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706-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GB/T 35706-2017 Technical rule for ice mapping of power grid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5706-2017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29
实施日期
2018-07-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2)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规则,包括基础资料、覆冰厚度计算、冰区分布图绘制与修订等。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35 kV及以下交、直流电压等级电网可参考采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湖南省湘电试研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陆佳政、徐勋建、冯涛、李波、易辉、龚政雄、马建国、邵瑰玮、胡霁、张宇、张丽华、黄俊杰、陈晓国、彭赤、何健、饶斌斌、任曦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4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9.24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5706—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Technicalruleforicemappingofpowergrid

2017-12-29发布2018-07-01实施

发布

GB/T35706—2017

目次

前言in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础资料2

5覆冰厚度计算3

6冰区分布图绘制5

7冰区分布图修订6

附录A(资料性附录)覆冰期气象站点资料收集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气象站点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收集8

附录C(规范性附录)覆冰实际观测资料9

附录D(规范性附录)覆冰资料调查1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方法11

附录F(资料性附录)覆冰厚度估算参考计算方法13

附录G(资料性附录)标称覆冰厚度计算示例16

附录H(资料性附录)覆冰厚度估算的网格插值与修订方法17

附录1(资料性附录)XX电网冰区分布图图例19

T

GB/T35706—2017

■1Z■—1—

刖百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2)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电力设计研究院、湖南省湘电试研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佳政、徐勋建、冯涛、李波、易辉、龚政雄、马建国、邵瑰玮、胡霁、张宇、张丽华、

黄俊杰、陈晓国、彭赤、何健、饶斌斌、任曦。

I

GB/T35706—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规则,包括基础资料、覆冰厚度计算、冰区分布图绘制与修订等。

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35kV及以下交、直流

电压等级电网可参考采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50545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665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741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5158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QX/T4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雨淞glaze

粒径较大的过冷却水滴,碰撞到温度0°C及以下的物体表面,形成玻璃状透明或无光泽表面粗糙的

冰覆盖层。冰体透明坚固,密度大,黏附力强。

3.2

雾淞softrime

粒径较小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碰撞到温度0°C及以下的物体表面瞬间冻结成小冰粒。冰粒

之间有气孔,具有白色外表和粒状结构,密度小,黏附力弱。

3.3

混合淞hardrime

不同粒径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在碰撞物体瞬间,部分为雨淞,部分为雾淞。冰体呈半透明

状,密度中等,有一定的黏附力。

3.4

雨淞日glazeday

发生雨淞现象的日期。

3.5

雾淞日rimeday

发生雾淞现象的日期。

GB/T35706—2017

3.6

电线积冰wireicing

气象部门在气象观测站内电线积冰架上,观测到雨淞、雾淞、混合淞等凝附在电线上的现象。

3.7

导、地线覆冰transmissionorgroundlineicingcover

电力企业在输变电设备上,观测到雨淞、雾淞、混合淞等凝附在导线或地线上的现象。

3.8

覆冰厚度icingthickness

雨淞、雾淞、混合淞凝附在导、地线等物体上时,垂直于导、地线的截面上,冰层积结的最大尺寸。

3.9

等值覆冰厚度standardicethickness

将不同密度、不同形状的覆冰统一换算为密度为0.9g/cm:i的均匀裹覆在导、地线表面,截面呈环

状的覆冰,这里指环的厚度。

3.10

覆冰期icecoveringperiod

当年冬季到次年春季。

3.11

最大等值覆冰厚度maximumstandardicethickness

覆冰期内等值覆冰厚度的最大值。

3.12

冰区分布图icemap

按GB50061,GB50545、GB50665的规定,重现期为30年、50年和100年一遇的导、地线表面等值

覆冰厚度在电网地图上的分布。

注:这里冰区分布图中所使用的数据是已归算到离地高度为10m、线径为26.8mm导线上的标称等值覆冰厚度。

3.13

标称等值覆冰厚度standingstandardicethickness

冰区分布图中采用的,经过归算的等值覆冰厚度。

3.14

导线覆冰过程icingprocess

导线从开始出现覆冰到覆冰完全融化的过程。

4基础资料

4.1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b)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建站以来(至少12年以上)的每年覆冰期,包括逐吋(日)的降水量、日平

均湿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日最大风速(10min平均风速),参见附录A。

4.2电线积冰资料

电线积冰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建站以来(至少12年以上)的雨淞日、雾淞日记录;

b)本区域建有电线积冰架的气象站点,建站以来的电线直径、电线方向、电线积冰类型、电线积

2

GB/T35706—2017

冰日最大厚度、电线积冰日最大直径、电线积冰日最大重量,见附录B。

4.3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覆冰实际观测资料是指本区域内观冰站(点)或电力企业在运维过程中积累的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区域覆冰实际观测时间、观测地点(覆冰杆塔)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覆冰密度、覆冰厚度

和雨淞、雾淞、混合淞覆冰类型,见附录C;

b)本区域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冰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杆塔)的经纬度坐

标、海拔高度,过荷载引起的断线、倒塔、冰闪和其他冰害类型,见附录C。

4.4覆冰调查资料

覆冰调查资料是指实地调查得到的冰厚资料,含调查地点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覆冰类型、覆冰时

间、覆冰厚度、冰害类型。见附录D。

4.5电网地图资料

电网地图资料应包括行政区划、水系、铁路、公路等区域电子地图,输电线路、变电站、换流站、核电

厂、水电厂、风电厂、光伏站等电网地理接线图,海拔、坡度和坡向等数字高程和DL/T741规定的典型

微地形区,如娅口、高山分水岭、迎风坡、背风坡、水汽增大微地形等。

5覆冰厚度计算

5.1有覆冰记录站点的覆冰厚度计算

有覆冰记录站点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情况如下:

a)有等值覆冰厚度记录时,应采用记录数据,直接得出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

b)无等值覆冰厚度记录时,但有覆冰重量、尺寸记录吋,应根据覆冰重量、尺寸计算出等值冰厚,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E的E.1、E.2、E.3,再计算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

5.2无覆冰记录站点的覆冰厚度计算

5.2.1气象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的数据处理

利用气象站点资料得到站点的覆冰数据,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方法,参见附录F。

5.2.2实测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的数据处理

对于实测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按照DL/T5158的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得到周围3km〜

5km内原始覆冰资料,并按5.1的方法折算成等值覆冰厚度,得到实测站点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

厚度数据。

5.2.3可靠性分析

对计算或调查的覆冰资料进行合理性检查和可靠性程度评价,如发现问题,需及吋复查核实。筛选

可靠性高的覆冰资料作为绘制冰区图的基础数据。

3

GB/T35706—2017

5.3标称等值覆冰厚度计算

5.3.1覆冰厚度修正

标称等值覆冰厚度数据需要根据实际导线平均高度、线径进行修正,计算见式(1):

B=KhK(1)

式中:

B——标称等值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Kh—一高度修正系数;

K®——线径修正系数;

Bo——最大等值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0

标称覆冰厚度计算示例,参见附录G。

5.3.2平均高度修正系数

平均高度修正系数计算公式见式(2):

Kh=(Z/Z°)F(2)

式中:

Z——电线高度,取10m;

乙——实测或调查的电线高度,单位为米(m);

B一一电线平均高度修正指数,一般取0.22。

5.3.3线径修正系数

线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见式(3):

K*—1—0.126In(0/00)(3)

式中:

4标准电线直径,采用26.8mm;

仏——实测或调查的电线直径,单位为毫米(mm)0

5.4覆冰厚度数据插值

5.4.1网格划分

将绘制区域按区域面积划分为不小于90mX90m的网格。

5.4.2基于地形修正的网格插值

对于每个网格,按海拔高度插值、微地形特点修正,参见附录H。

5.4.3不同重现期覆冰厚度计算

对每个网格采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