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909-2021 跨座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规范

DB34/T 3909-2021 Cross-carriage monorail transportation safety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efore initial opera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909-2021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6-08
实施日期
2021-07-08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芜湖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芜湖市运达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芜湖市标准化研究院、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00

CCSP6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909—2021

跨座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

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afetyassessmentofstraddlemonorailbefofreinitial

operation

2021-06-08发布2021-07-08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909—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前提条件...........................................................................2

6系统功能核验.......................................................................3

6.1土建工程.......................................................................3

6.2设备系统.......................................................................5

6.3车辆基地.......................................................................8

6.4控制中心.......................................................................9

7系统联动测试.......................................................................9

8运营准备...........................................................................9

8.1组织架构.......................................................................9

8.2岗位与人员.....................................................................9

8.3运营管理......................................................................10

8.4应急管理......................................................................11

附录A(规范性)关键指标计算方法....................................................13

A.1列车唤醒自检成功率............................................................13

附录B(规范性)系统功能核验测试....................................................14

B.1车辆超速保护测试..............................................................14

B.2列车紧急制动距离测试..........................................................14

B.3车门安全联锁测试..............................................................14

B.4车门故障隔离测试..............................................................14

B.5车门障碍物探测测试............................................................14

B.6列车联挂救援测试..............................................................14

B.7走行轮爆胎续行测试............................................................15

B.8相邻主变电所支援供电测试......................................................15

B.9接触轨系统越区供电测试........................................................15

B.10变电所0.4kV低压备自投测试...................................................15

B.11车地无线通话测试.............................................................16

B.12列车到站自动广播和到发时间显示测试...........................................16

B.13与主时钟系统接口通信测试.....................................................16

B.14换乘站基本通信测试...........................................................17

B.15列车超速安全防护测试.........................................................17

B.16列车追踪安全防护测试.........................................................18

I

DB34/T3909—2021

B.17列车退行安全防护测试..........................................................18

B.18车站扣车和跳停测试............................................................19

B.19区间水泵安全运行测试..........................................................19

B.20站台门乘客保护测试............................................................19

附录C(规范性)系统联动测试........................................................21

C.1车辆动力学响应—运行平稳性测试.................................................21

C.2接触轨动态几何参数测试.........................................................21

C.3集电靴垂向加速度(硬点)测试...................................................21

C.4列车车门安全防护测试...........................................................21

C.5站台紧急关闭按钮安全防护测试...................................................21

C.6站台门安全防护功能测试.........................................................22

C.7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测试...........................................................22

C.8列车折返能力测试...............................................................22

C.9车站综合后备盘功能测试.........................................................23

C.10车站公共区火灾工况联动测试....................................................23

C.11列车区间事故工况联动测试......................................................24

C.12列车唤醒(含发车测试)功能测试................................................24

C.13列车站台门自动对位功能测试....................................................25

C.14列车站台自动发车功能测试......................................................25

C.15列车自动开/关门功能测试.......................................................25

C.16列车自动折返功能测试..........................................................25

C.17站台自动清客功能测试..........................................................26

C.18远程临时清客功能测试..........................................................26

C.19列车自动休眠功能测试..........................................................26

C.20列车远程在线监测功能测试......................................................27

C.21列车车门与站台门故障对位隔离防护测试..........................................27

C.22信号授权解锁疏散门抑制功能测试................................................27

C.23站台再关门按钮测试............................................................27

C.24列车火灾报警联动功能测试......................................................27

C.25乘客紧急对讲功能测试..........................................................28

C.26站台门间隙探测功能测试........................................................28

C.27工作人员防护开关(SPKS)功能测试..............................................28

C.28自动鸣笛功能测试..............................................................29

C.29中心远程停车功能测试..........................................................29

参考文献..............................................................................30

II

DB34/T390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芜湖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和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芜湖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芜湖市运达轨道

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芜湖市标准化研究院、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

限公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缪正祥、汪毅明、朱冬进、魏巍、杨旭、吴春雨、赵小文、史聪灵、蒯勇、何

理、黄坤林、姚远、胡江民、吴树强、王嘉鑫、王彭杰、杨健、李晓毛、聂东晖、承超、韦胤、王玉林、

罗斌龙、杨占、赵博、彭湃、刘彦宏、罗唐、包佳健、李辉光、胡亚军、王良良、李琨、蒋峰、刘琳、

谢昂、张锋、吴敏、车洪磊、王传福、许彦强、胡佳乔、杨涛、董夏耘、沈骏一、茆金保、刘昌磊、卞

程锋、郑孝康。

III

DB34/T3909—2021

跨座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跨座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设施设备系统功能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工作,改扩建项目和甩项工程适用本文件相关规

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599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

GB/T30013-2013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

GB50458-2008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轨交通monorailtransit

城市中修建的采用电力牵引列车在一条轨道梁上运行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根据车辆与轨道梁之

间的位置关系,单轨交通可分为跨座式单轨交通和悬挂式单轨交通两种类型。

[来源:GB50458-2008,2.0.1]

3.2

跨座式单轨交通straddlemonorailtransit

为单轨交通的一种型式,车辆采用橡胶车轮跨行于梁轨合一的轨道梁上。车辆除走行轮外,在转向

架的两侧尚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的两侧,保证车辆沿轨道安全平稳地行驶。

[来源:GB50458-2008,2.0.2]

3.3

试运行trialrunning

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冷、热滑试验成功,系统联调结束,行车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不载客

列车运行,对运营组织管理和设施设备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的活动。

[来源:GB/T30013-2013,3.2,有修改]

3.4

初期运营initialoperation

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所有设施设备验收合格,整体系统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经过试运行检验合

格,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后,在正式运营前所从事的载客运营活动。

[来源:GB/T30013-2013,3.3,有修改]

1

DB34/T3909—2021

3.5

运营单位operationcompany

经营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营业务的企业。

[来源:GB/T30013-2013,3.4,有修改]

3.6

接触轨contactrail

用金属轨条制成,装设在轨道梁的侧面,经过受流器向电动车辆供给牵引电能的导电轨。

[来源:GB/T50458-2008,2.0.8]

3.7

全自动区域fully-automaticarea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实现全自动运行功能的区域,其余区域为非全自动区域。

注:全自动区域包括正线、折返线、渡线、停车线、出入线,车辆段和停车场的停车(列检)线、洗车线以及相应

的牵出线等。

3.8

限界接触标Boundarycontactmark

用来指示列车停车,防止停留列车与邻线上列车发生侧面冲突的标志。

3.9

疏散门Evacuationdoor

用于安全疏散时可被打开的车门。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TS: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自动列车监控

ATO:AutomaticTrainOperation,自动列车运行

ATP:AutornaticTrainProtection,自动列车防护

AW0:AverageWeight0,列车空车载荷

AW3:AverageWeight3,列车超员载荷

BAS:BuildingAutomaticSystem,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FAM:FullAutomaticMode,全自动运行模式

IBP:IntegratedBackupPanel,综合后备盘

PIS: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乘客信息系统

RM:RestrictedManual,限制人工驾驶模式

SPKS:StaffProtectionKeySwitch,工作人员防护开关

5前提条件

5.1运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

5.2应取得符合规定的批准、批复、许可及其他相关文件。具体如下:

a)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批复;

b)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批复;

2

DB34/T3909—2021

c)重大设计变更批复;

d)用地和建设许可文件;

e)土建工程及其装饰装修、设备系统及其安装工程等质量验收监督意见;

f)起重设备、电(扶)梯、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验收文件;

g)车站、区间、中间风井、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主变电所等消防验收文件;

h)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对城市轨道工程安全设施设备出具的检查、备案文件;

i)人防验收文件;

j)卫生评价文件;

k)建设单位编制的环保验收报告;

l)防雷接地验收文件;

m)档案验收文件。

5.3应按规定竣工验收合格,验收发现的影响运营安全和基本服务质量的问题应整改完成;有甩项工

程的,甩项工程不应影响运营安全和基本服务水平,并有明确范围和计划完成时间。

5.4应按照规定划定安全保护区,具有根据土建工程验收资料勘界后制定的保护区平面图,并在具备

设置条件的地点设置提示或警示标志。

5.5试运行前应完成系统联调,试运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其中按开通运营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

车20日以上且关键指标及计算方法应满足GB/T30013的相关规定。全自动运行线路还应满足每日列车

唤醒自检成功率不低于95%,具体计算方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5.6贯通运营的延伸线工程项目应按全线运行图开展试运行,其中除供电系统故障率、站台门故障率

按延伸区域统计外,其余关键指标应按全线统计。

5.7应具有试运行情况报告,包括:试运行基本情况、试运行期间主要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和相关数据

记录、设施设备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和故障率情况、试运行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

6系统功能核验

6.1土建工程

6.1.1限界

6.1.1.1区间、车站和车辆基地轨行区的构筑物、设备和管线等设施、设备及在线路上使用的各类工

程车应无侵限现象,并满足GB50458或设计文件所规定的限界要求。

6.1.1.2正线、配线及车场线应通过限界检测和验收,具有相应的记录文件。

6.1.2线路

6.1.2.1投入使用的正线、配线及车场线应满足列车运行和应急救援需要。

6.1.2.2当其他设施上跨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时,上跨设施交叉范围两侧内应设置防护网或其他安全

防护设施;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与其他设施共建于同一平面且相邻可能影响运营时,应在线路两侧设置

封闭隔离、安全警示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

6.1.2.3正线、配线及车场线尚未使用的道岔、预留延伸线终端等预留工程应分别采取道岔定向锁闭、

设置车挡等安全防护措施。

6.1.2.44线路百米标、坡度标等线路标志,以及限速标、停车标、限界接触标等信号标志应配置齐全、

清晰、醒目、安装牢固。

3

DB34/T3909—2021

6.1.3轨道

6.1.3.1轨道梁(含接缝板)的制造及安装精度、线形尺寸误差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验收记录应完

整齐全。

6.1.3.2轨道梁与周边设施设备应保持合理的间距,满足设备维护的要求。

6.1.3.3钢制轨道梁应结合焊缝等级进行探伤,并具有探伤检测合格报告,金属构件表面应进行防锈

处理。

6.1.3.4道岔区域应保证无积水;寒冷地区的道岔应采取防雪防冻措施;各类管线、设备统一布置,

并预留检修空间。

6.1.3.5道岔应完成静载、动载和连续运转等试验,并具有试验合格报告。其中,现场安装后道岔连

续运转试验动作次数应不小于1000次。

6.1.4车站建筑

6.1.4.1车站站厅公共区至少有2个独立、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具备使用条件;地下侧式站台车站的每

侧站台应有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具备使用条件。

6.1.4.2车站开通的出入口道路应与市政道路网贯通,当出入口朝向城市主干道时,应具有客流集散

场地;当出入口台阶或坡道末端与临近的道路车行道距离小于3m时,应采取护栏或其他安全防护措

施;影响车站客流集散的站外广场应与车站同步具备使用条件。

6.1.4.3车站楼梯、公共厕所及无障碍设施应具备使用条件;车站出入口至站厅应至少有一台电梯和

一部自动扶梯具备使用条件;站厅至站台应至少有一台电梯和一组上、下行自动扶梯具备使用条件。

6.1.4.4车站公共区和出入口通道不应有妨碍乘客安全疏散的非运营设施设备,安检设施不应占用乘

客紧急疏散通道。

6.1.4.5车站公共区有关设施设备结构、过道处、楼梯口、楼梯装饰玻璃边角、扶手转角及其连接部

位、防护栏杆、不锈钢管焊缝处等不应有可能造成乘客伤害的尖角或突出物;车站地面嵌入式疏散指示

应与地面平齐;车站公共区地板应防滑。车站内楼梯栏杆、扶手设置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6.1.4.6钢结构屋顶(含出入口雨棚)上方检修爬梯应安装牢靠,宜加设安全护笼;车站公共区卷帘

门应有防坠落措施;车站公共区防护栏杆应埋设牢固;出入口通道内扶梯控制箱门、消防栓箱门等暗门

应安装门锁和把手。

6.1.4.7车站出入口排水沟畅通,排水系统应与城市排水系统连通,出入口建筑、无障碍垂直电梯接

缝应完成密封处理;车站出入口应满足所在地相应防洪标高要求。

6.1.4.8车站公共区出入口不应设置在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上,因特殊原因无法避免时应有连接人

行的过街措施;当车站采用顶面开设风口的风亭时,风亭开口处应具有防护栏和防护网或其他安全防范

措施。

6.1.4.9车站内应设置导向标识系统,车站醒目位置应公布安全乘车注意事项、监督投诉电话、本站

首末车时间和周边公交换乘信息,并按规定张贴城市轨道交通禁止、限制携带物品目录。

6.1.4.10车站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消防设施、安全应急设施、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应具有齐全醒目的

警示标识和使用说明。

6.1.4.11车站禁入区域应设有阻挡外界人、物进入的防范设施及警示标识。

6.1.5结构工程

6.1.5.1地下车站、地面和高架车站站台顶板、设备用房、行人通道等结构不应渗水、结构表面应无

湿渍,区间隧道、连接通道结构及轨道梁与隧道结构底板连接处不应漏水。

4

DB34/T3909—2021

6.1.5.2轨道梁桥等高架桥面易积水区域应设置良好的排水措施。

6.1.5.3应建立全线结构工程监测机制,定期对结构的沉降和变形进行监测和分析。

6.1.5.44应具有对轨行区电缆、管线、射流风机等吊挂构件以及声屏障、防火门、人防门、防淹门等

构筑物安装牢固、定位锁定和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的检查记录。

6.1.5.5地下工程(含车站、区间、出入线等)邻近轨行区旁的分隔墙,应满足风荷载和振动荷载作

用下结构的抗疲劳性、安全度和耐久性要求,不宜采用砖砌墙。

6.1.5.6轨行区人防门、防淹门、联络通道防火门宜具有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对其运行状态

和故障状态的监视报警功能、视频监视系统对其开闭状态的监视功能。

6.1.5.7当高架区间上跨道路净空高度不满足道路限界要求时,应设有限高标识和限界防护架;当墩

柱有可能受外界撞击时,应设防止墩柱受撞击的保护设施。

6.1.5.8设备安装未使用的结构预留孔洞应完成封堵;区间结构施工遗留的混凝土浮浆、碎块等异物

和设备安装遗留在结构本体上的铁丝、铁片、胶条等异物均应完成清除。

6.1.5.9疏散通道应平整、连续、无障碍,宽度不应小于600mm,走行空间高高度不应小于2000mm;

轨行区至车站的疏散楼梯、疏散平台在联络通道处的坡道连接、区间联络通道防火门开启等不应影响乘

客紧急疏散。

6.2设备系统

6.2.1车辆

6.2.1.1应完成列车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并具有测试合格报告,测试项点应满足相关规范或合同要

求。对于试验中发现的影响行车安全和客运服务的车辆故障应完成整改。

6.2.1.2试运行期间,各列车运行里程均不应少于2000列公里。

6.2.1.3应具有蓄电池测试报告,蓄电池容量应满足列车失电情况下车载安全设备、应急照明、应急

通风、广播、通讯等系统规定工作时间内的用电要求。

6.2.1.44车辆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或箱体应采取保护性接地措施。

6.2.1.5列车上非乘客使用的重要设备或设施应具有锁闭措施。客室地板防滑,客室结构和过道处、

扶手等不应有可能造成乘客伤害的尖角或突出物。

6.2.1.6列车车门防夹警示、车门防倚靠警示、紧急报警提示、车门紧急解锁操作提示、消防设备提

示等安全标志应齐全、醒目。

6.2.1.7车辆走行轮应配置胎压监测报警装置,导向轮和稳定轮宜配置胎压监测报警装置;爆胎等胎

压异常信息应能在司机面板显示,宜在控制中心显示。

6.2.1.8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应设置应急保护装置,轮胎故障时列车应能够安全运行至车辆基地。

6.2.1.9全自动运行不设置独立驾驶室的列车,列车驾驶台上应配置带锁的盖板,盖板上应贴有禁止

坐卧、禁止放置物品、禁止液体等警示标识,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