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453-2024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技术要求
GB/T 44453-202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Digital transformation—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of cross-disasters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系统集成和应用。
发布历史
-
2024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厦门帝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智谷耘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电飞华通信有限公司、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都城投教育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供电局、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威海神舟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山东微感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铜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智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陈胜喜、张军、郭鑫伟、张展、吴灿金、王瑞锋、仇帅辉、郭飞、许中平、金春华、陈申捷、王颖舒、吴波、陈启阳、李俊兵、徐守光、张棚、张烜通、周晶、张胜男、第宝锋、庄仁峰、王春涛、彭雪梅、徐方秋、毛慧丽、张仕喜、关鸿亮、李迪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3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5.240.99
CCSL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453—2024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
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技术要求
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Digitaltransformation—Technical
requirementsofmonitoringandwarningsystemofcross⁃disasters
2024⁃09⁃29发布2025⁃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44453—2024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参考模型·················································································································2
6服务应用要求···········································································································3
6.1跨灾种监测预警平台服务······················································································3
6.2灾害链构造服务··································································································4
6.3跨灾种监测预警公共服务······················································································4
7技术架构要求···········································································································5
7.1感知层··············································································································5
7.2通信层··············································································································7
7.3数据层··············································································································8
7.4决策层·············································································································10
7.5应用层·············································································································12
附录A(资料性)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典型灾害链场景······························································13
A.1灾害链的特征···································································································13
A.2灾害链的分型···································································································13
A.3面向灾害链的跨灾种监测预警场景········································································13
参考文献····················································································································15
Ⅰ
GB/T4445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厦门帝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智谷耘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电飞华通信有限公司、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都城投教育投资
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供电局、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威海
神舟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山东微感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铜牛信息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智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胜喜、张军、郭鑫伟、张展、吴灿金、王瑞锋、仇帅辉、郭飞、许中平、金春华、
陈申捷、王颖舒、吴波、陈启阳、李俊兵、徐守光、张棚、张烜通、周晶、张胜男、第宝锋、庄仁峰、王春涛、
彭雪梅、徐方秋、毛慧丽、张仕喜、关鸿亮、李迪。
Ⅲ
GB/T44453—2024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
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参考模型,规定了服务应用要求和技术架构
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系统集成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GB/T28181—202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34283—2017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
GB/T35965.1—2018应急信息交互协议第1部分:预警信息
GB/T35965.2—2018应急信息交互协议第2部分:事件信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灾种multi⁃disasters
既定地方发生的、造成损害在一定程度之上的所有自然灾害,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
3.2
跨灾种cross⁃disasters
管理和处置具有耦合关系的多个灾种形成的综合对象。
示例:跨灾种监测、跨灾种预警。
3.3
灾害链disasterchain
因一种灾害发生而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
注:所发生的灾害间存在链式关联关系,具备诱生性、时序性和扩围性特征。灾害链的监测预警是跨灾种监测预警
的重要部分。
3.4
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disaster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用于构建与存储一个灾害或一系列关联灾害的组成元素、承灾体元素和灾害控制元素的所有相关
信息,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的软件系统。
1
GB/T44453—2024
3.5
灾害影响分析数据库disasterimpactanalysisdatabase
用于识别一个灾害或一系列关联灾害对承灾体造成的影响种类、影响程度,以及对影响进行控制
的要素,并支持对这些信息做分析的软件系统。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I:业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
D⁃CMDB: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Disasters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D⁃IADB:灾害影响分析数据库(DisastersImpactAnalysisDatabase)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
5参考模型
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的参考模型见图1,其中技术架构包括了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决策层和
应用层;服务应用包括跨灾种监测预警平台服务、灾害链构造服务和跨灾种监测预警公共服务。参考
模型中包括了上述两方面的技术要求。在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架构中,不同灾种有各自的监测预警数
据集,通过灾种应用归集一个或多个不同灾种的数据信息、建立跨灾种数据模型和监测预警模型。灾
种应用仅包含一个灾种的数据集时,形成单一灾种的数字化模型;包含多灾种的数据集时,形成跨灾种
应用模型。
2
GB/T44453—2024
注:数据层的A类灾种应用指全数据集灾种应用,B类灾种应用指多数据集灾种应用,C类灾种应用指单数据集灾
种应用。
图1跨灾种监测预警系统参考模型
6服务应用要求
6.1跨灾种监测预警平台服务
建立可支撑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设施平台并提供平台服务,平台应具备必要的数据、通信
和智能决策支撑能力,以服务的形式提供需要的组件单元,如数据感知采集服务、多制式通信保障服务
和业务智能编排服务等,其技术要求包括下列内容。
a)应根据本地常见灾害种类、常见灾害发生地点等基础信息,规划部署对应的多灾种监测数据
采集装备、风险隐患点的巡视查验服务等监测预警技防体系的平台服务,并为人防相关操作
提供技术支撑手段,如二维码或其他电子标签的操作点位确认能力等。
b)应为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推进相关存储、计算和指挥调度管理等项目的建设,达到利用所获
得的各项数据开展多灾种耦合关系计算的目标,为灾害链构造服务提供可行的平台服务。
c)应建设监测预警平台服务的“平急两用”通信服务能力,平时提供宽带多媒体融合通信服务,
急时保障提供窄带消息或更高带宽的通信服务。
d)应建立纵向多层级、横向多业务的监测预警数据服务总线,明确信息报告、预警信息、通知等
消息的标准格式,其中预警信息总体结构应符合GB/T35965.1—2018中5.1的要求,预警信
息各字段编码应符合GB/T35965.1—2018中附录A的要求。
e)应实现对灾害的定性监测与定量监测,灾害种类存在已知分级分类标准的,适用相关标准完
成定性与定量。
f)应实现早期、中期和后期监测:
1)具备对区域内重大风险隐患点的早期监测能力,平台服务的基础数据包含重大风险隐患
3
GB/T44453—2024
点的点位信息,能够定期获取隐患点的灾害特征数据,应分析不同灾种间存在相互关联
的历史数据,支撑形成特定的灾害链数据标签,对具备该类标签的风险隐患群开展监测
预警管理,应从监测方式、监测数据的采集频度、数据分析算法和预警策略等方面执行特
定规范;
2)具备采取技术措施对状态数据正在快速变化的已监测隐患点、正在发生的灾害点执行实
时状态监测的能力,支撑构建依据实时状态数据和灾害链标签数据,形成灾害链预测分
析预警的能力;
3)具备对灾害发生后的灾害点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能力,如:新监测设备和临时通信
数据网络等服务的快速部署、一线救援力量的边缘计算与决策支撑服务等。
g)应具备群众监测的技术支撑手段,为群众监测提供报告和状态跟踪服务。
h)应开展跨灾种的专业监测技术服务,如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必要的隐患点和灾害点实施长时
监测的技术通道服务。
i)应建立预警等级与灾害状态、灾害影响等数据之间的关联模型,系统根据监测获得的灾害状
态和影响数据等实现预警的智能分级服务。
j)平台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中文字符运行环境应符合GB18030—2022中对中文字符集及其
编码的要求。
k)宜支持在平台服务中建立以数字化应急为目标的结构化预案服务,预案作为响应和救援的数
字化载体,联动灾害链构造服务,关联现场状态实时数据、应急物资调度、应急通信与救援人
员等要素,以预案实效提升应急能力。
6.2灾害链构造服务
针对本地风险隐患点及其周边环境数据识别本地可能的灾害链成型隐患,识别工作中需要的灾害
链特征和分型信息见附录A中的A.1和A.2,从而构建本地灾害链模型,其服务能力应包括:
aD⁃CMDB
)面向多维度风险隐患点建立,并构建隐患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基础数据模型;
b)开展区域内重大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服务,覆盖常见自然灾害,并实现与多维度风险隐患点
D⁃CMDB之间的协同;
c)对自然灾害类重大风险隐患建立多源监测预警技术能力,并开展多源数据服务;
d)建立灾害链成因分析模型,从大气动力、地质动力和灾害复杂成因等方面对灾害成因的关联
性进行分析;
e)在a)和d)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开展跨灾种灾害链构造服务,用于在灾害管理和影响分析相关
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监测预警的关联分析服务、预警范围管理服务、响应预案的编制与演练服
务等核心工作,适用的跨灾种监测预警场景见表A.1;
f)建立区域内受多灾种影响的重点资产和重点人群分析图谱,支撑对灾害发生时的灾害链影响
分析服务;
g)利用D⁃CMDB和D⁃IADB支撑e)和f);
h)对e)建立的灾害链构造服务,以及相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所覆盖的自然灾害种类提出要求,
要求的原则是覆盖本地常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 487-2001 无公害畜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安全要求 2001-10-24
- DB37/ 290.8-2000 摩托车、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000-08-14
- DB37/T 294-2001 棉纺清梳联值车工作法 2001-02-22
- DB11/T 134-2001 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2001-10-30
- DB63/T 372-2001 气象灾害标准 2001-09-18
- DB37/T 291-2000 计算机网络检测与评估 2000-08-30
- DB43/T 153-2001 钢筋混凝土用优质400MPa级热轧带肋钢筋 2001-08-31
- DB43/ 154-2001 优质400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电渣压力焊接施工及验收规程 2001-08-31
- DB37/ 290.7-2000 农用运输车及运输用拖拉机烟度排放标准 2000-08-14
- DB37/T 295-2001 照相业服务质量及等级评定 200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