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131-2020 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调查技术规范

DB37/T 4131-2020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urvey Techniques for Bacterial Rupture Disease in Stichopu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131-2020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9-25
实施日期
2020-10-25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5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131—2020

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调查技术规范

Thespecificationforthesurveytechnologyofthebacterialskinulcersyndromeof

Apostichopusjaponicus

2020-09-25发布2020-10-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13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TC17/SC0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英、许拉、王淑娴、李乐、王晓璐、于晓清、盖春蕾、刁菁、叶海斌、刘洪

军、李天保。

I

DB37/T4131—2020

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细菌性腐皮综合征(bacterialskinulcersyndrome)

调查的总体要求,以及最初调查、现场调查、追踪调查各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

GB/T32756刺参亲参和苗种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T2037刺参配合饲料

DB37/T442无公害食品刺参养殖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bacterialskinulcersyndromeofApostichopusjaponicus

由细菌性病原引起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口部肿胀、摇头、排脏、表皮溃烂等一系列复杂表征。

注:该病多发生在秋冬以及早春低温季节,感染率高,危害严重。

4总体要求

4.1调查流程

调查流程一般包括:

a)最初调查:由疾病发生地渔业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的初步调查;

b)现场调查:在最初调查标记为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后,由上一级渔业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的全面调查,诊断疾病情况,提出监测区域划定;

1

DB37/T4131—2020

c)追踪调查:在现场调查判定为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后,由上一级渔业技术服务机构组织有关

专家进行的全面调查,评估疾病风险,提出监测要求及防控建议。

4.2调查原则

应遵循以下原则开展调查:

a)科学性:以科学信息为基础;

b)全面性:以最初、现场、追踪调查为内容;

c)限制性:以限制条件、不确定因素、成本和效果的平衡为补充。

4.3调查取证

4.3.1应有生产档案以及相关照片、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

4.3.2应有书面调查表。

4.3.3应有调查询问记录、查阅资料记录。

4.4调查报告

应有调查证据为支撑,对原始证明材料做好标识和保存。

5最初调查

5.1调查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到达疾病发生地对疾病进行核实。通过观察刺参身体是否出现收缩僵

直、口部肿胀、摇头、排脏,以及表皮溃烂等征状。如出现上述征状,标记为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

征。

5.2标记为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后,调查人员应做好采样、送样和留样工作,填写最初调查表(参

见附录A),同时报告上一级渔业技术服务机构。

6现场调查

6.1最初调查标记为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后,专业人员立即按照附录B的要求对细菌性病原进

行诊断。

6.2诊断确定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存在,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原则,及时将疾病

严重个体拣出后掩埋或无害化处理,无发病或发病轻的个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或土霉素等抗生素进

行药浴和口服。

6.3专业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诊断、治疗情况,提出处理措施和技术方案,协助疾病发生地做好后

续监测,填写现场调查表(参见附录C)。

7追踪调查

7.1现场调查判定为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后,上一级渔业技术服务机构应组织专家对疾病情况、可

能来源、感染范围、传播范围及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追踪流出疾病发生地的水生动物及产品流向,做

好溯源调查,提出防控建议。

7.2专业调查人员填写追踪调查表(参见附录D)。

7.3上一级渔业技术服务机构应组织有关专家确定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提出监测技术方案。技术方

案应符合附录E的要求。

2

DB37/T4131—2020

8调查报告

8.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a)应包括任务来源、监测地点、监测方式和要求、监测时间和对象、监测过程、资料记录及分析、

监测结果及建议;

b)应涉及监测地点现场调查、追踪调查、溯源调查,以及可能发生的公共预警预报。

c)附件应有佐证和结论。

8.2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参见附录F。

3

DB37/T4131—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最初调查表

最初调查表参见表A.1。

表A.1最初调查表

调查来源调查时间

调查人员姓名电话单位

名称:

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

疾病发生地情况地址:

周边环境:

水质条件:(温度、盐度、酸碱度、溶氧、氨氮、浮游动植物、微量元素、光照)

饲料条件:

养殖条件情况

设施条件:(育苗池、养殖池、饵料池、供水系统、供热系统、供电系统,包括进排

水管道、底栖环境、附着基等)

其他:

体表:体色:肉刺状态:

养殖对象状况

体壁:嘴部:腹部:运动伸展状况:

刺参规格:发病数量:

水温:pH:溶解氧:发病率:死亡率:

疾病核实情况

典型征状:□急性发病死亡□体色正常(棕色/淡红色/绿色)或发白□体表溃烂

□嘴部肿大或溃烂□运动异常□体表肉刺完整或异常□腹部平滑或异常

天气总体状况:

发病期天气状况

温度:其他:

单个养殖车间/池塘□单个养殖场□附近养殖场

发病范围

附近乡镇□跨县、区、市□其他

从轻到重记录:

近三年疾病

发生情况

4

DB37/T4131—2020

表A.1最初调查表(续)

防控措施:

防控手段:

防控条件

处理措施:

□检测实验室□无害化处理□兽医机构□其他

采样:□是□否

采样情况:

送检:□是□否

送检单位:

采样、留样情况

送检时间、批次:

留样情况:

留样时间及批次:留样保存情况:

其他

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是□否

病情核实结论

其他:

记录人签字:核实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

5

DB37/T4131—2020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菌诊断

B.1病原菌分离、纯化

取病灶组织剪碎、无菌研钵研磨,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许组织,在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划线分离,

置28℃培养1d~2d后挑取优势菌落,重复培养3次以获得纯化菌株。记录纯化菌株的形状、大小、颜

色、光泽、隆起形状、粘稠度、透明度、边缘特征等。

B.2病原菌鉴定

B.2.1形态学检测

B.2.1.1将纯培养细菌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菌体形状、大小情况,有无鞭

毛及鞭毛位置和数量,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位置和形状等。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

系统鉴定手册》,从菌落形态上分析病原菌特征。

B.2.1.2挑取单菌落,用2%戊二醛电镜固定液固定数分钟,取一滴固定好的菌液置于铜网上,以3%

磷钨酸负染,晾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分析记录病原菌特征。

B.2.2生理生化检测

将纯培养细菌菌株接种于特定培养物或检测管,通过产酸、产气、颜色变化等反应,检测细菌的生

物化学性质,鉴定细菌的种属;也可借助生化测定试剂盒、细菌分析鉴定仪进行快速测定,并补充其它

的生理生化实验。

B.2.3病理学检测

通过组织切片法,经取样、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与贴片、染色与封固等技术处理后,进

行病理学显微观察,记录病征组织变化。

B.2.4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对纯培养细菌菌株进行16SrDNA分析。首先提取纯培养细菌菌株DNA,测定其浓度,保证在60-100

ng/µL。以此为模板、利用16S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

-TACGGCTACCTTGTTACGACTT-3’)进行PCR扩增。50µL的PCR反应体系中含有:PreMix混合物25µL,浓

度20µmol/L引物各1µL,DNA模板1µL,加蒸馏水至50µL体积。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min,1

次;94℃30s,55℃30s,72℃1min40s,30个循环;最后72℃温育6min。PCR产物通过测序获

得序列结果,将结果上传NCBI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选择同源性较高的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

析,确定纯培养细菌菌株种属关系。

B.3病原菌的致病性确定

6

DB37/T4131—2020

将疑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菌株后,在健康刺参正常养殖状态下进

行疑似病原菌人工回感染实验,观察刺参感染后的情况是否与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表述相符,同时再

次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病理学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验证是否一致,若与原疑

似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特性一致,即认为是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致病菌。

B.4编制诊断报告

诊断完成后应编制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参见表B.1。

表B.1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诊断报告

委托单位名称委托单位地址

样品名称检测类别

生产单位名称检测项目

样品编号样品规格

样品数量样品状态

检测时间检测环境条件

检测依据所用主要仪器

抽样编号抽样基数

抽样信息抽样日期抽样数量

抽样地点抽样方法

形态学特

生理生化

检测结论

性质

病理学特

7

DB37/T4131—2020

表B.1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病原诊断报告(续)

分子生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