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295-2016 电站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测试与评价
DB41/T 1295-2016 The low-nitrogen combustion modification test and evaluation of a power plant pulverized coal boile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3.020.30
J74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295—2016
电站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测试与评价
2016-09-07发布2016-12-06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295—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承压类特种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国喜、王春玉、范高峰、李敏、王修勤、毛睿、宋前进。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步庭、王峰、李玲、王龙、吕军飞、张营帅、张改革、陶云翼、李赵、刘综
旭、陈卫红、曹景林、陈丹青、索宁宁、栗帅、房伟峰、李刚、何微微、丁娟、赵向南、张迪。
DB41/T1295—2016
电站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测试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站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测试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测试条件、测试方法、评价指
标、测试记录和评价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低氮燃烧改造后的电站煤粉锅炉改造性能的测试与评价,其它型式的煤粉锅炉可参
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T260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低氮燃烧改造
利用空气分级、燃料分级和燃料再燃烧等手段以降低电站煤粉锅炉的燃烧产物(烟气)中的氮氧化
物为目的对锅炉燃烧设备进行改造。
3.2
锅炉最大连续出力
锅炉在额定蒸汽参数、额定给水温度,并使用设计燃料能安全连续产生的最大蒸发量。
3.3
锅炉额定出力
蒸汽锅炉在额定蒸汽参数、额定给水温度、使用设计燃料时设计所规定的蒸发量。
3.4
锅炉最低稳定燃烧负荷
锅炉不投辅助燃料助燃而能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最低负荷。对燃煤锅炉,常称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
3.5
火检强度
用于反应燃料燃烧时火焰状态的检测信号的数值。
3.6
水冷壁高温还原性硫腐蚀
水冷壁管在锅炉燃用高含硫量煤种、炉内局部缺氧形成还原性气氛及腐蚀性气体、未完全燃烧的煤
粉冲刷水冷壁表面的条件下形成的高温还原性硫腐蚀。
1
DB41/T1295—2016
3.7
锅炉结渣
当温度高于灰熔点的烟气冲刷受热面时,烟气中熔融的灰渣粘附到受热面上而形成结渣。
3.8
设备可靠性
低氮燃烧改造所涉及的系统和设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故障以及达到改造
厂家保证指标的能力。
3.9
切向燃烧
直流式燃烧器布置在炉膛四角,每层喷口射流的几何轴线都与位于炉膛中央的一个或多个同心水平
假想圆相切(极限条件下假想圆直径可以为零,称为四角对冲燃烧),各层射流的旋转方向或相同或相
反,这些气流相遇时发生强烈混合,并在炉内形成一个充满炉膛的旋转上升火焰的燃烧方式,称为切向
燃烧。
注:燃烧器喷口布置在炉膛四角时又称四角切圆燃烧;也有将直流燃烧器布置成六角或八角射流相切;或将燃烧器
布置在四面墙上称为墙式切圆燃烧,均属切向燃烧。
3.10
切向燃烧锅炉
采用切向燃烧方式的锅炉称为切向燃烧锅炉。
3.11
墙式燃烧
在炉膛一面或两面(前、后墙或两侧墙)墙壁上布置多个旋流(或平流)燃烧器,所形成的燃烧火
焰由水平射入炉膛后转折向上的燃烧方式,称为墙式燃烧。燃烧器仅布置在前墙的又称前墙燃烧。
3.12
墙式燃烧锅炉
采用墙式燃烧方式的锅炉称为墙式燃烧锅炉。
3.13
“W”形火焰
采用直流缝隙式、套筒式或弱旋流式燃烧器成排布置在炉膛前后墙的炉拱上,煤粉火焰向下射入炉
膛一定深度后转折向上形成“W”形火炬,称为双拱燃烧,或称“W”形火焰燃烧。
3.14
“W”形火焰锅炉
采用双拱燃烧构成“W”形火炬的锅炉称为“W”形火焰锅炉。
4测试条件
4.1燃用设计煤种或商定的试验煤种,且锅炉低氮改造前、后的煤种偏差应符合GB/T10184的规定。
4.2确认锅炉系统各主、辅机能正常运转并满足试验要求。
4.3确认测点安装位置符合测试要求,不堵塞和泄露。
4.4在锅炉测试位置搭设符合安全要求的测试平台、通道,提供充足照明。
4.5涉及评价低氮燃烧改造效果的相关机组运行参数表盘显示准确。
4.6机组历史数据工作站运行正常,可导出历史数据。
4.7最低稳定燃烧试验前,锅炉火焰监测系统和灭火保护装置应性能良好,并有快速投入助燃燃料及
将负荷转给其他锅炉等措施。
2
DB41/T1295—2016
4.8测试前完成各项调整工作,工况稳定1h以后进行测试,测试期间保持锅炉运行状态稳定,参数波
动范围按GB10184执行,每个工况持续时间不低于2h。
5测试内容及方法
5.1测试内容
测试应安排在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前、后进行,每次宜包含以下五个工况:锅炉最大连续出力工况、
锅炉额定出力工况、75%锅炉额定出力工况、50%锅炉额定出力工况和锅炉最低稳定燃烧负荷工况。
机组参数稳定时,在锅炉额定出力工况、75%锅炉额定出力工况和50%锅炉额定出力工况下分别测
试锅炉SCR烟气脱硝系统(锅炉若有SNCR脱硝系统,则试验期间应停止运行)进口的烟气成分(O2、
CO、NOx气体浓度,测试数据汇总表参见附录A)、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附近烟气氛围(O2、CO、H2S气体
浓度,测试数据汇总表参见附录B),同时进行原煤、飞灰和炉渣取样分析。在锅炉最低稳定燃烧负荷
工况下,测试炉膛观火孔处的火焰温度(测试数据汇总表参见附录C)。
5.2SCR脱硝系统进口烟气取样与分析
5.2.1取样位置
烟气取样测点布置在尾部烟道的SCR脱硝系统进口。锅炉安装有SNCR脱硝系统时,试验期间,SNCR
系统应不运行。
取样位置按照DL/T260规定执行。
5.2.2取样管路要求
5.2.2.1工作温度下不与样品起反应。现场加工、安装的测点宜采用不锈钢材质,引至分析仪器的取
样管路宜采用氟树脂、氟橡胶或不锈钢材质。
5.2.2.2取样管路宜短而直,并便于清理和吹扫。
5.2.2.3整个取样管路须严密不漏。
5.2.2.4在取样管路中应设置粉尘过滤装置。
5.2.3分析方法
5.2.3.1测点处烟气样品经取样管路引出至仪器分析烟气成分(包括O2、CO、NOx气体浓度),测量
时间间隔为15min~20min。
5.2.3.2成分可采用顺磁氧量计、氧化锆氧量计等仪器进行分析。
5.2.3.3CO成分可采用非分散红外线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
5.2.3.4NOx成分可采用非分散红外线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
5.3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附近气氛取样与分析
5.3.1取样位置与取样孔
5.3.1.1切向燃烧锅炉测点宜布置在燃烧器附近区域水冷壁上;墙式燃烧锅炉测点宜布置在各层燃烧
区域无燃烧器墙壁的水冷壁上;“W”形火焰锅炉测点宜布置在燃烧器区域四周及拱上水冷壁上。
5.3.1.2在选定的位置上开设取样孔,不使用时应使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5.3.2取样管路要求
3
DB41/T1295—2016
5.3.2.1取样管路应保证在工作温度下不与样品起反应,必要时,管路引出炉墙后应保温或加热。现
场加工、安装的测点宜采用不锈钢材质,引至分析仪器的取样管路宜采用氟树脂、氟橡胶或不锈钢材质。
烟气成分分析对样品温度的要求:O2(冷却至650℃以下),CO(冷却至480℃以下),H2S(保持在
180℃~650℃)。
5.3.2.2取样管路宜短而直,并便于清理和吹扫。
5.3.2.3整个取样管路应严密不漏。
5.3.2.4在取样管路中应设置粉尘过滤装置。
5.3.2.5考虑到采样流量、机械强度和便于清洗,取样管内径应大于6mm,长度应能插到所需的取样
点处。
5.3.3分析方法
5.3.3.1测点处烟气样品经取样管路引出至仪器分析烟气成分(包括O2、CO、H2S气体浓度),测量时
间间隔为15min~20min。
5.3.3.2O2成分可采用顺磁氧量计、氧化锆氧量计等仪器进行分析。
5.3.3.3CO成分可采用非分散红外线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
5.3.3.4H2S成分可采用非分散红外线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
5.4炉膛温度测量
5.4.1测量位置
炉膛温度测点位置应布置在炉膛四周燃烧区域的各个观火孔上。
5.4.2测量方法
采用高温计,对准观火孔处的稳定燃烧火焰,测量炉膛温度。测量时,应保证燃烧火焰稳定,无明
显闪烁和波动,并采取防护烫伤的措施。
5.5原煤取样与分析
原煤取样与分析按GB/T10184规定执行。
5.6飞灰取样与分析
飞灰取样与分析按GB/T10184规定执行。
5.7炉渣取样与分析
炉渣取样与分析按GB/T10184规定执行。
5.8锅炉结渣程度分析
可按照捞渣机的振动和电流等参数变化来判断锅炉是否掉渣,并记录相应的次数及频率,进而分析
锅炉结渣程度。
5.9表盘数据记录与收集
评价试验期间记录机组运行参数,如燃烧器火检、金属壁温(高温受热面,如屏式过热器、高温过
热器、壁式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等)、蒸汽参数(过热及再热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减
温水量和减温调门的开度)、一次风机(出口压力、电流)和送风机(出口压力、电流)等,并在历史
数据工作站收集上述数据的变化趋势。
4
DB41/T1295—2016
6评价指标
6.1环保指标
NOx含量(标准状态、干基、6%O2):低氮燃烧改造后SCR脱硝系统进口NOx含量应不高于附录D
中给出的推荐值。
6.2安全指标
6.2.1燃烧稳定性
火检强度:低氮燃烧改造后火检强度应不低于改造前的90%。
SCR脱硝系统进口O2:低氮燃烧改造后SCR脱硝系统进口O2的波动状况应为改造前的±10%。
蒸汽参数:低氮燃烧改造后蒸汽参数的波动状况应为改造前的±5%。
6.2.2受热面安全
受热面壁温:低氮燃烧改造后受热面壁温应不高于管材报警设计值。
6.2.3水冷壁高温还原性硫腐蚀
3
H2S含量(主要指标):低氮燃烧改造后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附近H2S含量应不高于152mg/Nm。
CO含量:低氮燃烧改造后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附近CO含量应不高于6250mg/Nm3。
O2含量:低氮燃烧改造后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附近O2含量应不低于2%。
6.2.4锅炉结渣
锅炉掉渣次数及频率:低氮燃烧改造后锅炉掉渣次数及频次应不超过改造前的10%。
6.3能效指标
蒸汽参数:低氮燃烧改造后相同负荷下过热和再热蒸汽压力及温度应不低于改造前的95%,过热器
和再热器减温水量应不超过改造前的10%,且应低于设计值。
灰渣可燃物含量:低氮燃烧改造后飞灰可燃物含量应不高于改造前1个百分点,宜不高于附录E
中的推荐值;炉渣可燃物含量应不高于改造前2个百分点。
烟气中可燃气体含量(主要指CO):低氮燃烧改造后烟气中可燃气体含量应不超过改造前的10%。
6.4机组带负荷能力
锅炉最大连续出力:低氮燃烧改造后应不低于改造前的95%。
锅炉最低稳定燃烧负荷:低氮燃烧改造后应不超过改造前的5%。
6.5设备可靠性指标
系统阻力:低氮燃烧改造后锅炉一次风系统、二次风系统阻力应不超过改造前的5%。
关键部位的损坏:低氮燃烧改造中关键部位(燃烧器喷口、煤粉浓缩装置、导流装置等)的损坏时
间应不低于一个大修周期(3~5年)。
系统的整体寿命:应不低于两个大修周期(6~10年)。
系统的可调性:低氮燃烧改造时系统中各种调整装置应保证在一个大修周期内(3~5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1/T 1866-2014 灵芝菌种 2014-11-11
- DB51/T 1869-2014 内燃机直联高速离心泵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2014-11-11
- DB51/T 1876-2014 秧盘育秧播种机 作业质量 2014-11-11
- DB31/T 657-2012 高级人才寻访服务质量与评价要求 2012-10-23
- DB37/T 2561-2014 行政审批事项编码规则 2014-09-05
- DB51/T 1874-2014 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施工规范 2014-11-11
- DB51/T 1867-2014 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2014-11-11
- DB51/T 1871-2014 玉米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程 2014-11-11
- DB51/T 1875-2014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2014-11-11
- DB51/T 1868-2014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压制机 安全技术要求 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