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481-2014 红砂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规范

DB62/T 2481-2014 Red sand fores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62/T 2481-2024 |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481-2014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7-28
实施日期
2014-09-01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481—2014

红砂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规范

2014-07-31发布2014-09-01实施

发布

DB62/T2481—201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红砂天然林保护和恢复技术..........................................................2

5病虫害防治........................................................................4

6保护实施前的调查、设计............................................................4

7检查验收..........................................................................4

8技术档案..........................................................................4

附录A(规范性附录)红砂林人工修复技术的破土整地模式................................6

附录B(规范性附录)红砂林封育及人工修复效果调查表..................................9

附录C(规范性附录)红砂林封育及人工修复样地观测项目及要求.........................10

I

DB62/T248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芳、段争虎、陈小红、谭明亮、李小英。

II

DB62/T2481—2014

红砂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砂林保护与恢复的对象和技术措施、林地封育管理、人工修复、保护措施、病虫害

防治、保护实施前的调查、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技术档案的建立。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红砂林保护与恢复,其他同类地区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1749梭梭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

DB62/T1499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雨养生态体系建设——红砂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红砂

红砂(Reamuriasongarica别名:枇杷柴红虱),是柽柳科红砂属超旱生小灌木,它具有抗旱、

抗寒、耐盐碱、耐瘠薄以及生长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荒漠地区,特别广布于西北的干旱

半干旱地区,并且是这些自然分布带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3.2

红砂林

分布于干旱及半干旱草原区,植被覆盖率达到10%以上的天然或人工红砂林。

3.3

人工修复

在红砂林区,通过人工干预措施进行微地形整地,拦蓄保墒,种植苗木,促进林地更新复壮的营林

作业方式。

3.4

雨养植被

无人工补水灌溉条件,仅依靠天然降水或地下水补充水分的途径来维持物种的延续和生长的植被。

3.5

封育工程区

以封山禁牧、封山育林方式培育和修复红砂林分的工程区。

1

DB62/T2481—2014

4红砂天然林保护和恢复技术

4.1封育管理

4.1.1封育对象

将荒漠、半荒漠以及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红砂林列入封育工程区,红砂母树至少在150株/hm2以上;

对工程区内的所有荒山、荒坡、撂荒地以及退耕还林地进行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

4.1.2封育原则

区划封禁,封造并举,合同管护,责利合一。严禁在工程区内毁林开荒、采放牧、取土采石。

4.1.3封山禁牧措施

分区划界,落实管护责任,封禁、保护与营造捆绑合一;在人畜活动频繁的红砂林封育区,应采用

刺网或网丝建栏围封;封育区边界和交通路口设置坚固的宣传告示牌。

4.1.4封山育林期限

封育期5a~8a。应针对红砂封育林搞好区划,区划出封禁和开封的范围、面积以及放牧强度;根

据植被的恢复情况,按流域开放轮牧,并根据经济条件及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可持续利用的林

经模式。一般来说,红砂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分布均匀时,方可开封轮牧。

4.2人工修复

4.2.1适度破土

适度破土整地,修建水平沟和鱼磷坑(穴),拦蓄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山地土壤的蓄水量;

同时,破除地衣结皮层对植物落种的限制,为自然植被群落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破土整地面

积控制在工程区总土地面积的6%以下。

4.2.2整地方式

整地应按照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