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661-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DB37/T 1661-2010 DB37/T 1661-2010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Double-Ospire Mushroom Production in Forestl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
B0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661—2010
良好农业规范林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GoodagriculturalpracticeonAgaricusbisporusinwoodland
2010-08-31发布2010-10-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1661—2010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邹城市科学技术
局、山东嘉元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张海兰、邹积华、张现涛、肖炳连、黄春燕、单洪涛、郭惠东、窦宗
礼。
I
DB37/T1661—2010
良好农业规范林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良好农业规范林地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产品质量、基地选择与管
理、生产技术、生产投入品管理和有害生物防控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林地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9171双孢蘑菇菌种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2-2000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749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5333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质量要求
3.1感官要求
菇形圆整、饱满、不开伞,大小均匀,色泽白(棕色品系除外),有双孢蘑菇特有的香味,无异味,
1
DB37/T1661—2010
无病斑、褐斑,无霉烂菇及虫蛀菇,开伞菇、破损菇≤5%。不得混入动物毛发、排泄物、泥土及金属物
等杂质。
3.2理化和卫生要求
符合GB7096和NY/T749的要求。
4基地选择与管理
4.1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GB3095、GB15618和NY/T391的要求。
4.2基地选择与配置
4.2.1基地选择
基地宜选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水源充足、土质清洁、无污染、无杂草、便于排水、郁闭度较高
的林地,远离工厂、禽畜场、垃圾场、废菌料堆等污染源,并避开公共场所、公路主干道、生活区、原
料仓库。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拌料发酵、发菌出菇区及产品加工区、仓库区合理分区。
4.2.2栽培设施
采用林地简易弓棚栽培。棚顶覆盖无滴膜或黑色薄膜,上覆草帘,高温季节棚顶搭盖遮阳网,棚内
地面中间下挖一条深50cm、宽50cm的操作道,两旁至弓棚内边作畦栽培。所选用的建造材料、构件制品
及配套机具等,不应对环境和双孢蘑菇产品造成污染。
4.2.3工作室
基地建有工作室,室内配备桌、椅、水、电等,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并设有清洁卫生的盥洗间。
4.2.4仓库
基地应备有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的专用仓库,存放施药器械、农药、化肥等;备有农药配制量
具、人员防护服、急救箱、灭火器等,建立农药、肥料进出货记录。
4.2.5废物收集设施
基地设有农药空包装和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
4.2.6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4.2.6.1危害分析
栽培料霉菌污染、子实体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菇螨、菌蚊、瘿蚊、跳虫等有害生物危
害。
4.2.6.2关键控制点
生产期间林地栽培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管理及菇棚设施内外病虫杂菌的环境控制。
4.2.6.3控制措施
2
DB37/T1661—2010
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a)所选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通过人工控制能够满足双孢蘑菇的生长需要。在生产前
对栽培场地、设施进行全面灭菌、除虫,清理废菌料、菇根、病虫菇等杂物,保持环境整洁;
b)将周围杂草、落叶、碎石清除干净,沿四周撒上生石灰粉;
c)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杂物,对菇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
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4.3基地管理
4.3.1基地档案
每个林地栽培场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病
虫害防治等内容,提供双孢蘑菇生产所涉及的各环节的溯源记录。记录档案保留3年以上。
4.3.2基地环境监测
新建基地应由具有资质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评价符合国家标准后,
方可进行双孢蘑菇生产。每隔2~3年,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重新进行
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4.3.3基地平面图
面积较大的基地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栽培方案和周年生产计划等。
4.3.4基地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5栽培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品种特性和每年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培养料开始堆制发酵一般在8
月上中旬;播种时间始于9月上中旬,可延迟到10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
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4月上中旬至5月份。
6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6.1品种选择
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登记,适于山东省栽培,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
同菇形和色型的品种。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双孢蘑菇菌种,应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的规定。
6.2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双孢蘑菇菌种的生产过程应符合NY/T528和NY/T1731的要求。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GB19171和NY/T
1742的规定。菌种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6
℃的冷藏箱内,控制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清洁阴凉干燥避光的保藏室内,应
及时使用,不宜长期贮存。
3
DB37/T1661—2010
7生产技术
7.1培养料配方
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宜选用:
a)配方1:小麦秸(或稻草)2200kg,干牛粪1600kg,植物饼(粕)肥100kg,尿素25kg,
石膏粉80kg,过磷酸钙40kg,轻质碳酸钙60kg,石灰粉60kg;
b)配方2:玉米秆2500kg,干鸡粪500kg,植物饼(粕)肥120kg,尿素15kg,石膏粉60kg,
过磷酸钙60kg,石灰粉50kg;
c)配方3:玉米芯1200kg,棉籽壳400kg,干牛粪1000kg,麦麸150kg,石膏粉50kg,轻质
碳酸钙50kg,石灰粉50kg。
7.2预湿
建堆前2d~3d,将小麦秸、玉米秆、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堆放预湿。
建堆前7d~10d,将干粪用清水淋湿,每100kg干粪加水160kg~180kg。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发酵处理。
7.3建堆
料堆呈南北向,堆宽1.6m~2.0m,堆高1.6m~1.8m,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
部呈龟背形。
建堆时,要求一层粪、一层草逐层堆放,从第四层开始浇水,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饼肥、
石膏粉及过磷酸钙、轻质碳酸钙和50%的尿素,共堆制10层。建堆时每隔1.5m竖立一根粗木棒或竹竿,
建好堆后拔出即形成透气孔。堆顶覆盖草苫,雨天遮盖薄膜。
建堆时要求培养料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堆料的第二天测定50cm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料温应升
至70℃左右。
7.4发酵
7.4.1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点达到72℃~80℃后3d~4d,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1d在料堆上部浇水,翻堆时要把草抖松,做到里翻外,上下、四周翻到中央位置,将建堆时余
下的50%的尿素加入,并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使料含水量达到70%~72%,可用
2%~3%的石灰水调节pH8.0~pH8.5。翻完堆后清扫堆周围杂物,搞好环境卫生。第一次翻堆后48h,料
温最高可达75℃~80℃。
7.4.2第二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的5d~6d,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前,可先把堆周边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再翻,
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进行浇水湿透,放进堆的中上部,让其更好地腐熟。将料堆里外、上
下彻底翻匀,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3~4滴水为宜。雨天
盖塑料膜用木棍支起,使料内透气,保持料温在62℃~65℃。
7.4.3第三次翻堆
一般第二次翻堆后4d~5d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
含水量达到70%左右,堆料pH7.8~pH8.2。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
7.4.4第四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后4d,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时检查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滴出1~2滴水
为适,调节培养料pH7.2~pH7.8,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氨味和害虫。若水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
4
DB37/T1661—2010
节;水分过大,可进行摊晾,或撒拌石灰粉调节培养料酸碱度。翻堆后,将培养料充分抖松,排除料中
的废气,可进棚铺菌床。发酵料质量要求参见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YGSC 002-2023 阳谷朝天椒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23-10-19
- T/SDFIA 32-2022 大樱桃质量控制规范 2022-05-31
- T/WSXHT 001-2024 杏果(核桃青皮多酚处理)保鲜技术规范 2024-04-22
- T/GXAS 539-2023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武宣牛心柿 2023-08-02
- T/SNLT 001-2023 下野地西瓜 2023-06-12
- T/GXAS 833-2024 桑叶酸菜加工技术规程 2024-09-24
- T/ZXTC 002-2021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钟祥香菇 2021-04-18
- T/JXXCCY 012-2024 水果型南五味子种植管理技术规程 2024-09-29
- T/ZSGTS 151-2023 香山之品 木薯 2023-06-29
- T/CAI 153-2021 地理标志产品 保亭百香果 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