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T/CI 073-2023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Green Communiti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9月
-
2023年06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允能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邵超峰、陈思含、杨 锋、毛国柱、魏子章、郝文静、鞠美庭、刘金鹏、杨 娟、战雪松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20
CCSA12
团体标准
T/CI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Guidanceongreenandlow-carboncommunityconstructionandevaluation
technology
2023-06-05发布2023-06-05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
T/CI073—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建设原则...........................................................................1
5建设规划...........................................................................2
6建设领域...........................................................................3
7运营管理...........................................................................5
8评价评级...........................................................................6
9长效机制...........................................................................7
附录A(资料性)社区绿色低碳建设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9
附录B(规范性)绿色低碳社区客观评价................................................10
附录C(资料性)绿色低碳社区评价报告表..............................................12
参考文献.............................................................................14
I
T/CI07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天
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允能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超峰、陈思含、杨锋、毛国柱、魏子章、郝文静、鞠美庭、刘金鹏、杨
娟、战雪松。
II
T/CI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绿色低碳社区建设规划工作内容及要求,提供了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思路、建设领
域、运营管理,以及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法、评价流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在城市新建社区、既有社区开展绿色低碳建设,也适用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自我
评价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水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区community
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
[来源:GB/T20647.1-2006,3.1]
3.2
绿色低碳社区greenandlow-carboncommunity
在边界明确的区域内,以绿色规划为统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平衡发展需求与控制污
染及碳排放问题,提高社区建筑、交通、家庭生活等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和削减区域内碳排放总
量,具备了一定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
3.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的统称。
3.4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s
不同于传统地表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包括雨水、海水、建筑中水等。
3.5
中水reclaimedwater
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利用的非饮用水。
[来源:GB50336-2018,2.1.1]
4建设原则
4.1 以人为本
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将人放在核心地位,为居民生活提供最优服务。
4.2因地制宜
1
T/CI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宜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建设措施和管理方
法。
4.3协调性
绿色低碳社区注重绿色与低碳相协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绿色发展原则贯穿社区设计、建
设、管理、使用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的同时,着重降低社区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4.4多元性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需要各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和
利益分享的全过程。
4.5持续性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宜在保持建设规划执行的基础上,进行常态化自我检查与
评价,持续改进和优化,以确保社区始终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
5建设规划
5.1前期调研
5.1.1调研内容
社区调研需要关注与绿色低碳建设相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识别社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确
定社区资源禀赋和主要特征,识别社区建设的相关方,从而明确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本底条件,有助
于确定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优先领域。
5.1.2资源环境禀赋
调研社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社区所在区域的区位环境和气候特点,如日照、风向、气温、降雨、气候灾害等;
——社区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如山川、河流、森林等。
5.1.3社会背景
调研社区的社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
——社区所在区域关于绿色低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限制型和鼓励型),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机构、
社区所在当地政府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态度,以及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承诺力度和理解
程度;
——社区建设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居民构成、生活方式等;
——社区的组织主体(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及其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
理解和认同程度等;
——社区与绿色低碳相关的合作机构从事的与绿色低碳相关的工作,以及这些机构推行的与绿色
低碳相关的准则或其他要求。
5.1.4相关方期望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访谈、热线、座谈会等形式,对社区居民、社区范围内的组织主体
(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社区所在地与绿色低碳相关的行业协会、政府监管
部门等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潜在相关方的利益需求与诉求、建设中沟通和参与的形式与频率进行调研。
5.2 规划原则与方法
5.2.1坚持绿色低碳设计。社区绿色低碳设计是对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具象性、战略性落实,规划
社区建设必须遵循无污染、无危害、可循环利用的原则,从而体现出绿色低碳社区在节约能源、保护
环境方面的作用。
5.2.2兼顾环境质量和物质需求。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在追求经济高效、节约能源的同时更要保证其
2
T/CI073—2023
生活质量,在规划时必须注意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舒适性作为代价。
5.2.3突出地方特色。规划时宜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充分利用社区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山川河流
等景观,在将对原先社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改造降至最低限度的基础上对社区进行整体的规划,同时考
虑纳入社区所在街镇区域主题特色元素,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与各区域原有的历史底蕴、建筑风貌相融
合,彰显当地特色。
5.2.4发挥社区管理作用。编制规划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软硬结合,既要设计严格的规
章制度、注重社区环境管理,又要注重人文社会精神层面的培育和改造。
5.3规划内容
5.3.1目标及实施计划
通过绿色低碳建设,使社区的环境更加绿色、生态更加和谐、运行更加节能、治理更加高效,社
区治理主体发展充分、机制体制健全、要素保障到位,满足居民物质需求和环境追求。依据自身资源
环境禀赋和地方政府要求,量力而行制定社区绿色低碳建设计划,识别社区绿色低碳薄弱环节,明确
社区绿色低碳建设路径。
5.3.2建设领域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规划应以社区现有设计与建设为基础,基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协调性、
多元性、持续性”5项原则,对社区的建筑、资源、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与改
造,完善社区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5.3.3监测评价制度
在规划中规范对绿色低碳社区评价与监测,实行动态化管理。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包括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设阶段,在此阶段规划中需明确社区建设自我检查机制,对建设目标和实施计划的不足
之处加以改进,不断完善提高;第二阶段为运营管理阶段,在此阶段规划中需明确加入第三方评估,
发挥第三方组织的监督作用,坚持用公平、公正的立场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监
测评估,保证绿色低碳社区建设高效完成。
6建设领域
6.1建筑系统
新建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需严格遵照国家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宜利用绿色建材,采用新
型绿色建造方式,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对既有建筑在供热制冷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
统等方面进行节能改造,对老化的线路和年代久远的设备进行检测维修,预防电能过度损耗;根据太
阳能资源条件、建筑条件和用能需求,保证建筑或设施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在评估建筑屋
顶、墙体、附属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上具备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潜力后加装建筑光伏。倡导居民绿
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涂料、家具、节水器和节电器等,指:
——对于居民用电器具,本文件仅涵盖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和燃气灶6种产
品,节电器需满足国家相关能效等级2级及以上标准;
——节水器具指满足CJ/T164等级要求的产品,具体指坐便器、小便器和水龙头等。
注1:绿色建材是指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
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注2: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6.2 资源系统
6.2.1能源子系统
传统能源
社区能源系统宜优先接驳市政能源供应体系。市政管网未通达社区的,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优先
采用燃气供热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宜积极利用工业余热或采用冷热电三联供。采购高效节电器,选用
3
T/CI073—2023
更加节能的设备设施,如采用带有人体感应装置的光源、利用自动控电系统远程遥控电灯等用电设备
的方式提高电能利用率。对于公共区域用电器具,本文件节电器仅涵盖变压器、照明灯具、水泵、风
机和电动机5种产品,产品满足国家相关能效等级标准2级以上的用电器具。
可再生能源
社区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配合储能、分布式供能等手段实现调峰填谷、源网
荷储深度协同,整合形成社区微电网。鼓励社区根据资源禀赋及建筑需求,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可再生
能源供暖技术。持续增加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使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量。社区
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但不限于:
——光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满足路灯、公交车站棚、自行车棚、停车场棚等用电需求;
——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供热,解决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需求。
能源管理平台
社区宜建设能源管理系统,用于社区能源数据监测、统计分析,在能源数据综合集成的基础上,
实现对能源利用的有效监控及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能源利用率,最终构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
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
6.2.2水资源子系统
给排水设施
加强供水管网管理,建立居民小区内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公共用水设施、公共用水计量设施分
布图,定期对用水管网、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建立用水系统巡视检查及维修
保养记录。
节约用水
对公共区域节水设备进行改进,加强用水计量器具配备;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绿地改用微喷、
滴灌、喷灌技术,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在公共区域张贴节水标识,增强社区居民节约
用水的意识。公共区域节水设备指满足CJ/T164等级要求的产品,具体指坐便器、小便器和水龙头等。
非传统水源利用
系统统筹建设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构建社区循环水务环境。合理完善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系
统,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举措推进海绵化改造和建设,结合社区地形地貌进行竖向设计,在
绿地、道路广场等新改扩建过程中合理推广雨水渗滞、调蓄、利用等设施,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外排,
推进就地消纳,就地利用。利用建筑中水时,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出水水质应根据不同的用途,满
足相应的国家现行水质标准,当前社区内中水回用主要是通过绿化浇灌、道路清洗和景观调蓄等方式
进行。
6.3公共设施系统
6.3.1出行子系统
社区宜建立路网微循环,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优化社区出行道
路与城市主干道接驳设计,提高社区交通通达度。在交通路网建设中尽可能采用透水铺装,采用多孔
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促进雨水渗入地面,降低社区洪涝风险的同时,促进水资源循环利
用。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出行,加强步行的可达性与连接线;建设自行车交通网
络,合理规划自行车停放区域,推广自行车出行。在社区基础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能源汽
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注: 透水铺装是一种具有全透水或半透水结构路面的铺装体系。按照面层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透水水泥混凝土铺
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和透水路面砖(板)铺装。
6.3.2碳汇子系统
4
T/CI073—2023
社区宜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绿地,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增加社区
公共绿地面积,推广立体绿化,充分利用墙壁、屋顶、棚架等栽种攀缘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
碳汇。在增加绿化面积时,宜:
——充分应用本地植物,构建符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
——推广乔灌草绿化模式,在有限土地面积中尽可能提升叶面积,增加绿量。
6.4环境保护系统
6.4.1水环境子系统
社区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中水原水的水质和用水的水质、水量、使用要求及场地条件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且中水处理系统必须设有消毒设施。采用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时,其水质
应符合GB/T18921的规定。社区内水环境宜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无黑臭水体。
6.4.2声环境子系统
社区宜加强对内部电梯、水泵、变压器、供热制冷、通风等公用设施噪声治理,如在楼梯间内布
置吸声材料、管网系统安装衬垫等;在社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推广噪声监测显示屏,鼓励建立噪声控
制公约,通过居民自治方式,协商解决社区噪声问题。
6.4.3废气处理子系统
社区宜加强对于油烟净化处理的要求和管理;在社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设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显
示系统,实时监测社区空气质量。
6.4.4固体废物处置子系统
社区宜鼓励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优先采用社区内资源化的处理方式,从社区层面减少固体
废物的产生。社区应根据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和垃圾成分特点,科学布局社区内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网
络,在住宅楼下、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合理安排社区内垃圾处理系统,
预留垃圾中转、预处理场地空间,减少垃圾长距离运输;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FZ/T 90107.7-1999 圆柱形筒管 筒子纱染色用网眼筒管的尺寸、偏差和标记 1999-11-19
- FZ/T 92045-1999 印花镍网 1999-11-19
- FZ/T 90107.1-1999 圆柱形筒管 主要尺寸推荐值 1999-11-19
- FZ/T 90107.5-1999 圆柱形筒管 合成长丝用筒管的尺寸、偏差和标记 1999-11-19
- FZ/T 90107.4-1999 圆柱形筒管 变形丝用筒管的尺寸、偏差和标记 1999-11-19
- FZ/T 93055-1999 环锭纺、并、捻锭子用筒管锥度1∶38和1∶64 1999-11-19
- FZ/T 90107.3-1999 圆柱形筒管 扁丝用筒管的尺寸、偏差和标记 1999-11-19
- FZ/T 90107.2-1999 圆柱形筒管 自由端纺纱机用筒管的尺寸、偏差和标记 1999-11-19
- FZ/T 93054-1999 转杯纺分梳辊 1999-11-19
- FZ/T 93053-1999 转杯纺转标 199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