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05-2014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通用技术规范

DB33/T 905-2014 Artificial propagation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tidal mud-buried bivalve seedlings of amphibious bivalve specie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905-2014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2-28
实施日期
2014-03-28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50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905—2014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通用技

术规范

General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enthicbivalve’artificialbreedingandseedling

2014-02-28发布2014-03-2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905—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志华、边平江、董迎辉、沈伟良、陈彩芳、沈庞幼。

I

DB33/T905—2014

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人工繁育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蚶(Tegillarca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sinensis)等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场地的设施与环境、亲贝选择

和处理、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饵料培养、大规格苗种培育、苗种收获、包装和运输、标

准化生产模式图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室内工厂化繁育,室外池塘或设施化大规格苗种培育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GB/T18407.4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SC/T2042文蛤亲贝和苗种

SC/T3016水产品抽样方法

SC/T3018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SC/T3022水产品中呋喃唑酮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催产

人工方法诱导刺激亲贝产卵、排精。

3.2

D型幼虫

1

DB33/T905—2014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由壳腺分泌形成的两片贝壳包裹了全身,侧面观如英文字母

D。

3.3

壳顶幼虫

D型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的幼虫。

3.4

眼点幼虫

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

3.5

附着基

眼点幼虫附着的基质。可用无污染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浸泡成泥浆后去除沙石杂质并消毒。

3.6

稚贝

幼虫向幼贝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足部发

达,营底栖生活。

3.7

壳长

壳前端至壳后端的最大直线距离。

3.8

规格合格率

达到规格的苗种数量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9

伤残空壳率

壳残缺、破碎、畸形和空壳苗种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10

杂质率

苗种中的杂质(除贝苗外的其他物质)重量占苗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4环境与设施

4.1环境

2

DB33/T905—2014

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完备,海水水源无污染。产地环境符合GB/T18407.4的规定,水质符合NY5052

的规定。

4.2设施

育苗池、单细胞藻类培养池齐全,供水、电、气和热设施完备。

5亲贝选择和处理

5.1来源

捕自自然海区或人工养成。

5.2选择

选择体壮、形态正常无畸形,壳表无损伤、无附着物、无寄生虫,性腺成熟而饱满的2龄~3龄贝

为亲贝。文蛤亲贝选择应符合SC/T2042的要求。

5.3处理

洗净亲贝,用10毫克/升~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15分钟,期间需连续搅拌。然

后用清洁海水洗净。

6催产和孵化

6.1催产

亲贝阴干8小时~16小时后,流水或充气刺激1小时~3小时。

6.2洗卵

根据产卵池中精子和排泄物的含量,洗卵2次~3次。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

子及杂质。

6.3孵化

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为20颗/毫升~40颗/毫升。产卵孵化池可与育苗池兼用。

6.4D型幼虫收集

发育为D型幼虫后20小时内,用300目~50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然后移入育苗池培育。

7幼虫培育

7.1培养池

大小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为宜,蓄水高度1米~1.5米。

7.2培育密度

3

DB33/T905—2014

D型幼虫培育密度以10个/毫升~15个/毫升为宜;壳顶幼虫培育密度以5个/毫升~10个/毫升

为宜。

7.3充气

持续微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浓度在5毫克/升以上。

7.4换水

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分别用300目、250目、200目筛绢滤苗换水,日均换水2

次,换水量为30%~80%。

7.5投饵

D型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投喂量为保持水体中藻细胞为1×104个/毫

升~5×104个/毫升;壳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藻,投喂量为5×103个/毫升~1×104个/毫升。每天投

喂2次,早晚各一次,均在换水后1小时内进行。

7.6倒池与洗苗

幼虫培育期间,3天~5天倒池洗苗一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虫

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移入消毒过的并注满新鲜过滤海水的培育池中。培育密度可根据本标准7.2

执行。

7.7附苗

镜检发现1/3幼虫出现眼点时移入附苗池。池底稚贝密度达到2×106颗/平方米时,即移出未附着

变态的幼虫到新附苗池。

8稚贝培育

8.1培养池

大小宜为30平方米~50平方米,长方形水泥池,蓄水高度80厘米以上。

8.2培育密度

稚贝初始培育密度为2×106颗/平方米,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每隔5天~10天疏减培养

密度50%。

8.3投饵

每天投饵2次~4次,换水后或移池后1小时内进行。投饵量以扁藻1×104个/毫升、金藻及角毛

藻5×104个/毫升~1×105个/毫升为宜。

8.4培育管理

8.4.1充气

按本标准7.3执行。

8.4.2换水

4

DB33/T905—2014

培养池控制水位在50厘米~80厘米,日换水量为80%~100%。在排水口安装100目~150目的筛

绢网袋,以防贝苗逃漏。

8.5出苗及苗种运输

8.5.1规格

壳长≥500微米。

8.5.2质量

同批贝苗个体大小均匀,无同规格死壳。苗体干净,具固有气味,无异臭味。斧足粗壮有力,活力

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斧足伸缩频率高,爬行速度快,粘液痕迹明显。

8.5.3计数

采用称量法。先将贝苗混合均匀,用天平称取0.5克~1.5克计数,根据贝苗总重,推算出贝苗

数量,连续取样3次,取其平均值。

8.5.4包装

采用筛绢袋盛苗,扎紧袋口,用砂滤海水淋湿贝苗,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装

苗容器不应积水。

8.5.5运输

采用干法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雨淋、风吹。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5小时,长时间

运输宜用空调车或飞机。

9饵料培养

9.1藻种保存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