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
DB63/T 2108-2023 Water Ecological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CCSZ06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
2023-02-09发布2023-02-10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108—2023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水生生境监测..............................................................................................................................................2
4.1基础信息...............................................................................................................................................2
4.2水文特征...............................................................................................................................................2
4.3河湖形态特征.......................................................................................................................................3
4.4河湖岸带特征.......................................................................................................................................3
4.5水体理化要素.......................................................................................................................................3
4.6沉积物理化要素...................................................................................................................................5
5水生生物监测..............................................................................................................................................6
5.1浮游动植物...........................................................................................................................................6
5.2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8
5.3大型水生植物.......................................................................................................................................9
5.4鱼类......................................................................................................................................................11
6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12
6.1人员培训与安全.................................................................................................................................12
6.2质量保证与控制.................................................................................................................................12
附录A(资料性)试剂及配置..................................................................................................................14
附录B(资料性)监测器具......................................................................................................................15
附录C(资料性)水生态监测记录表......................................................................................................17
参考文献..........................................................................................................................................................26
I
DB63/T210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水利厅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柴元冰、陆丹、崔玉香、朱海涛、贾洁、仲玉晶、樊永英、王丹、周媛媛。
本文件由青海省水利厅监督实施。
II
DB63/T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生态监测包含的水生生境、水生生物的监测方法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省境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的水生态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179-2015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SL58-2014水文测量规范
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57水道观测规范
SL733-2016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
SC/T9402-2010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河床比降riverbedsloped
河床上、下游两断面的落差与其长度的比值。
3.2
河湖(库)岸带riparianzone
直接影响河湖(库)水域或受到河湖(库)水域影响的河湖(库)水域毗连地带,是河湖(库)水
域与相邻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来源:SL/T793—2020,3.3]
3.3
河道蜿蜒程度meanderingdegreeofriver
河段实际长度与河段上下游之间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
3.4
水生生物aquaticorganisms
1
DB63/T2108—2023
指终生或生活史中某一个特定阶段(如卵或幼体等)生活于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了众多复杂的生
态类群: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类等。
[来源:DB63/T1217—2013,3.2]
3.5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在水中浮游生活的藻类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金藻
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等。
[来源:SL733—2016,3.1]
3.6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悬浮于水中的微小动物,没有游泳能力,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通常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
类和桡足类等。
[来源:DB11/T1721—2020,3.2]
3.7
大型水生植物macrophytes
目测可见的大型维管束植物和大型藻类,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漂浮植物。
[来源:SL/T793—2020,3.4]
3.8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benthicmacroinvertebrate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且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网筛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由环节
动物、软体动物、线型动物、扁形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组成。
[来源:SL/T793—2020,3.5]
4水生生境监测
4.1基础信息
4.1.1信息要素
水生生境基础信息主要包括经纬度、海拔、气温、天气状况、河流长度、湖库面积等。
4.1.2监测方法
经纬度和海拔由GPS(全球定位系统)或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设备测量;气温由温度计测
量,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m的百叶箱内进行测量;天气状况由调查人员现场观测记录;河流长度、
湖库面积可收集资料获得。
4.2水文特征
4.2.1监测指标
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水面宽度、河湖水深和流速、调查期间流量等。
2
DB63/T2108—2023
4.2.2监测方法
河流水面宽度采用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河湖水深采用超声波测深仪、铅鱼、测深杆或测深锤测
量,样点布设和方法按照SL58-2014中3.2执行;流速采用流速仪法、浮标法或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
法,样点布设和方法按照GB50179-2015中4.3执行;调查期间流量数据可通过实测或收集资料获得,流
量监测方法按照GB50179-2015执行。
4.3河湖形态特征
4.3.1监测指标
河湖形态特征包括河床比降、河道蜿蜒程度、湖库范围、湖库岸线长度、河床基质、水下地形。
4.3.2监测方法
监测河段的河床比降、河道蜿蜒程度、湖库范围、湖库岸线长度、河床基质、水下地形可通过实测
或收集资料获得,具体观测内容和方法应符合SL257的规定。
4.4河湖岸带特征
4.4.1监测指标
河湖岸带特征包括河湖岸带宽度、河湖岸带坡度、河湖岸带类型、自然岸线保有率、植被覆盖率、
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
4.4.2监测方法
河湖岸带宽度、河湖岸带坡度、河湖岸带类型、自然岸线保有率、植被覆盖率通过现场调查、资料
收集、遥感解译等方式,估算或测量获得,具体观测内容和方法应符合SL257的规定。遥感解译所使用
的卫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应经过处理成为数字正射影像(DOM),影像采集时间宜选择在秋冬季节,
空间分辨率应不低于2m。空间数据的坐标系统一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调研、现场观察等方式获得;人类活动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
结合,明确河湖岸带周边是否存在排污、耕种、砍伐等人类活动。
4.5水体理化要素
4.5.1监测指标和方法
水体理化要素在现场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透明度、电导率等指标,其余指标采集水样后送至
实验室监测。
水体理化要素监测指标和方法见表1。
表1水体理化要素监测指标和方法
序号监测指标推荐监测方法
1水温温度计测定法
2pH值电极法
3溶解氧电化学探头法
4浑浊度比色法
3
DB63/T2108—2023
表1水体理化要素监测指标和方法(续)
序号监测指标推荐监测方法
5透明度圆盘法
6电导率电导仪法
7悬浮物重量法
8高锰酸盐指数碱性法、酸性法
9总磷分光光度法
10总氮紫外分光光度法
11叶绿素a分光光度法
12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
13氨氮分光光度法
14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5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6氟化物离子色谱法
17砷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8汞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9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0铬(六价)分光光度法
21铅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2硫酸盐离子色谱法
23氯化物离子色谱法
24硝酸盐分光光度法
25亚硝酸盐分光光度法
26钾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7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8钙EDTA滴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9镁EDTA滴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0总硬度EDTA滴定法
31矿化度重量法
32全盐量重量法
33总碱度酸滴定法
34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质联用仪法
35全氟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6抗生素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7内分泌干扰物气质联用仪法
4.5.2采样断面布设
4.5.2.1水体理化要素的监测断面采样垂线的设置按照SL219-2013中3.1.11执行。
4.5.2.2水体理化要素的监测断面采样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按照SL219-2013中3.1.12执行。
4.5.3采样频次
4
DB63/T2108—2023
水体理化要素监测应全年至少进行2次采样,条件允许可每月采样1次。
4.5.4采集和保存
4.5.4.1采集前洗净水样瓶,水样灌瓶前,应用少量水样冲洗水样瓶2次~3次。使用采水器采集样
品,每个采样点采集水样5L。
4.5.4.2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所采集水样等量混合后取5L;用于分析水体理化要素的垂向变化时,
各层样品应分别采集。
4.5.4.3采样容器和水样保存方法按照SL219-2013中表3.3.10执行。
4.5.4.4做好采样记录,采样记录表见表C.1。
4.6沉积物理化要素
4.6.1监测指标和方法
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均采集样品后送至实验室监测。
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指标和方法见表2。
表2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指标和方法
序号监测指标推荐监测方法
1总氮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法
2总磷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3pH值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
4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
5铜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锌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铅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8镉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镍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总铬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汞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12砷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13硒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14硫化物土壤和沉积物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4.6.2采样断面布设
4.6.2.1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断面的采样垂线设置与水体理化要素监测断面的采样垂线一致。有特殊
需求的,应根据土壤背景状况、水土流失状况、污染源分布和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沉积物状况,选择具有
代表性,沉积条件稳定的采样垂线进行布设。
4.6.2.2沉积物理化要素的监测断面采样垂线上采样点为垂线的底端点。
4.6.3采样频次
沉积物理化要素监测应全年至少采样1次,可结合水体理化要素监测样品的采集同期进行。
5
DB63/T2108—2023
4.6.4采集和保存
4.6.4.1使用沉积物采样器或彼得森采泥器采集样品,采样前应用水样冲洗采样器,采样时应避免搅
动底部沉积物。
4.6.4.2沉积物采样量为0.5kg~1.0kg,可在同一采样点多次采集,装入同一容器中混匀。
4.6.4.3样品采集后应沥去水分,去除砾石、动植物残体等杂物,密封于聚乙烯瓶(袋)中。
4.6.4.4沉积物样品保存方法按照SL219-2013中表6.3.1执行。
5水生生物监测
5.1浮游动植物
5.1.1试剂和器具
试剂及配置见附录A、浮游动植物监测器具见表B.1。
5.1.2采样断面布设
5.1.2.1浮游动植物监测采样断面垂线的布设与水体理化要素监测采样断面垂线一致。
5.1.2.2浮游动植物监测采样断面垂线上的采样点根据采样水域水深,进行分层采样,按照SL
733-2016中4.4执行。
5.1.3采样频次和时间
5.1.3.1浮游动植物采样应全年至少进行2次,或按季度和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进行采
样。在水华高发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频次。
5.1.3.2浮游动植物采样宜在一天的8:00~17:00之间进行。
5.1.4采样方法
5.1.4.1浮游植物采样
定性样品的采集按照SL733-2016中5.3执行。
定量样品的采集按照SL733-2016中5.5执行。
5.1.4.2浮游动物采样
按照SC/T9402-2010中4.1.3.3执行。
5.1.5样品处理和保存
5.1.5.1浮游植物样品的固定和浓缩
样品采集后,每升加入10mL~15mL鲁哥氏液充分摇匀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在稳定的实验台
上静置沉淀48h后,用虹吸管小心缓慢吸去上清液。不可扰动下层沉淀物,一旦扰动,应重新静置继续
沉淀24h~36h。用虹吸管移去上清液,将沉淀后的样品转入50mL定量瓶中,再用少许上清液冲洗容器
2次~3次,定容至50mL。如定容过程样品量超过50mL,可继续静置24h以上,移去上清液,加入2%~
3%甲醛溶液长期保存。为防止甲醛挥发,可采用石蜡、凡士林封口。
6
DB63/T2108—2023
5.1.5.2浮游动物样品的固定和浓缩
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定性样品应立即用体积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
原生动物和轮虫定性样品除供活体观察的样品外,其余样品应立即用水样体积1.0%~1.5%的鲁哥氏液固
定。如样品需较长时间保存,则应再加入体积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原生动物、
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水样浓缩至30mL~50mL,也可用已用过的浮游植物定量液,再经24h沉淀浓缩至10
mL~20mL,即可供定量用。
5.1.6种类鉴定和计数
5.1.6.1种类鉴定
借助显微镜和浮游动植物分类工具书进行种类鉴定,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一时确定不了种属的,可先计数,需要时再鉴定种类。浮游植物的种类鉴定用滴管吸取适量定性样品(2
滴~3滴)制成标本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每个定性样品观察不少于2个~3
个标本片。种类鉴定除应用定性样品进行观察外,还可吸取定量样品进行观察,应注意防止样品混杂污
染。
鉴定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浮游动植物定性检测记录表见表C.2。
5.1.6.2浮游植物计数
将定量样品充分摇匀,迅速用移液器吸取0.1mL样品,移入计数框内。移入之前将盖玻片斜盖在计
数框上,避免进样时产生气泡。注满后把盖玻片移正。计数标本片制成后,稍候几分钟,待浮游植物沉
至框底,在40~600倍下计数。计数时应根据视野下浮游植物个数确定所用方法:
——当平均每个视野浮游植物少于1个时,可采用全片计数法;
——当平均每个视野浮游植物为1个~2个时,可采用行格计数法;
——当平均每个视野浮游植物为3个~50个时,可采用视野计数法;
——当平均每个视野浮游植物多于50个时,可将样品稀释后采用视野计数法。
先用测微尺测量所用显微镜的视野直径,计算出面积。计数的视野应均匀分布在计数框内,应保证
计数到的浮游植物总数至少达100个以上。每个样品计数2次,取平均值,每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否则应计数第三次。如遇到一个浮游植物个体或细胞的一部分在行格或视野内,另一部分在行格
或视野外,可按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进行。
计数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浮游植物定量检测记录表见表C.3。
每升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按(1)式计算:
CsV
NPn.................................(1)
FsFnU
式中:
N——1L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单位为个每升(cells/L);
2
Cs——计数框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
Fs——视野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Fn——计数过的视野数,单位为个;
V——1L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U——计数框体积,单位为毫升(mL);
Pn——每片计数出的浮游植物个数,单位为个(cells)。
7
DB63/T2108—2023
5.1.6.3浮游动物计数
在获得的浓缩样品中取部分样品,并通过显微镜计数获得其中浮游动物数后换算至单位体积的浮游
动物数量。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样品可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计数2片,原生动物用0.1mL的
计数框显微镜下全片计数,轮虫和无节幼体用1mL的计数框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次,取平
均值,每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10%,否则应计数第三次。枝角类和桡足类计数时,吸取5mL定量
样品置于5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数。在样品中如无节幼体数量不多,可与枝角类、桡足类一样全部计
数,如无节幼体数量很多,可分小样计数。
计数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浮游动物定量检测记录表见表C.4。
每升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按(2)式计算:
NiCV1/V2V3.................................(2)
式中:
Ni——1升水样中i类浮游动物的数量,单位为个每升(ind./L);
C——计数所得的个体数,单位为个;
V1——浓缩样品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2——计算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3——采样量,单位为升(L)。
5.1.7生物量测算
5.1.7.1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体积太小,无法直接称重,常用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作为其定量单位。测量时应
根据浮游植物体型,按最近似的几何图形在显微镜下测量长度、高度、直径等,按求积公式计算体积。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可分解为几个规则的部分,分别测量计算体积,然后求和得到体积。
浮游植物优势种必须作实际测量,每个种类至少随机测定30个~50个,求平均值计算体积,根据
“109μm3≈1mg鲜藻重的换算关系”把浮游植物细胞体积换算为生物量(mg/L,湿重)。
浮游植物非优势种只鉴别到门,再按大、中、小三级的平均重量计算得到生物量。较大的(10μm~
20μm)为0.005μg/个;中等的(5μm~10μm)为0.002μg/个;较小的(<5μm)为0.0001μg/个。
5.1.7.2浮游动物生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2442.1-2007 夹扭剪切钳 钢丝钳 2007-05-29
- LD/T 72.3-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 建筑工程-架子工程 2009-01-08
- YY/T 0614-2007 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及附件 2007-07-02
- SY/T 5112-2008 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规范(不规定级别) 2008-06-16
- JB/T 2462.27-1999 组合机床通用部件 车端面刀盘 尺寸 1999-05-20
- TB/T 1704-2001 机车电机试验方法 直流电机 2001-05-24
- JB 5879-1991 YSB系列三相机床冷却电泵 1991-10-24
- QB/T 2852-2007 双烷基(C14~C18)二甲基卤化铵 2007-05-29
- JB/T 8482.1-1999 丝杠车床 精度检验 1999-05-20
- JB 5853-1991 差频率继电器试验程序和试验方法 199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