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341-2008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2341-2008 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of 1∶25000 1∶50000 1∶100000 topographic map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0年06月
-
200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 起草人:
- 兀伟、邓国庆、宋英贤、许卓群、吴孟起
- 出版信息:
- 页数:49页 | 字数:8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7
a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代替GB
0001:100000
1:250001:5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forfieldwork
Specificationsaerophotogrammetric
of1:250001:500001:100000
topographicmaps
2008-06-20发布
宰瞀鹘紫瓣訾矬瞥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GB/T12341—2008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5基础控制点测量………………
6像片控制点测量………………·
7综合法测图……·
8像片调绘………·
9图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航线网布点控制点问的间隔基线数
附录B(资料性附录)区域网布点图形……
附录C(规范性附录)
R值表…………”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控制像片整饰格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检查角允许误差………………··
附录F(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ⅢⅣ●●●0,地M趴弘∞强们n北蚰¨
地形图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表示规定
12341—2008
GB/T
刖昌
t
12341--1990《I:2550
本标准代替GB000、1000、l:i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本标准与GB12341--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标准进行了
修订;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8项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调绘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兀伟、邓国庆、宋英贤、许卓群、吴孟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12341——1990一
Ⅲ
12341—2008
GB/T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
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
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
行制定标准。
Ⅳ
12341—2008
GB/T
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
外业作业基本要求。
t25t50
本标准适用于1000、1000、1:i00
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生产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156611i5l
GB/T000,1:10000,1:25000,1;50ooo,1100
ooo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l:501:100
GB/T000000
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地形
图图式
i001
CH/T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
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
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总则
3.1地形图规格
3.1.1空间参考系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如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投影、高
程系统按GB/T18315执行。
3.I.2分幅与编号
分幅与编号按GB/T13989执行。
3.1.3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按GB/T18315执行。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地面坡度和高差划分(见表1)。
当高差与地面坡度矛盾时,以地面坡度为准。一幅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
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助曲线。
3.1.4高程注记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是图上每100cm2内,平地、丘陵地为10~
20个,山地、高山地及地形特征点稀少地区为8~15个。
m,1;50
高程注记以米为单位,1:25000成图应注至0.1000、1:i00000成图应注至整米。
3.1.5符号与注记
地形图符号及各种注记均按GB/T20257.3的规定。
】
12341—2008
GB/T
裹1地形类别的确定
地面坡度高差
地形类别
(。)
平地<2<80
丘度地2~6(含2)80--300(含80)
山地6~25(古6)300~600(舍300)
高山地≥25≥600
3.2精度
3.2.1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最大误差按GB/T18315的规定执行。
3.2.2山地、高山地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的位置时,等高线高程精度可按式(1)计算。
mh一士~石2+b2tail2口…………(1)
式中:
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n——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6——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
a——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单位为度(。)。
1mm。基础控制点
3.2.3像片平面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土o.
指可用作首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
特殊困难地区可相
3.2.4像片高程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
应放宽0.5倍。
哀2像片商程控制点对于基础控制点的中误差规定单位为米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1l250001t500001{100000
平地0.40.81.5
丘腔地O.51.02.0
山地O.61.22.5
高山地1.22.55.0
3.3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
3.3.1调绘方式可采用全野外调绘法或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以下简称综合判调法)。
3.3.2按GB/T13923规定的要素类进行调查和注记。
3.3.3调绘时,对地物、地貌要素要进行综合取舍,使地物、地貌主次分明、符号运用恰当、图面清晰易
读、能形象地反映地区的总貌特征。
3.3.4调绘在像片上有影像的地形要素,按影像准确绘出,最大移位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3ram,像片
上无影像的重要地形要素应补测,其与四周明显地物相关位置的移位差不应大于图上0.5Inln,特殊困
mitt。
难地区不能大于图上0.75
3.3.5当所调绘要素没有合适的符号时,可用类似的符号代替,或增设符号,并应加注说明。
3.4对大地资料的要求
3.4.1一般地区三角点(包括精密导线点)的密度不少于:1;25000地形图每幅2点,1-50000地形
t100km,
图每幅3点,1000地形图每幅6点。一般地区四等以上水准路线的间距,在平地不超过30
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点数不足及间距不满足要求的图幅,可进行基础控制点测
量,但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
2
12341—2008
GB/T
3.4.2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表、网图及点之记等资料应齐全。
3.5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航摄资料应符合GB/T
15661的规定。
3.6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在技术设计
书中应明确说明。
3.7技术设计
按CH/T
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4.1像片控制点条件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目标条件与其他像片条件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
条件;
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
cm(18cm×18cm×23
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像幅)或1.5cm(23cm像幅),综合
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应大于1ram;
cm(18cmXl8
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一般应大于3cm像幅)或
5cm(23cm×23cm×18
cm像幅),旁向重叠过大时,可大于2cm(18cm像幅)或3cm
(23crux23cm像幅)l因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两点裂开
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不能大于2cm;
mm以上。
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
4.2航线网布点
4.2.1加密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
空中三角测量中加密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应按式(2)、式(3)进行估算。
m,一士0.28×梳。√矛]j磊了可…………(2)
式中:
m。——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
^——像片放大成图的倍数;
m。——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
n——航线方向相邻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
t-T..........................................一
mh=士0.088×;!m。~/一+23n+100…………(3)
D
式中:
m“——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H——相对航高,单位为米(m),
6——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m。——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
n——航线方向相邻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
4.2.2航线布点
4.2.2.1t100
一般以两幅图为单位,困难地区1000以三幅图为单位。每条航线应布设6个平高点
(见图1)。当使用宽角航摄仪进行摄影时(焦距i00mm以上),应在航线两排平高点的中线附近加布
1个高程点,如图1的“×”处。(图1~图12中:·高程点、o平面点、o平高点、口像主点)
3
1234卜一2008
GB/T
9oo
oXo×o
oo剿
oo
o
ooo
圈1
平面与高程允许距离发生矛盾时,应以高程为准。
4.2.2.3控制点的点位除满足4.1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
a)航线两端的上下对点应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互相偏离一般不应大于半
条基线,个别最大不能超过1条基线;
b)航线中间的两控制点,布设在两端控制点的中线上,其偏离一般不超过左右2条基线的范围;
困难地区偏离不超过左右3条基线,其中一个控制点位于中线上或两个控制点同时等距离向
中线异侧偏离,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一侧偏离时,不能超过1条基线。
应布在中线上,其偏离不能大于1条基线。
圈2
4.2.3构架航线布点
t100
4.2.3.1困难地区1000测图,采用垂直于测图航线的构架航线进行加密成图。
4,2.3.2每条控制航线应布设6个平高点。相邻两个控制点或两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按4.2.2.2规
定执行。控制航线之间的距离根据测图航线加密要求按4.2.2.2规定执行。
4.2.3.3控制航线控制点的点位要求应符合4.2.2.3的规定。
4.3区域网布点
4.3.1区域网的划分
4.3.1.1区域网的划分应依据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测区地形特点、航区的实际分划、程序具有功
能等全面进行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实施方案。
4.3.1.2为方便作业和保持图内加密精度基本一致,区域网宜以横两幅纵两幅进行划分。也可不按图
幅而按航线段或航摄分区划分区域网。
4.3.2区域网平高点的布设
4.3.2.1区域网平高点应按周边进行布设。
4.3.2.2当航摄比例尺等于或小于成图比例尺,区域网航线数为6条及以下时,周边按不少于6个平
高点进行布设(见图3、图4)。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成图比例尺时.区域网航线数为4条及以下,周边按不
12341—2008
GB/T
少于6个平高点布设(见图5、图6)。
圈3田4
图5图6
4.3.2.3当区域网航线数为6条(或4条)以上时,周边按8个平高点布设(见图7、图8)。
图7圈8
4.3.3控制点间的基线数
区域网中,平高点间和高程点间的基线数可按式(2)、式(3)计算后适当放宽。区域网每条航线首末
上下均应布设高程点,参见附录B。
4.3.4圈幅分区布点
按图幅分区布点的要求如下:
a)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4.3.1.2和4.3.2的规定;
b)布设图形参见附录B中图B.1、B.2;
c)周边控制点的点位要求应符合4.2.2.3的规定,内部点位可在左右2条基线范围选取,并宜位
于旁向重叠处。
4.3.5航线段分区布点
按航线段分区布点的要求如下;
a)控制点间基线数应符合4.3.3的规定,或参见附录B中表B.1;
b)布设图形参见附录B中图B.3、图B.4;
c)两端控制点的点位与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中间点可左右偏离1条基线,最大不能偏离2条
基线。
4.3.6不规则区域网布点
4.3.6.1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在凸角转折处布平高点,凹角转折处布高
程点。
4.3.6.2若凹角转折点与凸角转折点之间距离超过4条基线,在凹角转折处应布设平高点,参见附录
B中图13.5。
5
GB/T12341—2008
4.3.6.3区域周围两控制点间沿航向方向的跨度超过7条基线时,应在中间补加1个高程点。
4.3.7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
区域网中补飞航线结合处的布点应保证连接精度,一般可在结合处加布1个平高点,参见附录B
中图B.6。
4.4全野外布点
4.4.1综合法成圈
像片纠正时,每一隔号像片四个角上各布设1个平面点(见图9)。若需分带纠正,图9的平面点均
应改为平高点。当航线问像片交错,控制点不能共用时,应分别布点。
图9
4.4.2微分法成图
每个立体像对应布设4个平高点和1个高程检查点(见图10)。高程检查点应位于垂直于航向的
两行平高点的大致中央。左右偏离时,距垂直于航向的两行平高点连线应分别大于基线长的1/3。如
果检查点在方位线两侧的两个高程点连线之外时,离开连线不应大于1cm(见图11)。
图10图11
4.4.3全能法成圈
每个立体像对的测绘范围内布设4个平高点(见图12)。多倍仪测图时,可采用每隔号像片测绘范
围内四个角上各布1个平高点的双模型布点。
围12
12341—2008
GB/T
4.4.4高程全野外布点
微分法成图和全能法成图所布设控制点,如果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则仅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
测,图10~图12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
4.4.5点位的要求
除满足4.1规定外,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
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四个基本定向点宜尽量成矩形分布,相互间高差应尽量小,微分
法成图中高程检查点与像对内四个定向点的高差应尽量大。
4.5特殊情况的布点
4.5.1航摄分区接合处的布点
两航摄分区使用同一类型的航摄仪器,焦距之差小于0.03mm,航向重叠正常,旁向衔接错开小于
10%,衔接后的弯曲度在3%以内,航高差在摄影时平均相对航高的1/5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航线布
点。否则,控制点应布在航摄分区分界的重叠部分内,相邻航线应尽可能公用,如果不能公用,应分别布
点,并注意避免产生控制漏洞。
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存在航摄漏洞时(航向重叠度小于53%),应以漏洞为界分段布点,漏洞部分采用单张像片铡图或
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
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航线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小于2cm而大于lcm,且影像清楚时,应在该重叠部分补测l~2个高程
点}如果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ITI,重叠不够部分可采用单张像片测图或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
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
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要求:
a)点位落水时(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
当落水范围的大小或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按正常航线布点。当落水范围的太小或
位置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应分段布点。
b)像主点1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c)定向点的标准点位为落水区,在离开像主点4cm以外的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
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4.5.5水滨与岛屿的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am以
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
当一张像片内大部分是水域,只有个别零星分布小岛,难以按规定布点时,外业布点应以能控制岛
屿的大小、方位和高程为原则酌情布设2~4个平高点。
5基础控制点测量
5.15”级平面控制测■
5.1.1精度要求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
小三角点和光电测距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三角高程导线,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
5”级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02mm。
5.1.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5.1.2.1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宜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
度)不大于10Film的Ⅱ级光电测距仪。
12341—2008
GB/T
5.1.2.2附合导线技术要求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
裹3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平均边长导线全长导线全长方位角闭合差水平角测回数
成图比例尺边数
相对用合差(”)DJ:DJ。
1l250001750000
1/15
3
1l5000027801/12000
1:250001Z60000
1/17
551I5000018901/14000l∞百36
1{100000281401/11000
1l50000101001/16000
10
11100000151501/14000
注:一为转折角个数。
5.1.2.3结点导线技术要求
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长度为表3中规定导线全长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长度不大于导线全
长的0.5倍。
5.1.2.4光电测距导缝布设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t
a)用光电测距仪施测的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
问,应尽量布设成等边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之差一般不大于45。;
b)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大于按式(4)计算的值。
^≤250×s…………(4)
式中:
^——导线边两端高差,单位为米(m);
s——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in)。
5.1.2.5光电测距导线测距
光电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
a)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光电测距仪进行认真检验;
b)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
时,应停止观测I
c)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应不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的读数问较差应小
于10mm,单程测回较差应小于15mm;
d)每边应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0.5℃,气压应读至133.32Pa。
5.1.3小三角测量
5.1.3.1小三角点的精度和规格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按表4规定。
表4,1、--角点的测量精度
I潞角中误差水平角涮回数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DJ2Dh
500000036
1/401/zo
12341—2008
GB/T
5.1.3.2线形锁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边长应尽量相等。求距角一般不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
30。,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c)。有条件
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大于表5的规定。
表5线形锁的要求
三角形边长线形锁全长
成圈比例尺三角形个数
1l250006~8725
1t500006~81250
1:10000010~1215100
5.1.3.3插网
插网应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网的三角
形各边应对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方向可单向观测。
5.1.3.4插点
000成图不应超过7km,1;50000成图不应超过
插点的交角不应小于30。。交会边长1:25
12km,1:100000成图不应超过15km。插点与国家等级点或两插点间的距离短于平均边长时,应尽
量组成联测图形。插点边应双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5.1.4选点和埋石
选点和埋石要求如下;
a)选点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
b)5”点根据需要适当埋石,一般不造标’
c)点名宜采用附近地理名称。
5.1.5水平角观测
5.1.5.1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
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方向数大于7个时,应分组观测,每组应采用共同的起始
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
5.1.5.2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八万分之一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
行归心改正。
5.1.5.3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6。
表6水平角观测限差单位为秒
限差DJ:DJs
半测回归零差1224
2C变动范围1836
各澍回同一方向的较差1224
三角形闭合差1515
5观测结果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2C变动范围或测回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
¨幻"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t/a,或归零差超限,以及一铡回中起始方向的2C变
动范围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
o一个测站上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i/3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需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
9
12341—2008
GB/T
5.1.6平面坐标计算
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
a)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行方
向改正I
b)线形锁(网)和三角锁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
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I
c)插网平差宜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
差应小于图上0.1mm;
d)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
e)导线点的平差可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归算到平均海
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
f)平差计算取位按表7的规定。
表7平差计算的取位
I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对数或函数坐标计算最后坐标值坐标方位角
,16位0.010.1l
5.1.7外业观测资料限差检验
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5)计算;
ri————————一
m目-士√蚤(w—W)/3n
式中:
m。——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1
w。——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m——三角形个数。
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6)计算I
rj————————————一
mp一士^/∑(^。/^’/np‘)向
式中:
m日——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却——计算,目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和(或)闭合环的个数。
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7)计算;
W^≤10×如
式中:
w^——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I
n——传递方位角个数。
d)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8)计算。
r:——一
W蔗10×√蚤酗·
】O
12341—2008
GB/T
式中:
ⅣR——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盈——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
n——传递方位角个数。
5.2高程控制测量
5.2.1精度要求
基础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规定的i/2。
5.2.2等外水准测量
5.2.2.1等外水准测量适用于平坦地区。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的水准点或四等水准
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
5.2。2。2等外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单程观测。支线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
5.2.2.3等外水准施测中,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i00m;成像特别清晰、稳定时,可放宽至
m~250m。
150/n,如遇跨越沟渠或河流时,可放宽至200
5.2.2.4等外水准测附合路线全长不应超过40km,支线全长不应超过12km,往返或单程双测的较
差、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40JKmm(L为路线总长,单位为公里)。
5.2.2.5工作间歇时,应在固定点上结束观测,也可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作为间歇点。间歇后,检测
两个转进点高差之差在6mm以内时,可继续向前施测。
5.2.2.6观测时使用双面标尺黑红面读数或单面标尺两次读数,读至毫米。立尺时应使用尺垫。
5.2.2.7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
裹8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
两读数高差之差一站之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总和视线最低高度
同一标三竺散之差mmnlm
t620100O.Z
5.2.2.8等外水准测量计算应以线路的公里数的倒数为权,按线路进行平差。计算过程中应取位至
0.001rn。
m,最后结果应取位至0.0l
5.2.3三角高程导线测量
5.2.3.1三角高程导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
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
5.2.3.2三角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对向观测。
5.2。3.3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至秒,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至厘米。
5.2.3.4垂直角的观测测回数及限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
裹9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垂直角的测回数爰限差
测回数
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之差
仪器类型
(”)
中丝法三丝法
DJ:2l15
DJ}4224
5.2.3.5三角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10的规定。
12:341—2008
GB/T
裹10三角高程导线的限差
三角高程导线全长
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
成图比例尺km
mm
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1l25000406000
iI5000075100100oos√蚤轷0.1S
11100000150200200
注;S为边长(km),^为边长总教。
5.2.4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5.2.4.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代替等外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超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
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
5.2.4.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单独施测,也可与光电测距导线同时施测。
5.2.4.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5.2.3.4执行。
5.2.4.4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施测要求见表11。
表11光皂测距离程导线的施测要求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全长
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
成图比例尺km
mm
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1l2500050608080
1l5000090100lSO150o.oa√蚤s,2O.08S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1184-1991 GC15型高速平缝机抬牙叉形曲柄技术条件 1991-07-03
- JB/T 7531-1994 旋压件设计规范 1994-12-09
- YBB 00122004-2015 笔式注射器用硼硅玻璃珠 2015-08-11
- HB 2069-1989 普通内卡钳 1989-05-13
- HB 5960-1986 尼龙嵌件六角凸缘锁紧螺母 1986-04-14
- QJ 833-1984 封印方法 1984-11-30
- SJ/T 11038-1996 电子玻璃软化点的测试方法 1996-11-20
- HB 2838-1976 快换夹头 d=18~60 1978-05-24
- SHS 04551-2004 1433-Z06丝束冷却机维护检修规程 2004-06-21
- HG 21537.1-1992 碳钢填料箱(PN0.6)(附编制说明) 199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