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 17378.7-2007 The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monitoring—Part 7:Ecological survey for offshore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8年06月
-
2007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起草人:
- 马永安、王立俊、梁玉波、徐恒振、于涛、韩庚辰、关道明、王健国、张水浸、洪君超、张春明、许昆灿、陈维岳、金涛
- 出版信息:
- 页数:101页 | 字数:19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07.060
犃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犌犅17378.72007
代替—
GB17378.7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
7
和生物监测
犜犺犲狊犲犮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犳狅狉犿犪狉犻狀犲犿狅狀犻狋狅狉犻狀—
狆犵
:
犘犪狉狋7犈犮狅犾狅犻犮犪犾狊狌狉狏犲犳狅狉狅犳犳狊犺狅狉犲狅犾犾狌狋犻狅狀
犵狔狆
犪狀犱犫犻狅犾狅犻犮犪犾犿狅狀犻狋狅狉犻狀
犵犵
20071018发布200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犌犅17378.72007
目次
前言Ⅴ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2
5浮游生物生态调查3
5.1调查内容和方法3
5.2海上调查4
5.3样品整理与分析6
5.4资料整理10
6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12
6.1调查内容和方法12
6.2样品采集13
6.3室内标本处理16
6.4资料整理与保存17
7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17
7.1调查内容和方法17
7.2样品采集19
7.3室内标本整理、鉴定和保存21
7.4资料整理22
叶绿素的测定
8a23
8.1荧光分光光度法23
8.2分光光度法24
9粪大肠菌群检测25
9.1发酵法25
9.2滤膜法28
10细菌总数测定30
10.1平板计数法30
10.2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31
11生物毒性试验32
12鱼类回避反应实验36
13滤食率测定38
14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的检测40
15海水增养殖区监测42
附录(规范性附录)记录表
A48
附录(资料性附录)污染生态调查资料常用评述方法
B86
附录(资料性附录)受试动物的亲体产卵和幼虫阶段培养条件
C88
附录(规范性附录)弧菌数量检测———平板计数法
D89
Ⅰ
—
犌犅17378.72007
附录(规范性附录)沉积物粪大肠菌群数———发酵法
E90
附录(规范性附录)沉积物异养细菌总数———平板计数法
F91
附录(资料性附录)异养细菌总数评价等级
G92
附录(规范性附录)水质、沉积物质量评价资料汇总
H93
附录(规范性附录)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
I95
表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规格
14
Ⅰ
表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规格
2Ⅱ4
表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规格
3Ⅲ4
表4内标签式样7
表采泥标签
516
表6拖网标签16
表7定量标签21
表8定性标签21
表大肠菌群检数表28
9
表10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35
表11小白鼠死亡时间与鼠单位关系表42
表12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44
表13沉积物监测项目分析方法45
表14有机污染评价分级表47
表A.1浮游生物采集记录表48
表A.2浮游动物垂直分层拖网采集记录表49
表A.3浮游生物标本登记表50
表A.4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计数记录表51
表A.5浮游动物生物量测定表52
表A.6型浮游动物个体计数记录表53
表A.7夜光藻数量计数记录表54
表A.8浮游植物数量统计表55
表A.9浮游动物数量统计表56
表A.10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集记录表57
表A.11主要种的各种生物学参数58
表A.12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记录表59
表A.13大型底栖生物定性采集记录表60
表A.14大型底栖生物密度统计表61
表A.15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统计表62
表A.16大型底栖生物采集种类分布表63
表A.17大型底栖生物定性采集种类分布表64
表A.18潮间带生物野外采集记录表65
表A.19潮间带生物定量采集记录表66
表A.20潮间带生物定性采集记录表67
表A.21潮间带主要生物类群种类组成统计表68
表A.22潮间带生物定量种类分布表69
表叶绿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
A.23a70
Ⅱ
—
犌犅17378.72007
表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
A.24abc71
表A.25粪大肠菌群记录表(发酵法)72
表A.26粪大肠菌群记录表(滤膜法)73
表A.27细菌平板计数记录表74
表A.28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海洋细菌总数记录表75
表A.29毒性试验记录表76
表A.30毒性试验数据统计换算登记表77
表A.31鱼类回避反应实验记录表78
表A.32滤食实验记录表79
表A.33污染水样检测记录表80
表A.34贝类赤潮毒素的毒性检测记录表81
表A.35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监测结果报表82
表A.36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监测结果报表84
表A.37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计数记录表85
表C.1受试动物的亲体产卵及幼虫培养条件88
表G.1异养细菌总数评价等级表92
表H.1水质各项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报表93
表H.2沉积物各项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93
表H.3水质营养指数94
表H.4水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94
表H.5水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94
Ⅲ
—
犌犅17378.72007
前言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GB17378《海洋监测规范》分为七个部分:
———第部分:总则;
1
———第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2
———第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3
———第部分:海水分析;
4
———第部分:沉积物分析;
5
———第部分:生物体分析;
6
———第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7
本部分为的第部分,代替—《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近海污染生
GB173787GB17378.719987
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本部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GB17378.71998
———增加了“海水增养殖区监测”(见第章);
15
———增加了记录表(见附录);
A
———将“污染生态调查资料常用评述方法”调整为资料性附录(年版的附录;本版的
1998A
附录);
B
———将受“试动物的亲体产卵和幼虫阶段的培养条件”调整为资料性附录(年版的附录;本
1998B
版的附录);
C
———增加了“弧菌数量检测———平板计数法”(见附录);
D
———增加了“沉积物粪大肠菌群数———发酵法”(见附录);
E
———增加了“沉积物异养细菌总数———平板计数法”(见附录);
F
———增加了“异养细菌总数评价等级”(见附录);
G
———增加了“水质、沉积物质量评价资料汇总”(见附录);
H
———增加了“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见附录)。
I
本部分的附录、附录、附录、附录、附录和附录为规范性附录,附录、附录和附录
ADEFHIBCG
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SACTC283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永安、王立俊、梁玉波、徐恒振、于涛、韩庚辰、关道明、王健国、张水浸、洪君
超、张春明、许昆灿、陈维岳、金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17378.71998
Ⅴ
—
犌犅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
7
和生物监测
1范围
GB17378的本部分规定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的样品采集、实验、分析、资料整理等方法
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近海环境污染的生物学调查、监测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1737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海洋调查规范
GBT12763.4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总则
GB17378.11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22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33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44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沉积物分析
GB17378.55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生物体分析
GB17378.66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17378的本部分。
3.1
浮游生物犾犪狀犽狋狅狀
狆
体型细小悬浮于水层中,无或仅有微弱游泳能力随水流移动的水生生物。
3.2
大型底栖生物犿犪犮狉狅犫犲狀犺狋犺狅狊
底栖生物的一类,不能通过0.5mm孔径网筛的底栖生物。
3.3
大型浮游生物犿犪犮狉狅犾犪狀犽狋狅狀
狆
个体在()之间的浮游生物。水母、大型桡足类、磷虾类、樱虾类、被囊类、毛颚动物、翼足
510mm
~
类软体动物和异足类软体动物等的统称。
3.4
指标生物犻狀犱犲狓狅狉犪狀犻狊犿
犵
对某种污染物质有很强的忍受能力或对某种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种类。
1
—
犌犅17378.72007
3.5
毒性试验狋狅狓犻犮犻狋狋犲狊狋
狔
将生物体置于试验条件下,施加污染物的影响,然后观察、测定生物异常或死亡效应,包括急性、亚
急性、慢性毒性试验。
3.6
试液狋犲狊狋狊狅犾狌狋犻狅狀
用作毒性试验的毒物溶液或排污口水样的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3.7
稀释度犱犻犾狌狋犻狅狀
试液被稀释的程度(倍数)。
3.8
受试生物狋犲狊狋狅狉犪狀犻狊犿
犵
用作毒性试验的生物。
3.9
受试验时间狋犲狊狋犻狀狋犻犿犲
犵
受试生物直接接触试液的起止时间范围。
3.10
半数致死浓度犺犪犾犳犾犲狋犺犪犾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
在一定观察期内,造成50%的受试生物死亡的毒物浓度。
3.11
半数效应浓度犺犪犾犳犲犳犳犲犮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
在一定观察期内,导致50%的受试生物出现某种异常反应(如回避、摄食率和呼吸率改变、平衡丧
失等)的毒物浓度。
4一般规定
4.1近岸污染生态调查
近岸污染生态调查内容如下:
———浮游生物生态调查;
———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
———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
4.2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内容如下:
———叶绿素;
a
———粪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
———生物毒性试验;
———鱼类回避反应实验;
———滤食率测定;
———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的检测。
4.3调查和监测项目的选择
近岸污染生态调查和监测项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调查和监测中,应依据目的、任务和性质考虑生物调查和监测的内容。通常,在基线(背景)
调查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浮游生物生态调查、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潮间带生物生态调
2
—
犌犅17378.72007
查、叶绿素、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等是应测项目;
a
———在危害调查和排污口、倾废区、海上石油开发区等的监视监测中,应选测生物毒性试验、鱼类回
避反应实验和滤食率测定等项目;
———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的检测,应在赤潮发生区和赤潮多发季节定期监测,或发现可疑的麻痹
性贝毒()中毒事件时应用;
PSP
———运用污染生态调查资料常用评述方法(参见附录)时应慎重,应比较几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并
B
与传统的生态描述方法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几种受试动物的亲体产卵和幼虫阶段培养条件(参见附录),因生物地区性很强,各地用其进
C
行毒性试验时,应进行必要的试养;
———在生物监测中,对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累积量的测定,也是主要内容之一。其分析测定方法见
GB17378.6。
5浮游生物生态调查
5.1调查内容和方法
5.1.1调查内容
5.1.1.1生物调查
调查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5.1.1.2环境调查
根据污染调查的目的、类型及污染源的性质,确定调查和监测项目。赤潮的环境调查和监测,特别
应考虑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水色、微量重金属、铁、锰、叶绿素等的测定。
pHa
5.1.2调查类型
5.1.2.1现状调查(或称基础调查)
掌握调查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等生态学现状,为调查海域的污染生态监
测和评价,提供背景资料。
调查站位的布设应与环境监测设站相一致。若站位较密,工作量太大,浮游生物可考虑间隔站取
样。调查时间每月一次,根据需要于大潮期和小潮期间进行。
5.1.2.2监测性调查
掌握污染海域,尤其是赤潮频发区的浮游生物(特别是赤潮生物种)的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通
过长期资料积累,为环境和赤潮的预测、预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此类调查,站位布设不宜过多,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若干“热点”设站定期取样分析。一旦
发现异常,应密切注意其动向,适当增加调查次数,并按现状调查的站位,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查。每月
大潮期间进行一次,在赤潮常发期(月月),调查监测一次,并设置对照测站。
4~105d
5.1.2.3应急跟踪调查
应急跟踪调查是在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如溢油)或发生赤潮时所采取的应急性行动。调查、监测
应尽快赶赴现场取样,并持续到直观迹象消失。每天或隔天采样一次。站位布设应根据污染或赤潮发
生范围,按梯度变化酌情而定。同时应在事故范围之外,选取个个站作为对照。
12
~
5.1.3调查方法
5.1.3.1采样
浮游植物调查,一般只需采水样。测站水深在15m以内的浅海,采表、底两层;水深大于15m的
采表、中、底三层。若需要详细了解其垂直分布,可按、、、、和底层等层次采样。当
0m3m5m10m15m
有必要进行昼夜连续观测时,可每间隔或按上述层次采样一次。
2h3h
5.1.3.2拖网
通常用于浮游动物采样。浮游植物拖网采样,可考虑在需要详细分析种类组成时采用。一般使用
3
—
犌犅17378.72007
规定的网具自海底至水面作垂直拖网采样。若需了解其垂直分布,可按、、底至
5m0m10m5m
~~
10m等层次作垂直分层拖网。若需进行昼夜连续观测,应与浮游植物采水样的时间间隔一致。
5.2海上调查
5.2.1采样工具和设备
5.2.1.1浮游植物样品采水器。
以下为浮游植物样品常用采水器:
———颠倒采水器;
———卡盖式采水器。
5.2.1.2网具
使用以下类型的网具:
———浅水型浮游生物网:用于采集大型浮游动物及鱼卵、仔稚鱼等。规格见表;
Ⅰ1
———浅水型浮游生物网:用于采集中、小型浮游动物。规格见表;
Ⅱ2
———浅水型浮游生物网:用于采集浮游植物样品,供分析种类组成时采用。规格见表。
Ⅲ3
表1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规格
Ⅰ
部位尺寸和材料
网口部内径,网口面积2,网圈用直径10mm的圆钢条
50cm0.20m
细帆布
1长5cm,
过滤部
长,或筛绢
2135cmCQ14JP
12
细帆布
网底部直径,长,
39cm5cm
全长145cm
表2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规格
Ⅱ
部位尺寸和材料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5/T 2258-2021 谷子种子薄膜包衣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3-2021 河套灌区盐碱地向日葵微咸水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4-2021 河套灌区早熟马铃薯复种大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5-2021 河套灌区饲用大麦复种食用向日葵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9-2021 干旱与半干旱区严重沙化草地治理与再利用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0-2021 食用向日葵沟膜垄植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1-2021 河套灌区玉米一次性施肥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2-2021 河套灌区玉米水肥减量增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60-2021 草原损害鉴定技术规范 2021-07-23
- DB15/T 2257-2021 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规范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