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冈市信息与标准化所
- 起草人:
- 邹浩、陈金国、王超、石威、王章琼、晏鄂川、王亚军、毛帅、陈兵、穆景超、刘仕奔、艾广申、黄勇、冯兵、周楚霞
- 出版信息:
-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30.30
CCSZ68
4211
黄冈市地方标准
DB4211/T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ecologicalrestorationofopen-pitnon-metallicmine
2023-12-21发布2024-02-21实施
黄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11/T29—2023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程序构成...........................................................................2
5调(勘)查评价.....................................................................3
基本原则.......................................................................3
地形测量.......................................................................4
矿山基本情况调查...............................................................4
环境条件调查...................................................................4
土地复垦调查...................................................................4
工程地质测绘...................................................................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4
6方案设计...........................................................................6
基本原则.......................................................................6
修复技术模式划分...............................................................6
地形地貌整治...................................................................7
土地复垦.......................................................................7
复绿设计.......................................................................8
边采边复设计..................................................................10
水土保持设计..................................................................10
7方案实施..........................................................................10
工程设计......................................................................10
工程施工......................................................................12
工程验收......................................................................13
8监测与管护........................................................................13
监测..........................................................................13
管护..........................................................................15
9记录..............................................................................16
原始资料记录..................................................................16
成果资料记录..................................................................16
附录A(规范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分级表..................................17
附录B(规范性)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18
附录C(资料性)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19
I
DB4211/T29—2023
附录D(资料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程度分级表...................................21
附录E(资料性)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及恢复方向表.......................................22
II
DB4211/T2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冈市信
息与标准化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浩、陈金国、王超、石威、王章琼、晏鄂川、王亚军、毛帅、陈兵、穆景超、
刘仕奔、艾广申、黄勇、冯兵、周楚霞。
本文件首次发布。
III
DB4211/T29—2023
引言
黄冈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黄梅、蕲春、麻城、团风等县市,总面积约1000km2。近几十年
来,有数百座规模不等、开采花岗岩为主的采石场,其边坡岩壁表面光滑,多陡壁,倾角近直立,高度
多为20m~50m,最高可达70m。由于早期采石场施工技术缺乏规范性以及大规模的透支性开采,导致生
态环境和地形地貌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治理。
开展黄冈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主要存在种植基质稀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复绿
难度大等三大难点,且在实际治理过程中,缺少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参考。针对以上难点,总结黄冈市露
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编制本文件。
IV
DB4211/T29—2023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程序,规定了工程勘查、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监测
与管护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过程记录的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DZ0219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
DZ/T022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LY1000容器育苗技术
NY/T1342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TD/T101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101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3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
TD/T1031.2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2部分:露天煤矿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4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
1
DB4211/T29—202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矿山地质环境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
矿山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
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环境系统。
植被恢复vegetationrestoration
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发育的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植生混凝土plantconcrete
以多孔混凝土为骨架,将适生材料及植物种子填入多孔混凝土的孔隙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植被
覆盖率的环境友好型护坡材料。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
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时空动态变化观测的活动。
露采场openfield
矿山开发与建设活动所形成的采坑、台阶和露天沟道的总称。
土地复垦单元reclaimedlandunits
复垦方向、标准、措施基本一致的待复垦土地单元。
边采边复concurrentminingandreclamation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同步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环境监测井environmentmonitoringwell
用钻探方法对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的井(孔)。
4程序构成
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程序包括5个阶段,分别是调(勘)查评价、方案设计、方案实施、
监测与管护和记录。调(勘)查评价阶段细分为地形测量、环境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土地利用方向调
查、土地复垦类型调查等方面;方案设计阶段细分为地形地貌整治方案设计、土地复垦方案设计及复绿
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阶段细分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监测与管护阶段细分为场地监测和后
期管护;记录阶段细分为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记录。具体见图1。
2
DB4211/T29—2023
地形测量
环境条件调查
调(勘)查评
植被调查
价(见5)
土地利用方向调查
土地复垦类型调查
地形地貌整治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
土地复垦方案设计
(见6)
复绿方案设计
工程设计
方案实施
(见7)工程施工
工程验收
地质稳定性监测
植物监测
场地监测地貌景观监测
地下水监测
监测与
管护
土壤监测
(见8)
工程设施管护
后期管护
植被管护
原始资料记录
记录
(见9)
成果资料记录
图1露天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流程图
5调(勘)查评价
基本原则
5.1.1勘查阶段查明矿山开发造成的土地资源损毁、地貌景观破坏、水土环境破坏及矿山地质灾害类
型等情况;开采(立项)阶段开展调查评价,编制治理方案;实施阶段开展勘查,编制设计方案。
5.1.2勘查实施前进行资料收集及分析,开展地形测量、环境条件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确定勘查范
3
DB4211/T29—2023
围,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及采矿活动影响范围。勘查形成的钻孔、探井、探槽不再利用时封填。
5.1.3设计审批前保留全部钻孔岩芯;设计审批后至验收时,重点部位钻孔岩芯全孔保留,其它钻孔
岩芯可分层缩样存留。
5.1.4对勘查的野外工作现场验收,开展岩土测试,整理勘查资料,编制勘查成果报告。
5.1.5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具体操作、试验仪器和主要技术要求符合GB50021的规定。
地形测量
5.2.1地形图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
5.2.2实测能反映矿区现状地形地物的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
5.2.3实测典型剖面,比例尺范围1:200~1:500。
矿山基本情况调查
5.3.1调查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用地红线等情况。
5.3.2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环境条件调查
5.4.1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地
质环境条件。
5.4.2矿体赋存特征、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开采影响范围等开采状况。
5.4.3土地资源损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
度及其对采矿活动的影响。
5.4.4含水层破坏情况、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等。
5.4.5地表水体分布情况、采矿活动对地表水体影响情况等。
5.4.6矿区地表土壤特征、植被种类及发育状况、已采取修复治理措施及效果。
土地复垦调查
5.5.1调查对象包括可复垦成耕地的各类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
5.5.2调查内容包括破坏或损毁前后利用现状(地类、面积、空间分布、数量)、土壤质量及土地权
属、土地性质、原生植被、植被破坏等情况。
工程地质测绘
5.6.1地质平面图突出标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致灾体的基本要素与变形迹象,图上宽度大于2mm的
地质现象描绘到地质图上。对重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扩大比例尺表示,线状要素可扩大到1mm宽度表
示,等轴状时可扩大到2mm2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
5.6.2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线,满足控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本要素及变形特征等要求。
5.6.3工程地质测绘的每个地质点做好原始记录,典型地质点有平剖面示意图和照片等。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
5.7.1评估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调查结果,按不小于采矿许可登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地质环境问
题可能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地质环境问题所涉及范围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环境影响与土
地损毁评估范围。
4
DB4211/T29—2023
5.7.2评估级别确定
5.7.2.1按附录A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等级。
5.7.2.2按附录B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级别。
5.7.2.3按附录C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等级。
5.7.3评估方法
5.7.3.1一级评估以定量方法为主。对可导致严重影响的地质灾害,应部署一定的调查、勘探工作,
采集大部分实测参数,结合经验参数,采用以数学模型法为主、类比分析法等为辅的方式进行现状评估
和预测评估。
5.7.3.2二级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调查工作,采集部分实测参数,结合经验
参数,选择数学模型法、类比分析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5.7.3.3三级评估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收集的参数,结合经验参数,选择类比分析法或其他方法进
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5.7.4现状评估
5.7.4.1按附录D的分级原则,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问题,得出现状评估结论,编制矿
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现状评估图。
5.7.4.2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矿区及周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现状,明确威胁对象,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
5.7.4.3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村庄、工矿建(构)筑物、
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无法复垦
为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
5.7.4.4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分析矿山开采导致的矿区及周边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
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破坏现状,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
5.7.4.5弃渣场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及周边已建弃渣场的环境条件(如距附近居民点、地下水源、水
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距离)、弃渣场维护结构和设施的类型及规模、废弃物的处置措施及效果等,评
估其危害性和影响。
5.7.4.6复垦耕地现状评估。分析矿区内有可能复垦成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
源现状,评估其受影响、破坏程度。重点分析说明已破坏、损毁耕地(基本农田)及已复垦耕地的位置、
面积、类别、土地权属、土地性质、生态红线等情况,已复垦耕地采取的主要复垦措施,复垦工程立项
和竣工验收时间、完成主要工作量和经费投入等情况,并评估其复垦效果。
5.7.5预测评估
5.7.5.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按附录D分级原则,结合现状评估结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生产
矿山开采设计)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过程中诱发、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的可能性,评估上述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后对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
矿区及周边建筑物或居民及相邻矿山的危害性和影响、破坏程度,得出预测评估结论,并编制矿山地质
环境影响、含水层破坏与土地损毁预测评估图。
5.7.5.2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按照GB/T40112的规定,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诱发、加剧
或遭受矿区和周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明确潜在威胁对象,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
程度,开展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5
DB4211/T29—2023
5.7.5.3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预测评估。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活动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
破坏或无法复垦为耕地的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损毁的可能性,评估其危害性和影响、
破坏程度。
5.7.6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5.7.6.1灌溉用水资源分析。用水水源、水量、水质等进行分析。
5.7.6.2表土量供求平衡分析。结合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等进行分析;需外购土
源的,应说明外购土源的数量、来源、土源位置、可采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土源情况的,可综
合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改良措施。
6方案设计
基本原则
6.1.1地质环境恢复后对人类和动植物不构成威胁,对周边地质环境不产生影响和污染,与周边生态
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景观相协调,土地基本功能得到恢复,并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
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
6.1.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符合DZ/T0223、TD/T1036、TD/T1044规定。
6.1.3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布局,结合矿
山未来用地规划、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用途等因素综合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总体定位与恢复方式可参照
附录E确定。
6.1.4明确覆土来源、类型、厚度和覆土量,不使用有污染的土壤和建筑渣土。
6.1.5针对自然环境特点,优先采用对基质要求不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旱性强的本土先锋植物。
6.1.6露天矿山易受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裸露坡面采取必要的供水措施,可根据矿区条件设
置蓄水池、给水系统。
修复技术模式划分
6.2.1修复技术模式分为自然修复技术模式、人工辅助修复技术模式、生态重建修复技术模式三种。
修复技术模式的确定,根据待修复矿山的破坏类型和破坏程度,并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
利用规划等因素,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等原则,选择合理的水土
污染修复、地貌景观重塑技术模式,确定矿山受损土地最优化的治理、恢复与利用方向。
6.2.2自然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
a)现状条件下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
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已稳定,植被生长有稳定的立地条件。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化
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协调一致;
c)植被覆盖度(FVC):≥50%。
6.2.3人工辅助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
a)现状条件下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
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欠稳定,植被生长缺少稳定的立地条件。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
化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存在差异;
c)植被覆盖度(FVC):10%~50%。
6
DB4211/T29—2023
6.2.4生态重建修复技术模式适用条件:
a)现状条件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引发和遭受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大;
b)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不稳定,植被生长无稳定的立地条件。原有地貌形态破损后,经风化
剥蚀或植被自然生长,地形地貌与周边差异显著;
c)植被覆盖度(FVC):<10%。
地形地貌整治
6.3.1边坡整治设计符合以下方面:
a)治理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
b)宜结合露天矿山开采工艺,采用“一坑一策”治理方案;
c)采用工艺相对简单、易于实施且处理周期短;
d)治理工程实施后,边坡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
e)综合选用削坡减载、挡土墙、截排水、拦挡坝和工程加固方法,优先选用削坡减载、截排水、
挡土墙等方法,如遇泥石流应结合其类型与发育特征优先选用拦挡坝,工程加固宜优先选用
锚杆加固。
6.3.2弃渣场稳定计算按以下方面:
a)包括堆渣体边坡及其地基的抗滑稳定计算;
b)分为正常运行工况和非正常运行工况;
c)核算连续降雨期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其安全系数按非正常运行工况选取;
d)可采用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滑动法;对均质渣体,宜采用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简化毕
肖普法;对有软弱夹层的弃渣场,宜采用满足力和力矩平衡的摩根斯顿-普莱斯法;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 20224-1992 印制线路板用阻燃型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详细规范 1992-11-19
- QJ 1832-1990 卫星热控系统总装技术条件 1990-01-13
- JB/T 7711-1995 灰铸铁件热处理 1995-06-20
- QJ 1421.13-1988 安全检查细则 高处作业安全检查细则 1988-03-24
- QB/T 2146-1995 家用缝纫机 挑线杆螺钉 1995-10-24
- HB 2994-2000 铰链 2000-09-20
- MT/T 369-2008 煤矿水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高锰酸钾法 2008-11-19
- NY/T 721.3-2003 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 2003-12-01
- QJ 1145.9A-2007 焊接夹具零件及部件 第9部分:快卸螺母 2007-05-22
- HB 7871-2008 28MPa无扩口拧入式四通管接头 20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