

6.5.2.1顶升系统由千斤顶、液压泵站、控制系统等组成,应具备力和位移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

示、故障报警等功能。

6.5.2.2千斤顶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具备在通车状态下正常工作的性能,能抵抗较大的竖向、横向冲击力;

b)活塞与缸体之间密封材料应能够抵抗侧向荷载剪切作用以及汽车冲击力带来的内部油压骤变;

c)工作油压应与液压泵工作油压范围相匹配;

d)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