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28/T 103-2023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指南

DB4228/T 103-2023 Potato common diseases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guidelines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28/T 103-2023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05
实施日期
2024-03-05
发布单位/组织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16

4228

恩施州地方标准

DB4228/T103—2023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anceforIntegratedManagementofPotatoDiseases

2023-12-05发布2023-12-05实施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228/T10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恩

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建始县植保站、咸丰县陈向食品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春芳、沈艳芬、王甄、张等宏、阳军、高剑华、闫雷、邹莹、陈家吉、赵锦

慧、文聃、谷勇、尹鑫、向虎

I

DB4228/T103—2023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控”的指导和建议,给出了种薯要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与需要考虑要点有关的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恩施州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18133马铃薯种薯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38400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GB/T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DB4228/T60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预警及防控技术规程

《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

《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2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马铃薯常见病害Commonpotatodiseases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由卵菌、真菌、细菌、病毒等侵染引起的病害,种类详见附录A。

病害监测DiseaseMonitor

对病害的发生、流行、变化进行全面持续的观察、表述和记录,了解掌握马铃薯病害发生的种类、

发生时期、发生数量以及相关信息。

病害预测DiseaseForecasting

根据病害监测结果,结合马铃薯生育期以及温度、湿度及降雨量等关联因素,推测或判断未来一段

时间内病害的发生和危害趋势。

4防控总则

1

DB4228/T103—2023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

物防治和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措施。

5种薯要求

植物检疫

种薯调运应符合《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

薯块选择

选用健康脱毒种薯,种薯应符合GB18133的规定。

薯块播种

宜使用小整薯播种。

6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

在马铃薯不同种植区域,选用对病害有相对抗性的国家登记的马铃薯品种。

合理轮作

土传病害重发区域避免连作,宜与十字花科、禾本科等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切刀消毒

在种薯切块前,切刀放入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不少于1min,每切5min或切到病薯时

更换已消毒的刀具。

起垄栽培

因地制宜推荐深沟高垄,垄高30~50cm,培土高度25~30cm。

水肥管理

提倡施用马铃薯专用肥或配方施肥,肥料施用应符合GB38400、GB15618和NY/T496的规定。

7物理防治

色板诱杀

为减少马铃薯病毒病传播虫媒,在有翅蚜虫发生初期,宜采用田间插挂黄色或黄红相间的粘虫板进

行诱杀。

设置防虫网

种薯生产中,宜使用40目防虫网笼罩,防止蚜虫传播马铃薯病毒病。

杀青

2

DB4228/T103—2023

在马铃薯收获前,选用人工或机械等物理方式将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去除。

8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

宜释放和保护利用食蚜蝇、蚜茧蜂、七星瓢虫等天敌,控制蚜虫等传毒害虫。

生物农药

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药剂见附录B。

9科学用药

药剂选择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9和《农药管理条例》规定,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

有机合成农药,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用药技术

马铃薯种薯拌种及生长期常见病害防治药剂见附录C。大田喷雾时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精

准施药技术,宜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防治适期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根据DB4228/T60规范,确定防控适期。其它病害如病毒病、粉痂病、干腐病、

早疫病、炭疽病、青枯病、疮痂病、黑胫病等病害在发病初期为防治适期。

农药残留要求

薯块农药残留应符合GB2762和GB2763的规定。

3

DB4228/T103—202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病原、症状及发生规律

病害

病原名称病害症状流行规律

名称

马铃致病疫霉菌卵菌病害,可为害根、茎、叶、花、果、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在南方产区病

薯晚(Phytophthora块茎和匍匐茎等各个部位,最显而易见的残体和感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

疫病infestans)是叶片和块茎上的病斑。植株感染晚疫病源。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

后,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度、湿度和降雨量,日照时数和风速对其发生和

病斑外围有褪绿色晕圈并随着湿度增加流行也有较大的影响。当气候条件适宜,叶片表

逐渐向外扩展。叶面如开水烫过一样,为面湿润且温度低于16℃时,病株上成熟的孢子

墨绿色,叶背有白霉。严重时全叶变为黑囊释放大量的游动孢子,其借助雨水的飞溅与流

绿色,空气干燥后枯萎,空气湿润时叶片动快速扩散并附着到附近的健康植株上完成侵

变腐烂。叶柄和茎秆上也会出现黑褐色病染循环。被雨水冲刷到土壤的孢子囊,其释放的

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游动孢子可以接触薯块,并通过伤口、皮孔和芽

斑,随着侵染程度加深逐渐向下凹陷并发眼等进行侵染。温度过高导致游动孢子无法释放

硬。当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病变可蔓时,也可通过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染植

延到块茎内的大部分组织。块茎在空气干物。病薯播种后,薯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和植株

燥、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表现组织的变褐,向上发展,一般在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温

随着其他杂菌的腐生,可使整个块茎腐度在10℃以上的条件时,叶部易出现病症,形

烂,发出难闻的气味。成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如此循环往复,加重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马铃马铃薯X病毒花叶型:普通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马铃薯病毒病的最主要初侵染来源是携带病毒

薯病(PVX)、马铃薯黄斑花叶等。卷叶型:顶部幼嫩叶片先褪的种薯,在田间的传播途径包括蚜虫传播和汁液

毒病Y病毒(PVY)、绿,继而沿中脉向上卷曲,小叶基部的边摩擦传播等。

马铃薯S病毒缘带有紫红色,并扩展到老叶,严重者卷马铃薯病毒通过昆虫媒介或人为操作造成的伤

(PVS)、马铃薯成筒形;或者全株褪绿,基部叶片先卷曲,口侵染马铃薯,进入寄主细胞后释放核酸,通过

M病毒(PVM)、依次向上表现卷叶,严重者全株叶片卷复制合成新的病毒,从而影响马铃薯正常的新陈

马铃薯A病毒曲,甚至提早枯死。丛生矮化型:植株矮代谢等生理机能,在植物外观和组织内表现出病

(PVA)、马铃薯化,分枝多而细,丛生,叶片变小,顶端症。

卷叶病毒叶片黄化,块茎小而多,或有坏死斑,或

(PLRV)和纺锤产生纤细芽。纺锤块茎型:植株分枝少而

块茎类病毒直立,叶色较浓,顶叶耸立,叶缘波状或

(PSTVd)等。向上卷起,块茎变长且两端渐尖呈纺锤

形,发病重的块茎表皮粗糙,有明显的龟

裂。

马铃粉痂菌真菌性病害,只发生于马铃薯的地下部马铃薯粉痂菌是一种土传专性寄生菌,只能进行

薯粉(Spongospora分。受害块茎最初表现针头大小、微微隆活体接种和培养。病菌存在于整个土壤耕层中,

痂病subterranea)。起的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直径3~5mm休眠孢子囊在种薯、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并作

不等的“疱斑”,表皮不破裂,为“封闭疮”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带病种薯的调运是

阶段。“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发出大量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次还包括灌溉、病土、

色粉状物,皮下组织为桔红色,病斑凹陷病肥和带菌器械等进行近距离传播。粉痂菌作为

呈粉痂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开放马铃薯帚顶病毒(Potatomop-topvirus,PMTV)

疮”阶段。茎的地下部位、匍匐茎和根染的载体,可导致马铃薯生长迟缓和块茎坏死。休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