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478-2014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DB35/T 1478-2014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stand rest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4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办公室
- 起草人:
- 关玉贤、陈存及、钱国钦、罗家基、陈国瑞、张惠光、郑淑娟、包启龙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6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478—2014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ecologicalforeststandrestoration
2014-12-29发布2015-03-02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478-201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修复对象...................................................................2
5修复方式...................................................................3
6作业设计...................................................................5
7技术措施...................................................................6
8检查验收...................................................................8
9档案管理...................................................................9
附录A(规范性附录)等级分类标准表.........................................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林分修复设计文件组成格式...............................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参考表.................................................13
参考文献.....................................................................16
I
DB35/T147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玉贤、陈存及、钱国钦、罗家基、陈国瑞、张惠光、郑淑娟、包启龙。
II
DB35/T1478-2014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修复对象、修复方式、作业设计、技术
措施、检查验收、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保护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生态公益林林分的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81-2009森林抚育规程
LYJ127-19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DB35/T84-2005造林技术规程
DB35/T96-2005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DB35/12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DB35/T503-2003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规程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操作细则(福建省林业厅2013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3.1
生态公益林
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
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3.2
林分修复
指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补植、抽针补阔、抚育改造、更新改造等营林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林分
质量、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
3.3
抽针补阔
1
DB35/T1478-2014
在针叶纯林中,伐除部分针叶树木,并于空隙处补植阔叶树苗。
3.4
目的树种
适合本地立地条件、能够稳定生长、符合经营目标的树种。
3.5
林隙;林窗;林中空地
指直接处于林冠层空隙下,仍保持森林环境特点的空地面积,或称为实际林隙,面积在25m2以
上。
3.6
补植
在郁闭度低的林分,或林隙、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在林冠下或林
窗等处补植目的树种,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抚育方式。
4修复对象
4.1稀疏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郁闭度在0.2~0.4之间的、保存株数达不到合理经营密度80%的林分。
4.2水土流失林分
生态公益林林地中已发生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林分。水土流失等级分类标准见附录A的表A.1。
4.3针叶纯林林分
生态公益林针叶纯林中生长不良的,或重点区位需景观提升的林分。
4.4中幼林失管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长期失管、杂灌丛生,或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高径比严重失调的中幼林林
分。
4.5多代萌芽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遭2次及以上采伐后,由伐根分蘖萌芽形成的林分。
4.6小老树林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造林树种或保留的目的树种选择不当而形成的小老树
林分。
4.7森林灾害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遭受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和气候灾害等危害的林分。
2
DB35/T1478-2014
5修复方式
5.1封山育林
5.1.1对象
生态公益林稀疏林分、水土流失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进行封山育林:
a)有分布较均匀的目的树种幼树幼苗,阔叶树幼苗600株/hm2(或幼树450株/hm2)以上或针
叶树幼苗900株/hm2(或幼树600株/hm2)以上;
b)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阔叶树母树60株/hm2以上;
c)具有分布较均匀、萌蘖能力强的阔叶树乔木树桩(根)数量600个/hm2以上。
5.1.2方法
对实行封山育林的地块,应划清边界、标明四至、设立标牌、设置围栏、落实责任,并根据林
分现状,采用下列封山育林措施之一:
a)对有分布较均匀的目的树种幼树幼苗的林分,采用封禁措施;
b)对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阔叶树母树的林分,采用促进天然更新;
c)对具有分布较均匀、萌蘖能力强的阔叶树乔木树桩(根)的林分,采用除蘖复壮。
5.1.3要求
经封育后,小班郁闭度≥0.6,林木生长良好、分布均匀,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达到生态
公益林的生态功能要求。
5.2补植
5.2.1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补植:
a)稀疏林分;
b)水土流失林分中,郁闭度≤0.5、林下植被少、土壤侵蚀等级轻度及以上的林分;林地土壤
侵蚀等级分类标准见附录A的表A.1;
c)针叶纯林林分中,郁闭度≤0.5、林下不具备阔叶树天然更新能力的林分;
d)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重度等级森林灾害,经卫生伐后保留郁闭度在0.5以下或出现林窗的林
分。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见附录A的表A.2。
5.2.2方法
5.2.2.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方法如下:
a)根据生态区位、经营目的,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确定补植树种,具体见附录D的表D.1;
b)选择能与现有树种互利生长或相容生长、并且其幼树具备从林下生长到主林层的基本耐阴能
力的目的树种;
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具体见附录D的表D.2。
5.2.2.2补植方法
根据林分现状,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补植:
3
DB35/T1478-2014
a)均匀补植:采用隔行或隔株的方法进行补植;
b)块状补植:在林中空地中,进行林地清理、整地挖穴种植;
c)零星补植:在缺株的林隙、林窗进行补植。
5.2.3要求
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应占补植总株数的80%以上;当年补植成活率应≥85%,3年造林保存率应
≥80%。不同修复对象的要求见下列之一:
a)稀疏林分通过补植,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优化树种结构。补植密度见附录D的表D.4;
b)水土流失林分通过补植,提高林分密度和植被覆盖度,增强林分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
流失;
c)针叶纯林林分通过补植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
5.3抽针补阔
5.3.1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抽针补阔:
a)针叶纯林林分中,郁闭度>0.6、生长不良的林分;
b)针叶纯林林分中,重点区位需景观提升的林分。
5.3.2方法
采用疏伐法,先伐去被压木和生长较差的针叶树后,根据林分密度,疏伐去密度较大的针叶树,
伐后保留郁闭度0.5~0.6,在林木稀疏处或林窗补植耐荫的、适宜林冠下生长的乡土阔叶树种。树
种选择见附录D的表D.3。
5.3.3要求
补植后加强幼林抚育,促进生长,5年~8年后根据幼林需光要求,采用上层疏伐法,分次伐除
上层针叶树,上层木保留郁闭度0.3以上,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
5.4抚育改造
5.4.1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抚育改造:
a)中幼林失管林分中杂灌丛生、林木生长不良的幼林;
b)中幼林失管林分中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的林分;
c)多代萌芽林分中多株丛生的林分;
d)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及其它森林灾害的林分。
5.4.2方法
抚育改造的方法如下:
a)中幼林失管林分中杂灌丛生、林木生长不良的幼林采用割灌除草、扩穴松土和施肥抚育措施;
b)中幼林失管林分中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的林分采用疏伐法;
c)多代萌芽林分:采用除蘖复壮或疏伐法;
d)森林灾害林分:采用卫生伐,伐后保留郁闭度0.5以上;若遭受重度森林灾害伐后保留郁闭
度0.5以下的,应进行补植。
4
DB35/T1478-2014
5.4.3要求
通过抚育改造,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保留木健康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与效益。
5.5更新改造
5.5.1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更新改造:
a)保护等级为三级的生态公益林、坡度小于30º、立地条件较好的多代萌芽林分中已退化或残
败的人工林;
b)保护等级为三级的生态公益林、坡度小于30º、立地条件较好的小老树林林分中未适地适树
或种质低劣的人工林;
c)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易传染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重度的、无复壮能力的林分。
5.5.2方法
更新改造方法如下:
a)对多代萌芽林分、小老树林林分,采用带状采伐更新改造,伐后补造乡土阔叶树;
b)对遭受易传染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重度的林分,进行块状皆伐,伐后补造抗病虫能力强的乡
土阔叶树种。
5.5.3要求
通过更新改造,改萌芽林为实生林,改纯林为混交林,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扩散蔓延,促进森
林健康,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分质量。
6作业设计
6.1要求
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确定修复对象、修复方式和技术措施,填写小班作业设计表,表
格式见附录B的表B.1,并编制作业设计说明书和作业设计成果。
6.2设计内容
6.2.1封山育林
根据林分现状确定封山育林对象、地点、面积、封山育林年限、方式、类型、技术措施等,具
体按DB35/T96-2005第5章执行。
6.2.2补植补造
确定补植对象、地点、面积、林地清理、整地规格,补植树种、苗木规格、栽植方法和时间、
补植密度、株行距、幼林抚育等技术措施。
6.2.3抽针补阔
确定抽针补阔对象、地点、面积、疏伐方式、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保留郁闭度、保留株数、
伐后补植技术措施等。
5
DB35/T1478-2014
6.2.4抚育改造
抚育改造的设计内容如下:
a)确定抚育改造对象、地点、面积、方法、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保留郁闭度、保留株数等。
伐后进行补植的,还应进行补植技术措施设计。
b)对采用割灌除草、扩穴松土、施肥等抚育方法的,应确定抚育年限、每年抚育次数、技术要
求等;需要施肥的,应确定肥料种类、施肥方式、施肥量、施肥时间、次数等。
6.2.5更新改造
确定更新改造对象、地点、面积、方法、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作业道等。
6.3设计成果资料
作业设计文件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图和小班作业设计表组成,见附录C。
7技术措施
7.1封山育林
7.1.1封禁措施
以封山育林区为单位设置围栏、哨卡、标志牌、防火林带等设施,开展巡山管护、护林防火等
工作,禁止放牧、砍柴、割草等人畜破坏活动。
7.1.2人工促进育林措施
7.1.2.1促进天然更新
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松土等抚育措施。
7.1.2.2除蘖复壮
每根株保留1~3根健壮的萌芽条,伐除其余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5/T 3150-2023 乙醇提取沙芥活性成分的工艺参数 2023-08-25
- DB15/T 3153.1-2023 餐饮服务节约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 2023-08-25
- DB15/T 3152-2023 绵羊羔羊早期断奶技术规程 2023-08-25
- DB15/T 500.8-2023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8部分:加油加气站 2023-08-25
- DB15/T 3144-2023 油气田水基钻井岩屑微生物集中处理技术规范 2023-08-25
- DB15/T 500.7-2023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7部分:户外电子广告设施 2023-08-25
- DB15/T 3143-2023 压裂返排液集中处理技术规范 2023-08-25
- DB15/T 3149-2023 油菜菌核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技术规程 2023-08-25
- DB15/T 3148-2023 油菜籽携带黑胫病菌分子检测技术规程 2023-08-25
- DB15/T 3147-2023 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菌鉴定规程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