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877-202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DB11/T 1877-2021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877-2021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24
实施日期
2022-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10

CCSZ0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877—202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Quality

Evaluation

2021-09-24发布2022-01-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877—2021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3

5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

6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6

7数据来源............................................................................11

附录A(资料性)二级指标及计算参数含义................................................12

附录B(规范性)计算参数的计算公式....................................................15

附录C(资料性)参考性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19

参考文献..............................................................................23

I

DB11/T1877—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伟奇、李令军、王佳、赵文慧、张继平、王静、刘晓娜、张立坤、陈龙、韩

立建、乔青、马明睿、鹿海峰、刘春兰、张蔷、钱雨果、秦海明、姜磊、张译、余永欣、崔亚君、许天

豪。

II

DB11/T1877—2021

引言

为建立健全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制度,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生态环

境评估要求,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推动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促进首都

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文件。

III

DB11/T1877—202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市域及各区、集中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的生

态环境质量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LY/T2586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qualityindex

统筹考虑城市尺度环境质量、水域覆盖、植被覆盖、土地负荷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数,

用于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数值范围0-100。

[来源:HJ192-2015,3.1,有修改]

3.2

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qualityindex

用于评价区域内环境的总体或者某些要素的优劣程度,根据评价主体对象特征选择评价指标。利用

大气环境指数、水环境指数等综合表示。数值范围0-100。

[来源:HJ192-2015,3.9,有修改]

3.3

水域覆盖指数surfacewaterindex

用于评价区域内水资源量的丰富程度以及水域岸线保持自然生态属性的程度,利用水网密度指数、

自然岸线保有率等综合表示。数值范围0-100。

[来源:HJ192-2015,3.4,有修改]

1

DB11/T1877—2021

3.4

植被覆盖指数vegetationcoverageindex

用于评价区域内绿色植被的覆盖程度和生态质量状况,利用植被的面积覆盖比、生物量等综合表示。

数值范围0-100。

[来源:HJ192-2015,3.3,有修改]

3.5

土地负荷指数landstressindex

用于评价区域内土地开发强度对生态空间的胁迫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人工地表面积覆盖比、未利

用地面积覆盖比等综合表示。数值范围0-100。

3.6

生物多样性指数biodiversityindex

用于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利用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外来物种

入侵指数等综合表示。数值范围0-100。

[来源:HJ623-2011,3.1,有修改]

3.7

重点点位focuspoint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采矿采砂、工矿企业,以及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或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旅游设施及水电设施等重点关注的人类活动点位。

3.8

人为干扰指数humandisturbanceindex

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范围内人为干扰程度,利用评价单元内重点点位干扰强度指数和

干扰点位未整改指数表示。数值范围0-100。

3.9

土地修复指数landrestorationindex

用于评价生态工程区域内退化土地的修复程度及土壤的恢复状况,利用评价区域内退化土地修复指

数和土壤恢复指数综合表示。数值范围0-100。

3.10

集中建设区concentratedconstructionarea

城镇开发边界以内,一定规划期限内城市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的地区,是引导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集中

布局的地区。

3.11

生态空间ecologicalregion

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河流、

湖泊等。

[来源:HJ1140-2020,3.2,有修改]

3.12

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conservationredline

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

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

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来源:HJ1140-2020,3.1,有修改]

3.13

其他生态空间otherecologicalregion

2

DB11/T1877—2021

除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森林、草地、湿地、河流、湖泊等具有自然属性并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

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

3.14

重点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

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治理或修复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工程项目。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

北京市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分析

确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范围

市域及各区

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集中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重点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市域及各区专题评价专题评价专题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与方法

集中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生态空间重点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与方法指标体系与方法指标体系与方法

市域及各区

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图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流程图

5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1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1.1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

三个方面,涵盖环境质量、水域覆盖、植被覆盖、土地负荷、生物多样性五个一级指标。市域及各区生

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DB11/T1877—2021

表1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计算参数

评价

序权权权数据来源

方面名称名称名称单位

号重重重

3

大气环境指数0.50PM2.5浓度μg/m1.00

环境环境质

10.30水环境指数0.40水质指数-1.00环境监测

质量量指数

土壤环境指数0.10土壤安全利用率%1.00

有水河流长度指数%0.30

水网密度指数0.80

水域覆水域面积指数%0.70遥感监测

20.20

盖指数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0.60外业调查

自然岸线保有率0.20

湖库自然岸线保有率%0.40

森林指数a-0.80

林地指数0.70

植被覆灌丛指数a-0.20遥感监测

30.20

生态盖指数草地指数0.20草地指数a-1.00外业调查

系统耕地指数0.10耕地指数a-1.00

质量城镇用地人工地表面

%0.60

积指数

农村居民点人工地表

土地负人工地表指数0.70%0.20遥感监测

40.10面积指数

荷指数外业调查

其他建设用地人工地

%0.20

表面积指数

未利用地指数0.30未利用地指数%1.00

野生高等植物指数a-0.25

野生动物指数a-0.25

野生大型真菌指数a-0.10

物种多样性指数0.55国家I-II级重点保护物外业调查

种0.25

种种数

生物生物多

北京市I-II级重点保护

多样5样性指0.20种0.15

物种种数

性数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遥感监测

0.15个1.00

性指数统的类型数外业调查

外来物种入侵指数0.15外来物种入侵指数a-1.00外业调查

受保护区域面积指遥感监测

0.15受保护区域面积指数%1.00

数外业调查

注:二级指标及计算参数具体含义见附录A。

a具体计算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5.1.2在表1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设置了参考性指标,辅助说明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不参

与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参考性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见附录表C.1。

5.2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2.1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4

DB11/T1877—2021

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EE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n——一级指标的个数;

——第i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个数;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计算参数的个数;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的权重;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的评价值。

注:对于土地负荷指数,利用(100-该项一级指标评价值)参与公式(1)的计算;对于外来物种入侵指数,利用(100-

该项二级指标评价值)参与公式(1)的计算。

5.2.2计算参数评价方法

5.2.2.1PM2.5浓度的评价值按公式(2)计算:

=(.)···············································(2)

(.)

式中:

(.)——PM2.5浓度的评价值;

(.)——PM2.5浓度的实测值。

5.2.2.2水质指数的评价值按公式(3)计算:

()=100−3×()·········································(3)

式中:

()——水质指数的评价值;

()——水质指数的测算值。

5.2.2.3除PM2.5浓度和水质指数之外,对于其余各项计算参数,分别设置基础线(30)和优秀线(90),

按公式(4)计算其评价值:

()

=30+×60·········································(4)

()()

式中: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的评价值;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的实测值或测算值;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在评价时段内的最大值;

()——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计算参数在评价时段内的最小值。

5.3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5

DB11/T1877—2021

根据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具体值,将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即优+、优、

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表2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优+优优-良一般较差差

市域及各75≤市域及70≤市域及55≤市域及35≤市域及20≤市域及

市域及各区市域及各区

区生态环各区生态环各区生态环各区生态环各区生态环各区生态环

生态环境质生态环境质

境质量指境质量指数境质量指数境质量指数境质量指数境质量指数

量指数≥80量指数<20

数<80<75<70<55<35

生态系统质

生态系统质生态系统质

量较高,环

量一般,环量较差,环

生态系统质量高,环境质量优,生物多样境质量良生态环境恶

描述境质量一境质量较

性丰富。好,生物多劣。

般,生物多差,生物多

样性较丰

样性一般。样性较差。

富。

5.4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

5.4.1根据评价年份与参考年份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幅度情况,将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

质量变化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包括略微变好和略微变差)、明显变化(包括明显变

好和明显变差)、显著变化(包括显著变好和显著变差)。变化度等级划分阈值执行HJ192。

5.4.2根据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度的四个等级,依次对应将市域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波动变

化状况分为稳定、波动、较大波动和剧烈波动。

6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1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1.1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6.1.1.1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涵盖环

境质量、水域覆盖、植被覆盖、土地负荷、生物多样性五个一级指标。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

标体系见表3。

6

DB11/T1877—2021

表3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计算参数

评价

序数据来源

方面名称权重名称权重名称单位权重

3

大气环境指数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