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DB34/T 1961-2013 Whea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1961-201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9-28
实施日期
2013-10-28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新马桥原种场、亳州市农科院、 灵璧县农科所。
起草人:
邢君、田灵芝、汪新国、甘斌杰、胡开明、房春兴、谢兰光、黄成、胡业军、 宋涛、薛光明、刘全练、王书文、柳西玉、高桂、戚从清。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ofWheatMeteorologicalDisasterMonitoring

2013-09-28发布2013-10-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96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新马桥原种场、亳州市农科院、

灵璧县农科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汪新国、甘斌杰、胡开明、房春兴、谢兰光、黄成、胡业军、

宋涛、薛光明、刘全练、王书文、柳西玉、高桂、戚从清。

I

DB34/T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小麦冻害(晚霜冻害)、冷害、干旱、渍涝、干热风、烂场雨、冰雹等主要气

象灾害的分级评价指标及监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监测,为开展气象灾害会商和抗灾管理提供依据,并对周边小麦

生产省小麦灾害监测具有借鉴作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T108-1995种植业信息采集规范

DB34/T782-2008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规范

3冻害监测

3.1冻害分级

小麦冻害分为4级。小麦冻害分级应符合表A.2的要求。

3.2监测时间

寒潮或降温过程5天后开展监测(调查)。

3.3监测方法

监测田块3点取样,每点调查30株,确定冻害级别。大面积生产小麦冻害的级别和面积在广泛

调查基础上用目测法估算。

3.4冻害记载

小麦冻害发生后适时开展监测和调查,参照表A.1确定冻害类型,记载冻害程度、发生时间、最低

温度及持续天数,监测点记载冻害级别,面上记载各级别的面积,并调查主要受冻品种。

3.5冻害损失统计

冻害造成小麦受灾的,受灾程度分为受灾、成灾和绝收。其中产量损失在三成以内(含三成)或已

经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为受灾,超过三成的为成灾,八成以上为绝收。冻害一旦发生即开展监测,

估计受灾损失情况,上报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内容见表D.1。

4冷害监测

1

DB34/T1961—2013

4.1冷害分级

小麦冷害分为5级。小麦冷害分级应符合表A.2的要求。

4.2监测时间

小麦冷害(拔节以后至抽穗阶段)发生5天后观察幼穗受冻情况,小麦抽穗后采用目测法复查冷

害发生情况。

4.3监测方法

监测点采取对角线法3点取样,每点连续取10穗,剥出幼穗,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幼穗受冻情况。

4.4冷害记载

冷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和调查。参考表A.1评价冷害情况,确定冷害级别和比例,记载冷害发生

时间、极端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监测点记载冷害级别,面上记载各级别的面积,并调查主要受冻品种。

4.5冷害损失情况统计

冷害损失参照3.5进行统计。

5旱灾监测

5.1旱灾分级

小麦旱灾分为轻旱、中旱和重旱。小麦旱灾分类按表B.1执行。

5.2监测时间

根据小麦旱情每周监测1次。

5.3监测方法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用土钻采取土样,用0.1g精度的天平称取土样的重量(湿土重),在105℃的烘箱内将湿土烘6~

8小时至恒重,然后测定烘干土样的重量,计算含水量。

——计算公式为:

土壤含水量(重量%)=(湿土重-烘干土重)/烘干土重×100%。

将土壤含水量换算成田间持水量,表示土壤水的相对含量。

——计算公式为:

土壤(旱地)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

5.4旱灾记载

记载旱灾起止时间及轻旱、中旱、重旱各级别的受灾面积。

5.5旱灾损失情况统计

旱灾损失参照3.5进行统计。

6涝灾监测

2

DB34/T1961—2013

6.1涝灾分级

涝灾分为渍害和涝灾。小麦涝灾分级按表B.1执行。

6.2监测时间

降雨停止5小时后进行监测。

6.3监测方法

采用目测法确定灾害类型和面积。

6.4涝灾记载

记载连续降雨时间(h)、过程降雨量(mm)、涝灾起止时间(d),涝灾及渍害的面积。

6.5涝灾损失情况统计

涝灾损失参照3.5进行统计。

7干热风监测

7.1干热风分级

干热风包括高温低湿型和雨后热枯型,安徽省小麦的干热风多属于高温低湿型,气温高、相对湿度

低,地面吹偏南风或西南风,致使小麦植株各部分迅速失水变干,迫使小麦提前枯熟。

小麦干热风的类型和分级按表C.1执行。

7.2监测方法

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开展监测,跟踪小麦干热风危害情况。

7.3干热风灾害记载

记载干热风发生日期、极端高温及最大风力,分类型的受灾面积等。

7.4干热风损失情况统计

干热风灾害损失参照3.5进行统计。

8冰雹监测

8.1冰雹分级

冰雹是一种固体降水,形状不规则,直径通常在0.5~5厘米之间,其中0.5厘米以下称为小冰

雹。

8.2冰雹危害

冰雹的体积和质量越大,对小麦的危害越重。对小麦的危害主要有机械损伤和冻伤。受到冰雹的重

力打击,造成地面板结,土壤透气性变差,影响小麦根系呼吸和水分运转,间接危害小麦生长。

8.3监测时间

3

DB34/T1961—2013

冰雹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和调查。

8.4冰雹灾害记载

记载冰雹发生时间、受灾面积及影响程度,记载机械损伤及冻伤所占的比例。

8.5冰雹灾害损失情况统计

冰雹灾害损失参照3.5进行统计。

9烂场雨监测

9.1烂场雨分级

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一次降雨过程连续雨日≥5天;或过程降水量在50.0mm以上;或雨日≤

4天,但过程雨量较大(至少有一个暴雨日)产生严重洪涝灾害使得小麦受到较大损失的,也称之为“烂

场雨”。

9.2监测时间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