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B11/T 1665-2019 Super 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8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1665—2019
备案号: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ResidentialBuildings
2019-10-12发布2020-04-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地方标准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ResidentialBuildings
DB11/T1665—2019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0年04月01日
2019北京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实施、实现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落实北
京市“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的目标,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
—2022年)>的通知》(京政办发〔2015〕47号)、《北京市“十三五”
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关于印发2017年北京市地方标
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发〔2017〕2号)的要求,编制
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
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
4.性能化设计;5.室内环境参数;6.技术指标;7.专项设计。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乡规
划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
准化办公室,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电话:55595000,邮箱:
bjbb3000@163.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合创三众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
绿建大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新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三建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中建兴业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格亚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科利瑞尔建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天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徐伟、徐宏庆、邹瑜、于震、孙德宇、
王哲、陈曦、吴剑林、孔嵩、黄季宜、
杨玉忠、万成龙、柳澎、张时聪、李红霞、
魏贺东、黄永申、张军工、周炳高、曾伟清、
郭平安、郭占庚、刘叶锋、窦春伦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童悦仲、卢求、胡颐蘅、李丛笑、曲世琳、
陈琪、彭梦月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一般规定.................................................................................................................4
4性能化设计.............................................................................................................6
5室内环境参数.........................................................................................................8
6技术指标.................................................................................................................9
7专项设计...............................................................................................................11
7.1热桥处理.......................................................................................................11
7.2气密性...........................................................................................................12
7.3新风热回收...................................................................................................13
7.4供热供冷系统................................................................................................14
7.5卫生间与厨房通风.......................................................................................15
7.6电气与计量...................................................................................................16
附录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17
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21
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23
附录D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30
本标准用词说明..........................................................................................................32
引用标准名录..............................................................................................................33
条文说明......................................................................................................................34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GeneralRequirements............................................................................................4
4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6
5IndoorEnvironmentParameters.............................................................................8
6EnergyCriteria.........................................................................................................9
7TechnicalMeasures...............................................................................................11
7.1Thermalbridgeprevention.............................................................................11
7.2Airtightness.....................................................................................................12
7.3Ventilationheatrecovery................................................................................13
7.4Heatingandcoolingsystem............................................................................14
7.5Ventilationinbathroomandkitchen..............................................................15
7.6Electricalsystemandmeteringsystem...........................................................16
AppendixAStructureandconstructionmethodofthermalinsulationinbuilding
envelope.......................................................................................................................17
AppendixBDesign,selectionandthermalperformanceofwindows·.....................21
AppendixCCalculationmethodofenergycriteria·...................................................23
AppendixDCalculationmethodofcarbonemission·...............................................3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32
Listofquotedstandard·.............................................................................................33
Explanationofprovisions...........................................................................................34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
步降低北京市居住建筑能耗,提升居住建筑品质,规范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
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住宅类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
计。
1.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
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ultra-lowenergyresidential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
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
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
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居住建筑。
2.0.2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
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
2.0.3供暖年耗热量annualheatingdemand
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按设定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为kWh/(m2·a)。
2.0.4供冷年耗冷量annualcoolingdemand
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按设定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单位为kWh/(m2·a)。
2.0.5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heating,coolingandlightingenergy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供暖(含通风)供冷及照明的终端
能耗量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
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m2·a)。
2.0.6建筑总能耗综合值total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
建筑平均每户供暖、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家电设备及炊事等全部
终端能耗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
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户•a。
2.0.7户均建筑面积perhouseholdbuildingarea
2
单栋建筑总面积与其建筑总户数的比值,单位为m2/户。
2.0.8热桥thermal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0.9建筑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
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
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
2.0.10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s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
2.0.11气密性材料airtightness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
2.0.12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2.0.13断热桥锚栓anti-thermalbridgefixer
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
2.0.14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差之比。
2.0.15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焓差之比。
3
3一般规定
3.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满足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第6章
规定的能效指标要求,并应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系
统、卫生间与厨房通风系统进行专项设计。
3.0.3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
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
开北向和西北向。
3.0.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被动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
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3.0.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保持较小的体形系数、适宜的窗墙比和较小的屋顶透
光面积比例,相关指标应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相关规定。
3.0.6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及门窗,选择时可按本标
准附录A和附录B确定。
3.0.7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以及窗口所在朝向综合确定。南向宜采用
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应采
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节中置遮阳设施。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可采用变色玻
璃等选择性遮阳措施。
3.0.8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
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降低照明能耗。
4
3.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3.0.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并应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室内
装修应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
3.0.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不应低于北京市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
星级的要求。
5
4性能化设计
4.0.1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第5章及第6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要求,通过能耗模拟计算分析,择优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
4.0.2性能化设计宜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景观、机电等各专业的设计或顾
问单位、使用单位、业主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造价单位等各相关方宜在建筑设计
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并参与设计相关决策。
4.0.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
1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2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
应修改初步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目标要求;
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
(1)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新风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
(2)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建筑总
能耗综合值及建筑气密性指标等能效指标;
4.0.5应根据建筑功能、环境资源条件和场地条件,以本标准规定的建筑供暖年
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约束条件,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并应以初步设计方案作为定量分析及优化的基础。
4.0.6定量分析及优化应以建筑能效指标为约束条件,且建筑能效指标的计算方
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6
4.0.7进行设计方案定量分析与优化时,应针对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
荷及能耗的影响开展定量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参数的优化选取。
4.0.8性能化设计宜进行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
措施的选取。
4.0.9达标判定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
(1)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标准要求;
(2)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
(3)选取的技术是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4.0.10性能化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性能化设计报告,性能化设计报告应包括下列内
容:
(1)建筑概况;
(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
(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
(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
7
5室内环境参数
5.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5.0.1规定。
表5.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20≤26
相对湿度(%)≥30①≤60
注:①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5.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人)。
5.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且夜间不应
大于30dB(A)。
8
6技术指标
6.0.1能效指标应符合表6.0.1规定。
表6.0.1能效指标
户均建筑面积≤60m2>60m2
户均建筑面积(m2)建筑层数(层)
类别
<40≥40≤34~13≥14
供暖年耗热量(kWh/m2·a)≤8≤10≤15≤12≤10
供冷年耗冷量(kWh/m2·a)≤35≤30≤18
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
≤50≤40
(kWh/m2·a)
建筑气密性
≤0.6
(换气次数N50)
注:能效指标中m2为套内使用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定义详见附录C。
6.0.2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和使用阶段碳排放强度宜满足表6.0.2的规定。碳排放
强度的计算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表6.0.2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和使用阶段碳排放强度
2222
类型 ≤60m60m< ≤135m >135m
建筑总能耗综合值
≤88× -220≤78× -400≤42× +4460
(kWh/户·a)
碳排放强度(kg
≤≤
22723
CO2e/m·a)
22
注: 为户均建筑面积,m;碳排放强度指标分母中的m为套内使用面积。
6.0.3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应满足表6.0.3-1和6.0.3-2规定的现行值的要求。
表6.0.3-1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K(W/㎡·K)
围护结构部位
现行值目标值
屋面0.10<k≤0.20k≤0.10
外墙0.15<k≤0.20k≤0.15
地面及外挑楼板0.15<k≤0.20k≤0.15
分隔非供暖房间与供暖房间的楼板0.30<k≤0.50k≤0.30
9
分隔非供暖房间与供暖房间的隔墙1.20<k≤1.50k≤1.20
与室外不直接接触的户门1.20<k≤1.50k≤1.20
外门非透光部分1.0<k≤1.20k≤1.0
表6.0.3-2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性能参数现行值目标值
传热系数K(W/㎡·K)0.80<k≤1.0≤0.80
太阳得热系数冬季≥0.45≥0.45
SHGC夏季≤0.30≤0.30
注:太阳得热系数为包括遮阳(不含内遮阳)的综合太阳得热系数。
10
7专项设计
7.1热桥处理
7.1.1建筑围护结构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外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
层的连续性。
7.1.2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局部断开的方式。
2、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宜采用锁扣方式连接;为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
粘接方式。
3、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4、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
5、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当必需固定
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
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
6、雨棚、门廊等外挑构件宜与墙体断开,设置独立基础,或在外墙上预埋断热
桥的锚固件连接固定。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
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
7、穿墙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
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保温材料。
7.1.3外门窗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构造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
统时,外门窗可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宜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
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外门窗宜采用内嵌式安装方式。
2、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外门窗框外表面与
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密封,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应
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
3、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
11
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
7.1.4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
材料时,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妥善粘接。
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宜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
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
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
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
4、穿屋面管道与预留洞口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道
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宜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
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宜小于50mm。
5、落水管穿越女儿墙处,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
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
7.1.5地下室和地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
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
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
至室外地面以上,距离宜大于350mm;
2、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尽量连续、无热桥;如保温无法连续设
置,应在保温层断开处在两侧重叠搭接,减小热桥影响。
7.2气密性
7.2.1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
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
12
7.2.2建筑外立面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
理的节点。
7.2.3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气密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的8级;外窗框与窗扇间宜
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应至少设3个锁点。
7.2.4气密层应依托密闭性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构成。
7.2.5穿越气密层的门洞、窗洞、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
位应进行针对性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2.6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气密性
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3新风热回收
7.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
7.3.2新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回收型时,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采用显
热回收型时,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热回收装置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
3
0.45W/(m/h)。
7.3.3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μm
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0%。
7.3.4新风量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最低新风量要求,并宜根据去除室内污染物需
求适当提高新风量标准。
13
7.3.5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
7.3.6室内新风气流组织应满足各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供应,新风宜从起居室和卧
室等主要活动区(送风区)流向卫生间和厨房等功能区(排风区)。
7.3.7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震处理,新风系统的风道和风口设计应满足室内噪
声要求。
7.3.8新风机组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与系
统联动控制,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7.3.9新风热回收系统宜采取防冻措施。
7.3.10新风系统排风管、补风管、厨房排烟补风管等均应采取保温措施。
7.4供热供冷系统
7.4.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供热供冷系统。
7.4.2供热供冷系统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优先选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
和多联机等系统形式。
7.4.3冷热源设计时,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兼顾生活
热水需求。
7.4.4供热供冷机组应优先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机组能效比应满足表
7.4.4要求。
表7.4.4供冷供热机组能效等级要求
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
14
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单冷式5.40
(W.h)/(W.h)热泵型4.50
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
η199
热效率(%)
η295
η1为供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暖状态为30%的额定热负
荷)下两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η2为较小值。
空气源热泵机组
制热性能系数COP(W/W)热风型2.00
(低环境温度名义工况下)热水型2.30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6.00
(W.h)/(W.h)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制冷性能系数(COP)水冷式6.00
(W/W)风冷或蒸发冷却3.40
水冷式7.50
综合部分负荷制冷性能系数IPLV
风冷或蒸发冷却4.00
7.4.5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方式。
7.5卫生间与厨房通风
7.5.1卫生间和厨房通风应进行专项设计和方案论证。
7.5.2卫生间宜设独立的排风装置,并设置定时启停装置。卫生间不宜另设补风
系统,具备条件时可对卫生间排风进行排风热回收。
7.5.3有外窗的卫生间设计应有利于开启外窗,在非供暖及空调时间优先采用开
启外窗的自然排风方式。
7.5.4厨房宜设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引入口处应设
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补风管道应作保温,补风
15
口宜设置在灶台附近。
7.6电气与计量
7.6.1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并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宜选择LED光
源,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7.6.2变配电室的位置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
7.6.3变压器及用电设备宜选用能效等级1级的产品。
7.6.4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控制及拖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一个楼栋单元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2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
照明及风扇;
3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
7.6.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对公共区域和典型户型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对公共区域使用的冷、热、电等不同能源形式进行分类计量,并对照明、
电梯、风机、水泵等设备用电进行分项计量;
2对典型户型的供暖、供冷、照明、空调、插座的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
7.6.6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能表宜结合用电政策和实际工程需求,采用具有分
时段计费、双向费率计量、数据远传功能的智能电表。
7.6.7居住区宜设置能源监测系统,且能源监测数据宜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2203/T 14-2024 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 合作社管理规范 2024-03-07
- DB4203/T 38-2021 云烟85特征特性与栽培调制技术 2021-08-30
- DB2203/T 11-2024 青仁黑豆栽培技术规程 2024-03-06
- DB4203/T 237-2024 十堰市“两山”资源转化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 2024-02-28
- DB4203/T 238-2024 水稻-羊肚菌轮作生产技术规程 2024-02-28
- DB13/T 5946-2024 自然保护区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 2024-02-02
- DB4203/T 236-2024 辣椒冬季温室大棚育苗技术规程 2024-02-28
- DB2203/T 13-2024 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 农机手管理规范 2024-03-06
- DB2203/T 12-2024 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 玉米机械化种植技术规程 2024-03-06
- DB4228/T 104-2024 智慧景区建设规范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