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609.2-2009 职业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GB/T 3609.2-2009 Occupational eye and face protection—Welding protection—Part 2:Automatic welding filter
基本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在焊接工防护面罩上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可预防有害强光、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对眼部的伤害。
发布历史
-
1983年04月
-
2009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北京极光安防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邵宝仁、杨文芬、杨晓红、胡红军、唐一鸣、陈倬为、于晓路、战伟、孙晓涤、蔡绪忠、富强、寇峰、孙彦水、王晓燕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3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340.10
F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609.2—2009
职业眼面部防护焊接防护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Occupationaleyeandfaceprotection—Weldingprotection—
Part2:Automaticweldingfilter
2009-04-01发布2009-12-01实施
发布
GB/T3609.2—2009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结构3
5技术要求3
6测试方法8
7包装、标识、储运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遮光号的计算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不同使用环境下遮光号的选择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漫射光约化亮度系数的测量装置17
参考文献19
GB/T3609.2—2009
-1.Z-—1—
刖弓
GB/T3609《职业眼面部防护焊接防护》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本部分主要依据了ISO/CD4007:2008《个体防护装备一眼面部防护一名词术语》、EN166《个人眼
保护一总体规范和使用方法》和EN379《个人眼保护一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极光安防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
学研究所和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邵宝仁、杨文芬、杨晓红、胡红军、唐一鸣、陈倬为、于晓路、战伟、孙晓涤、
蔡绪忠、富强、寇峰、孙彦水、王晓燕。
T
GB/T3609.2—2009
职业眼面部防护焊接防护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1范围
GB/T3609的本部分规定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结构、光学性能、非光学性能、测试方法、检验
规则、包装、标识、储运。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在焊接工防护面罩上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可预防有害强光、紫外辐射和红外
辐射对眼部的伤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36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2008,ISO780;1997,M()D)
GB/T118—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GB/T3609.1职业眼面部防护焊接防护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GB10810.1—200眼镜镜片第1部分:单光和多焦点镜片
3术语和定义
GB/T3609.1和GB10810.1—2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焊接工防护面罩welder'sfaceshield
配有合适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面罩,在焊接作业吋用以保护眼睛和面部。
3.2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automaticweldingfilter
当焊接瞬间产生电弧吋,可以自动将遮光标号从较低值(明态遮光号)转换成较高值(喑态遮光号)
的防护滤光镜。
3.2.1
手动设定等级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automaticweldingfilterswithmanualscalenumbersetting
在焊接起弧瞬间,可以将等级从较低值(明态等级)自动转换到一个预先设定的较高值(暗态等级)
的防护滤光镜。
3.2.2
自动设定等级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automaticweldingfilterswithautomaticscalenumberset
ting
带有自动转换功能、能根据焊接起弧瞬间产生的弧光辐照度的强弱,自动调整暗态遮光号等级的自
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3.3
遮光号shadenumber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暗度的编号,由式(1)表示:
GB/T3609.2—2009
7i
N=1+(T)log'°(-)(1)
式中:
N——遮光号;
rv一一可见光透射比,以下简称光透射比。
3.4
暗态遮光号darkstateshadenumber
焊接电弧产生后,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所达到的较低光透射比值相对应的遮光号。对应的光透射
比用、『2表示(见表1)O
3.
最暗态遮光号darkeststateshadenumber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喑态遮光号中光透射比最小值r2相对应的喑态遮光号(见表Do
3.6
明态遮光号lightstateshadenumber
焊接电弧产生之前,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光透射比最大值g相对应的的遮光号(见表Do
表1明、暗态遮光号示意说明
51011121314
TdT2
明态遮光号最亮的暗态遮光号居中的暗态遮光号最暗的暗态遮光号
注:以一个明态遮光号为5、暗态遮光号在1()和14之间的自动焊接滤光镜为例说明上述术语的含义。
3.7
转换时间switchingtime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从明态到暗态的转换吋间八由式(2)表示:
t、=—(2)
FiJ
式中:
转换时间,单位为毫秒(ms);
G—明态光透射比;
丁2被测量的喑态的光透射比;
7=0——开始引弧时间,单位为毫秒(H1S);
r(/)一一引弧后在时间t吋刻的可见光透射比,即光阀的“可见光透射比-时间”变化曲线;
/=/(r(/)=3『2)——光透射比下降到喑态透射比r2的3倍吋,对应的时间点,单位为毫秒(ms)。
3.8
参考点referencepoints
a)已安装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当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被安装在标准头型的“佩戴位置”吋,眼球正视,经由左、右瞪孔并与自
动变光焊接滤光镜上的水平面和垂直面交叉点相对应的点。
b)未安装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上水平中心线和对应左、右瞳孔的垂直中心线的交叉点。
3.9
保护片coverplate
主要用于保护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抵御热粒子、灼热液体或融化金属的飞溅以及擦伤。
注:通常是将不带色的保护片放在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后面(即在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和人眼之间)。
2
GB/T3609.2—2009
3.10
透身寸比transmittancer
通过滤光片的出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比值。
3.11
约化亮度系数reducedluminancecoefficient
约化亮度系数厂,由式(3)表示:
r=l/rv(3)
式中:
r——约化亮度系数,单位为坎拉德每平方米勒克斯[cd/(n?•lx)];
I——亮度系数;
rv光透射比。
4结构
由专用滤光片、液晶光阀、控制电路、保护片以及外壳等组成的组件。
5技术要求
5.1光学性能
5.1.1透射比
按照6.1规定方法,用标准照明体A,透射比应符合5.1.1.1和5.1.1.3的要求。
5.1.1.1在(23±)C、(一5±2)C和(±2)°C温度条件下,明态遮光号的测量透射比均不应小于
0.0016,所对应的明态遮光号不大于70
5.1.1.2明、喑态透射比(遮光号)范围内: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最喑态遮光号,减去其在紫外波段和
红外波段对应的明态遮光号的最小值,其差值不应大于9个遮光号。
5.1.1.3明、喑态遮光号对应的透射比
表2给出了不同遮光号对应的透射比要求。
在(23±)C、(一5±2)°C到(±2)C温度条件内,不同遮光号对应的可见光透射比“(包括g、“
和『2)均应符合表2要求。
在(23±)"C温度条件下,紫外透射比"八红外透射比cr也应符合表2要求。
注1: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透射比时,应注意测量设备的温度特性、恒温箱的性能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注2:在(23±)"C温度条件下,测量其他波段透射比,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210nm〜313nm之间:透射比不应超过313nm的允许值;
b)在313nm〜365nm之间,透射比不应超过365nm的允许值;
c)在365nm〜380nm之间,透射比不应超过可见光透射比rv的最大值;
d)在380nm〜48()nm之间,透射比不应超过480nm的测试值。
注3:可见光波段透射比的计算见A.2,红外波段透射比的计算见A中A.3。
表2遮光号与透射比的对应关系
紫外波长透射比可见光波段透射比红外波段透射比
遮光号NPUV1CJV2(380〜780)nmGR1GR2
313nm365nmTv最大Tv最小(780〜1400)nm(1400〜2000)nm
1.20.0000030.51.000.7440.370.37
1.40.0000030.350.7450.5810.330.33
1.70.0000030.220.5810.4320.260.26
3
GB/T3609.2—2009
表2(续)
紫外波长透射比可见光波段透射比红外波段透射比
遮光号NPUV1£UV2(380〜780)nmriRiGR2
313nm365nmTv最大Tv最小(780〜1400)nm(1400〜2000)nm
20.0000030.140.4320.2910.210.13
2.0.0000030.0640.2910.1780.150.096
30.0000030.0280.1780.0850.120.085
40.0000030.00950.0850.0320.0640.054
50.0000030.00300.0320.0120.0320.032
60.0000030.00100.0120.00440.0170.019
70.0000030.000370.00440.00160.00810.012
80.0000030.000130.00160.000610.00430.0068
90.0000030.0000450.000610.000230.00200.0039
100.0000030.0000160.000230.0000850.00100.0025
110.0000030.0000060.0000850.0000320.00050.0015
120.0000020.0000020.0000320.0000120.000270.00097
130.000000760.000000760.0000120.00000440.000140.0006
140.000000270.000000270.00000440.00000160.000070.0004
150.0000000940.0000000940.00000160.000000610.000030.0002
160.0000000340.0000000340.000000610.000000290.000030.0002
5.1.1.4测量透射比的误差
测量可见光透射比的误差不应超过表3的要求。
表3测量可见光透射比的误差
透射比范围
对应相对误差/%
小于大于
1.000.178±5
0.1780.0044±10
0.00440.00023±15
0.000230.000012七2()
0.000()120.00000023±30
5.1.2透射比均匀性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透射比均匀性由巴、和P.值表示,其中:
P.、几分别表示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左、右有效测试区域的均匀性,巴表示自动变光焊接滤光
镜的左、右有效测试区域中参考点之间的均匀性。
按照6.2规定方法,在(23±)C温度条件下,测量明态和暗态(「、“和G)的透射比均匀性的,其
P,、卩2和P.值均应符合表4的中要求。
4
GB/T3609.2—2009
表4匕、P2和P3值
透射比
巴、凡的最大值/%卩3的最大值/%
最大最小
1.000.1791520
0.1790.00442020
0.00440.000233030
0.000230.0000124040
0.0000120.000000236060
5.1.3透射比的角度依赖性
按照6.3规定方法,测量透射比的角度依赖性。
在所有遮光号下,分别测量透射比的角度依赖性系数,其最大值不应大于19.31。
5.1.4漫射光
按照6.4规定方法,测量漫射光。
在所有遮光号下,分别测量漫射光的约化亮度系数,其最大值不应大于3.0。
5.1.防紫外辐射
按照6.5规定方法,测量防紫外辐射,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透射比的相对变化量,不应超过表5中规定;
如果测试样品透射比的相对变化量超过表5中规定,但实测透射比值仍在规定的遮光号等级
范围内,则对同一测试样品进行第二次辐照。第二次辐照透射比的相对变化量不应超过表5
中规定,而且实测透射比值应仍在规定的遮光号等级范围内;
b)经过辐照测量的透射比,不应超过透射比规定范围值。
表5紫外辐射测量透射比允许相对变化量
透射比范围
允许相对变化量/%
小于大于
1.000.178±5
0.1780.0044±10
0.00440.00023±15
0.000230.000012七2()
0.000()1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3/T 126.52-1999 R402 1999-04-15
- DB43/T 126.42-1999 余红1号 1999-04-15
- DB43/T 126.49-1999 密阳46 1999-04-15
- DB43/T 130.3-1999 湘椒12号 1999-04-15
- DB43/T 130.1-1999 湘椒10号 1999-04-15
- DB43/T 126.35-1999 香125S 1999-04-15
- DB43/T 127.3-1999 湘皮3号 1999-04-15
- DB43/T 126.22-1999 香两优68 1999-04-15
- DB43/T 130.7-1999 湘豇3号 1999-04-15
- DB43/T 129.6-1999 湘花生4号 199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