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14-2011 工业碳酸钡

GB/T 1614-2011 Barium carbonate for industrial use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614-2021 |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14-2011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7-20
实施日期
2012-05-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碳酸钡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钡盐、颜料、光学玻璃制造、电子玻璃、玻壳及无线电元件等工业碳酸钡。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新申世纪化工有限公司
起草人:
李光明、郭兰疃、邢士军、申静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2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71.060.50

G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14

代替GB/T1614-2011

工业碳酸钡

Bariumcarbonateforindustrialuse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GB/T1614—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614—2011《工业碳酸钡》,与GB/T1614—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

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碳酸锶指标和盐酸不溶物灼烧残渣的合格品指标(见5.2,2011版的4.2);

b)更改了细度中粒状筛余物的指标为与用户协商(见5.2,2011版的4.2);

c)增加了钠指标(见5.2)

d)删除了总硫含量测定的燃烧容量法(见2011版的5.7.2);

e)增加了总硫含量测定的红外线吸收法(见6.8.2);

f)增加了钠含量的测定方法(见6.10)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79年首次发布为GB1614—1979,1989年第一次修订,1999第二次修订,2011第三次修订;

——本次为第四次修订。

I

GB/T1614—XXXX

工业碳酸钡

警告: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本产品属第6类6.1项毒性物质,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在试

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腐蚀性,如溅到皮肤或眼睛上应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就医。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碳酸钡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工业碳酸钡。该产品主要用作生产电子玻璃、光学玻璃、电子及工业陶瓷、水处理剂、

磁性材料、玻壳、电子元器件及其他钡盐的原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3049—2006工业用化工产品铁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GB/T6003.1金属丝编制网试验筛

GB/T6678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HG/T3696.2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2部分:杂质标准溶

液的制备

HG/T3696.3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3部分:制剂及制品

的制备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BaCO3

1

GB/T1614—XXXX

相对分子质量:197.34(按2018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5要求

5.1外观:白色粉末或颗粒。

5.2工业碳酸钡按照本文件规定的试验方法检测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指标

项目

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主含量(以BaCO计)w/%≥99.299.098.5

3

碳酸锶(SrCO)w/%1.02.0

3≤0.4

水分w/%≤0.30.30.3

盐酸不溶物灼烧残渣w/%≤0.10.20.4

氯化物(以Cl计)w/%≤0.01——

总硫(以SO计)w/%0.350.45

4≤0.25

铁(Fe)w/%≤0.0010.0030.005

钠(Na)w/%≤0.10.150.3

粉状125μm试验筛筛余物≤0.20.30.5

a

细度w/%

粒状筛余物与用户协商

a对陶瓷电容器用的粉状产品其细度(45μm筛余物)≤1%。

6试验方法

6.1一般规定

本文件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2008中规定的三

级水。试验中所用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HG/T3696.2、HG/T3696.3

之规定制备。

6.2外观检验

在自然光下,于白色衬底的表面皿或白瓷板上用目视法判定外观。

6.3主含量的测定

6.3.1原理

试样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加入硫酸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经过滤、洗涤、灰化、高温灼烧至质

量恒定,根据硫酸钡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钡含量。

2

GB/T1614—XXXX

6.3.2试剂或材料

6.3.2.1盐酸溶液:1+3。

6.3.2.2硫酸溶液:1+15。

6.3.2.3氨水溶液:1+1。

6.3.2.4硝酸银溶液:17g/L。

6.3.2.5甲基橙指示液:1g/L。

6.3.3仪器设备

6.3.3.1恒温水浴。

6.3.3.2高温电炉:温度能控制在800℃±20℃。

6.3.4试验步骤

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烧杯中,加25mL水,盖上表面皿。再加5mL盐酸溶

液,待试样溶解后,加热至沸。置于约80℃恒温水浴上,待溶液澄清后,用慢速滤纸过滤,用热水洗

涤残渣至无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收集滤液及洗液于500mL烧杯中。加2滴~3滴甲基橙指示液,

用氨水溶液中和至恰呈淡黄色,加2mL盐酸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约为300mL。

将溶液加热至沸,取下,立即在不断搅拌下以均匀速度加入10mL热的硫酸溶液,盖上表面皿。移

至约80℃水浴上保温lh。然后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用热水洗涤沉淀至滤液无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检

验)。将沉淀连同滤纸置于预先于800℃±20℃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瓷坩埚中,在电炉上低温干燥、灰化,

然后置于800℃±20℃的高温电炉中灼烧至质量恒定。

6.3.5试验数据处理

主含量以碳酸钡(以BaCO计)的质量分数w计,按公式(1)计算:

31

(mm)0.8455

w10100%„„„„„„„„„„„„„(1)

1

m

式中:

m——沉淀和瓷坩埚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1

m——瓷坩埚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0

0.8455——将硫酸钡换算成碳酸钡的系数;

m——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2%。

6.4碳酸锶含量的测定

6.4.1原理

试样用盐酸溶解,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于460.7nm处,使用空气-乙炔火焰,采用标准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