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4/T 15.2-2021 防雷安全管理要求 第2部分: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DB4404/T 15.2-2021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珠海市防雷所、珠海市斗门区防雷所、珠海市金湾区应急管理局、珠海恒基达鑫国际化工仓储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曾汉溪、仇健、程建培、方文海、张生奇、童志明、郑伟民、王成、邱伟强、王光激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7
4404
珠海市地方标准
DB4404/T15.2—2021
防雷安全管理要求
第2部分: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Requirementsforlightingprotectionsafetymanagement
Part2:Technicalrequirementsfor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2021-06-30发布2021-11-01实施
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4/T15.2—2021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建筑物防雷装置.....................................................................2
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雷装置...........................................................4
6石油化工场所防雷装置...............................................................5
7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6
8市政基础设施防雷装置...............................................................7
9道路安全监视系统、电子警察系统防雷装置.............................................8
10建筑物燃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9
11建筑物幕墙工程防雷装置...........................................................10
12检测作业注意事项.................................................................10
13资质与资格.......................................................................11
14定期检测.........................................................................11
15检测报告.........................................................................11
附录A(规范性)检测报告..............................................................12
I
DB4404/T15.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为DB4404/T15《防雷安全管理要求》的第2部分。DB4404/T15由以下3部分组成:
——第1部分:管理;
——第2部分: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第3部分:隐患排查。
本文件由珠海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起草单位:珠海市防雷所、珠海市斗门区防雷所、珠海市金湾区应急管理局、珠海恒基达鑫
国际化工仓储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汉溪、仇健、程建培、方文海、张生奇、童志明、郑伟民、王成、邱伟强、
王光激。
II
DB4404/T15.2—2021
引言
防雷安全管理是根据珠海市雷电活动规律、雷电灾害发生特点,为满足本地区雷电防护需求、保障
防雷安全生产而制定的系列文件。
为规范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服务工作,制定本文件。
III
DB4404/T15.2—2021
防雷安全管理要求
第2部分: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珠海市行政区域内建筑物(含构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及机房、石油化工场所、加油
加气站、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安全监视系统、电子警察系统、建筑物燃气管道系统和幕墙工程防雷装置
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上述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5599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601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0650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JGJ/T139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QX/T109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2010界定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
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来源:GB50057-2010,定义2.0.5]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municipalinfrastructureengineering
为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城镇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给排水、热力、燃气,污水处理、城市照明、
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等市政基础设施所进行的规划、
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近距离敷设线路shortdistancelaying
1
DB4404/T15.2—2021
指线路敷设的位置与接闪器之间的最小平行净距小于等于1m,最小交叉净距小于等于0.3m。
自然引下线naturaldownlead
具有兼作传导泄流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上与接闪器、下与接地装置有良好接触的
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人工引下线manualdownlead
指明敷于建筑物表面或暗敷于建筑物结构层内,以传导泄流为目的而专门设置的金属导体,上与接
闪器相连,下与接地装置相连接。
4建筑物防雷装置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防雷分类除应满足GB50057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有低压电源或信号线路引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工程(如地下管廊、隧道等),当其不属于GB
50057所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但其内部电气、电子系统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
时,应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至少按GB50057规定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要求采取相应的防雷
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如金属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塔吊等施工器械,以及施工办公
用房、宿舍、堆料间等临时建筑),宜按GB50057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要求采取防
雷措施。
接闪器
4.2.1技术要求
除应符合GB50057、GB50601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接闪器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或高度大于10m的建筑物,应采用有固定支架的明装接
闪带;
•对于高度小于等于10m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或工业建筑物,当建筑外观要求较高
时可采用贴(暗)装接闪带,同时应在屋角、檐角、女儿墙阳角及屋面突出物等高雷击概率部
位装设高度大于等于0.3m的接闪杆,并在建筑物四周显著位置设立防雷安全警示标志;
•不同标高的接闪带(网)应大于等于两处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环路。
——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网)的杆塔、支柱宜能承受大于等于0.90kN/m2的基本风压。
——平屋面、坡屋面上的接闪带(网)敷设位置应符合GB50057的要求;圆拱形屋面的接闪带
(网)敷设位置应以圆拱顶或顶部脊线为中心分别向四周敷设形成网格。
——贴(暗)装接闪带的安装位置宜尽可能靠近易受雷击部位的结构外边缘且两者距离宜小于等
于20mm;贴装接闪带宜每隔小于等于1m采用卡箍固定;暗装接闪带的被覆层厚度宜小于等
于20mm。
——有固定支架的明装接闪带宜优先采用直径大于等于12mm的热镀锌(铜)圆钢或直径大于等
于10mm的圆铜、不锈圆钢;贴(暗)装接闪带宜优先采用大于等于40mm×4mm厚度的热镀
锌(铜)扁钢。
2
DB4404/T15.2—2021
——接闪器可采用焊接、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等连接工艺,但应确保持久可靠的电气贯
通;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焊接。
——接闪器上不应悬挂或近距离敷设各类电源线、通信线、信号线;不应在接闪器上安装照明灯
具、电视接收天线、视频监控等用电设施。
4.2.2检测要求
除应符合GB/T21431、GB50601规定的方法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查接闪器的布置是否符合GB50057的要求;首次检测时,应根据滚球半径计算接闪器的
保护范围;
——对于贴装接闪带,应检查其固定卡扣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检查其敷设位置是否靠近易
受雷击部位的结构安装面外边缘;
——对于采用暗装接闪带,应检查其敷设位置是否靠近易受雷击部位的结构外边缘,测量被覆层
厚度,确认建筑物四周显著位置是否设立警示标志;
——检查接闪器的焊接工艺是否符合GB50601的要求。
引下线
4.3.1技术要求
除应符合GB50057、GB50601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明装引下线采用热镀锌圆钢、镀铜圆钢时直径宜大于等于12mm,采用圆铜、不锈圆钢时直径
宜大于等于10mm。
——当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6mm时,应至少利用两根钢筋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
•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16mm时,应利用四根钢筋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
•每组引下线的各钢筋之间,宜自标高±0.00m处起,每两层并在屋面层处相互焊接连通,
形成短路环。
——对于金属结构建筑,宜将其所有的金属结构柱直接与接地装置作电气连接。
4.3.2检测要求
除应符合GB/T21431、GB50601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首次检测时,应对暗装引下线的以下隐蔽部位进行检测:
•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处;
•引下线各分段之间的连接处;
•柱筋引下线的短路环;
•为防侧击接闪器、均压环、幕墙金属结构以及其他防雷等电位连接而设置的预留接地端子。
b)测量人工引下线与易燃材料墙体或墙体保温层的间距是否符GB50601的要求。
c)测试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是否形成电气通路。
接地装置
4.4.1技术要求
除应符合GB50057、GB50601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3
DB4404/T15.2—2021
•宜优先利用建筑物桩基础结构钢筋(预制管桩钢筋直径大于等于8mm,搅拌桩钢筋直径大
于等于12mm)作为垂直接地体。每一引下线处利用作为垂直接地体的桩筋数量宜大于等于2根;
被利用的桩筋宜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桩(单桩承台除外),并通过承台板筋(直径大于等于
12mm)相互焊接连通;
•宜优先利用建筑物槽形、板形或条形基础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4mm)作为水平接地体,每
组接地体利用钢筋的数量宜大于等于2条;同时,各组水平接地体应相互焊接连通形成接地网
格。
——人工垂直接地体当采用热镀锌(铜)圆钢时直径宜大于等于16mm,采用热镀锌角钢时尺寸宜
大于等于50mm×50mm×5mm;人工水平接地体当采用热镀锌(铜)圆钢直径宜大于等于
16mm,热镀锌扁钢尺寸宜大于等于50mm×5mm。
——在易出现地基沉降、水土流失等区域,人工接地体的埋深应大于等于1m。
4.4.2检测要求
除应按GB/T21431、GB50601规定的方法检测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首次检测时,应对接地装置的以下隐蔽部位进行检查:
•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处;
•水平接地体各分段之间及其与垂直接地体之间的连接处;
•接地网格的尺寸、位置。
b)当采用人工接地体时,宜每隔3年作局部开挖检查其腐蚀情况;当接地体所在区域出现地基沉
降、水土流失时,宜每年作局部开挖检查接地体埋深。
c)首次检测时,应测量从接地装置引出的预留接地端子与防直击雷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并判断是
否符合本文件要求。
防雷等电位连接
4.5.1技术要求
除应符合GB50057、GB50601、GB50343有关规定外,所有电气、电子系统的预留防雷等电位连接
端子不应从防直击雷引下线中直接引出。
4.5.2检测要求
除按GB/T21431、GB50601规定的方法检测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首次检测时,应确认防雷等电位连接的预留端子位置符合本文件4.5.1条要求。
——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应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或兆欧表测试电子系统各金属组件
与接地系统的绝缘状况,其绝缘电阻值宜大于等于50MΩ。
电涌保护器(SPD)
4.6.1技术要求
应符合GB50057、GB50601和GB50343有关规定。
4.6.2检测要求
按GB/T21431和GB50601规定的方法检测。
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雷装置
4
DB4404/T15.2—2021
技术要求
除应符合GB50057、GB50601、GB50343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位置:
•尽可能避免设置在建筑物的顶三层,宜优先考虑设置在低楼层;
•尽可能避开建筑物的周边或有防直击雷引下线柱从机房空间穿越,宜优先考虑处于建筑物
的中央位置。
——机房应有空间屏蔽措施,按屏蔽方式可分为板型屏蔽或格栅型屏蔽两种。
•板型屏蔽材料可采用厚度为0.3mm~0.5mm的彩钢板,格栅型屏蔽材料可采用金属(钢、铜)
丝筛网;
•当屏蔽效能要求较高时,宜选用厚度较大的屏蔽板材或丝径较大、孔径较小的屏蔽筛网;
•屏蔽体各部件之间及屏蔽体与建筑物主体防雷装置之间应形成持久可靠的电气通路。
检测要求
除应按GB/T21431、GB50601规定的方法检测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位置是否符合本文件要求;
b)首次检测时,应采用等电位连接测试仪测量屏蔽导体之间以及屏蔽体与等电位预留接地端子
之间的过渡电阻,结果应小于等于0.2Ω;
c)检测机房内部设备的摆放位置与屏蔽壁(顶)之间的安全距离,判断是否符合GB50057的要
求。
6石油化工场所防雷装置
技术要求
石油化工场所的防雷装置应符合GB50057、GB50650、GB15599、GB50074等有关规范的要求。
检测要求
除应符合GB/T21431、GB50601、GB50650等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检查非金属粉粒料桶仓、通风开放式冷却塔和机械鼓风逆流式冷却塔是否设置接闪网并测量
其网格尺寸。
——对利用金属装置本体做接闪器的物体进行检查确认,并应符合GB50650的要求。
——检测用作接闪器的金属装置外壳顶部和外侧上部厚度、金属放空管口厚度,并应符合GB
50057、GB15599等有关规范要求。
——确定各类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突出物,以及其它不能作为接闪器的突出装置,是否处
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
——检测塔体、炉子、金属罐体、金属桶仓、每组钢框架、每组管架等较大金属物的接地点是否
大于等于2处,接地点间距是否小于等于18m。
——金属管道等长金属物:
•检测每根金属管道是否与己接地的管架做等电位连接,多根金属管道互相连接后,是否再
与己接地的管架做等电位连接;
•检查管架上敷设输送可燃性介质的金属管道,在始端、末端及分支处,是否设置防闪电感
应的接地装置,测试其工频接地电阻是否大于30Ω;
5
DB4404/T15.2—2021
•检测进、出生产装置的金属管道,在装置的外侧是否接地,是否与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
置和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检测直接埋地管道,是否在埋地之前及出地后各接地一次。
——金属物等电位连接
•检测炉子上的金属构件是否均与炉子的框架做等电位连接;
•检测静设备区的平台金属栏杆是否连接成良好的电气通路,是否通过沿柱明敷的引下线或
柱内主钢筋与接地装置相连;
•检测机器设备区的机器设备和电动机安装在同一个金属底板上时,是否将金属底板接地;
安装在单独混凝土底座上或位于其他低导电材料制作的单独底板上时,是否将二者用接地线
连接在一起并接地;
•检测冷却塔的钢楼梯、进、出水金属管是否与冷却塔接地装置相连;塔顶平台四周金属栏
杆是否连接成良好电气通路;
•检测可燃液体装卸站的露天装卸作业场所是否将金属构架接地;进入装卸站台的可燃液体
金属管道是否在进入点接地;
•检测排放设施及金属附件(如: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阻火器、量油孔、人孔、透光
孔、切水管等)是否做等电位连接;
•检测电气、信号线路是否采用铠装屏蔽电缆或穿钢管、桥架敷设,屏蔽层是否接地并与电
气设备的外壳、保护罩相连;
•设专用引下线时,检测钢筋混凝土柱子的钢筋是否在最高层顶和地面附近分别引出接到接
地线(网);
•检测金属物与引下线的空间距离,并应符合GB50650的要求;
•首次检测时,应确认浮顶(含内浮顶罐)与罐体电气连接的导体材料、规格,并应符合GB
50074的要求;
•检查输送易燃易爆物质管道末端的接头、内衬等金属构件是否良好接地。
7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
技术要求
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应符合GB50057、GB50156等有关规范的要求。
检测要求
7.2.1检测加油加气站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并按GB50156规定的方法进行。
7.2.2首次检测时,应检测以下内容:
a)查阅储油、储气设施隐蔽工程记录是否完整。
b)测量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罐体壁厚。
c)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7.2.3检查以下部位是否接地:
a)加油(气)机、罐体等主要设备是否进行防雷接地,接地点数量应大于等于2处。
b)输油、输气管道的始端、末端和分支处是否接地。
c)卸车(气)场地是否设卸油或卸气时用的接地端子;首次检测应检查接地端子箱与卸油品口的
距离,要求应大于等于1.5m。
7.2.4检测以下部位是否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包括: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当采用铜质导体时,
其截面积应大于等于6mm2;测量其两端过渡电阻,要求应小于等于0.03Ω。
6
DB4404/T15.2—2021
a)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放散管、通气管、卸油夹、量油孔、泄油管、油气回收
管、管道法半盘、金属盖板、护套钢管等金属附件与接地端子之间应形成电气通路。
b)加油(气)机金属外壳、内部防爆电源盒、分体泵、油气分离器、真空泵、线路屏蔽层和保护
钢管等金属构件与接地端子的应形成电气通路。
c)加油(气)软管末端金属构件、防撞桩、油(气)管道接头、压缩机等与接地端子之间应形成
电气通路。
d)油罐车卸油用的卸油软管、油气回收软管与两端快速接头之间应形成电气通路。
e)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
金属材料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敷设的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
亦应做跨接。
7.2.5配电、信息系统的电缆金属外皮或电缆金属保护管两端均应接地,在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压
水平相适应的电涌保护器。
7.2.6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加油加气站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不应使用容易产生火花的检测
工具、设备。
8市政基础设施防雷装置
路灯
8.1.1技术要求
8.1.1.1对于立杆式路灯,当其高度大于等于4m时,应采取防直击雷措施;当其高度小于4m时,应
采取防雷接地措施。
8.1.1.2对于落地式、壁挂式路灯,应将其金属灯具、支架等可导电部位通过等电位连接导体与接地
装置相连接;当PE线截面积大于等于6mm2时,可通过PE线作为等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S 04605-2004 托盘输送机维护检修规程 2004-06-21
- SH/T 0021-1990 喷气燃料中环烷酸皂含量测定法 1991-03-27
- EJ/T 763-1993 轻水试验研究反应堆水质技术条件 1993-04-14
- HB 2053-1989 定位件 1989-05-13
- HB 6672-1992 尼龙带舌系带技术条件 1993-02-22
- YS/T 535.1-2006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重量法测定湿存水量 2006-07-27
- HB 1-157-1983 短螺纹十字槽120°半沉头螺栓 1984-05-31
- HB 6924-1994 二齿粗加工立铣刀偏背刀用样板和校对样板 1994-06-01
- HB 5193.1-1981 镀层和化学覆盖层耐蚀性检验 1982-01-30
- HB 3379-1982 机夹车刀技术条件 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