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DB63/T 1414-2015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414-2015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9-24
实施日期
2015-12-20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Z06

备案号:47893-2015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2015-09-24发布2015-12-20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414—2015

前言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以康、张法伟、徐兴良、林丽、郭小伟、李茜、刘淑丽、杜岩功、曹广民。

I

DB63/T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定了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和评估指标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海拔高度3200m~5200m之间,坡度<10°的平缓滩地,降水量在400mm~600mm的

由放牧活动导致的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评估及其综合治理。不包含沼泽化嵩草草甸。

2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高寒嵩草草甸

由寒冷中生、湿中生和旱中生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地下芽嵩草属植物为建群种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分

布在海拔3200m~5200m之间,多发育于平缓滩地、河流高阶地、浑圆低丘和山地,是典型的高原地

带性植被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顶极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冠层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针

茅、早熟禾和披碱草等为优势种,下层草本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美丽风毛菊、火绒草等杂类草为伴

生种。在青藏高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和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以下。土壤以高山草甸土

为主,具有较厚的草毡表层。

2.2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

高寒嵩草草甸在自然或人类干扰下,其系统的组成、结构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从一个稳定状态逆向

演替到次一级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经济服务功能或生态功能发生退化改变。

2.3

优势种

在草地群落中占优势的植物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个体数量较多、投影盖度较大、生物量较高、

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对其它植物种的生存有很大影响与控制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植物种。

2.4

绝对盖度

基于针刺法获取。即利用1m×1m的样方框,其内均匀分布100个小格,用粗约2毫米的细针,按顺

序在样方框的100交叉点上,从植被的上方垂直下插,记录细针每次接触的植物种,最后计算各个植物

种被接触的数次,用百分数表示。

2.5

1

DB63/T1414—2015

草毡表层

草毡表层是发育于土壤表层的、由不同年龄的活根和保持原状的死根交织磐结而成的、呈草毡状的、

具有有机土壤物质大量积存特性的植毡层,85%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于此层。随着发育年限的不同,其

厚度、分层颜色亦不同,发育成熟后的草毡表层韧性极大,不易被分离,为高寒草地所特有土壤发生层

次,是草毡寒冻雏形土系统分类的诊断表层。

2.6

表层根土体积比

垂直于地表0cm~10cm的土壤中根和土的体积之比。

2.7

表层土壤容重

垂直于地表0cm~10cm的土壤单位体积的烘干重量。

2.8

降水入渗速率

单位时间内地表单位面积土壤的入渗降水量。

2.9

表层土壤有机质

垂直于地表0cm~10cm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2.10

地上生物量

单位面积的样方内,齐地面剪割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当年嫩叶所获得的干草产量。包括牲畜可食牧

草产量和不食草产量。

2.11

植被功能群

由于共同享有一些关键的功能性状而对特定环境因子有相似反应机理并对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有相

似影响的不同植物种类的组合。依据牲畜的采食性能,将草地群落中的植物划分为可食牧草和不可食牧

草。

3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原则

3.1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是在同一类型,具备相似气候、土壤背景的高寒嵩草草甸内进行。

3.2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生物指标主要依据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优势种、可食牧草绝对盖度和草

地的地上生物量等来衡量。

2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