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396-201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DB37/T 2396-2013 Renewable energy building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onitor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396-201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9-22
实施日期
2013-10-30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 本标准不适用于贸易结算的相关应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
起草人:
王薇薇、李 迪、李 震、韩随旗、李向前、王 昭、张海燕、李 杰、金振家、李海滨
出版信息: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240.01

L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396—201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ofthemonitoringsystemforbuilding

projectsapplyingrenewableenergy

2013-09-22发布2013-10-30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396—201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系统组成..........................................................................2

4.1太阳能集中热水监测系统........................................................2

4.2家用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2

4.3太阳能供热采暖监测系统........................................................2

4.4太阳能供热制冷监测系统........................................................3

4.5太阳能光伏监测系统............................................................3

4.6地源热泵监测系统..............................................................3

4.7复合监测系统..................................................................3

5设备要求..........................................................................3

5.1基本原则......................................................................3

5.2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性能参数................................................3

6设计要求..........................................................................5

6.1一般规定......................................................................5

6.2抽样方法......................................................................5

6.3监测点位......................................................................5

7施工要求..........................................................................8

7.1一般规定......................................................................8

7.2设备安装......................................................................9

7.3系统调试.....................................................................10

8数据采集.........................................................................11

8.1建筑基本信息.................................................................11

8.2监测指标.....................................................................11

8.3数据采集方式.................................................................12

8.4采集频率.....................................................................12

8.5数据编码.....................................................................12

9数据传输.........................................................................14

9.1一般规定.....................................................................14

9.2数据传输过程和通信协议.......................................................14

9.3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中心之间的传输.............................................15

9.4应用层数据包格式.............................................................17

I

DB37/T2396—20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建筑基本信息表.................................................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东省各市县(市)行政区划代码.................................19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编码规则示例...............................................2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数据采集装置与数据中心通讯协议规范.............................23

II

DB37/T239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薇薇、李迪、李震、韩随旗、李向前、王昭、张海燕、李杰、金振家、李海

滨。

III

DB37/T2396—201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系统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系统组成、设备要求、设计

要求、施工要求、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

本标准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

本标准不适用于贸易结算的相关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9582基于Mod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

GB/T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DL/T614多功能电能表

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监测系统datamonitoringsystem

通过安装数据监测和采集装置,采用远程数据传输手段,实现数据在线、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

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1

DB37/T2396—2013

3.2

复合系统hybridsystem

采用两种或者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系统。比如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供热制冷系统就属于复合系

统。

3.3

数据采集装置datacollectingdevice

对各类监测装置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存储,并通过远程信道与数据中心信息交换的设备统称。

3.4

数据传输系统datatransmissionsystem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数据监测系统中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之间、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中心之间

的数据传输的总称。

3.5

数据中心datacenter

主要任务是接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上传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和展示等。数据中心

通常可分为省级数据中心和市级数据中心。

3.6

大数审核bigdataofaudition

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审查,审查数据本身或数据变动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存在逻辑性、趋势性的差

错;数据的数值是否出现错位和多位,以及小数点位置错误等情况。

4系统组成

4.1太阳能集中热水监测系统

4.1.1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

4.1.2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室外温度、太阳总辐照度、贮热水箱进出水温度、用户侧进出水流量、

集热系统进出水温度、集热系统循环流量、辅助热源用电量等各类传感器。

4.2家用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

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室外

温度、太阳总辐照度、上下水流量、上下水温度、辅助热源用电量等各类传感器。

4.3太阳能供热采暖监测系统

太阳能供热采暖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

室外温度、太阳总辐照度、贮热水箱进出水温度、用户侧循环热水流量、集热系统进出水温度、集热系

统循环流量、辅助热源用电量等各类传感器。

2

DB37/T2396—2013

4.4太阳能供热制冷监测系统

太阳能供热制冷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

室外温度、太阳总辐照度、集热系统进出水温度、集热系统循环流量、贮热水箱进出口温度、贮热水箱

的进水或出水流量、系统耗电量、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度、机组用户侧循环流量、机组功率、辅助热源

用电量等各类传感器。

4.5太阳能光伏监测系统

太阳能光伏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室外

温度、太阳总辐照度、太阳能光伏组件背板表面温度、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量等各类传感器。

4.6地源热泵监测系统

地源热泵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包括用于测量室外温

度、系统用户侧进出水温度、系统地源侧进出水温度、系统用户侧循环流量、系统地源侧循环流量、系

统耗电量、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度、机组地源侧进出水温度、机组用户侧循环流量、机组地源侧循环流

量、机组输入功率等各类传感器。

4.7复合监测系统

复合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监测软件组成。监测装置根据复合系统的种类参照

4.1~4.6条文要求确定。

5设备要求

5.1基本原则

5.1.1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应满足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

5.1.2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应有出厂合格证、校准证书以及有效的检定证书等证明文件。

5.2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性能参数

数据监测系统建设所采用的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1和表2的规定。

表1监测装置性能参数要求

序号监测装置类型项目性能参数要求

测量范围-40~+80℃

1室外温度监测装置测量准确度±0.5℃

测量分辨率±0.1℃

测量范围-20~100℃

2表面温度监测装置测量准确度±1.0℃

测量分辨率±0.1℃

测量范围0~100℃

3水温度监测装置测量准确度±0.2℃

测量分辨率±0.1℃

3

DB37/T2396—2013

表1(续)

序号监测装置类型项目性能参数要求

光谱范围280~3000nm

测量范围0~2000W/m2

4太阳总辐照监测装置测量准确度≤5%

测量分辨率≤1W/m2

灵敏度7~14μV/(W·m-2)

依据被测量设备或者系统确定,不得小于被测量设

测量范围

备或者系统额定功率的1.5倍。

测量准确度≤1%

5功率监测装置测量分辨率≤1W

工作环境电源为单相交流220V,50Hz

环境温度0~50℃

相对湿度20%~80%

测量装置采用普通远传电能表

普通电能表的精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0级,配套的

精确度

互感器精确度等级不低于0.5级。

6耗电量监测装置普通电能表应具有监测和计量三相(单相)有功电

能的功能,具有数据远传功能,至少应具有RS-485

功能

标准串行通信接口,符合DL/T614和DL/T645中

的有关规定。

测量装置宜采用超声波或电磁等无转动元件的流量监测装置。

依据测量设备或者系统确定,不得小于测量设备或

测量范围

者系统循环流量的1.5倍。

测量准确度≤2%

7流量监测装置测量分辨率≤0.01m3/h

工作环境电源为单相交流220V,50Hz或DC24V。

环境温度0~50℃

流体温度0~100℃

相对湿度20%~80%

注:监测装置的选型应保证一个模块的多路模拟量输入信号之间的压差不大于24V。

表2数据采集装置性能参数要求

序号参数指标要求

能够采集模拟信号(含电量测量模块和其他模拟量测量模块)和数字信号,

1采集接口

支持Modbus协议。

支持监测装置

2不小于32台。

数量

根据数据中心命令或主动定时采集,定时周期从5分钟到1小时可配置,

3采集周期

默认5分钟。

协议解析、转换和数据处理,支持解析协议,加、减、乘运算功能,添加

4数据处理方式

附加信息。可采用加、减、乘运算的方法设置计算公式。

5存储容量不小于256MB。

4

DB37/T2396—2013

表2(续)

序号参数指标要求

6远传接口至少1个有线接口(含485接口)或无线接口。

7远传周期定时周期从5分钟到12小时可配置,默认30分钟。

至少3个。可按各级服务器要求上传不同类型的数据包(住建部数据中心

支持数据要求上传的数据包内,所有监测指标必须是唯一的,采集器应将采集到的

8

服务器数量数据进行汇总或平均后打包上传;省级数据中心要求上传每个仪表的信息,

采集器应上传所有仪表的数据信息)。

具有本地和远程配置/维护接口,支持接收来自数据中心的查询、校时等命

9配置/维护接口令。具备自动恢复功能,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可以从故障中恢复正常工作状

态。本地配置软件应具有较强加密功能。

平均无故障

10应不小于3万小时。

时间

11网络功能接收命令、数据上传、数据加密、断点续传、支持TCP/IP协议。

12功耗使用低功耗嵌入式系统,功耗应小于10W。

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电磁兼容性标准要求: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

13电磁兼容性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6设计要求

6.1一般规定

6.1.1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应结合工程现场的勘察调研情况,提出数据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案,根

据建设方案进行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数据监测系统试运行正常后方可进行验收,验收

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6.1.2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15316、GB/T50314、JGJ16等相关标准

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

6.1.3设计选用的监测装置应符合GB50093、CJ/T188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经检定/校准后方可使

用。

6.2抽样方法

6.2.1对于集中式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制冷

系统),同一类型(集热器类型、安装角度和安装方位角一致)的每20个系统抽样不少于1个系统,

不同类型系统要分别抽样进行监测。对于户式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

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同一类型系统小于100户抽样数量不少于1户,100户~500户抽样

数量不少于2户,大于500户抽样数量不少于3户。不同类型系统要分别抽样进行监测。

6.2.2对于太阳能光伏系统,按同一类型每30个系统抽样数量不少于1个系统。

对于集中式热泵系统,机房内不同类型的机组根据情况抽样不少于1台机组。以单体建筑或单户为单位

的热泵系统,按同一类型每30个系统抽样不少于1个系统,每个系统的机组抽样不少于1台机组。大

于30个系统时抽样数量不少于2个系统,每个系统的机组抽样不少于1台机组。

6.3监测点位

5

DB37/T2396—2013

6.3.1太阳能热水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太阳能热水系统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测,

当有多个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b)在平行于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用于太阳总辐照量的监测,当一个系

统的多个采光面或者倾角(倾角之差大于10°)设计有太阳能集热器时,则平行于每个采光面

或者倾角的太阳能集热器均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

c)在集热系统的进出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进出口温度的监测;

d)在集热系统的进水管或出水管路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循环流量的监测;

e)在贮热水箱的用户侧进水管和出水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贮热水箱进出口温

度的监测;

f)在用户侧系统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用户侧进出水流量的监

测;

g)当系统采用电热锅炉、电加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等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系统辅助热源的配

电输入端布置电能表,电能表的数量应根据系统辅助热源的配电系统情况确定;当系统采用燃

气、蒸汽加热器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输入管路上布置燃气表、蒸汽表等监测仪表;

h)每个监测系统原则上只设计1个数据采集装置,当项目的监测装置分散设置时,应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至少应具有采集温度传感器、总辐照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和功率传感器等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可根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至少预留

2个数据采集通道。

6.3.2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太阳能热水系统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测,

当有多个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b)在平行于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用于太阳总辐照量的监测,当一个系

统的多个采光面或者倾角(倾角之差大于10°)设计有太阳能集热器时,则平行于每个采光面

或者倾角的太阳能集热器均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

c)在集热系统的进出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进出口温度的监测;

d)在集热系统的进水管或出水管路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循环流量的监测;

e)在贮热水箱的用户侧进水管和出水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贮热水箱进出口温

度的监测;

f)在用户侧系统的进水管或出水管路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用户侧进出水流量的监测;

g)当系统采用电热锅炉、电加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等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系统辅助热源的配

电输入端布置电能表,电能表的数量应根据系统辅助热源的配电系统情况确定;当系统采用燃

气、蒸汽加热器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系统的燃气输入管路上布置燃气表、蒸汽表等监测仪表;

h)当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设计有独立的配电回路时,应在总配电回路输入端设计1个电能表有于

系统耗电量的监测,当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配电回路分散设计时,应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情

况确定电能表的设计数量;

i)每个监测系统原则上只设计1个数据采集装置,当项目的监测装置分散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至少应具有采集温度传感器、总辐照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和功率传感器等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可根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至少预留

2个数据采集通道。

6.3.3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

测,当有多个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6

DB37/T2396—2013

b)在平行于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用于太阳总辐照量的监测,当一个系

统的多个采光面或者倾角(倾角之差大于10°)设计有太阳能集热器时,则平行于每个采光面

或者倾角的太阳能集热器均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

c)在集热系统的进出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进出口温度的监测;

d)在集热系统的进水管或出水管路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集热系统循环流量的监测;

e)在机组用户侧的进出水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度的监测;

f)在机组用户侧的进水管或出水管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机组用户侧循环流量的监测;

g)在贮热水箱的用户侧进水管和出水管路上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贮热水箱进出口温

度的监测;

h)在用户侧系统的进水管或出水管路上应设计1个水流量传感器用于用户侧循环水流量的监测;

i)当系统采用电热锅炉、电加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等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系统辅助热源的配

电输入端布置电能表,电能表的数量应根据系统辅助热源的配电系统情况确定;当系统采用燃

气、蒸汽加热器作为辅助热源时,应在系统的燃气输入管路上布置燃气表、蒸汽表等监测仪表;

j)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设计有独立的配电回路时,应在总配电回路输入端设计1个电能表用于系

统耗电量的监测,当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的配电回路分散设计时,应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情况

确定电能表的设计数量;

k)每个监测系统原则上只设计1个数据采集装置,当项目的监测装置分散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至少应具有采集温度传感器、总辐照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和功率传感器等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可根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至少预留

2个数据采集通道。

6.3.4太阳能光伏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太阳能光伏系统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测,

当有多个太阳能光伏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b)在平行于太阳能光伏组件附近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用于太阳总辐照量的监测,当一个

系统多个采光面或者倾角(倾角之差大于10°)设计有太阳能光伏组件时,应在平行于每个采

光面或者倾角的太阳能光伏组件附近布置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

c)在太阳能光伏系统组件背板处应设计1个表面温度传感器用于太阳能光伏组件背板表面温度

的监测,当有多种类型的光伏组件时,每种类型的组件均应设计1个表面温度传感器;

d)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低压配电房进线柜应设计1个电能表用于发电量的监测,当太阳能光伏系

统有多个进线柜时,每个进线柜均应布置1个电能表;

e)每个监测系统原则上只设计1个数据采集装置,当项目的监测装置分散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至少应具有采集温度传感器、总辐照传感器和功率传感器

等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可根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至少预留2个数据采集

通道;

6.3.5热泵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地源热泵系统机房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测,

当有多个地源热泵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b)在地源热泵系统的热源侧和用户侧总进出水管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系统热源侧、用

户侧进出水温度的监测;

c)在地源热泵系统的热源侧和用户侧总进水或出水管应设计1个循环水流量传感器用于系统热

源侧、用户侧循环水流量的监测;

7

DB37/T2396—2013

d)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有独立的配电回路时,应在总配电回路输入端设计1个电能表用于系统耗电

量的监测,当地源热泵系统的配电回路分散设计时,应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电能表的

设计数量。

e)在地源热泵机组的热源侧和用户侧进出水管应各设计1个水温度传感器用于机组热源侧、用户

侧进出水温度的监测;

f)在地源热泵机组的热源侧和用户侧进水或出水管应设计1个循环水流量传感器用于机组热源

侧、用户侧循环水流量的监测;

g)在所监测的地源热泵机组配电输入端应设计1个功率传感器或电能表用于机组输入功率的监

测;

h)每个监测系统原则上只设计1个数据采集装置,当项目的监测装置分散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至少应具有采集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功率传感器等

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可根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至少预留2个数据采集通

道。

6.3.6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监测点位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太阳能热水系统附近应设计1个室外温度传感器(需设置防辐射罩)用于室外温度的监测,

当有多个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选择1个典型系统设计室外温度传感器;

b)在平行于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用于太阳总辐照量的监测,当一个系

统的多个采光面或者倾角(倾角之差大于10°)设计有太阳能集热器时,则平行于每个采光面

或者倾角的太阳能集热器均应设计1个太阳总辐照传感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