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ECCPA 031-2023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
T/CIECCPA 031-2023 Zero Carbon Park Evaluation Guidelin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
2024年07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安徽绿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爱欧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远东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麦瑞哲(杭州)低碳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博格华纳新能源(襄阳)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许远超、李靖、李强、王怡、郑超超、吕彬、李旭东、司时海、钟洪玲、金鑫、张翼、祁冰、昝向明、许治丹、周元驰、洪芳、吴玉杰、刘开拓、李志强、魏奇锋、杨清、温张科、刘倩、穆福林、周海泉、卢纪富、潘非、陈奕、薛占轩、周焱、耿世伟、尹运基、牛秋蔓、付向锋、谷信晨、曹智翔、阴亮、杨东明、张继隆、史婷、陈艳秋、陈宇、杨永青、管仁波、张敏、窦乃超、田璐璐、刘燕泽华、孙磊、张馨之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4
团体标准
T/CIECCPA031—2023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
Generalprinciplesforassessmentofzero-carbonpark
2023-07-25发布2023-07-28实施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
1
T/CIECCPA031—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评价指标体系...................................................................................................................................................2
6评价与等级划分...............................................................................................................................................6
7评价结果信息应用及公开...............................................................................................................................6
附录A(资料性)零碳园区评价流程...........................................................................................................7
附录B(资料性)零碳园区评价指标...........................................................................................................8
附录C(资料性)绩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及解释..........................................................................................12
附录D(资料性)依据本文件制定的零碳园区评价报告示例.................................................................13
参考文献.............................................................................................................................................................14
I
T/CIECCPA03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安徽绿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
川爱欧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远东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麦瑞哲(杭
州)低碳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博格华纳新能源(襄阳)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远超、李靖、李强、王怡、郑超超、吕彬、李旭东、司时海、钟洪玲、金
鑫、张翼、祁冰、昝向明、许治丹、周元驰、洪芳、吴玉杰、刘开拓、李志强、魏奇锋、杨清、温张科、
刘倩、穆福林、周海泉、卢纪富、潘非、陈奕、薛占轩、周焱、耿世伟、尹运基、牛秋蔓、付向锋、
谷信晨、曹智翔、阴亮、杨东明、张继隆、史婷、陈艳秋、陈宇、杨永青、管仁波、张敏、窦乃超、田
璐璐、刘燕泽华、孙磊、张馨之。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T/CIECCPA031—2023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零碳园区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与等级划分,以及评价
结果信息应用及公开。
本文件适用于生产制造类零碳园区的评价活动及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评价组织针对零碳园区的
评价活动。其它类型园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32151(所有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GB/T51245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
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ISO14064-1组织层级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gases—
Part1: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organizationlevelfor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
emissionsandremovals)
ISO14064-2项目层级上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
gases—Part2: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projectlevelforquantification,monitoringandreportingof
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sorremovalenhancements)
ISO14064-3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gases—Part3:Specificationwith
guidanceforthe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ofgreenhousegasstatement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零碳园区zero-carbonpark
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阶段融入零碳理念,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
措施,实现边界范围内产业、能源、资源、建筑、生产、交通、生活和管理零碳发展,达到碳排放总量
与吸收自我平衡的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产业园区。
根据评分,分为创建型零碳园区、示范型零碳园区、引领型零碳园区三个等级。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标准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来源:GB/T32150,3.1]
1
T/CIECCPA031—2023
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
CER
经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指定的经营实体核查并证实企业所实施项目减少的温
室气体排放量后,向企业签发的项目减排量。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
CCER
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碳汇carbonsequestration
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绿色电力greenpower
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电池、水轮机等,将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
石能源进行转化而生成的电能。
4基本要求
合规性
4.1.1园区应依法设立,在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4.1.2园区内企业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排放应遵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规定。
4.1.3园区应具有法定边界和明确的区域范围,运营正常。
4.1.4近三年(含成立时间少于三年)来,园区应无较大及以上等级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无节
能、碳排放相关管理部门的处罚。
管理要求
4.2.1零碳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在零碳园区创建方面的领导作用,并应作出如下承诺:
——对零碳园区创建有效性负责;
——制定园区零碳方针、确定零碳园区目标,使其符合国家、地方及园区的碳中和战略;
——就打造零碳园区的重要性和零碳园区的要求进行宣贯;
——确保零碳园区实现预期结果;
——促进零碳园区的持续改进。
4.2.2零碳发展战略
园区应制定零碳发展战略,且该战略应以温室气体零排放为最终目标。
园区应结合上位规划和地方实际情况确定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4.2.3零碳实施方案
园区应结合其零碳目标、指标及自身实际情况,编制零碳实施方案。
园区结合零碳目标指标,按照可操作、可实施的原则,通过规划、能源、资源、建筑、生产、交通、
生活、管理等方面设计零碳路径。
园区应确保零碳园区目标实现。
5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
2
T/CIECCPA031—2023
5.1.1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满足国家及地方产业规划要求,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及周边市政
基础设施;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碳产业低碳转型,重点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实现园区零碳产业模式;
——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为减碳产业及设施预留发展空间;
——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与联系,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5.1.2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绿化覆盖率满足城市规划要求,采用复层绿化;
——能源与环境类的基础设施集中布局、统一建设,全园共享;
——照明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设置智能控制系统。
能源、资源
5.2.1能源利用
5.2.1.1应优先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5.2.1.2针对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园区,宜充分考虑园区内用能单位的能源互补关系,配套
储能系统,建设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就地消纳为目标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
5.2.1.3园区内企业宜进行余热、余冷、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建立能源梯级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余
能跨企业调配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2.1.4在建设场地内分布式光伏完全覆盖后,园区内企业宜就近接入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
电等绿色电力。
5.2.1.5园区内企业宜购买国际认可的核证减排量或国家认可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购买政府批准、
备案或者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购买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
5.2.2资源利用
5.2.2.1园区应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有市政再生水资源时,景观、城市杂用等应优先利用再生水;无市政再生水资源时,应采取
废水处理回用措施;
——应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鼓励所属企业开展节水评价。
5.2.2.2应提高园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与监管能力,开发产业间废弃物利用链条。
5.2.2.3园区餐厨垃圾应由市政统一收集并运送至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场所,鼓励园区配备餐厨垃圾资
源化利用设施。
建筑
5.3.1新建建筑应符合GB/T50378、GB/T50878和GB51245设计建造要求。
5.3.2新建民用建筑应根据GB/T51366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应满足GB
55015的要求。其它类型建筑参照执行。
5.3.3公共区域照明应采取分区、分组与自动调光等措施,并全部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
5.3.4新建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宜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开发。
5.3.5宜采用立体绿化,增加碳汇。
5.3.6 园区内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宜采用自然通风、地道通风等技术排除室内余热。
生产
5.4.1园区内企业每年开展温室气体盘查工作的比例应达到100%,并根据盘查结果持续改进。
5.4.2园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完成比例应达到100%。
3
T/CIECCPA031—2023
5.4.3园区重点用能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且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比例不低于30%。
5.4.4园区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应不低于50%,其中80%以上的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水平二级。
交通
5.5.1园区内公共交通车辆、环卫车辆等,使用新能源车辆比例应达到100%。
5.5.2园区机动车停车位应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建设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
5.5.3园区出行宜采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生活
5.6.1园区应建立对企业进行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的碳普惠激励机制。
5.6.2园区应定期举行与碳主题相关的宣传活动,并邀请企业积极参与。
5.6.3园区应定期为企业提供碳排放相关的教育、培训,并对教育和培训的结果进行考评。
5.6.4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应达到100%。
管理
5.7.1能碳智慧管理
园区应建立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并实现以下功能:
——园区资源全局优化配置与调度,支撑园区能源、碳排放和综合运营状态监测、分析和预警;
——能源利用实时监控及优化管理;
——园区碳排放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
5.7.2零碳园区管理体系
5.7.2.1园区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零碳园区管理体系,可与园区现有管理体系整合,建立统一、协调的
零碳管理程序文件。
5.7.2.2园区宜设置零碳管理机构,该机构在下列方面进行零碳运营绩效评价:
——制定严格的企业入园和零碳生产标准,对生产型、能源型、废弃物处置型、生活型等分别实
施碳管理;
——对高碳落后产能进行强制性淘汰,对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研发项目给与激励奖励;
——定期评估园区绩效,确定改善方案;
——建立核算与考评机制,包括零碳园区碳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等。
5.7.2.3零碳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零碳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园区建立零碳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或有效的组织机构,满足零碳园区建设和管理需要;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B/T 20445.1-2017 应用于核电厂的二级概率安全评价 第1部分:总体要求 2017-04-01
- NB/T 20005.7-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7部分:1、2、3级钢板 2017-04-01
- NB/T 20475-2017 干式贮存系统和运输容器核临界控制用含硼中子吸收材料的鉴定和验收 2017-04-01
- SN/T 4414.1-2015 出口食品热加工设备热分布检验规程 第1部分:蒸汽杀菌锅 2015-12-04
- NB/T 20007.8-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不锈钢 第8部分:1、2、3级奥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 2017-04-01
- NB/T 20005.12-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12部分:主蒸汽系统、主给水流量控制系统、辅助给水系统和汽轮机旁路系统用无缝钢管 2017-04-01
- NB/T 20006.39-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合金钢 第39部分:一体化堆顶组件用钢棒 2017-04-01
- NB/T 20007.48-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不锈钢 第48部分:安全级设备紧固件用不锈钢棒 2017-04-01
- NB/T 20005.9-2017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9部分:2、3级无缝钢管 2017-04-01
- SN/T 4415-2015 出口食品热加工设备杀菌检验规程 UHT杀菌机 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