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131-2018 瓠瓜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2131-2018 DB33/T 2131-2018 Banyan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131—2018
瓠瓜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calabashgourd
2018-08-03发布2018-09-03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2131—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市种子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新琴、吴晓花、李国景、徐沛、颜韶兵、邹宜静、杜叶红、周佳燕、鲁忠富、
严志萱。
I
DB33/T2131—2018
瓠瓜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瓠瓜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瓠瓜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打顶
摘除单蔓整枝栽培的主蔓和双蔓整枝栽培的一级侧蔓生长点的农艺措施。
3.2
摘心
摘除单蔓整枝栽培的侧蔓和双蔓整枝栽培的主蔓及二级以上侧蔓生长点的农艺措施。
4产地选择
4.1产地环境
符合NY/T5010的规定。
4.2选地要求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保水保肥性好,近2
年~3年未种过葫芦科作物,或经水旱轮作、短期休耕的地块。
5品种选择
1
DB33/T2131—2018
自根苗或嫁接用接穗宜选抗逆性强、商品性佳、优质、丰产的品种,如‘浙蒲6号’等;嫁接用砧
木应选择与瓠瓜亲和力强、具强大根系的南瓜品种,如‘全能铁甲’等。
6栽培技术
6.1播种育苗
6.1.1播种期
根据不同茬口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若嫁接栽培,正常气候条件下采用顶插法时砧木比
接穗提前5d~6d播种,即砧木第一片真叶展露时为接穗最适播种期,如遇低温天气接穗播种期应适当
推迟。具体播种时间见表1。
表1瓠瓜不同栽培方式茬口安排
栽培方式栽培设施播种育苗期定植期采收期
11月上中旬~1月上中旬~
冬春季爬地设施栽培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10月上中旬~11月上旬
12月中旬7月中旬
1月中旬~3月下旬~
春提早设施栽培大棚+小拱棚+地膜12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
3月中下旬6月上旬
3月下旬~5月中旬~
春季露地栽培地膜2月下旬~3月下旬
4月上中旬7月中旬
山地栽培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
地膜4月下旬~6月中下旬
(海拔200m~800m)7月上旬9月上中旬
6月下旬~7月下旬~
夏季避雨栽培大棚顶膜+银灰双色地膜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
8月上旬10月中下旬
8月下旬~9月下旬~
秋季设施栽培大棚+银灰双色地膜8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
10月上旬12月上旬
6.1.2用种量
提倡选用经干热消毒处理的种子播种。播前精选种子,并晒种1d~2d。立架栽培每亩(667m2)大
田用种量150g~200g;爬地栽培接穗每亩(667m2)大田用种量100g~120g;嫁接用砧木每亩(667m2)
大田用种量50g~75g。
6.1.3育苗介质和育苗容器
6.1.3.1育苗介质
提倡使用商品育苗基质,或因地制宜自行配制育苗基质。育苗营养土配比:稻田表土或3年内未种
过葫芦科作物的田园土65%~75%、腐熟有机肥25%~35%、N:P:K为15:15:15复合肥0.1%(重量比)。配
制的营养土宜用有益微生物菌剂水剂1500倍,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浇湿,再加盖透明塑料薄膜堆制30d
以上。要求基质或营养土含水量50%~60%,以手捏成团、一丢即散为度,pH值6.5~7.0,疏松、保肥、
保水、营养全面,无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将配制好的营养土或育苗基质置于营养钵或育苗穴盘。
6.1.3.2育苗容器
营养钵可采用口径8cm×8cm、10cm×10cm等规格。育苗穴盘可采用32孔、50孔。
2
DB33/T2131—2018
6.1.4种子处理
6.1.4.1温汤浸种
将种子置于55℃~60℃温水中浸泡15分钟~30分钟,自然冷却后再浸种4h~6h,捞出洗净,置
于28℃恒温箱中催芽,至50%种子露白时播种。
6.1.4.2药剂消毒
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若选用未经干热消毒的种子,可先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分钟,清水洗净后再浸种4h~6h。
6.1.5苗床准备
低温季节育苗苗床需铺设电热丝加温,每平方米100W~120W;高温季节育苗应选配有防虫网和遮
阳网等保护地设施。地面苗床每平方米洒施30%辛硫磷颗粒5g~8g等防治地下害虫,喷洒杀菌剂消毒,
再盖一层农膜密封消毒。营养土表层和盖土用70%甲基托布津灭菌处理,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g。营养钵
或穴盘用0.1%~1.0%农用漂白粉消毒。
6.1.6播种
经催芽露白的砧木种子及培育自根苗的瓠瓜种子直接播于浇足底水的营养钵或穴盘中,每钵(穴)
1粒;嫁接育苗的瓠瓜种子在露白后撒播于浇足底水的育苗盘或育苗床中,播种密度以种子不相互重叠
为度,再覆盖营养土(营养钵育苗)或基质与蛭石按1:1混合的盖籽基质0.8cm~1.0cm。播种后覆盖新
的透明地膜,低温季节加盖小拱棚保温,高温季节覆盖3层遮阳网降温。
6.1.7自根苗苗床管理
6.1.7.1温湿度调控
播种后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幼苗顶土后立即除去贴面的薄膜。低温季节育苗,50%~70%
出苗后白天应撤除所有覆盖物;高温季节育苗,幼苗顶土后撤除全部苗床覆盖物。幼苗出土后,子叶带
帽的秧苗应于清晨人工辅助脱壳。苗期白天最适宜温度22℃~30℃,夜晚温度控制在14℃~20℃。棚
内相对湿度宜保持70%~80%,注意加强通风换气。
6.1.7.2水肥管理
苗期适当控制浇水,见干见湿。低温季节宜在晴天上午10h后浇水,高温季节宜在早晨浇水。根据
秧苗长势,后期浇水可结合追肥,每50kg水加尿素80g。定植前7d~10d,适当通风、控温、控水、控
肥进行炼苗;定植前1d,浇透水一次。
6.1.8嫁接和嫁接苗管理
6.1.8.1嫁接
宜采用顶插接法。冬春季嫁接育苗时,嫁接前2d砧木苗床浇透水;夏秋季嫁接育苗时,嫁接前1d
砧木苗床浇透水。砧木的嫁接适期为1叶1心,接穗的嫁接适期在出土后1d~2d。为预防砧木和接穗蔓
枯病的发生,嫁接前1d用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喷雾,嫁接工具和嫁接人员的手也应消毒。
6.1.8.2嫁接后管理
6.1.8.2.1温湿度和光照调控
3
DB33/T2131—2018
完成嫁接后随即将嫁接苗移至温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的愈合室内愈合3d,再在育苗
床内继续愈合管理。没有愈合室的,嫁接后3d内依次覆盖薄膜、草帘或遮阳网保湿、保温或降温,白
天宜保持25℃~28℃,夜间18℃以上,最低不低于15℃,棚内相对湿度90%~95%;第4d~8d适当通
风以梯度降低湿度至70%。第2d早、晚散弱光时除去草帘等覆盖物分别见光1h;第3d~4d视情逐渐增
加见光时间;第5d~8d只需中午遮光。9d~10d后接穗在中午不再萎蔫时恢复正常管理。
6.1.8.2.2抺芽
嫁接苗移栽前要抹除砧木子叶部位发生的不定芽,抹芽时避免损伤子叶。
6.2壮苗指标
低温季节秧苗2叶1心,子叶完整,无病虫害,嫁接苗嫁接口愈合完整;高温季节自根苗1叶1心,
子叶完整,无病虫害。低温季节嫁接苗共生期控制在25d~30d;高温季节共生期控制在18d~20d。
6.3定植前准备
6.3.1整地作畦
定植前15d~20d翻耕土壤,深度20cm~25cm。立架栽培8m宽大棚作4畦,畦宽140cm,沟宽40cm,
沟深20cm~25cm;山地或平原露地立架栽培,畦宽110cm~120cm,沟宽30cm~40cm,沟深20cm~25
cm;拱形架栽培6m宽大棚作4畦,两边畦宽连外沟70cm~100cm,中间两畦畦宽连内沟180cm,沟深20
cm~25cm;爬地栽培6m宽大棚作2畦,畦宽连沟2.8m,畦沟深0.2m;8m宽大棚作3畦,畦宽连沟2.5m,
畦沟深0.2m。爬地栽培和春提早棚架栽培的作畦后盖好中棚加地膜保温保湿。定植穴附近铺设滴管带,
畦面铺地膜。
6.3.2施基肥
冬春季栽培,结合整地每亩(667m2)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kg~3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
800kg、45%三元复合肥30kg~50kg和钙镁磷肥50kg;夏秋季栽培,每亩(667m2)施氮磷钾25%有机无
机专用肥100kg或腐熟纯鸭粪800kg~1200kg、45%三元复合肥30kg~50kg和钙镁磷肥50kg。
6.4定植
6.4.1定植时间
低温季节选择晴暖天定植;高温季节宜阴天或晴天傍晚定植。不同栽培方式定植期见表1。
6.4.2定植密度
立架栽培的,畦宽110cm~140cm种2行,单蔓株距40cm~60cm,每亩(667m2)栽1100株~2000
株;拱形架栽培的,每畦种1行,株距45cm~55cm,每亩(667m2)栽800株~900株;爬地栽培的,
畦宽2.5m~2.8m种1行,株距35cm~45cm,每亩(667m2)栽600株~800株。
6.4.3定植方法
秧苗带土带药移栽,栽后浇定根水,盖小棚膜或遮阳网等控温控湿。
6.5田间管理
6.5.1温光管理
4
DB33/T2131—2018
缓苗前白天适温为28℃~30℃,夜间保持15℃~18℃。缓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
温不低于15℃,适当通风增加光照。通过通风、覆盖薄膜或其它保护措施调节温度。瓠瓜不同生长期
生长适宜温度指标见表2。
表2瓠瓜不同生长期生长适宜温度
生长期白天(℃)夜间(℃)
发芽期25~3025~30
苗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L/T 2027-2019 火力发电厂疏水阀订货、验收导则 2019-06-04
- DL/T 2026-2019 高压直流接地极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2019-06-04
- DL/T 2031-2019 电力移动应用软件测试规范 2019-06-04
- DL/T 2033-2019 火电厂用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试验方法 2019-06-04
- DL/T 2028-2019 发电厂水处理用膜设备化学清洗导则 2019-06-04
- DL/T 2030-2019 输变电回路可靠性评价规程 2019-06-04
- DL/T 2032-2019 计量用低压电流互感器 2019-06-04
- DL/T 2034.1-2019 电能替代设备接入电网技术条件 第1部分:通则 2019-06-04
- DL/T 2025.2-2019 电站阀门检修导则 第2部分 蝶阀 2019-06-04
- DL/T 2034.2-2019 电能替代设备接入电网技术条件 第2部分:电锅炉 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