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244-2022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DB41/T 1244-2022 Pes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edible fungi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3月
-
2022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6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244—2022
代替DB41/T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2022-10-17发布2023-01-16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1244—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防控原则............................................................................2
5主要病虫害与防控....................................................................2
6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5
附录A(资料性)常见食用菌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7
附录B(资料性)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11
附录C(资料性)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药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表..................12
I
DB41/T124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41/T1244—2016《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与DB41/T1244—2016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栽培措施防控的定义(见3.2),删除了农业防控(见2016年版的3.4)、人工防控(见
2016年版的3.8)的定义;
b)增加了防控原则(见4);
c)更改了菌丝体期主要虫害类别(见5.1.1.2,2016年版的5.1);
d)更改了培养料内加药防控标准(见5.1.2.1.6,2016年版的5.2.2.2);
e)增加了培养料灭菌的相关技术参数(见5.1.2.1.8);
f)更改了覆土材料相关内容(见5.1.2.1.13,2016年版的4.1.2.1.11);
g)更改了旧场所处理标准(见5.2.2.1.2,2016年版的5.2.1.2);
h)增加了粘虫板诱杀害虫时粘虫板使用的方法和密度(见5.2.2.2.3);
i)更改了以菌治虫,并推荐了相关生物类药品(见5.2.2.3,2016年版的5.3.2.2);
j)增加了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相关内容(见6);
k)增加了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登记农药(见附录C中表C.1)。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周口市分校、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
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闻亚美、张辉、黄桃阁、张宏波、丁亚通、党帅、王伟、王奇。
本文件于2016年3月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II
DB41/T1244—2022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病虫害防控的术语和定义、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
与防控、生理性病害与防控的技术措施和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456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原物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统称为病原物。
3.2
栽培措施防控
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措施,有目的地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而不适合病虫害发生的
栽培环境,从而抑制或减轻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方法。
3.3
物理防控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电、色、温度、放射线、热、红外线辐射、激光等防控病虫害的方法。
3.4
生物防控
利用害虫天敌、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来防控病虫害的方法。
1
DB41/T1244—2022
3.5
化学防控
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以减少或消灭病虫害的方法。
4防控原则
食用菌病虫害防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突出绿色防控策略,优先采取栽培措
施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合理使用化学防控,严禁滥用农药,谨慎使用农药,确保生态安全和食
品质量安全。
5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1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1.1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
5.1.1.1菌丝体期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酵母菌、黏菌等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
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1。
5.1.1.2菌丝体期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菌蚊、菇蝇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见附录B中表B.1。
5.1.2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防控措施
5.1.2.1栽培措施防控
5.1.2.1.1场地选址
按照NY5099要求执行。
5.1.2.1.2菇棚设置和建造
应符合NY/T2375的规定。
5.1.2.1.3设备设施
应符合NY/T528的规定。
5.1.2.1.4环境消毒
生产场地应定期打扫,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保持清洁卫生。无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
除用消毒剂、杀虫剂进行处理外,还应用紫外线、臭氧等杀灭病原菌,常见的化学药剂见附录C。
5.1.2.1.5原料配制
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NY5099的规定。在制作食用菌菌种和生产栽培时,要根据不同品种对营养和
理化条件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科学配制,具体按NY/T2375要求操作。
5.1.2.1.6培养料制备
2
DB41/T1244—2022
培养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充分预湿后即完成培养料制备。但一些栽培
工艺需要堆制发酵,如平菇发酵料栽培、双孢蘑菇、草菇、大球盖菇栽培等。按照栽培模式的不同,合
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袋栽培养料最终含水量应为60%~65%,畦床栽培培养料最终含水量应为65%~70%,
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根据不同品种对酸碱度的不同要求,合理调节培养料酸碱度。一般菌
丝体生长最适pH值为5.5~6.0,但草菇适宜pH为7.5~9.0,双孢蘑菇适宜pH为7.2~7.5。采用生料或发
酵料栽培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入无公害食用菌专用杀虫剂预防虫害,用药应符合NY/T393、NY/T1276、
GB/T8321.5、GB/T8321.7和GB/T8321.10的相关规定。
5.1.2.1.7栽培容器选择
栽培容器的选择应符合GB/T4456规定。
5.1.2.1.8培养料灭菌
培养料灭菌按照NY/T528的规定操作执行。常压灭菌一般是灭菌锅内100℃保持8h~10h,高压灭
菌一般是灭菌锅内0.138Mpa、126℃,保持2h。由于食用菌栽培容器大小不一、灭菌锅容积大小不一
以及灭菌锅蒸汽发生量大小不一样,灭菌时间有所不同,但灭菌一定要彻底。此外,灭菌能源要用天然
气或者电,降低大气污染指数。
5.1.2.1.9菌种选用
菌种质量符合NY/T1742要求,选用抗杂能力强、菌龄合适的菌种。
5.1.2.1.10接种
接种操作按NY/T528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净化接种空间,消毒接种工具,如需无菌操作,使用紫
外线照射、酒精杀菌等方法确保各个环节处于无菌环境,提高接种质量,降低接种污染的风险。
5.1.2.1.11菌丝培养
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量。大多数品种环境温度一般控制
在20℃~28℃,培养料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6℃~25℃,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左右,适当
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暗光培养。
5.1.2.1.12检杂处理
接种7d后进行第一次检杂,以后每隔10d检查一次,直到菌丝发满菌袋(瓶)或畦床。若发现杂菌
污染,要及时处理,控制杂菌蔓延传播。污染较轻,可用75%酒精简单处理。污染较重,将污染的菌袋
(瓶)挑出报废。对于如链孢霉、黏菌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要在孢子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
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销毁处理。
5.1.2.1.13覆土材料处理
一些食用菌品种需要覆土才能促进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如双孢蘑菇、羊肚菌、大球盖
菇等,覆土材料的处理应符合NY/T2375的规定。除草炭土外,覆土应来自清洁农田,不应使用污染农
田或污灌区农田的土壤作覆土材料,覆土使用前应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消毒和灭虫,如暴晒、热处理。
5.1.2.2物理防控
用紫外线、臭氧和蒸汽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
5.1.2.3化学防控
3
DB41/T1244—2022
发菌期间应每隔7d~10d定期喷洒一次环境消毒剂。在此期间虫害发生时,可对发生虫害的菌袋进
行熏蒸处理,熏蒸时应将发生虫害的菌袋覆盖并密闭,以防气体外溢,影响杀虫效果。所有用药应按附
录C的要求使用。
5.2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2.1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
5.2.1.1子实体期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平菇黄斑病,平菇、双孢菇胡桃肉状菌病,金针菇黑腐病等。
食用菌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2。
5.2.1.2子实体期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菌蚊、菇蝇、蛞蝓、螨类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症状见附录B中表B.1。
5.2.2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防控措施
5.2.2.1栽培措施防控
5.2.2.1.1轮作栽培
食用菌种植结束后的空闲期可以和农作物或蔬菜轮作,改善种植环境。
5.2.2.1.2菇棚处理
旧菇棚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消毒和杀菌,以防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将菇棚拆掉进行暴晒处理;或将
菇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或其它人工加温闷棚方法,使菇棚温度达到55℃~60℃持续5d~10d;或使用
生产许可药剂进行杀菌防虫,所有用药应按照NY/T1276、GB/T8321.5、GB/T8321.7和GB/T8321.10
的相关规定。
5.2.2.1.3降温、降湿、通风
温度较高时,应对大棚采取昼盖夜开方式,降低棚温,控制菇棚湿度不超过85%,每次喷水后加强
通风,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如有病菇,及时清除,妥善处理料面,防止病菌扩散蔓延。
5.2.2.1.4人工捕捉
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如蛞蝓、马陆等,可人工捕捉。
5.2.2.2物理防控
5.2.2.2.1安装防虫网
菇棚门窗及通气口安装60目的纱窗、纱门,防止传病菌蚊、菇蝇和螨类等带菌传染。
5.2.2.2.2诱虫灯诱杀害虫
用一支220V、3W蓝色荧光灯作诱虫光源,灯管外围设有约1000V的高压电网或安装网虫袋,当双
翅目(如菌蚊、菇蝇等)害虫被灯光诱来时,即触电而死或被吸入袋中的方法。诱虫灯的使用环境应配
有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进入。
5.2.2.2.3粘虫板诱杀害虫
4
DB41/T1244—2022
在菇棚内离地面70cm处悬挂大小适宜的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杀食用菌成虫,减少产卵量。粘虫
板的使用密度为,每10m2悬挂1片粘虫板,及时更换。
5.2.2.3生物防控
在出菇间隙,使用生物农药苏芸金杆菌(Bt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
抑制螨类、线虫、跳虫、菌蛆等,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时通风降湿。
5.2.2.4化学防控
出菇期间,不得使用任何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出菇间隙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药
剂,局部、少量施用,安全用药,以免造成药害,影响食用菌生长。使用药剂应符合GB/T8321.5、
GB/T8321.7和GB/T8321.10要求。
5.3主要生理性病害与防控
5.3.1主要生理性病害
生理病害主要有幼菇萎缩、菜花菇、珊瑚菇、高脚菇、药害菇、小老菇、死菇等,食用菌生理性病
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3。
5.3.2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控措施
5.3.2.1栽培措施防控
5.3.2.1.1温度
保持菇棚在适宜温度。当菇棚内气温超过28℃时,采取向空间、地面、墙壁喷冷水或在早晚气温
低时进行大通风来降低菇棚温度。
5.3.2.1.2光照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通常诱导不同食用菌原基分化只需要光照强
度较低的弱光,如平菇20Lx~1500Lx,香菇10Lx~210Lx,草菇50Lx~300Lx。菌袋和畦床料面严禁
长时间受阳光暴晒,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不出菇或幼菇死亡。
5.3.2.1.3通风量
菇棚必须保持通风畅通。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菇棚内空气清新,有充足
的氧气供应。
5.3.2.1.4水分
菇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禁止向幼菇喷淋冷水。出菇中后期,
根据菌袋含水量多少,适量对菌袋补充水分。在补水的同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液补
充营养。
5.3.2.1.5摘除病菇
及时摘除病菇,并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潮菇正常出菇。
6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
5
DB41/T1244—2022
建立防控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内容,完善整个溯源体
系。记录保留2年以上。
6
DB41/T1244—2022
A
A
附录A
(资料性)
常见食用菌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A.1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3/T 734-2008 青稞昆仑12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8-08-18
- DB62/T 1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武都油橄榄(初榨橄榄油) 2008-08-15
- DB31/T 411-2008 配送饮用水站服务管理规范 2008-07-31
- DB31/ 95-2008 高处悬挂作业安全规程 2008-07-31
- DB62/ 1422-2008 新型车用汽油 2008-08-15
- DB15/T 446-2008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 2008-08-20
- DB63/T 732-2008 砂地柏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2008-08-18
- DB62/T 1690-2008 陇南花菇 2008-08-15
- DB62/ 1467-2008 新型轻柴油 2008-08-15
- DB31/ 410-2008 餐饮业即食食品环节表面卫生要求 200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