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683-2006 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

LY/T 1683-2006 Standard on classifying the threatened status of wild flora in China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1683-200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6-08-31
实施日期
2006-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划分标准、受威胁等级调整的规定和受威胁等级划分时应按照附录A提交的文件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野生植物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起草人:
臧润国、成克武、王春玲、张炜银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1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65.020

犅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

犔犢犜16832006

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

犛狋犪狀犱犪狉犱狅狀犮犾犪狊狊犻犳犻狀狋犺犲狋犺狉犲犪狋犲狀犲犱狊狋犪狋狌狊狅犳狑犻犾犱犳犾狅狉犪犻狀犆犺犻狀犪

狔犵

ㅤㅤㅤㅤ

20060831发布2006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

犔犢犜16832006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基本规定4

4我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类型4

5我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指标4

6我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调整7

附录(规范性附录)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时需提交的文件记录

A8

附录(规范性附录)应用标准的相关要求

B9

ㅤㅤㅤㅤ

/—

犔犢犜16832006

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划分标准、受威胁等级调整的规定和受威胁等级划分时

应按照附录提交的文件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野生植物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分类单位狋犪狓狅狀狅犿犻犮狌狀犻狋

物种分类的等级单位,指野生植物中,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包括种、亚种、变种、变型。

2.2

野生植物狑犻犾犱犳犾狅狉犪

生长于其自然分布范围内,通过自然繁殖产生个体的植物分类单位,以及归化的生长于过去栖息地

的植物分类单位。

2.3

ㅤㅤㅤㅤ

种群狅狌犾犪狋犻狅狀

狆狆

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某一分类单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

2.4

种群大小狅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犻狕犲

狆狆

一个分类单位中成熟个体的数量。

2.5

亚种群狊狌犫狅狌犾犪狋犻狅狀

狆狆

一个种群在地理上或其他方面孤立的群体,各群体之间很少有个体或基因的交流。

2.6

成熟个体犿犪狋狌狉犲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狊

已知、估计或推断的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总数。

2.7

世代犲狀犲狉犪狋犻狅狀

当前群体(如种群中新生个体)的上一代的平均年龄。

2.8

减少狉犲犱狌犮狋犻狅狀

在特定时间段内以百分比表示的成熟个体数量的下降。

2.9

持续衰退犮狅狀狋犻狀狌犻狀犱犲犮犾犻狀犲

在过去、现在或将来存在的下降,有可能是平稳的、不规则的或零星的,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衰退

将有可能持续下去。

/—

犔犢犜16832006

2.10

严重破碎狊犲狏犲狉犲犾犳狉犪犿犲狀狋犲犱

狔犵

一个分类单位的大多数个体生活在数量小和相对孤立的亚种群中,这些亚种群可能由于繁殖、扩散

能力的不断减小而逐步灭绝。

2.11

极度波动犲狓狋狉犲犿犲犳犾狌犮狋狌犪狋犻狅狀狊

一个分类单位的种群大小或分布面积所呈现出的大范围、频繁而快速的变化。

2.12

分布区犲狓狋犲狀狋狅犳狅犮犮狌狉狉犲狀犮犲

包括一个分类单位所有已知、推断或估测的发生地点(不包括偶现种的发生地点)在内的最短连续

边界所围成的面积(图、)。分布区通常根据最小凸多边形的面积来度量(该最小多边形的所有内

1AB

角不能超过180°,并包括所有出现的位点)。

2.13

占有面积犪狉犲犪狅犳狅犮犮狌犪狀犮

狆狔

一个分类单位在其分布区之内实际占有的面积(不包括偶现种的占有面积)(图)。占有面积的

1C

大小与测定时图幅的比例尺大小成函数关系,应当根据该分类单位的生物学特性、所受威胁的类型和可

利用的数据选择适宜的比例尺。

ㅤㅤㅤㅤ

A———表示已知、推断或预测的物种的目前空间分布;

B———表示分布区的可能边界,边界内的面积即为物种的分布区面积;

C———表示占有面积的一种计算方法,即各个分布地点所在的方形样格的面积总和。

图分布区与占有面积的两个示例

/—

犔犢犜16832006

2.14

地点犾狅犮犪狋犻狅狀

地理上或生态上独特的面积区域,某一单独的威胁事件(如污染)可以很快影响到处于此区域的一

分类单位的所有个体。一个地点的大小取决于威胁事件发生时所覆盖的面积,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亚

种群的所有或部分个体。在一个分类单位受到多个威胁事件影响时,地点的确定需要考虑最严重的威

胁的覆盖面积。

2.15

定量分析狌犪狀狋犻狋犪狋犻狏犲犪狀犪犾狊犻狊

狇狔

根据已知的生活史、生境要求、威胁因素和任何具体的管理措施,估计一分类单位灭绝的可能性的

任何一种分析形式。

2.16

生境犺犪犫犻狋犪狋

一分类单位生存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矿物质、湿度、温度和地

形在内的一组特定的环境条件。

2.17

历史分布范围犺犻狊狋狅狉犻犮狉犪狀犲

已知的或推断的一分类单位在过去分布的地理范围。

2.18

个体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

一分类单位中的一个成员。

2.19ㅤㅤㅤㅤ

观测狅犫狊犲狉狏犲犱

根据对种群中所有已知个体的观察记录资料而直接获取的信息。

2.20

估计犲狊狋犻犿犪狋犲犱

根据计算获取的信息,计算过程中可能包括有关取样的统计学假设,或观测变量(如丰富度指数)与

目标变量(如成熟个体数量)的生物学假设。

2.21

预测狉狅犲犮狋犲犱

狆犼

与估计相同,但是外推的目标变量为将来时间段,预测变量过程需要对外推方法进行讨论(如证明

统计假设或种群模型是合理的),也要将目前的或潜在的威胁外推到将来,包括它们的变化速率。

2.22

推断犻狀犳犲狉狉犲犱

根据与目标变量间接相关的变量获取信息,变量与目标变量具有相同的单位类型(如个体数量或面

积)。

2.23

猜测狊狌狊犲犮狋犲犱

依据环境方面的资料证据或者根据不同单位类型的变量获得信息,如根据生境质量下降或疾病的

发生获得的种群减少百分数。

2.24

偶现种狏犪狉犪狀狋

一个分类单位(或种群)在某个区域偶尔出现极少数个体。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