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347-2016 豇豆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

DB45/T 1347-2016 Climbing bean harmful pest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5/T 1347-2016
标准类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5-30
实施日期
2016-06-30
发布单位/组织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80.01

B15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45/T1347—2016

豇豆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

Regulationofpestpreventionandcontroltechnologyforcowpea

2016-05-30发布2016-06-30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5/T1347—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合浦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向荣、刘暮莲、吴洁远、陈明、陈萍、张红喜、陈富启、马德发、赖家盛、

周春梅、庞远华。

I

DB45/T1347—2016

豇豆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豇豆有害生物防控的有关术语和定义、豇豆常见有害生物、防控原则、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豇豆有害生物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豇豆有害生物pestofcowpea

指在豇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豇豆病原微生物、害虫、田间杂草。

4豇豆常见有害生物

4.1病原微生物

4.1.1真菌

引发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Kühn)、锈病(UromycesvignaeBarclay)、叶

斑病(CercosporacruentaSacc)、根腐病(Fusariumsolanif.sp.phaseoli(Burkh.)Snyderet

Hansen)、疫病(PhytophthoravignaePurss)、煤霉病(Pseudocercosporacruenta(Sacc.)Deighton)、

灰霉病(BotrytiscinereaPers)、炭疽病(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Andrus&Moore)、

轮纹病(CercosporavignicolaKaw.)、白粉病(ErysiphepolygoniDC)、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

Schl.F.sp.Tracheiphlium(e.F.Smith)Snyd.EtHans)等。

4.1.2细菌

引发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Phaeoisariopsisgriseola(Sacc.)Fr)。

4.1.3病毒

引发的病害主要有豇豆黑眼豇豆花叶病毒病(CowpeaandBlackeyecowpeamosaic)。

1

DB45/T1347—2016

4.1.4线虫

引发的病害主要有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4.2害虫

豆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ae(Zehntner)deMeijere)、蚜虫(Macrosiphumpisi)、蓟

马(AyyarichaetophoraKarny)、豆荚螟(MarucatestulalisGeye))、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露尾甲(Haptonchusluteolus)、

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iibner)、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大豆卷叶螟

(LamprosemaindicataFabricius)、螨类(TetranychusphaselusEhara)、烟粉虱(Bemisiatabaci

(Gennadius))等。

4.3田间杂草

禾本科杂草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inn.)Scop.)、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Linn.)

Nees)、稗(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

等;莎草科杂草日照飘拂草(FimbristylislittoralisGrandich)、球穗扁莎草(Pycreusflavidus

(Retz.)T.Koyama)、水蜈蚣(KyllingapolyphyllaWilld.exKunth)、碎米莎草(Cyperusiria

Linn.)、香附子(CyperusrotundusLinn.)等;阔叶杂草小藜(ChenopodiumficifoliumSm.)、

莲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L.)R.Br.exDC.)、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inn.)、白

花蛇舌草(StellariagramineaLinn.)、伞房花耳草(Hedyotiscorymbosa(Linn.)Lam.)、鼠曲

草(GnaphaliumadnatumWall.exDC.)、石胡荽(Centipedaminima(L.)A.Br.&Asch.)、黄

鹌菜(Youngiajaponica(Linn.)DC)、细子蔊菜(Rorippadubia(Pers.)Har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Medic.)、母草(Linderniacrustacea(Linn.)F.Muell.)、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Linn.)Alston)、蚤缀(ArenariaserpyllifoliaL)、牛繁缕(Myosotonaquaticum(Linn.)

Moench)等。

5防控原则

5.1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以农业防

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5.2从豇豆田间生态系统出发,选用抗病品种,实施健身栽培,利用豇豆自身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的

控制作用,合理使用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安全药剂,改进施药技术,将有

害生物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豇豆稳产、优质、安全。

6防控措施

6.1农业防控

6.1.1选地

实行水旱轮作或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6.5~7.0的地块。

6.1.2清洁田园

作物采收结束后及时将田间残枝败叶、杂草和地膜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2

DB45/T1347—2016

6.1.3土壤消毒

2

土壤提前15d以上深翻30cm晒土,每667m用高锰酸钾3kg~4kg拌细砂10kg~20kg撒施并耙匀。

6.1.4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春季栽培宜选择耐寒性强的品

种,夏秋季栽培宜选择抗热耐湿的品种。

6.1.5种子处理

挑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晾晒后,用62.5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250~1:333进

行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或用400g/L莠锈.福美双悬浮剂按药种

比1:200进行拌种;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4h~6h。

6.1.6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要注意氮、磷、钾肥的平衡搭配,严禁偏施氮肥。

6.1.7灌溉

深沟高畦,严防积水。保持土壤湿润,严禁漫水灌溉。整个生育期实行干干湿湿管理。

6.2物理防控

6.2.1覆盖

可采用防虫网、天膜和地膜覆盖。

6.2.2粘胶诱杀

采用黄色粘胶板诱杀有翅蚜、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采用蓝色粘胶板诱杀蓟马等害虫

的成虫。每667㎡挂黄板、蓝板各20片~30片。

6.2.3灯光诱集

每2hm2~3hm2豇豆田悬挂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高度为离畦面约2.5m,诱集甜菜

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粘虫、小地老虎和金龟子等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成虫。

6.3生物防控

6.3.1保护和利用天敌

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施药,减少用药面积和农药用量、次数,保护天敌。利用赤眼蜂防治螟虫,利用

捕食螨、食螨瓢虫防治螨类害虫。

6.3.2生物制剂

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烟碱、苦参

碱等,防控蓟马、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及夜蛾类害虫;利用病毒多角体防控鳞翅目害

虫等。

3

DB45/T1347—2016

6.3.3性诱剂

每667m2悬挂蓝板+蓟马性信息素诱导剂20片~30片诱杀蓟马。每667㎡悬挂诱捕器+斜纹夜蛾性信

息素诱导剂10~15个诱杀斜纹夜蛾成虫。蓝板、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为离畦面约1.8m。

6.4病虫害化学防控

6.4.1原则

6.4.1.1根据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以预防为主,在防治适期内施药;使用农药必须符合法

律法规以及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的有关规定,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

残留的对口安全农药,并选择不同类型的药剂轮换使用。

6.4.1.2以豇豆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灾害性病虫为耙标,合理采用兼治、挑治方法,严格控制农药的

使用次数、剂量(浓度)。

6.4.1.3采收期只能选用安全间隔期短的对口药剂。

6.4.2方法

6.4.2.1主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指标和施药适期参照附录A。

6.4.2.2病害药剂防控常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照附录B。

6.4.2.3虫害药剂防控常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照附录C。

6.5田间杂草化学防控

6.5.1芽前

播种后1d~3d每667㎡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mL~90mL或二甲戊乐灵150mL~200mL兑水50kg

~60kg喷雾,用药后1d再覆盖地膜。

6.5.2芽后

播种出苗后,杂草2叶~4叶期用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或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或10.8%精氟吡甲禾

灵乳油茎叶喷雾。

6.5.3中耕

生长中期杂草过多可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对杂草茎叶定向喷雾。

4

DB45/T1347—2016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豇豆常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指标及施药适期简表

豇豆常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指标及施药适期简表见表A.1。

表A.1豇豆常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指标及施药适期简表

病虫名称防治指标施药适期

立枯病全田出现3~5个发病中心苗期,发病初期

锈病病株率10%,叶片有病斑3~5个发病初期

叶斑病病株率10%,叶片有病斑2~3个发病初期

病毒病田间发现病株发病初期

根腐病病株率1%发病初期

疫病田间发现病株3株~5株发病初期

煤霉病病株率10%,病叶率达10%发病初期

灰霉病病株率达10%,病叶率达10%发病初期

炭疽病病叶率达10%,病叶率达10%发病初期

细菌性角斑病病株率达3%、病叶率达5%发病初期

轮纹病病株率达10%,病叶率达10%发病初期

白粉病病株率10%,叶片有病斑2个~3个发病初期

霜霉病病叶率15%~20%,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查见中心病株后10d~15d

枯萎病病株率达3%,全株个别分枝发病发病初期

根结线虫病病株率达10%,根结占整个根部的10%以下播植前土壤处理或发病初期

苗期至抽蔓期蓟马发生株率达15%,虫口密度2~3头/顶芽、侧芽;

蓟马若虫盛孵期于早上9时以前

花期蓟马发生株率30%,虫口密度达3~5头/花

豆荚螟虫口密度25头/百株;卵高峰期,5粒/百荚蚁螟盛孵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