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63.4-2021 腾冲红花油茶 第4部分:病虫害调查和防治技术

DB5305/T 63.4-2021 Pink Camellia Tengchong Part 4: Pest and Disease Survey and Control Technique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63.4-2021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01
实施日期
2021-09-10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保山市腾冲红花油茶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腾冲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腾冲市生态修复站
起草人:
蒋华、黄佳聪、杨晏平、谢胤、王生进、万晓军、杨晓霞、赵江萍、周娟、李归林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38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63.4—2021

腾冲红花油茶第4部分:病虫害调查及

防治技术

2021-09-01发布2021-09-10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DB5305/T63.4—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

草。

《腾冲红花油茶》系列标准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

——DB5305/T63.1—2021腾冲红花油茶第1部分: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

——DB5305/T63.2—2021腾冲红花油茶第2部分:嫁接苗培育技术

——DB5305/T63.3—2021腾冲红花油茶第3部分:丰产栽培技术

——DB5305/T63.4—2021腾冲红花油茶第4部分: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

——DB5305/T63.5—2021腾冲红花油茶第5部分:采收和质量分级

本文件为第4部分。

本文件由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提出。

本文件由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所确定的技术指标按绿色食品A级标准执行。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腾冲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腾冲市生态

修复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华、黄佳聪、杨晏平、谢胤、王生进、万晓军、杨晓霞、赵江萍、周娟、李

归林。

I

DB5305/T63.4—2021

引  言

腾冲红花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及园林观赏兼用树种,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及油茶主要

栽培种之一,在生态经济林建设及园林绿化中有重要地位。保山是腾冲红花油茶原生分布区,腾冲红花

油茶是我市传统经济林树种之一,栽培和利用腾冲红花油茶的历史达350年以上。在前期多年试验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本文件的制定,规范我市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选择、嫁接苗培育、丰产栽培、病虫

害调查及防治、茶果采收和分级技术标准,实现腾冲红花油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文件使用者需求不同,《腾冲红花油茶》系列标准分为5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1部分: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适于科研和生产单位。目的在于规范腾冲红花油

茶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有利于促进腾冲红花油茶良种选育工作。

——第2部分:嫁接苗培育技术。适于苗木经营和管理单位。目的在于规范腾冲红花油茶嫁接苗培

育技术,有利于促进腾冲红花油茶嫁接苗生产和管理。

——第3部分:丰产栽培技术。适于生产单位。目的在于规范腾冲红花油茶丰产园建设和管理,有

利于促进腾冲红花油茶丰产园经营管理。

——第4部分: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适于科研和生产单位。目的在于规范腾冲红花油茶病虫害

调查和防治方法,有利于促进腾冲红花油茶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第5部分:采收和质量分级。适于基地生产和加工企业。目的在于规范腾冲红花油茶茶籽采收

和质量分级,有利于提高腾冲红花油茶生产经济效益。

II

DB5305/T63.4—2021

腾冲红花油茶第4部分: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腾冲红花油茶病虫害调查及防治的术语和定义、调查方法、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检查。

本文件适用于腾冲红花油茶病虫害调查及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病虫害种类

指由病原物(包含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支原体、线虫等)、有害昆虫和螨类等危害,引起

树体长势衰弱、果实品质和产量降低,对生产造成损失的各种生物因子的总称。

3.2发病率

表示林中某种病害的发生程度。发病率(%)=[调查病株(枝、叶、果)数/调查总株(枝、叶、

果)数]×100。

3.3病情指数

表示病害发生严重程度的指标。一般将调查单株病害等级分为3级~5级,每级代表值为0~5。病情

指数=∑(各病级株数×该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3.4有虫株率

表示林中某种虫害的发生程度。有虫株率(%)=(调查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3.5虫口密度

表示林内平均单株(或单位面积)的活虫数量。单株平均虫口密度(头/株)=调查总活虫数/调查

总株数;单位面积平均虫口密度(头/m2)=调查总活虫数/调查总m2。

3.6防效指标

1

DB5305/T63.4—2021

病情指数减轻率(%)=(防治前病情指数-防治后病情指数)/防治前病情指数×100。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密度-防治后虫口密度)/防治前虫口密度×100。

3.7营林措施

结合种植、土壤管理、清园、整形修剪等营林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性、破坏病虫生存环境、降低

病虫发生密度的防治方法。

3.8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性别趋性等趋向性,林中悬挂黑光灯、高压汞灯、有色粘虫板、性信

息素诱捕器等设备诱杀成虫;或人工捕杀林内的虫卵、幼虫、虫茧(蛹)和成虫;或利用毛刷、枝剪、

砍刀、锯子等工具刮出病斑、清理病虫枝。

3.9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生物有机体或代谢产物抑制病虫害种群繁衍滋长的防治方法。包

括保护或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以虫治虫)、害虫病菌提取释放感染(以菌治虫)、微生物制

剂(以菌治菌)等。

3.10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化学药剂,采用喷雾、喷粉、熏蒸、浸种、拌土等方法,快速减少

病虫害种群密度、降低危害程度、抑制其繁衍滋长的防治方法。

4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4.1踏查

每年对区域内的病虫害、天敌进行3次踏查(2月~3月、5月~6月、9月~10月),采集标本列出病

虫害名录、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和分布状态、记录林内常见多发性病虫害的危害程度。病虫害踏查记录表

见附录B,表B.1。

4.1.1病害诊断

调查枝条、叶片、果实、主干、根部等是否变色、萎蔫、干枯或腐烂,检查病部是否有黑点、粉末、

水渍、流胶等病症。

4.1.2虫害诊断

调查植株枝条是否枯死,叶片是否被啃食或卷缩变色,果实是否正常,树干是否有洞孔、坑道,树

冠(枝、叶)至主干基部地面是否有虫卵、虫茧(蛹)、粪便或分泌物等。

4.2详查

对危害率高的病虫害进行详查(标准地调查)。在集中分布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虫害分布区域设

置2块~3块标准地,标准地内采用“Z”字形取样、“五点”取样或“对角线”取样方法,随机选择20株~30

株(总株数不低于60株),逐株进行调查和记录,分析病情指数、虫口密度。病虫害详查记录表见附录

B,表B.2。

4.2.1病害抽样

2

DB5305/T63.4—2021

记录单株发病率,对其发病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标准见附录A(表A.1~表A.4),计算林分病情指

数。

4.2.2虫害抽样

记录单株叶片、枝条、树干上的虫体(成虫、幼虫、虫孔、虫蛹等)数量,计算林分虫口密度。

4.3发生规律调查

4.3.1病害发生规律

调查不同时期植株各病部的病原发育进度,摸清病原越冬场所和翌年孢子产生时间,记录感病初期

植株病斑的大小及病程,分析病原传播和侵染初期、发病高峰期、寄主病死期等发展规律。

4.3.2虫害发生规律

采集一定数量的害虫(卵、幼虫、蛹、成虫)活体和腾冲红花油茶叶、枝等组织进行室内周年饲养,

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害虫不同虫态的发生期、世代历期、危害部位和薄弱环节。

5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5.1防治原则

以适地适品种栽培、合理营林抚育和人工物理防治为基础,抑制病虫害滋生,保护各类天敌繁衍的

环境,维持林内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应用微生物制

剂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种群数量,减少经济损失。

5.2营林措施

对种子和苗木进行消毒,造林前清理地面杂草、枯枝、腐叶,集中烧毁;栽植良种壮苗,加强抚育

管理,增强树体抗逆能力。

5.3病害预防措施

5.3.1枝叶病害

a)加强抚育管理,保持树体通风透光,降低林分湿度,增强树势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

b)清除病源枝叶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

c)病原孢子传播和侵染初期,适时喷洒1波美度石硫合剂保护树体,降低病原侵染几率;

d)刺吸类害虫引起的病害,应及时防治害虫。

5.3.2果实病害

a)合理稀植,增强通透性;

b)清除病果、落果及树上残留的病果深埋或烧毁;

c)清园后全园喷雾1波美度石硫合剂。

5.3.3主干病害

人工刮除主干病部,涂抹1%波尔多液,必要时薄膜包裹创伤部位,增强愈伤组织形成。

5.3.4根部病害

3

DB5305/T63.4—2021

a)合理施肥、浇水、中耕、除草,破坏病原生存场所;

b)圃园要修建合理的排水系统,降低土壤湿度;

c)定期拔出萎蔫、枯死幼苗和伐除病死植株,集中烧毁;

d)适当于根部喷洒或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减少病原菌滋生。

5.4病害防治方法

主要病害种类、防治技术和药剂选择见附录C,表C.1。

5.5虫害预防措施

5.5.1叶部害虫

a)悬挂500W高压汞灯,或设置有色粘虫板,或悬挂糖醋液(糖:醋:水:酒=3:4:2:1)进行诱杀;

b)适时适量喷洒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部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毒杀。

5.5.2枝干害虫

a)适时整形修剪,增强通风透光,及时剪除虫枝,集中烧毁;

b)细铁丝钩伸入虫孔捕杀钻蛀幼虫;

c)树干涂白石灰:硫磺:盐:水=10:1:10:2,防止天牛或蛾类害虫产卵;

d)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性别趋性,悬挂500W高压汞灯和诱捕器诱杀成虫;

e)用棉花蘸5%阿维菌素乳油原液、白僵菌或BT(1:1)塞入虫孔,黄泥封口,熏杀蛀道内幼虫。

5.5.3果实害虫

a)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地面树冠投影处铺白布,震落捕杀成虫;

b)利用成虫对异性的趋性,悬挂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

c)幼虫蛀食期,摘除有洞孔、畸形的果实,集中烧毁。

5.5.4根部害虫

a)深耕翻土,暴晒或捕杀土壤幼虫,降低虫口密度;

b)用40%高氯·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倍~8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饵,浅耕入土,

毒杀幼虫;

c)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悬挂500W高压汞灯或诱捕器诱杀。

5.6虫害防治方法

主要虫害种类、防治技术和药剂选择见附录C,表C.2。

6防治效果检查

病虫害防治效果检查记录表见附录B,表B.3。

6.1检查时间

6.1.1病害检查为施药防治后14d~21d检查。

6.1.2虫害检查为常规药剂施药后24h、48h、72h、7d~10d各检查一次,微生物制剂施药后10d~

15d检查,天敌生物释放后6个月~10个月检查。

4

DB5305/T63.4—2021

6.2检查方法

6.2.1病害以病情指数减轻率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地内施药前和施药后分别进行病害分级调查,计算

病情指数减轻率。

6.2.2虫害以虫口减退率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地内检查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计算虫口减退率。

6.3效果评价指标

腾冲红花油茶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指标参见表1。

表1腾冲红花油茶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指标

病害虫害

指标值/%指标值/%

防效评价防效评价

(病情指数减轻率/x)(虫口减退率/y)

0≤x≤5较差0≤y≤10较差

5<x≤30一般10<y≤30一般

30<x≤50良好30<y≤60良好

x>50较好y>60较好

5

DB5305/T63.4—202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腾冲红花油茶主要病害分级标准

表A.1腾冲红花油茶叶部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

I叶片发病率b=00

II0<b≤20%1

III20%<b≤50%2

IV50%<b≤90%3

Vb>90%4

表A.2腾冲红花油茶枝条、果实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

I枝条或果实发病率b=00

II0<b≤25%1

III25%<b≤50%2

IV50%<b≤75%3

Vb>75%4

表A.3腾冲红花油茶主干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

I病斑宽度占发病部位树干周长比c=00

II0<c≤20%1

III20%<c≤45%2

IV45%<c≤60%3

Vc>60%4

表A.4腾冲红花油茶苗木根部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

I无病状、植株健壮0

II低于10%苗木发病,部分苗木枝叶发黄1

III10%~50%苗木发病,部分苗木枝叶萎蔫2

IV大于50%苗木发病,部分苗木枝叶干枯或整株死亡3

6

DB5305/T63.4—2021

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腾冲红花油茶主要病虫害调查记录表

表B.1踏查记录表

县名称:乡镇名称:调查面积:调查时间:

踏查点地理坐标面积危害危害标本照片备

林分组成病虫害名称

名称经度纬度海拔(亩)部位程度编号编号注

表B.2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标准病害虫害

病虫名调查总

地编感病各级株数病情有虫危害虫口数虫口

称株数发病率

号株数IIIIIIIVV指数株数株率量密度

表B.3病虫害防治效果检查记录表

检查对象:检查时间:

病害虫害

——总株数感病各级株数病情有虫危害虫口虫口

发病率

株数IIIIIIIVV指数株数株率数量密度

防治前

防治后

较好□良好□较好□良好□

效果评价

一般□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