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17-2003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317-2003 The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echanized wheat production oper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 起草人:
- 郭颖林、张健美、曹发海、高伟、黄海辉、阚巍。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备案号: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17—2003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2003-01-24发布2003-01-24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317—2003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机械耕整地……………1
3.1技术要点……………1
3.2机具检查与调整……………………2
3.3田间作业操作规范…………………2
3.4质量要求……………3
4机械播种………………3
4.1技术要点……………3
4.2机具检查与调整……………………3
4.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5
4.4质量要求……………5
5机械灌溉………………6
5.1技术要点……………6
5.2机具检查与调整……………………6
5.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7
5.4质量要求……………7
6机械植保………………7
6.1技术要点……………7
6.2机具检查与调整……………………7
6.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8
6.4质量要求……………9
7机械联合收获…………………………9
7.1技术要点……………9
7.2机具检查与调整……………………10
7.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10
7.4质量要求……………11
I
DB34/T317—2003
前言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为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规范机械作
业要求,根据我省目前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状况,特制定本标准。
DB34/T×××《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从技术要点、机具检查与调整、田间作业操作规
程、质量要求四个方面,针对小麦生产中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获
五个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制定了技术规范。
本标准的本次版本为第一版本。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颖林、张健美、曹发海、高伟、黄海辉、阚巍。
II
DB34/T317—2003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生产主要环节耕整地、播种、灌溉、植保、联合收获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提
出了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机具检查与调整、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生产的机械化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8097–1996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
GB10395.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10395.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保机械
GB10395.7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7部分:联合收割机、饲料和棉花收获机
GB10395.8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8部分:排灌泵和泵机组
GB/T15404–1994喷雾器试验方法
GB16151.6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铧式犁
GB16151.7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旋耕机
GB16151.8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圆盘耙
GB16151.9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播种机
GB16151.12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谷物联合收割机
JB/T9782—1999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
JB/T6274.1-2001谷物条播机技术条件
3机械耕整地
3.1技术要点
3.1.1根据不同区域小麦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机具和作业工艺。
耕性良好的土壤宜用铧式犁耕翻,然后用钉齿耙或圆盘耙耙地;耕性不良的土壤可先用深松机松土,再
用旋耕机旋耕,也可直接用旋耕机完成耕整地作业;高产小麦田块要选用能深耕深松和精细整地的机具
和作业工艺。
3.1.2耕作应适时。前茬作物收获后,必须适时灭茬,在土壤宜耕期内进行耕作。对需进行秸秆还田
或灭茬的田块,应选择秸秆还田机或反转旋耕灭茬机先进行秸秆还田或灭茬作业。
3.1.3耕地前应结合农田的地形、土壤条件划分耕地地段,地段的长度与宽度要便于机具操作,并合
理选择耕地方式(内翻法、外翻法、套耕法)。
3.1.4斜坡地耕作方向应与坡向垂直,尽可能进行水平耕作。
1
DB34/T317—2003
3.1.5确定作业耕深,一般在16cm~25cm。原来耕层较浅的应结合增施有机肥料熟化土壤,适当增
加耕深,最大耕深以25cm左右为宜。
3.1.6对土层薄、底土肥力低、熟化慢的土壤,可采取上翻下松,分层耕作。
3.1.7随犁深施的化肥,施肥量要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施肥应连续均匀无断条。
3.1.8原则上耕地后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情况下,必须紧接着耙地,也可耕耙联合作业。特别松软的土
壤要用镇压器镇压,使土壤保持适当的紧密度。
3.1.9合理使用耙地方法(梭形耙法、套耙法、交叉耙法)及耙地次数。先重耙,破碎垡片,后轻耙
平地。重耙耙深16cm~20cm,轻耙耙深10cm~12cm。
3.1.10耙地时相邻两行间应有10cm~20cm的重叠量,避免漏耙。
3.1.11采用少免耕技术时,通常用旋耕作业代替犁耕和耙地作业,旋耕深度视土壤墒情而定,一般为
8cm~12cm。实行浅旋耕条播联合作业时,用浅旋耕条播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旋耕灭茬、碎土、播种、
盖籽、镇压等多道工序作业,旋耕深度为3cm~5cm。
3.1.12浅旋耕条播作业旱地宜选择土壤含水率20%左右,稻茬地宜选择土壤含水率20%~30%时进
行,播后及时开沟(视播种期天气影响,可播前开部分墒沟),开沟深度一般为25cm~35cm,间隔3m~
4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
3.1.13从麦田灌溉的角度考虑,需要进行作畦的田块,要根据土地平整的程度来确定畦地的长宽与腰
沟的多少。在既便于麦田灌溉,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情况下,一般要求畦宽3m~4m。
3.1.14深耕深松技术应用在同一田块,宜2~3年进行一次。三漏田不宜进行深松。
3.2机具检查与调整
3.2.1铧式犁、旋耕机、圆盘耙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GB16151.6、GB16151.7、GB16151.8的规定。
3.2.2铧式犁应检查调整犁铧、犁壁、犁侧板等工作部件安装位置,要求接缝严密,犁体上埋头螺钉
与安装件表面光滑。犁尖、犁刃应保持锐利,磨损严重应修理或更换。
3.2.3悬挂犁要按要求进行入土角、耕深、正位、横向水平、纵向水平的调整。正式耕地前进行试耕
调整。对犁架水平、耕深、耕宽、正牵引调整必须反复多次进行,并按要求进行限位。
3.2.4旋耕机的左右弯刀三种安装方法(交错、向外、向内)根据农艺要求选择。安装旋耕刀应顺序
进行,刀口应与刀轴的转向一致。同一回转平面内,若配置两把以上的弯刀,应保证每把刀进距相等;
轴向相邻弯刀的间距,以不产生实际的漏耕带为原则。
3.2.5在能够达到农业技术对碎土要求的指标时,尽量降低刀辊转速,加大切土进距或尽量减少刀辊
半径使之与耕深的两倍接近。浅层旋耕与深层旋耕可采用两种直径的刀辊。
3.2.6机具安装调整后,需进行试运转,其中包括发动机无负荷运转,整机原地空运转或整机负荷试运转。
旋耕机及旋耕联合作业机械装配后,应在刀辊工作转速范围内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空运转试验,运动中
传动系统不得有异常响声。
3.2.7圆盘式耕作机械用调整偏角大小来改变圆盘切土、碎土、翻土性能和耕深。偏角不宜过大或过
小,偏角合适耕深不够可采用加配重的方法。
3.2.8夜间作业,照明设备应良好。
3.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JG 58-2010 半径样板 2010-05-11
- CJ/T 197-2010 燃气用具连接用不锈钢波纹软管 2010-05-18
- YC/T 344-2010 烟草种质资源描述和数据规范 2010-05-12
- JJG 579-2010 验光镜片箱 2010-05-11
- CJ/T 334-2010 集成电路(IC)卡燃气流量计 2010-05-18
- JJG 692-2010 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 2010-05-11
- GH/T 1060-2010 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规范 2010-05-18
- YC/T 142-2010 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测量方法 2010-05-12
- JJG 942-2010 浮球式压力计 2010-05-11
- CJ/T 336-2010 冷凝式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 201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