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565.1-2013 文蛤 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DB33/T 565.1-2013 DB33/T 565.1-2013 Shellfish Culture Specification Part 1: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07月
-
201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B5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565.1—2013
代替DB33/T565.1-2005、DB33/T565.2-2005
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MeretrixmeretrixPart1: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culture
2013-12-31发布2014-01-31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565.1—2013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DB33/T565.1-2005《无公害文蛤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33/T565.2-2005
《无公害文蛤第2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删除了术语“壳高”、“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增加了术语“亲贝”、
“催产”、“D型幼虫”、“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稚贝”,见3。
——在苗种繁育中增加了倒池的技术要求,见5.4.3.3;在稚贝培育中删除了培育池、培育方式的
技术要求;
——增加了中间培养的技术要求,见6;
——文蛤养殖技术要求中,调整了池塘敌害清除所用生石灰及漂白粉的量,见7.3;
——增加了养殖模式图。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吴洪喜、周朝生、谢起浪、柴雪良、黄振华、蔡景波、曾国权、周志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565.1-2005;
——DB33/T565.2-2005。
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I
DB33/T565.1—2013
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1范围
DB33/T565的本部分规定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
中间培育、养殖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文蛤繁育、中间培育和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T2042文蛤亲贝和苗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亲贝
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
3.2
催产
利用注射外源性激素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促使亲本产卵和排精的措施。
3.3
浮游幼虫
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
3.4
D形幼虫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
片侧面观象“D”字形的壳。
1
DB33/T565.1—XXXX
3.5
壳顶幼虫
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此期幼虫称之为壳顶幼虫。
3.6
眼点幼虫eyepotlarvae
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
3.7
稚贝
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
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
3.8
壳长
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
4环境条件
4.1产地环境
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4.2养殖用水
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5苗种繁育
5.1设施
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体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
5.2亲贝及其处理
应符合SC/T2042的规定。
5.3催产和孵化
5.3.1催产
阴干刺激8h~12h后,流水刺激2h~3h。
5.3.2洗卵
用清洁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和杂质,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子及杂质
2
DB33/T565.1—2013
5.3.3受精卵孵化
原池孵化,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密度20颗/毫升~40颗/毫升。
5.4浮游幼体培养
5.4.1密度
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300目~35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到育苗池培养。培养密度为8颗/毫
升~15颗/毫升。
5.4.2饵料及其投饵
D形幼虫宜投金藻、角毛藻等细胞个体长度小于6µm的新鲜单细胞藻类,壳顶幼虫还可投扁藻、小
球藻等藻类。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量以幼虫存池数量和胃饱情况灵活掌握。D形幼虫期,投饵后
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1×104个/毫升~5×104个/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5×104
个/毫升~1×105个/毫升。
5.4.3水质控制
5.4.3.1充气
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
5.4.3.2换水
幼虫期先后分别用300目、250目、200目3种规格的筛绢网箱换水。一般日换水1次,总换水量为
30%~80%。
5.4.3.3倒池
一般每隔2d~4d倒池1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体培育池的排水口
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幼虫加入新的培育池,倒池时酌情调整密度。
5.5附苗
5.5.1附苗时间
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30%~40%时,用150目筛绢网收集,移入附苗池附苗。
5.5.1.1铺砂附苗
在使用前,在附苗池中加水20cm~40cm的水,在池底均匀拨撒一层已经冲洗涸消毒干净的细沙,
厚度为0.2cm~0.5cm。控制附苗密度1.5×106颗/平方米~2.5×106颗/平方米。培养前期和后期所用
的细砂分别用80目和50目筛绢滤去上层砂。
5.5.1.2水泥池底附苗
将眼点幼虫直接加到水泥池中,水泥池底不铺砂。控制附苗密度1.5×106颗/平方米~2.5×106颗
/平方米。
5.6稚贝培育
5.6.1密度
3
DB33/T565.1—XXXX
稚贝培育密度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一般2×105颗/平方米~2×10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6813.9-1993 气动量仪测具用零件定位块(d=11~18) 1994-06-01
- HB 7344.39-1996 数控机床用夹具元件 中型钳式倒向压紧器 1996-09-13
- HB 4429-1990 小导套 1990-09-18
- HB 4366-1989 长形X推板 1989-07-12
- QJ 871.1-1984 塑料挤压模具 圆形垂直分型塑料压模 1984-09-05
- HB 2066-1974 螺纹千分尺用轴颈测量头 1974-11-11
- HB 2019-1974 刀口触头 1974-11-11
- HB 7353.7-1996 弯管模通用件 柱头芯棒 1996-09-13
- QJ 2528.3-1993 大型组合弯曲模元件 正方形短支承 1993-03-30
- QJ 2514.8-1993 冷冲模模板 圆形垫板 199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