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593-2016 禽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技术

DB35/T 1593-2016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avian trancripturculosis virus disease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593-2016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8-22
实施日期
2016-11-22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林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要点和病毒核酸诊断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操作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起草人:
万春和、黄瑜、傅光华、傅秋玲、白泉阳、施少华、程龙飞、陈珍、陈翠腾、 陈红梅、朱春华、刘荣昌。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220

B4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593—2016

禽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techniquesforavianTembusuvirusinfection

2016-08-22发布2016-11-22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1

DB35/T1593-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春和、黄瑜、傅光华、傅秋玲、白泉阳、施少华、程龙飞、陈珍、陈翠腾、

陈红梅、朱春华、刘荣昌。

I

DB35/T1593-2016

禽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要点和病毒核酸诊断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

操作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2疫病概述

禽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家禽业中,尤其是蛋鸭、种鸭中广泛流行,临床表现以高热、采食量骤降、

产蛋率骤降和种(蛋)禽卵巢(卵泡)严重出血或(和)卵黄液化为特征。该病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

品种鸭群发病率高低不一,群内发病率几乎为100%,病死率为0~12%。禽坦布苏病毒除主要侵害不同品

种的种(蛋)鸭外,还危害肉鸭(如樱桃谷肉鸭、半番肉鸭等),临床上以共济失调、软脚、脑炎和肝

脏局灶性出血为特征。

禽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为有囊膜病毒,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

kb,含有一个长度为10278bp开放阅读框,编码含3425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其各组成蛋白依

次为5’-C-prM-E-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3’。禽坦布苏病毒在遗传进化上与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可经蚊虫传播的病毒遗传进化关系较近,但禽坦布苏病毒病在冬春寒冷季节蚊虫较少时仍有发

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也有禽坦布苏病毒垂直传播的报道。

3临床诊断

3.1临床症状

当禽(尤其是种禽、蛋禽)出现以下部分或全部情形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之一:

a)体温急剧升高,采食量骤降;

b)产蛋率骤降;

c)开产种(蛋)禽产蛋率上升慢、持续低产蛋率、无产蛋高峰或(和)产蛋率时高时低(适于种

禽、蛋禽);

d)后备种(蛋)禽开产推迟或(和)产蛋不整齐;

e)双脚无力、共济失调或(和)双翅下垂。

3.2剖检病变

当禽(尤其是蛋禽)出现以下肉眼可见病变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之一:

a)种(蛋)禽卵巢(卵泡)出血;

b)种(蛋)禽卵泡内卵黄液化,卵泡变形;

c)种(蛋)禽腹腔内积有淡红色血水或淡黄色浑浊液体;

d)种(蛋)禽卵巢(卵泡)萎缩,卵泡数量减少;

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