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426-201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DB35/T 1426-2014 DB35/T 1426-2014 Rural Green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426-2014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3-04
实施日期
2014-06-05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林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绿化的术语和定义、作业设计、绿化模式、地块类型、种植、管护、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公园和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的绿化。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起草人:
张惠光、刘斌、林建丽、陈国瑞、郑淑娟、范蓉、王念奎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P86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426—201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2014-03-04发布2014-06-0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426—201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绿化模式..........................................................................3

5地块类型..........................................................................5

6作业设计..........................................................................5

7种植..............................................................................7

8管护.............................................................................11

9验收.............................................................................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乡村绿化表.....................................................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乡村绿化工程验收单.............................................15

附录C(规范性附录)乡村绿化设计文件组成格式.......................................16

参考文献............................................................................17

I

DB35/T142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惠光、刘斌、林建丽、陈国瑞、郑淑娟、范蓉、王念奎。

II

DB35/T1426—201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绿化的术语和定义、作业设计、绿化模式、地块类型、种植、管护、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公园和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的绿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JJ/T82-201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B35/12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村绿化

指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公园和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的植物配置与种植。

3.2

作业区

绿化规划涉及的区域。

3.3

种植穴(槽)

种植植物挖掘的坑穴。坑穴为圆形或方形称种植穴,长条形的称种植槽。

3.4

填土方

地势较低的种植地,从原地面填筑至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高度所填的土方体积。

3.5

客土

1

DB35/T1426—2014

将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或掺入某种土壤以改善原土壤理

化性质。

3.6

修剪

在种植前对苗木的枝干和根系进行疏枝和短截。

3.7

短截

从枝条上选留一合适的芽后将枝条剪短,达到刺激侧芽萌发新梢的目的。

3.8

全冠苗

指枝、叶完整,冠形饱满匀称,栽植时枝条不进行短截的苗木。

3.9

定干高度

乔木从地面至树冠分枝处即第1个分枝点的高度。

3.10

疏剪(疏枝)

将部分枝条有选择地从分枝的基部剪除。使枝条分布合理,达到通风透光,减少蒸发的目的的过程。

3.11

土球

挖掘苗木时,按一定规格切断根系保留土壤呈圆球状,加以捆扎包装的苗木根部。

3.12

裸根苗木

挖掘苗木时根部不带土或带宿土。

3.13

假植

苗木不能及时栽植时,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临时性填埋的措施。

3.14

种植土层厚度

植物根系正常发育生长的土壤深度。

2

DB35/T1426—2014

3.15

种植土

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3.16

容器苗

指直接栽植于容器内或由地栽移植到容器内,在容器内生长至少1个生长季以上,已形成完整根系

的苗木。

3.17

规则式种植

按规则图形对称配植,或排列整齐成行的种植方式。

4绿化模式

4.1园林绿化模式

4.1.1对象

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中心镇和经济实力强、村民生态意识强的村庄,绿化美化与中心城区、集镇

所在地的公园绿地建设相结合。

4.1.2种植树种

以栽植各种景观树为主,种植高大乔木,配植灌木花卉。

4.1.3要求

营造环境整洁、景色优美的乡村环境和园林景观。

4.2森林生态模式

4.2.1对象

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或沿海地区绿化面积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庄。

4.2.2种植树种

保护好现有风水林和片林、竹林基础上,对村中山、村周边一重山的稀疏林地、针叶纯林进行林相

改造,栽植阔叶大乔木、套种珍贵乡土树种和彩化、花化景观树种。

4.2.3要求

改造为郊野型森林公园。

4.3绿色经济模式

4.3.1对象

3

DB35/T1426—2014

传统栽植花卉苗木、竹子、茶叶及水果等名特优经济林,具有管理和经营经验的村庄。

4.3.2种植树种

选择经济果木、花卉苗木和珍贵乡土树种,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

4.3.3要求

形成一个村庄一个特色品种。

4.4改造提升模式

4.4.1对象

在小城镇建设、旧村改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潜力,结合家园清洁行动,因地制

宜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抛荒地、硬化地进行绿化改造提升。

4.4.2种植树种

在原有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见缝插绿。

4.4.3要求

建成小绿地、小果园、小竹园和小花圃等。

4.5乡村旅游模式

4.5.1对象

以挖掘森林生态文化,保护古树名木、名人古迹、古民居建筑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主,开展乡村旅游

或旅游景区周边的村庄。

4.5.2种植树种

选择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符合旅游导向的树种。

4.5.3要求

把村庄绿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绿化促保护、以开发促发展,实现森林保护生态效益与经济效

益的双赢。

4.6新村小区模式

4.6.1对象

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和造福工程百户以上省级集中安置点的村庄。

4.6.2种植树种

以栽植乡土、景观树为主,种植高大乔木,配植灌木花卉。

4.6.3要求

村庄绿化与新村建设同步进行。

4

DB35/T1426—2014

5地块类型

5.1村旁、宅旁

利用村旁、宅旁空地进行成片或零星种植,树种选择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与绿化模式相适应,尽可能采取群落式配置;

b)以乡土和珍贵的树种为主。

5.2路旁

5.2.1利用路旁空地,选择抗污染性强、吸收有害气体能力强的植物,进行带状或成片种植。

5.2.2带状种植

带状种植方法如下:

a)前排选择观花、观叶、观果,树型优美的亚乔木、小乔木、灌木等花化、彩化树种;

b)后排选择树冠稠密、树干通直挺拔的高大乔木,可以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树种相结合,营

造大绿量、大生态的景观效果。

5.2.3成片种植

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等花化、彩化树种和树冠稠密、树干通直挺拔的高大乔木树种,采取自然式、

群落式配置。

5.3水旁

利用水旁空地,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进行带状或成片种植,营造生态护岸。

6作业设计

6.1作业区调查

6.1.1面积量测

作业区的面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测量,并将其位置绘制在地形图、平面图或遥感图片上:

a)地形地物明显的,可用目视勾绘;

b)地势平坦、形状规则且面积小的,可用皮尺量测;

c)地形地物不明显且边界不规则的,用罗盘仪量测或用经过差分纠正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测

量。

6.1.2调查方法

目测、实测、目测与实测相结合方法调查整个作业区。

6.1.3调查内容

对作业区内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地类、绿化长度、宽度、面积、立地因子、现有植被情况、

需保护对象等,并填写现状调查一览表,表的格式见附录A的表A.1。

6.2作业区设计

5

DB35/T1426—2014

6.2.1设计要求

6.2.1.1绿化模式与树种

根据地块类型和作业区现状,确定绿化模式,选择种植树种。

6.2.1.2栽植配置

确定种植株行距、密度、行带的走向、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等。

6.2.1.3苗木

确定苗木的数量、规格,并说明苗木来源及其处置与运输要求。

6.2.1.4清理、整地

确定绿化地块清理、整地方式,种植穴的规格。

6.2.1.5种植时间

根据种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种植时间。

6.2.1.6填土方

根据绿化地块的标高和种植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填土方的土壤类型、厚度和数量。

6.2.1.7客土

对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进行客土处理,测算客土的数量。

6.2.1.8基肥

确定基肥种类和数量。

6.2.1.9支护架

根据苗木规格和风力大小确定支护架的口径、长度、数量以及捆绑方法等。

6.2.1.10排水措施

对易排水的地块,设计排水沟。对不易排水的地块,应设计挖沟起垄措施。并确定排水沟的长度、

深度、宽度,垄的长度、高度、宽度。

6.2.1.11追肥

确定追肥方法、次数、时间和数量。

6.2.1.12病虫害防治

制定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与方法。

6.2.1.13林木养护

确定养护方法、次数、时间等。

6.2.1.14其它

6

DB35/T1426—2014

确定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线之间的间距。

6.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