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 000)
DZ/T 0158-1995 "Detail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for shallow cover areas (1:50,000)"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5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计划管理司、江苏、湖北、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
- 起草人:
- 陈克强、陆瑞宝、田玉莹、李世榕、都询、林水龙、万义文、其和日格、姜义、王丹群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3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U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1:50000)
1995-09-14发布
199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1:50000)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具体规定了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日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方法和内容,工程揭
露、物探、化探技术,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质量监控、图件及说明书的编制与出版。
本标准与行业标准DZ!T000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150000)(以下简称《总则》)配王军使用。
1.2适用范圃
本标准适用于浅覆盖区(一般指第四系厚度小于100m,为植被、草皮、黄土、残坡积连续覆盖的丘
陵山区和冲积、洪积平原区,覆盖层面积占图幅面积50%或50%以上的地区)1I50000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项目实施、成果验收与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引用标准
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I50000)
DZ/T000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I50000)
DZ/T009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I50000)
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I50000)
DZ/T01571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3目的任务
或覆盖区lI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浅覆盖区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
通过地质调查、工程揭露、地呼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填制1I50000基岩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重点
是查明区内覆盖层及其以下地层、岩石、构造及其它地质体的基本特征,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演化历
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城市建设、矿产普查及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农业地质勘查、地质科学
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基本准则
4.1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工程揭露和地质观察研究为主,结合物(化〉探、遥感技术等有效的新
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烧覆盖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精度与质量。
4.2部署原则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需要基础上,安排在重要经济建设区、中心城市和最有远景的成矿区(带),并
有中大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资料的地区,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或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
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帽的单幅或多幅联测(一般2~4幅)测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09『14批准1996-03-01实施
1
DZ/T0158-95
4.3填围方式
采用实测或测编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比例尺大于1:50000的地质图及基
岩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棚结合方式进行。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
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同步进行。
4.4队伍组成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精干的小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一5名地质技术骨干和1
~2名物探技术骨干。必要时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含物探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
的相对稳定。
4,5资料搜集
充分收集区内已有的遥感图像、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境、地震等资料,特别
是各类工程(槽、井探及钻探)原始编录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合理地加以应用。
4.6物(化)探工作原则
物(化〉探工作在没覆盖区区调中十分重要,在已有面积性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合踵选用物C{t)
探方法并确定其工作方案,通过少量控制性较高精度地质一物(化)探综合剖面测制,为覆盖层以下地质
体推断解释和连图提供依据。
4,7工程揭露工作原则
凡是覆盖层连续出现地段(含丘陵山区〉应进行一定的工程揭露。揭露工程的布置,必须遵循质量与
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工程资料,以最少的工程工作量,取得最大的地质效果。对厚度不
等、性质不同的覆盖层,采用不同的工程揭露手段。工程揭露工作在满足地质填图要求的前提下应兼顾
找矿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5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地质调查→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含工程揭露)、成果编审及制印出版五个程序。
5.1立项论证
由主管部门对选帽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优先选帽的条件是(1)重要经济建设区、
中心城市或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川2)已有中、大比例尺(1:2.5万~1:20万)区域物探、化探资料和
遥感图像资料;(3)已有一定的工程揭露资料。在作出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基础上,下达工作区1:
50000区调任务书。
5.2设计编审
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图
像解译、物(化)探资料解释和必要的野外踏勘。可依据已有的一比二十万基岩地质图和钻孔、物(化)探
资料等,编制一比五万基岩地质草图(含覆盖层等厚线)以及物(化)探解释及遥感解译图件,作为设计编
写的依据。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设计,做到针对性强、任务明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
得力,并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浅覆盖区区调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
据。
5.3地质填图
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和工程施工,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成果编审
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做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内容
要反映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v针对性和实用
性。表现形式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原本档案、第四纪地贯图、基岩地质图或地质图(覆盖层
厚度小于3m地区)与图幅说明书、区调联测报告等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
2
DZ/T0158-95
5.5制印出版和汇交
5.5.1出版准备,包括文、图修改定稿和根据不同的制印工艺流程做好送厂制印前的编辑加工和出版
清(刻)绘、色标选用、总(分)色样图制作等工作。
5.5.2制印出版工作,包括解决制印中发现的原稿问题及批样等。
5.5.3成果出版印刷后,按国家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汇交。
6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6.1基岩露头区,按DZ/T0001第6条执行。
6.21戈覆盖区,参照DZ/T0001第6条要求,采用地质观察、工程揭露、结合遥感、物(化)探资料综合
分析并对覆盖层以下的沉积地层、火山地层、变质岩层、岩浆岩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基岩顶
面的起伏情况进行调查r解。
6.3第四纪地质
6.3.1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以及整个覆盖层
的分布特征与厚度变化规律。
6.3.2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民所处的地貌部位(如阶
地、古河道、古夷平面等)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建主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
6.3.3对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系详细分层,根据地表和王程揭露资料,利用综合方法对地表和地下的
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研究真岩性、岩相、古生物、古气候和年代学特征,了解占风化壳特征与类型;有条
{tf:时可进行古地磁、古河道、古湖泊、古海岸线变迁、古人类活动遗迹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城市、环境、生
态和农业建设的特殊需要,可调查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土地类型等。
6.3.4调查第四系赋存的各类矿产,如泥炭、地下水、砂矿、粘士及吸附型矿产等,研究提成因类型和形
成环境。
6.3.5采集必要的分析测试样品,根据需要进行粘士矿物和重矿物分析、粒度分析、化学与光谱分析、
差热分析和抱粉鉴定及c14,热蚀光测年以及砾石组构测量、古地磁测量等,为气候地层、生物地层、年代
地层、磁性地层研究提供资料,建立第四纪地层柱,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6.4地质构造
6.4.1利用地球物理、遥感图像、地貌和工程揭露资料和附近露头区的地质构造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
究,调查了解基岩榴皱、断裂系统的形态、产状、规模、性质及展布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
6.4.2研究主要的槽皱和断裂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6.5新构造运动
6.5.1调查新构造运动的各种现象和基本特征,及真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收集灾害地质、地震地质资
料,分析研究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6.5.2调查和收集活动性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展,讨论其与不同新构造单
元的关系。
6.5.3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演化规律,探讨与覆盖层沉积作用、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6矿产调查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其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新发现的矿(化)点仔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
的测试样品。
6.7旅游地质资源调查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提出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见。
7工程揭露
7.1工程揭露的目的
3
DZ/T0158-95
工程揭露是以满足1:50000地质填图为主要目的,是覆盖区进行地质填圈,验证物(化)探异常综
合解释成果、追索和圈定地质体的主要手段。
7.2工程揭露方法选择
主要依据覆盖层的性质、厚度和施工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
7.2.1覆盖层厚度小于3m,采用槽探为宜。当槽探揭露未达目的时,可采用技井、浅钻。
7.2.2覆盖层厚度3~100m,应采用井探或钻探工程揭露。一般覆盖层3~15m,可因地制宜的选用
浅(圃)井或浅钻F15~100m,可选用100m液压汽车钻或其他浅钻。
7.3工程揭露要求
7,3.1覆盖层厚度小于3m地区,槽探揭露要突出重点,合理布置,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避免机械
的等距离施工。路线地质调查中,槽探、浅(圃)井应安排在覆盖层薄,容易达到基岩的地段。尽量布置在
可能的岩性控制点、岩相变化点、化石点、构造点、矿化蚀变或物探、化探异常突变点及主要地质界线部
位或两侧100m范围内,以保证有基岩或残积岩块控制,施工深度1~3m,一般要求基岩进尺0.3m。
多采用点槽,必要时可施工长槽。点槽一般槽底宽度不小于0.5m,长槽(通槽)槽底宽不小于0.7m,长
度视需要而定。
实测地层剖面应按所测比例尺进行连续点槽工程揭露,控制性剖面需长槽系统揭露全部地质界线,
并对控制性剖面间某些重要的界线作间隔揭露,以掌握重要填图单位特征及延展情况。一个图幅地质剖
面总长度为40~60km。
7.3.2覆盖层厚度为3~100m地区,钻探揭露要分步骤施钻,一般先施工控制性剖面的钻孔,后施工
剖面间钻孔z按填图钻在前,掏造钻、普查钻在后的顺序进行。遵循由己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线到面、
由疏到密的原则。并根据进展随时调整钻孔位置,提高钻探效果,节约工作量。
钻孔对新鲜基岩的揭露深度一般不少于l~2m,以满足地质观察研究和样品、标本采集的需要。在
钻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穿透含矿层、蚀变矿化带等。必要时可呈报主管部门审批,另行安排。
控制性剖面钻探要求全取芯,以满足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需要。一个图幅内全取芯孔一般应不低于钻
孔总数的50%,松散岩石的岩芯采取率要求在70%以上,如钻孔通过矿化或物探、化探异常带时,岩芯
采取率要求在80%以上。
填图钻尽量一孔多用,根据需要可对耕作层(表土层、A层)、本土层CB层)、残坡积层cc层)及新鲜
基岩采集分析样品。
8物(化)探、遥感技术
8.1使用物(化)探、遥感技术方法的目的
通过对区内己有各种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辅以必要的物(化)探剖面测制工作,结合钻
探等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解释,提供综合的地质信息,圈定追索覆盖层下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
地质体,为揭露工程布置、基岩地质填图、普查找矿提供依据。
8.2物(化)探技术方法的选择
8.2.1依据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物、C{t)探方法。
8.2.2沉积地层产状水平或平壤的基岩或第四纪覆盖层,可采用电测深、地震反射波法F基岩以火成
岩、变员岩为主的地区,可采用高精度的磁法和重力法;构造复杂区可采用电剖面法和自然电场法及α
径迹测量法;冲积层或坡积层厚度不大时,可采用电阻率法等。
8.2.3在残坡积、植被覆盖的浅覆盖区,可采用土壤、植物等化探方法。验证异常的钻孔应系统采集岩
石样品。
8.2.4化探样品测试的元素一般应选择有意义的微量元素、痕量元素、常量元素。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
与农业、环境有关的元素。
8.3物(化)探工作要求
4
DZ/T0158-95
8.3.1设计前,应详细收集区内已有的各种物探、化探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由主管部门统筹
安排单独立项完成测区必要的面积性物探工作,一般进行1:2.5万~1:5万航磁或地磁、1I10万电
测深及1I20万重力工作。由残坡积层组成的覆盖区,可根据情况有选择的安排其他面积性物探工作。
8,3.2设计阶段,测制控制性地质-物(化)探剖面,结合区域性物探、化探资料分析研究,编制有关物
探、化探图件。统计各类岩石的重、磁、电、放射性等各种物性参数,必要时要补充测定各种物性参数,编
制岩石物性参数表(或岩性,物性柱子),进行成果的初步地质解释。
8.3.3地质填阁阶段,对重点地段或成矿远景区(段),应部署大比例尺实测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
8.3,4成果编审阶段,应利用全部物探、化探资料最终解释成果,编制物探、化探综合图件。
8.4遥感技术方法
目的是通过对民内遥感图像中大量不同尺度和类型的地质信息的解悻,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第四
系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Jj:对覆盖层F的基岩地质情况和构造轮廓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在遥感图像解释条件较好的情况r.可以增强地质填阁的科学予见性和地质工作的针对性,
节省工作量,提高填因精度和效率。
浅覆盖区的遥感工作要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和多种时相的航天遥感图像和航空遥感图像,最低限
度的遥感资料应有地面分辨率大于30m的航天遥感图像数据和比例尺大于1:5万的航空遥感图像。
整个遥感工作应包括图像数据处理,遥感解释和野外实况验证等三部分。有关i二述;三个部分工作的具体
技术要求,吁参照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9地质填图糟度要求
9.1实测地质剖面
9.1.1测制不同岩类地区剖面的日的要求按《总则》执行。
9.1.2…个图帽内的不问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
少有1~2条地质m物化探剖面控制,联测自帽应有2~3条剖面。控制性剖面应选择在具有典型地贯结
构和容易揭露的地段,其间距视地质复杂程度而定。剖面方位应垂直于主要地质体或构造线的走向.并
尽可能通过物(化)探异常中心和基岩露头。剖面比例尺可选用1:2000~1I10000;残坡积或植被、草
皮穰盖区,点槽间距20~100m;用钻探揭露时,每幅图应有2条控制性剖面,钻孔距一般为250~
500m。具体问距大小应依据岩性复杂程度和剖丽比例尺而定。
9.2基岩填图单位划分
9.2.1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设计书中应以前期物(化)探成果为基础,结合
邻近甚岩区的地层划分,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经地质-物化探剖面测制和工程揭露后予以确
定。
9.2.2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的填图单位划分,一般参照《总则》提出的原则,可放宽尺度进
行划分,如沉积地层和火山沉积地层除正式填图单位外应充分应用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填图。对有
一定厚度(几百米或几十米)和延伸的一定类型岩石以及有特殊标志和物性的岩层,如富含硫化物、碳酸
盐、硫酸盐、铁磁性矿物、炭质的岩石,也可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9,3地质填图路线的布置
9.3.1地质填图路线的布置,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地质问题为假据.在充分和i用遥感
图像和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通行程度,精心布置,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
线相结合的原则。路线闰距及工程布置原则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9.3.2第四纪地质填图路线一般以路线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在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大的复杂地
区,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路线一般应垂直于河谷,分水岭。对第四纪阶地、斜坡、科夷面以及各种
地质体、地貌现象和基岩露头,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并分别圈定。一个图幅路线总长度不少于200~400
kmo遥感图像解译程度良好地区(段),路线长度可减少25~30%。
5
DZ/T0158-95
第四纪地质填图路线一般的线距1~2km,近w体较复杂地区,填圈路线可适当加密z平原等简单
地区,可以放稀,但应以控制地层单位、成因类型、地貌单元界线和可能赋存的矿产为原则。
9,3,3覆盖层厚度小于3m地区的槽探工作
路线地质调查中,要充分利用物(化)探、遥感图像资料有目的布置各类观察点和控制点,槽探揭露
工作量随覆盖层面积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商定,一般每平方公里至少有一个露头点(含天然露头点〉。
覆盖层厚度为0.5~lm地区,每幅图槽探工程量一般不少于2000~4000m3;厚度在1~2m地
区,一般不少于4000~8000旷p厚度在2~3m地区,一般不少于8000~12000m3,最多不超过
18000m飞
9,3,4覆盖层厚度为3~100m地区的钻探工作
应首先对控制剖面上全部填图单位和重要的断袭进行验证揭露,然后在剖面间作必要的追索圈定。
钻孔密度依据地质白地球物理场复杂程度和目的任务确定。一般平均每10km21~2个孔,以剖面法
为主。只有当物探方法效果不理想时,才可以较均匀的布置钻孔。填图钻进尺每幅图(全覆盖区)一般
2000~3000m(按平均孔深50m计算,以此按覆盖面积大小折算填图钻工作量)。
构造钻孔在填图后期布置,其数量依据实际需要而定。普查钻孔依据矿化类型和任务要求而定,需
另行设计,单她立项批准后才能施工。填图钻揭露深度和构造钻孔的布置,应兼顾异常验证和对含矿层
或矿(化)体的揭露等。
覆盖层厚度大于100m的地区,一般可不做钻探揭露。结合已有钻孔或一比二十万基岩地质图以
及周围地质资料对基岩地质情况进行推断解释。
9,4地质体的标定
9.4,1地表地质体的标定按DZ/T0001第7条执行。
9.4.2覆盖层下的地质体可依据工程揭露,结合物(化)探资料进行标定,其精度可低于同比例尺地表
地质体的要求。
10资料综合整理
资料综合整理按工作进程可分为当日整理,阶段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整理,最终资料整
理和出版前整理。各阶段资料整理按DZ/T0001执行。
10.1浅覆盖区地质填图资料整理,系指各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记录数据、
素描图的核对、着墨、测试成果整理、标注及遥感图像资料解译图、地质图等。
10.2工程揭露编录资料整理,包括槽(井)探与钻探编录数据与素描图、钻孔柱状图的核对着墨,标本
与样品的整理标注,编写地质小结等。
10,3物(化)探资料的整理,包括观测记录、校正和物性测定数据的核对、着墨,物性参数统计,剖面的
定性、定量解释,编制各种物(化)探成果图件。
10,4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和电算处理地质、物(化)探资料的整理,包括原始地质、物(他)探、航测资料等
的标准编码表格和各项电算成果数据等。
10.5基岩地质填图资料整理是在以上有关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确定填图单位分层的综合标志,检查划
分标志,进一步确定其分布界线;确定地层单位年代、归属,侵入岩的填图单位时代;编制必要的辅助图
件及基岩地质图、综合柱状图、剖面图等。
10.6野外验收应提供的资料
各种原始记录本、表格与卡片;
物(化)探各种原始编录表格及各种图件资料;
钻探、槽(井)探地质编录资料p
测试鉴定及分析资料;
各种实测地质剖面资料;
6
DZ/T0158-95
各种图件,包括野外地质于图、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基岩地质图、遥感
图像解译图等p
各种文字报告及野外地质简报;
代表性的岩石、矿石、化石等实物标本。
10.7最终验收应提供的资料
作者原图(1:50000);
基岩地质图(着色、全要素)(1:50000);
第四纪地质图或地质图(着色、全要素)(1150000);
地貌图(1150000)(根据需要单独编制或与第四纪地质图合编);
编稿原因(铝版或薄膜)(1:50000);
各种实际材料图'套辅助图件,样品测试及鉴定表册;
图幅说明书及区调联测报告;
按有关规定整理的原本档案资料;
真他需要编制的图件及文字资料;
陈列岩石、矿石、化石标本。
11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应贯穿区调项目始终,监控原则与露头区相同。但监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是考核浅覆盖
区地质填图的可靠程度和真实性。
11.1覆盖层厚度为3~100m地区,质匪监控要点有待研究总结。
11.2覆盖层厚度小于3m地区,质量监控要点为t
路线控制程度各类观察点数不少于3个/km2
天然十人工露头点数目不少于1.5个/km2
剖面控制程度不少于120m/km2
剖面揭露比不少于5%
剖面有效控制程度不少于30%
11.3路线控制程度,即尽吁能多的发现天然露头点,是提高填图精度的关键之一,观察点可分为天然
露头点,人工揭露点、残积点,坡积点和第四系冲(洪)积点等。
11.4剖面控制程度,对于掌握全区构造轮廓,建立基本地质构造格架起关键作用。必须依据遥感图像
或物化探资料,按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布置不同比例尺的控制性剖面。
11.5剖面揭露比,即按不同比例尺剖面进行不同间距的点槽(如l:2000剖面即20m间距)揭露,发
现岩性不同,而未能揭露出界线时,要进行点槽间加密追索。用剖面总长度与剖面上揭露长度之比,反映
剖面有效控制程度。
11.6剖面有效控制程度,即在一个剖面上应揭露出的各种地质界线与已揭露的界线之比,为实际有效
控制程度。以此衡量一个剖面的质量和研究程度。
12地质固件及说明书的编制和出版
12.1基岩地质图是在揭去第四系(或在允许深度内连同第三系)的基础上编制的。根据不同岩类地区
的填图要求,按GB958的规定,将填图区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反映在基
岩顶界面等深度图或盖层等厚度图上,内容的综合与取舍应合理,地理底图、编稿原图的精度和内容要
素的反映应符合出版要求(基岩地质图编制方法见附录C)。
12.2第四纪地质图或地质图的编制,按DZ/T0001第9条执行(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的编制方法见
附录D)。
7
DZ/T0158-95
12,3图幅说明书应反映情覆盖区地质构造的特点,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
合,篇幅一般不超过3万字(说明书编写提纲见附录盼。
12.4地质图件及说明书应在最终验收后一年内印刷出版。
12,5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汇交和提供使用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8
DZ/T0158--95
附录A
j是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1150000)设计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A1绪吉
A1.1简要说明上级下达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A1.2简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物探、化探研究程度及遥感图像可解译程度。
A2地质概况
简述测区地质概况及在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其中应反映覆盖层类型及发育程度.基岩IDi界面埋即与
风化壳发育程度,岩石物性参数,地球物理场特征等。
A3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A3.1简述地质填图方法,精度要求反其选择的依据·.以及侧重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应反映覆董区地质
填阁方法,物探、化探、槽(井·)探、钻探等工程勘查的方法和l要求,并将设计的钻孔表示于工作部署图中。
A3.2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
A4总体工作部署和经费预算
A4.1简述工作部署、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汁划实钳工作鼓足人民组织、技术袋备。
A4.2各工作阶段(或项目)的经费预算
A5预期的地质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A6设计附固
A6.1基岩地质草图(1:50000)(含第四系等厚度线)0
A6.2第四纪地质草图或地质草图(1I50000)。
A6.3地质研究程度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确定,也可用表格或插图代替人
A6.4遥感图像解详地质图(1I50000)(视具体情况也可合编为地质草阁)0
A6.5物探、化探解释构造图(1I50000)(视具体情况也可与地质草图合编)。
A6.6工作部署图(1I50000)。
附录B
j提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说明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本提纲是包括了各类地质条件和基岩出露程度不同的图帽,根据各图帽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所增减
和侧重。
B1绪言
B1.1简要说明上级下达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c
9
DZ/T0158-95
B1-2简要说明测区市围,地质、地理位置及其坐标,地形地貌,交通,气候,覆盖程度,经济地理概况
等。
B1.3简要说明测区地质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
B1.4概述测区地质填图各阶段工作情况,完成的任务和工作量。
回第一章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遥感图像地质解释程度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遥感图像物征及其对地层、侵入岩、变质岩、构造等解释程度,各地质体
填绘的精度评述。
B2.1地球物理
B2.2地球化学
曰:遥感图像
的第二章地层
的1按时代归者至新,介绍测区地层系统,重点对前第四系进行阐述,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
岩石组合、基本层序及物性、遥感影像特征、分布规模及其纵横向变化规律,简述沉积作用特征。
B3.2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物性地层单位的关系。新建地层单位应说明其历史
沿革和建立依据。
B3.3对火山岩地层除按地层学进行论述外,还应对其火山岩石学,火山嗤发旋回,火山梅造和古火山
机构进行叙述。
B3.4简述地层的含矿性和赋存的主要矿产。
别第三章侵入岩
B4.1概述各类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B4.2以侵入单元(或岩性侵入体)为基础,叙述各单元侵入体的接触关系,各单元的矿物成分,岩石化
学,微量元素,稀土配分,物理场及遥感图像特征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论述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特
征。
B4.3论述典型岩体的组构特征和就位机制。
B4.4有条件时论述岩浆活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矿控制作用。
时第四章变质岩
B5.1概述区内变质岩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
B5.2叙述区内各类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及不同岩石类型!可接触关系和序次关系,探计变质岩原岩性
质。
B5.3叙述变质相,相系和变质带特征,总结变质作用特点.探讨变质时代。
B5.4简述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火山,沉积建造,深成侵入作用以及与变质矿产的关系。
B6第五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
B6.1叙述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各岩石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岩性、岩相特征、成因类型及厚度
变化。
B6.2叙述地貌类型、地貌分区及其特征。
B6.3阐述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
B6.4简述第四纪地层的含矿性及赋存的矿产。
B6.5有条件时简述第四纪气候变迁。
10
DZ/T0158-95
B
7
第
六
章
构
造
B7.1概述区域构造背
景
及
测
区
构
造
基
本
特
征
。
B7.2叙述各种构造(
榴
皱
、
断
裂
、
节
理
、
劈
理
、
线
理
等
)
形
态
、
产
状
、
性
质
及
展
布
范
围
,
讨
论
其
序
次
关
系
及
级
别
。
B7.3论述构造旋回与
沉
积
作
用
、
岩
浆
活
动
、
变
质
作
用
、
成
矿
作
用
的
关
系
。
B7.4对区内发育的
推
覆
构
造
、
滑
脱
构
造
、
拉
伸
构
造
及
叠
加
槽
皱
等
,
应
阐
明
其
特
征
并
进
行
运
动
学
、
动
力
学
的
初
步
分
析
。
B7.5阐明新梅造运动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
B7.6按地质发展阶
段
和
区
域
地
质
事
件
简
述
地
质
发
展
史
。
B
B
第
七
章
经
济
地
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15565-1995 图形符号 术语 1995-05-19
- GB/T 15564-1995 图文电视广播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香港子集 1995-05-08
- GB/T 9253.9-1995 石油钻杆螺纹量规 1995-05-15
- GB 15563-1995 震源药柱 1995-05-15
- CY/T 18-1995 VHS像带复制系统技术条件 1995-05-18
- GB/T 5613-1995 铸钢牌号表示方法 1995-05-10
- GB/T 7721-1995 电子皮带秤 1995-05-05
- 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 1995-05-10
- GB/T 7722-1995 电子计价秤 1995-05-05
- GB/T 15566-1995 图形标志 使用原则与要求 199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