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722-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22-2008 Indicators system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boreal forest ecosystem in cold temperate zone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1722-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3-31
实施日期
2008-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大气沉降指标、寒温带特征指标、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和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起草人:
王兵、周梅、冯林、王树森、王燕、马向前、高润宏、德永军、李少宁、余新晓、张慧东、刘殿国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1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65.020

犅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

犔犢犜1722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ㅤㅤㅤㅤ

犐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狊狊狋犲犿犳狅狉犾狅狀狋犲狉犿狅犫狊犲狉狏犪狋犻狅狀狅犳犫狅狉犲犪犾

狔犵

犳狅狉犲狊狋犲犮狅狊狊狋犲犿犻狀犮狅犾犱狋犲犿犲狉犪狋犲狕狅狀犲

狔狆

20080331发布200805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

犔犢犜1722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大气

沉降指标、寒温带特征指标、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和森林的群落

学特征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16062003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16872007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ㅤㅤㅤㅤ

3.1

雪/水当量狑犪狋犲狉犲狌犻狏犪犾犲狀狋狅犳狊狀狅狑

与积雪同质量水的深度。

3.2

雪密度狊狀狅狑犱犲狀狊犻狋

单位体积雪的质量。

3.3

导湿系数犺犱狉犪狌犾犻犮犮狅狀犱狌犮狋犻狏犻狋狅犳犲狉犿犪犳狉狅狊狋

狔狔狆

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

4指标体系

4.1气象常规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表1气象常规指标1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天气现象云量、风、雨、雪、雷电a每日次

气压a每日次

Pa1

风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速a·-1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ms3

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向a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空气温度最低温度a℃每日1次

1)气象常规指标按国家标准气象站设置,作为站区的常规气象要素指标。

/—

犔犢犜17222008

表(续)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最高温度a℃每日1次

空气温度

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最低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最高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3

1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

2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30cm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深度土壤温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40cm℃3

8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空气湿度相对湿度a%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总辐射量a·-2每小时次

Wm1

净辐射量a·-2每小时次

Wm1

辐射分光辐射a·-2每小时次

Wm1

日照时数a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h1

/辐射量a·-2每小时次

UVAUVBWm1

降水总量aㅤㅤㅤㅤmm连续观测或每日3次

大气降水

降水强度a·-1连续观测或每日次

mmh3

水面蒸发蒸发量a每日次

mm1

a指标引自/—。

LYT16062003

4.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表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2)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天气现象气压Pa连续观测

林冠上方3m处风速·-1连续观测

ms

林冠中部风速·-1连续观测

ms

风林冠下方1.5m处风速·-1连续观测

ms

地被物层风速·-1连续观测

ms

林冠上方3m处风向连续观测

冠层上方3m处温度℃连续观测

林冠中部温度℃连续观测

空气温度

林冠下方1.5m处温度℃连续观测

地被物层温度℃连续观测

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要求全部用自动化仪器连续观测。数据记录间隔为10min。

/—

犔犢犜17222008

表(续)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树干温度地上胸径处温度℃连续观测

地表温度℃连续观测

1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

2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

3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

4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

80cm深度土壤温度℃连续观测

冠层上方3m处湿度%连续观测

林冠中部湿度%连续观测

空气相对湿度

林冠下方1.5m处湿度%连续观测

地被物层湿度%连续观测

1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连续观测

2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连续观测

土壤体积含水量3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连续观测

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连续观测

8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连续观测

总辐射量ㅤㅤㅤㅤ·-2连续观测

Wm

净辐射量·-2连续观测

Wm

直接辐射·-2连续观测

Wm

辐射

反射辐射·-2连续观测

Wm

紫外辐射·-2连续观测

Wm

日照时数h每日1次

4.3大气沉降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表3大气沉降指标3)

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

大气降尘大气降尘总量·-2每月次

tkm1

2---+

、、、、

SONOClNH

434

·-1每次降水时观测

mL

2+2+++

Ca、、、

MgKNa

大气湿沉降a

电导率·-1每次降水时观测

Scm

pH值每次降水时观测

、、、(以

COCOCHNONO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