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07/T 033-2021 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DB3707/T 033-2021 Smart Hea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河北工业大学、潍坊和利时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戚玉玺、徐春波、王凯、刘向东、张红星、李晓亮、张翌颖、李晓婷、秦克宝、孙春华、曹珊珊、齐承英、顾吉浩、吴向东、刘晓亚、王梅、王升阳、温宪红、郭炳宏
- 出版信息:
-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40.10
CCSP46
DB3707
潍坊市地方标准
DB3707/T033—2021
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urbansmartheatingconstruction
2021-09-13发布2021-10-13实施
潍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07/T033—2021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术语和定义.......................................................................................................................................................3
4智慧供热系统总体架构及技术要求...............................................................................................................4
4.1智慧供热系统总体架构...........................................................................................................................5
4.2智慧供热系统总体技术方案...................................................................................................................5
4.3数据采集内容...........................................................................................................................................5
4.4数据交换技术要求...................................................................................................................................6
5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7
5.1架构设计...................................................................................................................................................7
5.2数据采集与传输.......................................................................................................................................7
5.3功能模块...................................................................................................................................................7
6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7
6.1设计架构...................................................................................................................................................7
6.2数据采集与传输.......................................................................................................................................8
6.3功能模块...................................................................................................................................................8
6.4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数据交互.......................................................................................................8
7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8
7.1架构设计...................................................................................................................................................8
7.2数据采集与智能应用...............................................................................................................................9
7.3热源数据采集与调控系统.......................................................................................................................9
7.4热力站自控系统.......................................................................................................................................9
7.5智慧供热分户热计量系统.....................................................................................................................11
8智慧供热室温采集系统.................................................................................................................................16
8.1一般规定...................................................................................................................................................16
8.2技术要求.................................................................................................................................................16
8.3验收要求.................................................................................................................................................17
8.4数据传输模式.........................................................................................................................................17
附录A(规范性)城市智慧供热系统..............................................................................................................18
附录B(规范性)中间库数据库结构..............................................................................................................21
附录C(资料性)智慧热力站自控系统..........................................................................................................27
附录D(资料性)热力站自控系统感知与调控设备性能要求.....................................................................28
附录E(资料性)户用热量表分摊法热计量系统.........................................................................................36
附录F(资料性)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分摊)系统.............................................................................38
I
DB3707/T03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潍坊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河北工业大学、潍坊和利时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戚玉玺、徐春波、王凯、刘向东、张红星、李晓亮、张翌颖、李晓婷、秦克宝、
孙春华、曹珊珊、齐承英、顾吉浩、吴向东、刘晓亚、王梅、王升阳、温宪红、郭炳宏。
II
DB3707/T033—2021
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潍坊市智慧供热系统的总体架构及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潍坊市智慧供热系统及各热力企业供热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与验收和既有供热系统的
技术升级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394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GB/T16260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844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17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26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73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CJJ/T241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网heatingnetwork
由供热管网、热力站及热用户组成的供热系统。
3.2
智能设备intelligentdevice
具备数据测量、感知、变送、传输功能,并具备调节调控功能的设备,又称为智能感知与调控设备。
3.3
智慧供热smartheating
3
DB3707/T033—2021
对热网设置智能设备,建成覆盖“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的数据信息采集及远程调控系统,
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辨识、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数据信息,对热网进行统筹协调,实现热源高效转化、
管网高效输配、热力站优化调控、热用户按需采暖的供热智能化管理及运行调控模式。
3.4
智慧供热系统smartheatingsystem
利用智能设备、数据传输链路、上位监控中心智能软件等形成信息网络,对物理热网的主要参数及
设备状态进行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通过智能决策,实现供热运行自学习、自诊断、自调节、自优化的
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3.5
城市智慧供热管理系统smartheatingmanagementsystemofthecity
城市供热管理部门通过供热数据信息采集、供热保障动态分析以及供热质量监测评价,实现城市供
热高效监管的智能信息系统。
3.6
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smartheatingmonitorsystemofenterprise
供热企业通过供热数据信息采集、数据挖掘、预测分析、智能决策、远程调控,实现供热系统优化
运行以及热用户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监控系统。
3.7
智能设备层intelligentdevicelayer
获取信息及运行调控软硬件设备的统称,是智慧供热系统整体架构的基础。具备对热源、管网、热
力站和热用户的供热状态智能感知与调控能力,实现对供热系统能源转换或输配装置、室外环境、室内
环境及用户采暖需求等要素识别、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和精准调控。
3.8
数据传输层datatransportlayer
为智能设备层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数据传输的网络。
3.9
智能决策层intelligentdecisionlayer
智慧供热软件平台的统称,是智慧供热系统实现信息分析及优化调控/调度指挥的核心。通过机器
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回归供热系统源网匹配动态特性以及建筑(热、物、热耗)特
性模型,根据预测室外气候参数进行热网调控策略的智能决策,对供热系统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协同调
控,实现按需供热和均衡供热。
3.10
业务数据库businessdatabase
为智慧供热系统提供数据存取服务的数据存储系统。
3.11
中间数据库intermediatedatabase
独立于业务数据库之外、具备数据转储、交换功能的数据库系统。
3.12
智慧终端系统(装置)intelligentterminalsystem
安装于二级管网或热用户内的智能设备。
4总体架构及技术要求
4
DB3707/T033—2021
4.1总体架构
4.1.1智慧供热系统应市、县(市、区)和供热企业三级联动管理体系,以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政
府推动、企业完善、整体提升为原则。
4.1.2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4.1.2.1市供热管理部门组织建设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对主城区下辖供热企业进行管理和督导,
并对各县(市、区)供热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考核。
4.1.2.2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采用集中建设方式,依托政务网、互联网、物联网、VPN虚拟专网建
设,形成覆盖全市供热行业数据信息的整体网络架构。
4.1.2.3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具备与大数据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交换的功能。
4.1.3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4.1.3.1由县(市、区)供热管理部门或当地政府确定的部门组织建设,对本县(市、区)区域的供
热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指导,对供热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4.1.3.2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按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规定的数据传输内容及协议上
传、接收数据,并具备与当地大数据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交换的功能。
4.1.4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
4.1.4.1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由供热企业组织建设,是供热生产、运行、客服和管理等信息系统的
统称。
4.1.4.2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覆盖热源、一级网、热力站、二级网、热用户等供热输配全过程,
实现数据全覆盖;供热生产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同步实现数据共享。
4.1.4.3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基于物联网技术构架设计,包含智能设备层、数据传输层和智能
决策层。
4.2技术方案
4.2.1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直接与主城区各企业级供热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交互和传输;典
型热用户室温数据由室温采集装置直接上传至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4.2.2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直接与所辖各企业级供热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交互和
传输,典型热用户室温数据由室温采集装置直接上传至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4.2.3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与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交互、数据共
享,并实现两级监管联动。市级智慧供热系统总体架构见附录A图A.1。
4.3数据采集内容
4.3.1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宜分为台账数据、运行数据、投诉数据、应急保障数据、供热事故数据、气
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等类型。
4.3.2供热台账数据应包含下列内容:
a)供热企业的企业基本信息、责任人员信息;
b)供热热源(含锅炉)、热源额定负荷、循环泵等基本信息;
c)热力站基本信息;
d)热力站分区机组信息;
5
DB3707/T033—2021
e)小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
f)用热建筑基本信息;
g)热用户基本信息;
h)典型热用户室温采集信息。
4.3.3供热运行数据应包含下列内容:
a)热源出口(热电厂/锅炉房/其它)的累计供热量、瞬时热量、累计流量、瞬时流量、供/回水
温度、供/回水压力;
b)热力站的一级管网累计热量、瞬时热量、一级管网瞬时流量、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一级管
网供/回水压力;
c)机组(热力站分区)的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二级管网供/回水压力;
d)楼栋热力入口(楼栋热计量装置)的累计热量、瞬时流量、供/回水温度;
e)热用户(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累计热量、供/回水温度、室内温度、设定温度、阀门状态;
f)热用户(典型热用户室温监测点)的室内温度。
4.3.4供热应急保障数据应包括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应急队伍、应急队伍人员、应急装
备、应急物资、应急预案、应急方案等数据。各级供热管理部门、供热企业均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
供热应急保障数据。
4.3.5供热事故数据主要记录辖区内供热事故信息,主要包括:所属区域、所属单位、事故地点、事
故类型、事故形式、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等级、事故影响范围等属性数据。
4.3.6气象数据宜从气象部门获取,主要包括天气状况、当前温度、当前湿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
4.3.7环境监测数据宜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获取,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
状况。
4.3.8能源消耗数据应由供热企业自动采集或定期上报每个热源当日能源消耗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能源分类:
a)当天使用天然气量;
b)当天使用耗煤量(折算为标准煤);
c)热电联产当天用热量(实际用于供热的耗煤量折算为标准煤);
d)当天使用耗电量;
e)当天使用耗水量。
4.3.9智慧供热系统管网图应基于GIS地图绘制一/二级管网图,实现对管网及附属设备的动态管理。
4.4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4.4.1市级、县(市、区)级、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应采用中间数据库方式,不采
用直接自业务数据库抽取数据方式。
4.4.2中间数据库应按照下列要求命名:
a)县(市、区)级系统中间库命名为县(市、区)名称首拼_供热信息平台首拼;
b)供热企业中间库命名为县(市、区)名称首拼_供热企业简称首拼_供热信息平台首拼。
4.4.3智慧供热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编码应按层级进行编码,包括:行政区划代码、供热企业、热源、
锅炉、热源出口、热力站、机组、小区、建筑、热力入口、热用户等信息。行政区划代码应符合《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的规定,编码分到市、县(市、区)。各层级编码均采用阿
拉伯数字,编码长度和编码方式见附录A图A.2。
6
DB3707/T033—2021
5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5.1架构设计
5.1.1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满足网络安全需求,并形成市、县(市、区)级、企业级的三级联动。
系统架构见附录A图A.3。
5.1.2市级供热行业管理部门宜通过政务网访问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市级智慧供热系统网络构架
图见附录A图A.4。
5.2数据采集与传输
5.2.1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直接采集主城区供热企业的运行数据,并采集县(市、区)级智慧供
热管理系统的数据。
5.2.2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读取主城区供热企业监控系统数据或各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
统数据,均应采用中间数据库。
5.2.3中间数据库应统一标准,其数据库结构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5.2.4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与县(市、区)级供热管理系统、主城区供热企业监控系统间数据交换
的中间数据库,应独立于业务数据库,并具备数据转储和数据仓库功能。
5.2.5市、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的台账数据均应与所辖供热企业监控系统台账数据信息
建立对应关系,数据编码规则应符合本文件4.4.3中规定。
5.2.6锅炉、热源出口、热力站、机组的运行数据信息,应每1小时采集一次,形成一条数据记录(每
日从0点开始计算时间)。
5.2.7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其他楼栋(热力入口)/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运行数据信息,应每6小时采集
一次,形成一条数据记录(每日从0点开始计算时间)。
5.2.8热用户室温监测点的运行数据信息,应每1小时采集一次,形成一条数据记录(每日从0点开
始计算时间)。
5.3功能模块
5.3.1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包括热源监测、热网监测、服务监管、企业督导、日报管理、应急抢
险、台账管理、舆情监测等功能模块。
5.3.2热源监测模块应具备热源供应能力预测功能。
5.3.3热网监测模块应具备热力站运行参数实时监测及供热温度评价督导功能。
5.3.4服务监管模块应具备供热质量评价分析与企业排名评价功能。
5.3.5企业督导模块应具备自动将室温不达标用户下至发热力企业及督导处理功能。
5.3.6日报管理模块应符合供热管理部门统计分析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5.3.7应急抢险模块应具备应急人员、应急物资等信息展示功能,符合应急预案及应急调度要求。
5.3.8台账管理模块应对全市供热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并存储,建立供热电子台账,可通过模板导入导
出的方式与热力企业更新或共享台账数据。
5.3.9舆情监测模块应具备网络舆情监测功能,可形成协调处理工单,通过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传
达和处理供热舆情。
6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
6.1架构设计
7
DB3707/T033—2021
6.1.1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满足网络安全需求,并形成县(市、区)级、企业级的两
级联动系统架构。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建设架构见附录A图A.3。
6.1.2县(市、区)级供热行业管理部门宜通过政务网访问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县(市、
区)级智慧供热系统网络构架图见附录A图A.4。
6.2数据采集与传输
6.2.1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建设中间数据库,并定时更新数据,应符合市级智慧供热
管理系统读取数据的要求。
6.2.2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读取供热企业监控系统数据,应采用中间数据库。其数据库
结构应符合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的规定,参见附录B。
6.2.3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与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间数据交换的中间数据库,应独立
于业务数据库,并具备数据转储和数据仓库功能;
6.2.4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的台账数据均应与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台账数据信息建立
对应关系,数据编码规则应符合本文件4.4.3中规定。
6.2.5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具备相同的数据采集频率要求,
采集频率要求详见5.2.6、5.2.7及5.2.8。
6.3功能模块
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应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具备相同的功能模块,功能要求详见
5.3。
6.4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数据交互
6.4.1应按照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实现各项数据的无缝对接,符合市-县(市、区)-供热
企业三级联动的要求。
6.4.2数据采集与交互应符合4.3及4.4节的要求。
7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
7.1架构设计
7.1.1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形成覆盖“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的完整数据信息采集及远程
调控系统,应形成统一的业务数据库。
7.1.2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智能决策宜采用“源-网-站-荷”信息反馈,源-网联动、站-荷联动的
控制策略。
7.1.3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架构设计,包括智能设备层、数据传输层、智
能决策层。
7.1.4供热企业可采用市、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级供热调控与管理。
7.1.5应在热源、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及热用户等设置智能设备,形成包括热源数据采集与
调控、热力站自控、智慧供热分户热计量、智慧供热室温采集等系统组成的智能设备层。
7.1.6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安装热计量系统作为智慧终端系统(装置)。
7.1.7热计量系统数据应上传至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并与市级和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平
台实现数据传输。
7.1.8数据传输层应根据工程建设的技术、环境和成本条件,选用合适的传输方式,符合智能设备层
8
DB3707/T033—2021
与智能决策层之间数据传输要求。
7.1.9智能决策层应具备实时数据分析和展示功能、历史数据挖掘和调控策略回归分析功能,符合对
智能设备层运行工况及设备状态调控的辅助决策及智能决策要求。
7.1.10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建设中间数据库,定时更新数据,并符合市级和县(市、区)级智慧
供热管理系统读取数据的要求。
7.2数据采集与智能应用
7.2.1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对热源、一级管网、热力站及二级管网、热用户等供热输配过程的运
行参数及设备状态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监测。
7.2.2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对热源、热力站运行参数的采集频率不应低于每30秒1次,在业务数据
库数据存储频率不应低于每10分钟1次。
7.2.3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按本文件附录B规定的数据项定时将数据传输至中间数据库,传输频
率不应低于每小时1次,并符合向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或县(市、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的数据传
输要求。
7.2.4企业智慧供热监控系统应具备数据清洗、故障智能诊断、智能优化调控、供热质量评价、用户
室温及故障等实时监测、数据及能耗统计分析、一次管网平衡系统、二次管网平衡系统、智能客服管理
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水力热力计算、建立用户端数据模型、安全预警、异常报警、报修热线、诊断与
维修管理、综合管理、数值查询、收益结算排行、收费管理等功能。
7.3热源数据采集与调控系统
7.3.1热电联产宜采集换热首站的热水侧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力,贸易结算数据(热量、流量等),
补水表数据、高温水循环泵变频器数据。
7.3.2燃煤、燃气热水锅炉房宜采集锅炉出水总管的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热量,补水表数据,循环
泵变频器数据。
7.3.3热泵供热机组宜采集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热量,循环泵变频器数据,宜具备远程设定出
水温度及远程控制循环泵的功能。
7.3.4热源能耗宜采集热源出口热量表、热源入口热量表数据,热源电表数据以及补水表数据。
7.3.5中继泵站宜采集中继泵前/后压力、变频器数据、电调阀数据,宜具备远程控制变频器及电调阀
的功能。
7.3.6隔压站宜采集站前侧温度、压力、流量、热量及电调阀数据,站后侧温度、压力数据,循环泵、
补水泵的变频器数据。热力站自控系统
7.4热力站自控系统
7.4.1建设要求
7.4.1.1热力站自控系统(标准站)应由通讯系统、采集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与调控应符
合CJJ/T241的规定。
7.4.1.2热力站自控系统通讯方式可选用光纤、宽带、4G、5G或其他网络以满足数据传输要求,根据
不同的现场环境选取合适的通讯手段。
7.4.1.3热力站自控系统应具备远程采集、远程控制、远程调节功能。
7.4.1.4热力站宜设置视频监视系统,向企业智慧供热监控中心传送现场视频信息,实现对现场设备
运行状况、安防、巡检管理等有效监测。
9
DB3707/T033—2021
7.4.2技术要求
7.4.2.1热力站自控系统(标准站)典型组成结构原理图可参考附录C。
7.4.2.2热力站自控装置宜采集下列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企业智慧供热监控中心:
a)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压力;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压力;
b)一级管网/二级管网除污器前/后压力;
c)一级管网供水或回水的瞬时流量、累计流量及瞬时热量、累计热量;
d)补水箱液位;
e)补水瞬时流量、补水累计流量;
f)耗电量;
g)水泵状态参数;
h)变频柜准备、启停、故障、频率给定、频率反馈、电流反馈信号;
i)电动调节阀的阀门开度给定、阀门开度反馈信号;
j)磁阀/电动球阀的开关信号;
k)泄压阀的开关信号。
7.4.2.3热力站自控系统应向市或县(市、区)区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上传下列数据:
a)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压力;
b)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压力;
c)一级管网瞬时流量、瞬时热量、累计热量;
d)热力站(机组)实际供热面积、热用户数量。
注:同一热力站有多个分区供热机组时,应分机组(分区)上传以上数据。
7.4.3控制功能要求
7.4.3.1.1热力站自控系统应具备气候补偿、供热温度自动调控功能,符合按需供热的要求。
7.4.3.1.2热力站自控系统应具备对二级网供回水压差自动调控功能及二级网定压控制功能。
7.4.3.1.3热力站自控系统宜具备以下报警功能并上传至监控平台:
a)一级管网回水温度高报警、二级管网供水温度高报警;
b)二级管网供水压力高报警、二级管网回水压力低报警、二级管网供回压差低报警;
c)补水箱水位高报警、补水箱水位低报警;
d)循环泵变频器故障报警、补水变频器故障报警、水泵电机电流超限报警;
e)热力站停电报警、热力站内漏水(水浸)报警、烟雾报警。
7.4.3.1.4热力站自控系统应具备补水箱水位自动控制功能,且水箱应安装浮球阀,符合水箱水位双
控制的要求。
7.4.3.1.5热力站自控系统宜具备下列连锁控制功能:
a)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2462.24-1999 组合机床通用部件 单轴钻削头尺寸 1999-05-20
- JB/T 8423-1996 电焊条焊接工艺性能评定方法 1996-09-03
- QJ 2467-1993 导弹公路发射车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1993-03-30
- QJ 2622-1994 Ada交叉编译系统技术要求 1994-03-26
- GA 273-2001 警用服饰 总警监徽、副总警监徽 2001-01-22
- EJ/T 1027.3-1996 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焊接规范 焊接材料的存放和使用管理 1996-10-24
- HB 6525-1991 航空货运设备 术语 1991-08-03
- QB/T 3684-1999 不含气液体灌装机 1999-04-21
- SJ 53516/5-2002 CD351型铝电解电容器详细规范 2002-01-31
- HG/T 3094-1988 液压气动用多层唇形密封组件 测量叠层高度的方法 198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