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36-2020 药用美洲大蠊养殖技术规程

DB5305/T 36-2020 DB5305/T 36-2020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dicinal American Cockroach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36-2020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8-14
实施日期
2020-09-01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内药用美洲大蠊养殖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腾冲市福德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德春,邵维在,张恩荣,李立华,段治尚,万德生,吴绍良,徐永常,李升任,李世荣,杨发涛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38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36—2020

药用美洲大蠊养殖技术规程

2020-08-14发布2020-09-01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5/T36—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腾冲市福德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德春,邵维在,张恩荣,李立华,段治尚,万德生,吴绍良,徐永常,

李升任,李世荣,杨发涛。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I

DB5305/T36—2020

药用美洲大蠊养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山市药用美洲大蠊养殖中的养殖区规划、养殖区建设、孵化、饲养管理、病虫害防

治、采收、初加工、质量要求、检验规则、包装、标签、运输、贮藏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内药用美洲大蠊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1351小麦

GB1353玉米

GB3059环境空气质量

GB/T5461盐

GB5749生活饮用水

GB/T6435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GB/T6438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GB13078饲料卫生

GB/T14699.1饲料采样

GB19541饲料原料豆粕

GB26373乙醇消毒剂卫生

GB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

GB27953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

GB/T30894咸鱼

GB/T35885红糖

《中国药典》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

云YCBZ0042-2005《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

漂白粉、漂粉精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蜚蠊亚目,蜚蠊科,大蠊属,中文名为美洲大

蠊,英文名为AmericanaLinn,拉丁学名为Periplanetaamericana(linnaeus)。

3.2孵化

指美洲大蠊卵膜中的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活动的过程。

1

DB5305/T36—2020

3.3饲粮

指按群体中“典型动物”的具体营养需要量配合成的饲料,以原料百分比形式表示。

3.4孵化间

指美洲大蠊新鲜虫卵在温度28℃-32℃,湿度70%-90%条件下孵化的养殖间。

3.5养殖间

指体积为100m³(5m*8m*2.5m)放置8个养殖架和96个养殖箱的空间。

3.6美洲大蠊若虫

指从卵荚孵化至羽化前期所有美洲大蠊虫龄的统称。

3.7美洲大蠊卵荚

指保护美洲大蠊受精卵的外壳,一般优选出的1个卵荚里面有14个-16个美洲大蠊受精卵。

3.8美洲大蠊龄期

指美洲大蠊的若虫虫龄,一般美洲大蠊若虫有10个龄期,美洲大蠊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

3.9雪帚

用腾冲高黎贡雪山上竹枝绑的扫帚,这种竹扫帚韧性好,不容易折断破损。

3.10活动积温

指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活动积温。

4养殖区规划

4.1选址

4.1.1“三通”

基地应符合“三通”:通水、通电、通路确保美洲大蠊养殖基地所有生产线能正常运行。

4.1.2环境要求

美洲大蠊养殖基地与居民区的距离≥300m,距离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500m,距离生

活垃圾场的距离≥1000m等。

4.1.2.1光

美洲大蠊养殖区选择散光或弱光光照(电磁波小于390nm的光)。

4.1.2.2温度

年平均气温14.9℃,最热月平均气温19.8℃,最冷月平均气温7.5℃,极端最高气温30.5℃。

极端最低气温-2℃。≥10℃的活动积温5000℃-6000℃。

4.1.2.3水

水质应符合GB5749规定。

2

DB5305/T36—2020

4.1.2.4空气

空气质量达到GB3059二级标准。

4.1.2.5风速

美洲大蠊养殖区应选择在常年平均风速在1.7m/s-10.7m/s左右。

4.1.2.6地势

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选址一般以缓坡地,基地大环境能保持常年通风透光(养殖区封闭式,散光或弱

光照射),有效缓解养殖基地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昆虫的滋生蔓延。

5养殖区建设

5.1场房建设

5.1.1养殖房类型及大小

美洲大蠊要有养殖车间,普通民房即可,要能保温及通风、不透光或透弱光、不漏雨,饲养房的大

小以美洲大蠊种群密度而定,原则上一般在30㎡-40㎡,层高2m-2.5m,一般最优虫体密度控制在50㎏

/100m³。

5.1.2养殖房条件

养殖车间的温度保持在15℃-35℃之间,地面不宜过湿,冬季可稍微取暖,如冬季不养殖可自然越

冬。夏季要通风。室内应具备型智能温湿度计(如WST-DS1)、加热设备(如2000W功率的NSB-120A),

养殖间过道配置2KW的风扇保证车间通风。

5.1.3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养殖车间要上纱窗或细铁丝网制成隔离网防止美洲大蠊外逃和天敌进入。环绕养殖车间要建立一条

环水沟,水沟里面放满水防止美洲大蠊外逃和老鼠、蚂蚁等天敌进入车间。

5.1.4装修

养殖单元间墙壁用红砖建成后,用石灰水粉刷2-3遍,以消毒灭菌,最后用黑色水泥浆覆盖,养殖

车间内装修以暗色调为主,满足美洲大蠊负趋光性特点。

5.1.5室内布局

养殖单元间内按0.5m的间隔安放好养殖木架或铁架,每只木架分4层-5层,每层放10个养殖箱,每

层间隔5㎝-10㎝。

5.2养殖设备

5.2.1养殖箱

养殖美洲大蠊的养殖箱为中间带隔层的长方形,规格是长38㎝,宽20㎝,高20㎝。板厚为0.2㎝,

中间用2㎝的PVC管隔离开。

5.2.2接蛋盘

接蛋板铁杉制作的长方形:长为75㎝,宽为45㎝,高10㎝,板厚为1.5㎝,把它放在养殖箱底部。

3

DB5305/T36—2020

5.2.3喂食盘

用没有异味的软杂木制作,根据养殖单元间内美洲大蠊的种群数量放置在层与层养殖箱之间。

5.2.4饲养架

养殖架为铁杉制作的长3.0m,宽0.5m,高0.65m的长方体(实际养殖可根据养殖单元间大小而定)。

6孵化

6.1美洲大蠊种源要求

美洲大蠊种源来源,必须是经过品种鉴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的蜚

蠊科、大蠊属的美洲大蠊及子代所产的卵。

6.2良种要求

筛选出色泽好(深褐色具金属光泽)、长度(8mm-10mm)和重量大(百粒重9g-10g)的美洲大蠊虫

卵。

6.3孵化间处理要求

养殖前7天对目标孵化单元间、孵化材料、养殖架进行清洁,并用75%医用酒精喷洒消毒,消毒后的

聚乙烯编织袋平铺在养殖架最上层表面。

6.4虫卵投放量要求

根据美洲大蠊最优虫体密度、卵荚孵化率,按单位体积50kg/100m³计算投放量。

6.5孵化间设施

孵化间设施明细表

项目型号功率功能

空调KFR-72LW2340W控制孵化间温度

加湿器SC-3F40A22W控制孵化间湿度

6.6虫卵厚度及温湿度

把精选的虫卵转移至目标孵化间,并均匀地平铺在放有聚乙烯编制袋的养殖架最上层,厚度为1cm-2

㎝,孵化间温湿度控制(温度:28℃-32℃,湿度:70%-90%)。

6.7孵化间管理

每天对孵化间进行巡查记录,用空调和加湿器控制温湿度(温度:28℃-32℃,湿度:70%-90%),

对大于美洲大蠊若虫2龄的孵化间开始投喂饲粮,孵化完成后(卵荚孵化率大于50%),把孵化工用具及

卵荚进行清理,并将孵化间标识更换为养殖间。

7饲养管理

7.1美洲大蠊混合饲料营养标准

美洲大蠊混合饲料营养标准

序号营养指标具体数据

4

DB5305/T36—2020

1蛋白质16%-20%

2粗脂肪3%-6%

3粗纤维2%-4%

4水溶性氯化物0.7%-1.4%

5总糖2.5%-5%

6碳水化合物50%-70%

7.2混合饲料配方

混合饲料

玉米小麦豆粕咸鱼红糖食用盐

60%15%12%10%2.5%0.5%

小麦:按GB1351执行;饲料原料豆粕:按GB19541执行;咸鱼:按GB/T30894执行;食用盐:

按GB/T5461执行;红糖:按GB/T35885执行;玉米:按GB1353执行。

7.3混合饲料质量指标

混合饲料质量指标

项目指标

感官性状色泽一致,无变质

粒度粗粉(全部通过二号药典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药典筛的粉末

不超过40%。)

外观均匀度在明亮出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和色斑。

水分≤12.5

饲料采样标准按GB/T14699.1执行,卫生标准按GB13078执行,饲料中水分的测定按GB/T6435

执行,饲料粗灰分的测定按GB/T6438执行。

7.4混合饲料标志、包装、贮藏及保质期

标志:产品包装上应有鲜明标签,内容包括场名、场址、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包装:40公斤/袋(内袋为聚乙烯塑料袋,外袋为编织袋。)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晒雨淋,受热及撞击,不得与有毒有害或有污染物品混装、混运。

贮存:应贮存在通风、干燥、阴凉的阴凉库保存,不得与有毒有害或有污染物品混合贮存。

保质期:60天。

7.5饲粮制作及投放

取混合饲料与沸水按1:1比例搅拌均匀制成饲粮,根据美洲大蠊每天取食量,计算制定出科学的饲

粮(2龄-5龄若虫投放20㎏-50kg/100m³;5龄-10龄若虫投放60㎏-90kg/100m³;成虫投放20㎏-50kg/100m

³),投食频次每天下午一次。

7.6车间温湿度管理

美洲大蠊不同虫龄养殖单元间根据其生长需求科学控制温湿度。育成区(4-10龄若虫)温度25℃

-30℃,湿度60%-85%;生产区(成虫)温度23℃-30℃,湿度60%-80%。

5

DB5305/T36—2020

7.7日常生产档案管理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含纪要)、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员工技能培训及上岗培训、安全生产检查

记录、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安全生产奖惩记录、员工健康体检表、美洲大蠊干品质量检测报告、美洲大

蠊养殖温湿度记录表、美洲大蠊病虫害调查表、饲料采购出库清单、饲料投喂记录统计表等。

具体日常生产档案见附录B。

8病虫害防治

8.1卫生管理

每天早上8:00-9:00、下午15:00-16:00用“雪帚”对养殖单元间及车间过道进行清洁。场区、养

殖车间5米以内的地面道路等范围内,铲除杂草,清除养殖废弃物。每天对初加工场地水泥地坪用水清

洗一次。

8.2常见消毒灭菌管理

8.2.1场区环境消毒

周围环境晾干后,用0.2%的清洁尔灭或1%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对室内外壁、院子、道路等喷雾消

毒(参照《GB27953疫源地消毒卫生要求》《漂白粉、漂粉精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试行)》。

8.2.2车间消毒

8.2.2.1车间使用前消毒(同场区环境消毒)

养殖车间在使用前用1%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对室内外壁、走廊等进行喷雾消毒。

8.2.2.2车间使用后消毒

室内消毒同使用前消毒;生产用具消毒石槽、孵化盘、孵化用口袋等孵化用工具每次使用后用1%

有效氯漂白粉浸渍消毒,消毒时间5分钟。(参照《GB27953疫源地消毒卫生要求》《漂白粉、漂粉精

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试行)》)。

8.2.3用具消毒

——饲料加工设备:用生活饮用水清洗后,最后往目标器械内外喷洒75%的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参

照《GB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GB26373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

——生产用具消毒:喂食用具定期(1个月)用1%的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消毒5分钟。

8.2.4其他消毒

8.2.4.1粪便处理

清理时用专用口袋装运,及时运出养殖区域,待腐熟后做有机肥料处理。

8.2.4.2病虫处理

生长期出现患病虫体,进行集中捕杀,经消毒处理后深埋或直接焚烧。

8.2.4.3残次虫处理

6

DB5305/T36—2020

生长期出现自然淘汰的虫体,经检查无病虫后作为家禽饲料;否则,按照8.2.4.2病虫处理操作。

8.3病虫害防治管理

按照附录A要求进行防治。

9采收、初加工

9.1采收时间

孵化后养殖6-8个月。

9.2采收方式

美洲大蠊放入容积为宽45㎝,高60㎝,长100㎝装有热水(60℃-80℃)的不锈钢容器中烫死捕

杀。

9.3拣选、漂洗

对捕杀后的美洲大蠊虫体用生活饮用水进行3次漂洗,对漂洗后的美洲大蠊拣除碎木屑、虫皮等杂

质。

9.4干燥加工

及时对美洲大蠊鲜品用热风循环烤箱进行干燥,鲜品干燥厚度以2.0㎏-2.5㎏/盘(托盘尺寸为:

长48㎝,宽38㎝,高3㎝)计,在80℃干燥7h-8h至稍具脆性(水分小于10%)。

10质量要求

10.1检验

美洲大蠊检验项目明细表

项目标准检验方法

杂质不得过2%。参照《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01。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