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855-201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规程
DB35/T 1855-2019 DB35/T 1855-2019 Detection Regulations for Grounding Current Protective Devic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奥通迈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蔡政权、吴涵、朱淑娟、郑荣进、刘冰倩、龚杭章、赵晖、罗翔、黄建业、王健、翁晓春、傅智为、郑凌娟、钱健、高源、李衍川、何尧、黄毅标、陈祥伟、程敏珍、丁柯婷、倪桂江、许为松、曹建强、许为钤、汤林雄、华捷林、许冠炜。
- 出版信息:
- 页数:4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9.120
K3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855—201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规程
Inspectioncodeforresidualcurrentoperatedprotectivedevices
2019-09-11发布2019-12-11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规程
DB35/T1855—2019
*
2019年10月第一版201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DB35/T1855—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3
5检测条件4
6检测方法5
7检验规则9
附录A(资料性附录)试验电路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型式外观尺寸及功能按键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信规约15
附录D(规范性附录)标识码23
附录E(规范性附录)状态字、控制字和特征字33
附录F(规范性附录)异常告警35
附录G(规范性附录)文件传输37
I
DB35/T185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奥通迈胜电力科
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政权、吴涵、朱淑娟、郑荣进、刘冰倩、龚杭章、赵晖、罗翔、黄建业、
王健、翁晓春、傅智为、郑凌娟、钱健、高源、李衍川、何尧、黄毅标、陈祥伟、程敏珍、丁柯婷、
倪桂江、许为松、曹建强、许为钤、汤林雄、华捷林、许冠炜。
II
DB35/T1855—201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检测条件、检测方法以及检测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交流50Hz、额定标称电压400V及以下低压配电系统中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RCD)的检测,也适用于断路器型一体式RCD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
GB/T2423.1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13955—2017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T14048.1—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
GB/T14048.2—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部分:断路器
GB/T17626.2—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1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201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28527—2012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带或不带过电流保护的插座式剩余电流电器(SRCD)
GB/T32902—2016具有自动重合闸功能的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CBAR)
DL/T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JB/T12762—2015自恢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3术语和定义
GB/T13955—2017、GB/T14048.1—2012、GB/T14048.2—2008、GB/T28527—2012、DL/T645—200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剩余电流residualcurrent
I△
流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主回路电流瞬时值的矢量和。
注1:剩余电流用有效值表示。
注2:改写GB/T13955—2017,定义3.3。
1
DB35/T1855—2019
3.2
剩余动作电流residualoperatingcurrent
使RCD在规定条件下动作的剩余电流值。
[GB/T13955—2017,定义3.4]
3.3
额定剩余动作电流ratedresidualoperatingcurrent
I△n
制造厂对RCD规定的剩余动作电流值。在该电流值时,RCD在规定的条件下动作。
[GB/T13955—2017,定义3.5]
3.4
额定电流ratedcurrent
In
用电设备在额定电压下,按照额定功率运行时的电流。
3.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esidualcurrentoperatedprotectivedevice
在规定的条件下,被保护电路中剩余电流超过给定值,能自动断开电路或发出报警信号的机械开关
电器或组合电器。
3.6
延时动作特性delayactioncharacteristicofcircuitbreaker
在过载情况下,RCD的过载脱扣器反时限动作(断开),有一定延时的保护特性。
3.7
瞬时动作特性instantaneousactioncharacteristicofcircuitbreaker
在短路情况下,RCD的瞬时脱扣器瞬时动作(断开)的保护特性。
3.8
工频耐压power-frequencywithstandvoltage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不引起击穿的工频正弦电压的有效值。
[GB/T14048.1—2012,定义2.5.56]
3.9
极限不驱动时间limitingnon-actuatingtime
能对剩余电流保护器施加一个剩余电流而不使其动作的最长时间,
[GB/T28527—2012,定义3.3.11]
3.10
电气间隙clearance
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直线距离。
注:改写GB/T28527—2012,定义3.6.6。
3.11
爬电距离creepagedistance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GB/T28527—2012,定义3.6.7]
3.12
数据终端单元dataterminalunit
DTU
具有作为数据源、数据宿或者两者兼备,并能按照某一链路协议来完成数据交换控制的功能单元。
2
DB35/T1855—2019
3.13
主站masterstation
具有选择从站并与从站进行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注:改写DL/T645—2007,定义3.6。
3.14
从站slavestation
预期从主站接收信息并与主站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
注1:本文件指RCD的数据终端单元。
注2:改写DL/T645—2007,定义3.7。
3.15
总线bus
连接主站与多个从站并允许主站每次只与一个从站通信的系统连接方式(广播命令除外)。
[DL/T645—2007,定义3.8]
3.16
半双工half-duplex
在双向通道中,双向交替进行、一次只在一个方向(而不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
方式。
[DL/T645—2007,定义3.9]
3.17
物理层physicallayer
开放互联系统七层模型的第一层,规定了主站与从站之间的物理接口、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负
责物理媒体上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注:改写DL/T645—2007,定义3.10。
3.18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开放互联系统七层模型的第二层,负责主站与从站之间通信链路的建立并以帧为单位传输信息,保
证信息的顺序传送,具有传输差错检测功能。
注:改写DL/T645—2007,定义3.11。
3.19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开放互联系统七层模型的最高层,利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传递功能,在主站与从站之间发送、接收
各种数据信息。
注:改写DL/T645—2007,定义3.12。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I△:剩余电流。
In:额定电流。
I△n:额定剩余动作电流。
I△no: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
N:中性线。
Ue:额定工作电压。
3
DB35/T1855—2019
5检测条件
5.1检测环境要求
除非另有规定,各项试验均在以下大气条件下进行:
a)温度:-5℃~40℃;
b)相对湿度:不大于95%;
c)大气压力:86kPa~108kPa。
在每一项目的试验期间,大气环境条件应相对稳定。
5.2检测设备
5.2.1试验电源
5.2.1.1试验电压源性能指标
单相交流电压输出范围50V~380V;电压准确度等级优于1.0级。
5.2.1.2试验电流源性能指标
试验电流源性能指标如下:
a)瞬时动作特性试验设备:
1)电流输出范围:0A~10000A;
2)电流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3%;
3)时间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1ms;
4)测试电流及波动范围不超过±1%。
b)延时动作特性试验设备:
1)电流输出范围:0A~2000A;
2)电流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3%;
3)测试电流及波动范围不超过±1%。
c)剩余电流动作特性试验设备:
1)电流输出范围:5mA~10000mA;
2)准确度等级:优于0.5级;
3)剩余电流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1%;
4)输出的波形为正弦波且失真度不大于3%。
5.2.2检测仪器
5.2.2.1功能要求
检测仪器应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测量功能(依据检测内容定):
a)三相电压、电流有效值;
b)计时;
c)电压暂降、骤升;
d)电流暂降、骤升。
5.2.2.2准确度要求
检测仪器应满足以下准确度要求:
4
DB35/T1855—2019
a)延时动作特性检测设备要求:
1)电源电压:220(1±0.05)V,50Hz;
2)计时分辨率:0.1s;
3)误差:±1.0%。
b)瞬时动作特性检测设备:
1)电源电压:380(1±0.05)V,50Hz;
2)计时分辨率:1ms;
3)大电流瞬时电源:电流精度±3%,时间精度±1ms。
c)剩余电流动作特性检测设备:
1)电源电压:三相四线,AC380(1±0.1)V;
2)计时分辨率:1ms;
3)剩余电流精度:±0.5%。
5.3检测接入方式
RCD检测接入方式参见附录A。
6检测方法
6.1外观及结构检测
检测方法:用目测或者仪器测量的方法。RCD外观及尺寸参见附录B。
检测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外观检测要求一览表
序号项目内容要求
RCDRCD的零部件应齐全,并符合图样的要求,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变形及裂纹缺陷,
1
外观标志检查金属零件的镀层及化学覆盖层不得损伤,而且色泽正常。
1)RCD的所有螺钉(连接处)应拧紧,钉合处应牢固,不得有松动现象;应使安装结构合理、
RCD安装方便、牢固;
2
结构检查2)RCD的跳扣和锁扣搭接处,手柄和盖之间的摩擦部分,以及所有转动导电的摩擦处应涂润
滑脂。
紫铜排尺寸:(厚×宽)。
100A:不小于45mm2。
主回路进160A:不小于80mm2。
3
出线铜排250A:不小于120mm2。
400A:不小于180mm2。
630A:不小于240mm2。
3铭牌和标牌铭牌和标牌应与RCD规格型号一致,技术数据的填写应完整、清晰、正确、贴平、贴牢。
4标识RCD外壳上应有明显的“分”、“合”标志,以表示主触头处于断开或闭合位置。
尺寸
5参见附录B中的表B.1。
(单位:mm)
5
DB35/T1855—2019
6.2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检验
RCD不同极的带电部件之间,带电部件与其它易触及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
GB/T14048.1—2012中7.2.3.3和7.2.3.4的要求。
6.3介电性能试验
6.3.1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根据GB/T14048.1—2012中7.2.3.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应发生非故障的击穿放电。
6.3.2工频耐压试验
根据GB/T14048.1—2012中7.2.3.2的试验电压和方法进行RCD的工频耐压实验,在试验过程中,不
应发生击穿或闪落现象。
6.3.3绝缘电阻试验
对试品施加500V直流电压进行绝缘电阻试验,相对试品外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Ω。
6.4延时动作特性试验
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对试品主回路施加1.05In电流,脱扣器2h内不脱扣;
b)对试品主回路施加1.3In电流,脱扣器2h内脱扣。
6.5瞬时动作特性试验
对试品分别进行单极通电和双极通电试验,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对试品主回路施加瞬时动作电流值的0.8倍电流,脱扣器200ms内不脱扣;
b)对试品主回路施加瞬时动作电流值的1.2倍电流,脱扣器200ms内脱扣。
6.6剩余电流动作特性试验
6.6.1剩余电流动作值试验
剩余电流不动作值I△no最小值不低于0.8I△n。
6.6.2剩余电流动作时间试验
根据剩余电流动作档位值分别设置1倍、2倍、5倍及10倍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进行测试,测试出不
同倍数情况下的剩余电流动作时间:
a)1倍额定剩余动作电流时的动作时间:直接输出1倍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RCD动作,并测试
出动作时间;
b)2倍额定剩余动作电流时的动作时间:直接输出2倍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RCD动作,并测试
出动作时间;
c)5倍额定剩余动作电流时的动作时间:直接输出5倍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RCD动作,并测试
出动作时间;
d)10倍额定剩余动作电流时的动作时间:直接输出10倍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RCD动作,并测
试出动作时间。
6
DB35/T1855—2019
6.6.3极限不驱动时间试验
在极限不驱动时间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脱扣。对于延时型RCD,极限不驱动时间按2I△n规定,
并且由制造商从下列优先值中选取:0.06s,0.1s,0.2s。延时型RCD的最大动作时间和极限不驱动
时间的推荐值见表2。
表2最大动作时间和极限不驱动时间
极限不驱动时间剩余电流I△n2I△n5I△n10I△n
最大动作时间0.2s0.2s0.15s0.15s
0.06s/0.1s
极限不驱动时间b—0.06s/0.1s——
最大动作时间a0.3s0.3s0.3s0.3s
0.2s
极限不驱动时间b—0.2s——
最大动作时间a1s0.4s0.4s0.4s
0.3s
极限不驱动时间b—0.3s——
a此为推荐值,或按制造商规定值。
b
本表仅对2I△n规定了极限不驱动时间,对其他剩余电流的极限不驱动时间不作规定,由制造商在具体产品标准中
规定。对这些剩余电流的极限不驱动时间暂不考核。
6.7缺相保护试验(适用时)
系统电压任何一相缺失时(电压低于120V),RCD应能脱扣进行保护。
6.8过压保护试验(适用时)
根据JB/T12762—2015中5.3.8的规定,过电压动作整定值的优选值为275V。分别对RCD各相输入
交流电压270V,RCD不应脱扣;当对RCD各相输入交流电压280V时,RCD应在试品声明的时间内脱扣。
6.9欠压保护试验(适用时)
根据JB/T12762—2015中5.3.11的规定,欠电压动作整定值的优选值为0.7Ue。(Ue在低压配网中为
220V)。分别对RCD的各相输入交流电压165V,RCD不能脱扣,当对RCD的各相输入交流电压154V时,
RCD应能在试品声明的时间内脱扣。
6.10温升试验
在周围空气温度保持在GB/T14048.1—2012中6.1.1规定的范围内,施加试品的额定电流,其温升
不超过GB/T14048.2—2008中表7规定的极限值。
6.11机械和电气寿命试验
机械和电气寿命试验按照GB/T32902—2016中9.3.4的规定执行。
6.12耐异常发热和耐燃试验
按照GB/T14048.2—2008中7.1的规定的要求进行试验。
在工作时用于固定主电路的载流部件所必须的绝缘材料部件应满足GB/T14048.1—2012中
8.2.1.1.1规定的灼热丝试验,温度为960℃。
7
DB35/T1855—2019
除上述规定的绝缘材料部件外,其他绝缘材料部件应满足GB/T14048.1—2012中8.2.1.1.1规定的
灼热丝试验,温度为650℃。
试验结果应无火焰或不灼热,或者火焰在灼热丝移开30s内熄灭;铺底层绢纸不应起燃。
6.13耐湿热试验
耐湿热试验按照GB/T2423.4—2008的规定执行。
6.14高温试验
试验按GB/T2423.2—2008进行,将装置置于70℃高温试验箱中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规定温度
下保温4h,待装置内部各元件达到热稳定后,其1倍剩余电流动作特性应满足6.6的相关要求。试验结
束后工频耐压电气性能应满足6.3.2的要求。
6.15盐雾试验
试验按GB/T2423.17—2008进行,将装置置于盐雾测试仪中,在规定温度湿度下保持16h。试验结
束后,其1倍剩余电流动作特性应满足6.6的相关要求;其工频耐压电气性能应满足6.3.2的要求。
6.16短路特性试验
短路特性试验按照GB/T14048.2—2008中4.3.5的规定执行。
6.17通信及规约一致性测试
6.17.1通信测试
通信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与上级主站通信:主站发召测遥信、遥测和遥控命令后,终端应正确响应,主站应显示遥信状
态、召测到遥测数据,RCD应正确执行遥控操作;
b)校时:主站发校时命令,RCD显示的时钟与主站时钟一致。
6.17.2规约测试
通信协议检测应符合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的要求;测试内容包括:配置检验,应用规约控
制信息帧格式检测,应用规约控制信息传输规则检测,应用规约控制信息和传输控制协议应用功能检测,
过程信息、控制信息、控制方向过程信息、监视方向系统命令、控制方向系统命令、控制方向参数命令
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检测及其他基本应用功能检测。
6.18电磁兼容测试
6.18.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2—2018中第5章规定,对RCD进行接触放电等级为4级和空气放电为3级的静电放电
抗扰度试验;试验应符合GB/T14048.2—2008中B.8.12.1.1规定的性能标准B。
6.18.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4—2018中第5章的规定,对RCD进行等级为4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实验,
试验应符合GB/T14048.2—2008中B.8.12.1.1规定的性能标准B;试验后,RCD应能正常工作,性能不应
降低。
8
DB35/T1855—2019
6.18.3射频电磁场辐射
按照GB/T17626.3—2016中第5章规定,对RCD进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试验
应符合GB/T14048.2—2008中B.8.12.1.1规定的性能标准A;试验后,RCD应能正常工作,性能不应降低。
6.18.4浪涌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5—2008中第5章的规定,对RCD进行等级为4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试验
应符合GB/T14048.2—2008中B.8.12.1.1规定的性能标准B;试验后,RCD应能正常工作,性能不应降低。
6.18.5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共模)
按照GB/T17626.6—2017中第5章的规定,对RCD进行等级为3级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共模)
抗扰度试验;试验应符合GB/T14048.2—2008中B.8.12.1.1规定的性能标准A;试验后,RCD应正常工作,
性能不应降低。
7检验规则
7.1试验分类
包括抽检试验以及出厂试验试验项目应符合表3的规定,其中型式试验应根据第6章中引用的国家相
关标准进行检测。
表3试验项目一览表
试验类型
序号试验项目试验方法
抽检试验出厂试验
1外观及结构检查6.1√√
2延时动作特性试验6.4√√
3瞬时动作特性试验6.5√√
4剩余电流动作值试验6.6.1√√
5剩余电流动作时间试验6.6.2√√
保护
6极限不驱动时间试验6.6.3√√
功能
7缺相保护试验6.7√√
试验
8过压保护试验6.8√√
9欠压保护试验6.9√√
10冲击耐受电压试验6.3.1√
介电
11工频耐压试验6.3.2√√
性能
12绝缘电阻试验6.3.3√√
13温升试验6.10√
14机械和电气寿命试验6.11●
15耐异常发热和耐燃试验6.12●
16耐湿热试验6.13●
9
DB35/T1855—2019
表3试验项目一览表(续)
试验类型
序号试验项目试验方法
抽检试验出厂试验
17高温试验6.14●
18盐雾试验6.15●
19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6.18.1√
20电磁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6.18.2√
21兼容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6.18.3√
22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6.18.4√
23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工模)6.18.5√
“√”表示必做项目,“●”表示选做项目。
7.2抽检试验
新安装的RCD在正式投运前应进行现场性能检测。抽检试验的检测项目见表3。试验合格后,填写试
验记录并签发抽检试验合格证明。
7.3出厂试验
RCD的所有电器元件、仪器仪表等配套件,在组装前应检验其型号、规格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
应具有出厂合格证明。
每台RCD组装完成后均应进行出厂试验,出厂试验项目见表3。试验合格后,填写试验记录并签发出
厂合格证明。
每台RCD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即为不合格,应进行返工。返工后应进行复试,直至全部指标
符合要求,才可签发出厂合格证明。
10
DB35/T1855—2019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试验电路
试验电路如图A.1所示。
NABC
KM2
H1
H2
H3
KM3信
KA5号
KM3KM4电流测试
处负
KM4理载
时间测试
NABC信
剩余电流断路器号
N1A1B1C1反
馈显示屏
KM3信
H4号
KM3KM4KA5
处
H5KM4理主控
H6信号反馈
图A.1试验电路图
11
DB35/T1855—2019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型式外观尺寸及功能按键
B.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型式外观尺寸
RCD型式外观尺寸如图B.1所示。
说明:
1——LED数码显示;9——【右移】按钮;
2——状态指示灯;10——【确认】按钮;
3——分闸按钮;11——分合闸指示块;
4——试验按钮;12——手动分合闸旋钮;
5——复位按钮;13——条形码贴条;
6——【递增】按钮;14——自动合闸电源开关;
7——【左移】按钮;15——通信及远程控制端子;
8——【递减】按钮;16——检测条形码与13位置的条形码相同。
图B.1外观型式尺寸图
12
DB35/T1855—201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外形尺寸、接线端面与底板的距离、相间距离和安装尺寸参见表B.1至表B.4。
表B.1RCD的外形尺寸(高×宽×厚)
壳架额定电流
100及以下250400630
A
尺寸(L×W×H)
230×125×120240×142×130335×195×175335×195×175
mm
偏差
±3±3±3±3
mm
表B.2接线端面与底板的距离
壳架额定电流
100及以下250400630
A
接线端面与底板的距离(H1)
—263638
mm
偏差
—±2±2±2
mm
表B.3相间距离
壳架额定电流
100及以下250400630
A
相间距离(c)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4241-2022 生咖啡和焙炒咖啡 整豆自由流动堆密度的测定(常规法) 2022-11-11
- NY/T 4248-2022 水稻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022-11-11
- NY/T 4243-2022 畜禽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2022-11-11
- NY/T 4238-2022 菠萝良好农业规范 2022-11-11
- NY/T 4239-2022 香蕉良好农业规范 2022-11-11
- NY/T 4246-2022 葡萄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022-11-11
- NY/T 4242-2022 鲁西牛 2022-11-11
- NY/T 4245-2022 草莓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022-11-11
- NY/T 4244-2022 农业行业标准审查技术规范 2022-11-11
- NY/T 4247-2022 设施西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